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复杂性颅眶损伤Ⅰ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复杂性颅眶损伤Ⅰ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Ⅰ期手术治疗7例复杂性颅眶损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40岁,平均31岁。7例均表现为伤后颅内血肿或脑挫裂伤、颅眶骨折畸形和视神经损伤,5例有脑脊液漏。Ⅰ期手术治疗包括清除颅内血肿和挫伤坏死脑组织,矫正颅眶畸形及视神经管减压和修补脑脊液漏。其中1例伤后6小时手术,5例伤后3天内手术,1例伤后3周内手术。结果:按颅脑损伤后恢复评价标准(GOS)和面部整形评价标准,术后6周GOSⅠ级5例,Ⅱ级2例。4例达到整形标准优秀级,3例达到良好级。3例术前光感者术后半年视力恢复正常;4例术前失明者半年后1例视力恢复到0.2,2例眼前手动,1例无变化。5例脑脊液漏患者全部阻塞。结论:Ⅰ期手术治疗复杂性颅眶损伤有利于颅神经功能恢复、颅眶畸形整复和防止脑脊液漏引起的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的诊断方法与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科以手术治疗为主综合治疗的13例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结果13例患者中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3年,依据House-Brack-mann[1]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分标准评定,完全恢复6例,Ⅱ级恢复3例,Ⅲ级恢复2例,Ⅳ级恢复1例,Ⅴ级恢复1例,其中完全恢复与Ⅱ级恢复者占随访人数69.2%。结论对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患者,明确诊断后,应尽早开展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面神经减压术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眶-上颌-颧骨(OMZ)骨折手术治疗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接受眶壁骨折修复术联合颧骨上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40例(40眼)OMZ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术前术后的Logmar视力和眼球运动分级,观察复视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男性32例(32眼),女性8例(8眼);平均年龄(39.54±15.91)岁;左眼24例,右眼16例;口外联合眶下壁10例,联合内下壁13例,联合内下外侧壁17例;均有明确外伤史,交通事故23例,摔伤12例,攻击5例;合并颅脑外伤16例,合并下肢骨折9例,清创缝合14例。患者术前Logmar视力为0.35(0.10,0.55),术后为0.10(0,0.50),术后视力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球运动分级0级8例,Ⅰ级31例,Ⅱ级0例,Ⅲ级1例;术后6个月时眼球运动分级0级27例,Ⅰ级12例,Ⅱ级0例,Ⅲ级1例。术前复视的20例患者,术后治愈11例,好转5例,无效4例。术前外伤所致并发症包括2例泪小管断裂和2例上睑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后动、静脉性脑梗死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防治颅脑创伤后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154例行急性硬膜下和(或)脑内血肿清除加标准去骨瓣减压的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入院GCS评分、瞳孔变化、环池状态、中线移位、合并伤、围术期血压、大脑浅静脉损伤、血小板计数、血浆D-二聚体含量、脱水剂使用情况及围术期出入量13个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意义的指标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瞳孔变化、GCS评分、年龄、合并伤、围术期血压、环池状态、中线移位等7个指标与动脉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P<0.05);大脑浅静脉损伤、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合并伤等三个指标与静脉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瞳孔散大和围术期低血压可能为动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大脑浅静脉损伤可能为静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瞳孔变化、GCS评分、年龄、合并伤、围术期血压、环池状态、中线移位是颅脑创伤继发动脉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其中瞳孔散大和围术期低血压是独立危险因素;大脑浅静脉损伤、D-二聚体含量及合并伤是颅脑创伤继发静脉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其中大脑浅静脉损伤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48 h)骨折外固定术在重型颅脑创伤(GCS≤8)合并四肢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统计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四肢骨折年龄、性别、颅脑创伤情况、骨折部位分布及其他全身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的患者,根据骨折的早期(<48 h)治疗方法不同,将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分为两组.A组:早期骨折外固定组(40例);B组:早期骨牵引、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组(5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褥疮、肺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ICU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病死率等指标.结果 A组在感染率、褥疮、肺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B组(P<0.05).A组的ICU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B组(P<0.05).A组的病死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四肢骨折的患者,开展早期骨折外固定法与原有早期骨牵引、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法相比,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恢复时间,降低了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眶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方式、手术时机、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诊断为眶爆裂性骨折的病例及所采取的各种术式,观察其预后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26例眶壁骨折患者手术效果良好:15例眶内壁骨折采用鼻腔入路手术患者,术后3个月检查筛窦术腔基本完成上皮化,术后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慢性鼻窦炎症状;11例眶下壁骨折患者中1例术后出现术区麻木感,3月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眶爆裂性骨折手术时机可以提前至伤后较短时间内;鼻内镜手术具有手术视野清晰、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9.
颅眶沟通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38例颅眶沟通瘤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此类肿瘤的疗效,全组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4-54岁,平均32.2岁,肿瘤在颅内位于前颅凹33例,中颅凹5例,35例(92.1%)出现与视器有关的症状,23例(60.5%)有头痛,头晕等颅内压增高症状。部分病例行血管造影及术前颈外供瘤血管栓塞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与不同手术入路切除肿瘤,全切者28例,大部切除者10例,均恢复良好,术后无死亡。随访7个月-9年,24例完全恢复健康,6例生活需要照顾,5例有不同程度恢复,3例恶性肿瘤在术后3个月-2年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颅眶沟通瘤多以视器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对颅眶沟通的高血运肿瘤,术前栓塞可以明显地减少手术中出血,增加全切除肿瘤的可能性;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及多学科联合,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可直接改善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颅脑外伤后综合征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采取“对症用药、专门心理辅导和社区跟踪治疗”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疗策略治疗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200例确诊的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治疗组(100例)和综合治疗组(100例),前者采用对症用药以及简单的心理辅导,后者采取对症用药、专门心理辅导和社区跟踪治疗。同时对患者实行问卷调查。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1.8个月,发现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心理和社会状态。综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与普通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对症用药、专门心理辅导和社区跟踪治疗”为主要内容的颅脑外伤后综合征综合治疗策略可行并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1.
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救治516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总结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救治经验和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2月手术治疗急性颅脑损伤516例,其中单纯颅骨粉碎凹陷性骨折56例,脑挫裂伤和(或)脑内血肿138例,硬膜外血肿122例,硬膜下血肿126例,弥漫性脑肿胀4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8例,其他8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常规骨窗骨瓣或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预后判断。结果 本组行单纯性挫裂伤和(或)血肿清除术170例,同时行常规颞肌下减压79例,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194例,其他术式73例,伤后3~6个月恢复良好304例(58.9%),中残66例(12.8%),重残72例(13.9%),植物生存12例(2.3%),死亡62例(12.0%)。结论 颅脑损伤的手术是急性颅脑损伤救治工作的重点,在颅脑损伤手术救治原治的前提下应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疝形成伴失血性休克的重型颅脑创伤的早期救治策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5月-2009年5月以"选择性早期颅脑手术"救治的54例脑疝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研究组),并与2003年4月-2006年4月收治的未按该方法救治的48例同类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患者1周内死亡率以及伤后半年的GO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机制、GCS、失血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54例患者1周内死亡13例,死亡率为24%;对照组患者1周内死亡16例,死亡率为33%(P<0.05).研究组患者伤后半年GOS显示预后良好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按休克程度行选择性早期颅脑手术可以提高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疝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救治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的细胞凋亡情况,并探讨Bcl-2基因治疗对凋亡的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TBI组(15只)、假处理组(15只)、基因治疗组(15只)和空载体对照组(15只)。除了假处理组外,所有大鼠均用Feeney自由落体致伤装置制成TBI模型。通过RT—PCR法克隆Bcl-2基因cDNA,并利用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受损的脑细胞。用免疫荧光法检测Bcl-2基因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和电镜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假处理组相比,TBI组的伤灶周围可以发现更多凋亡细胞,并且两者之间的凋亡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脂质转染,Bcl-2基因成功在体内表达。基因治疗组的Bcl-2(+)细胞的标记指数为(8.3±0.7)%,而在空载体对照组中仅为(0.9±0.2)%(P〈0.01)。结论 细胞凋亡存在于损伤的脑组织中,而Bcl-2基因治疗能抑制这种凋亡的发生,后者为TBI后早期干预促进脑细胞存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揭示脑外伤患者血浆抵抗素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中型脑外伤54例,重型脑外伤71例,健康体检人群40例(对照组).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脑外伤患者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抵抗素浓度.结果脑外伤后3个月,中型和重型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GOS 1~3分)20例(37.0%)和53例(74.6%).经协方差分析,中型和重型脑外伤患者血浆抵抗素浓度(21.9 ±8.4)ng/ml和(29.2±9.6)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3±2.6)ng/ml(P<0.0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型和重型脑外伤患者血浆抵抗素浓度与入院时GCS评分(t=3.120,P=0.007;t=3.986,P=0.003)和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t=2.212,P=0.035;t=2.274,P=0.014)均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浆抵抗素浓度显著升高(OR=1.124,95%CI=1.040~1.221,P=0.011;OR=1.145,95%CI=1.044~1.232,P=0.009)是中型和重型脑外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浆抵抗素浓度预测中型和重型脑外伤后3个月预后不良均有显著预测价值(AUC=0.719,95%CI=0.642~0.829,P=0.000;AUC=0.735,95%CI=0.671~0.893,P=0.000),且判定血浆抵抗素浓度22.4 ng/ml和30.5 ng/ml,对预测中型和重型脑外伤后3个月预后不良有70.0%和79.2%的灵敏度和70.6%和72.2%的特异度.结论 脑外伤后血浆抵抗素浓度升高,可能参与脑损伤的炎症反应,临床检测这个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外伤患者的预后.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plasma resistin level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and evaluate its correlations with outcome and inflammatory reaction. Methods Fiftyfour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BI, 71 patients with severe TBI and 40 healthy control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Plasma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healthy controls on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from the TBI patients on admissio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 ELISA)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lasma resistin concentrations. Results Twenty patients (37.0% ) and 53 patients (74.6% )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TBI suffered from an unfavorable outcome (defined as GOS score for 1-3 points) three months after TBI respectively. Plasma resistin levels in the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TBI were substantial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controls ((21. 9 ± 8. 4) ng/ml and (29. 2 ± 9. 6) ng/ml vs (9. 3 ± 2.6) ng/ml, both P <0. 01] by using covariance analysis. By using the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plasma C-reactive protein level (t =2.212,P =0.035; t =2. 274,P =0. 014) and GCS scores (t =3. 120,P =0.007; t=3.986,P=0.003)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plasma resistin level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elected plasma resistin level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3-month unfavorable outcome of the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TBI (odds ratio = 1. 124, 95% CI = 1. 040-1. 221, P = 0.011; odds ratio = 1. 145, 95% CI = 1. 044-1. 232, P = 0. 009). A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identified cutoff levels of plasma resistin (22.4 ng/ml and 30.5 ng/ml) that predicted 3-month unfavorable outcome of moderate and severe TBI patients with the high sensitivity (70. 0% and 79. 2% ) and specificity (70.6% and 72.2% ) ( area under curve = 0.719, 95% CI = 0.642-0.829, P = 0.000;area under curve =0.735, 95% CI =0. 671-0. 893, P = 0.000). Conclusions Plasma resistin level is increased after TBI and may be involved in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brain injury. Clinical detection of this indicator can help early determine the prognosis of the TBI patients. 相似文献
15.
放线菌酮对大鼠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线菌酮对脑创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液压颅脑损伤模型中,观察伤后神经功能、神经病理学改变、细胞凋亡的特征以及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比较治疗组在液压致伤前5min皮下注射放线菌酮(2.5mg/kg)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伤后行走功能、平衡功能障碍程度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1)。治疗组大鼠伤后神经病理学改变减轻,不同脑区各个时间点凋亡细胞数均显著减少,DNA电泳未见凋亡带谱。伤后不同脑区bax蛋白水平升高,放线菌酮可抑制bax蛋白表达。结论:放线菌酮有效地抑制创伤后bax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减轻神经病理损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A20基因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抗凋亡脑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只SD大鼠,制作重度TBI模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伤后30 min,在立体定向仪下向损伤灶周边皮质及损伤灶内多点注射脂质体-pcDNA3.1-A20和脂质体-pcDNA3.1空质粒.两组分别于术后12,24,48,72,168 h各取5只大鼠取脑制作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20基因的表达和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情况;每组剩余的另10只大鼠于TBI后第1,2,3,4周,进行斜板试验测试其神经功能.结果 (1)实验组损伤灶周边A2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TBI后可见损伤侧皮质、海马分布有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以损伤灶周围皮质最为集中;两组的细胞凋亡均在TBI后72 h达到高峰.实验组TBI后12,24,48及72 h神经凋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3)伤后第4周,实验组临界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质体介导的A20基因治疗能够起到抗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血管损伤的手术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血管损伤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方法 . 方法 分组回顾分析85例血管损伤的1临床资料.损伤部位包括颈静脉、椎动脉、四肢主干血管、肠系膜上动脉.其中交通伤25例、锐器伤60例.行手术治疗62例(血管移植术37例,血管修补术25例),介入治疗23例. 结果 死亡1例,截肢1例.两组共随访58例,所有患者损伤血管通畅情况良好. 结论 及时止确的诊断对于血管损伤的救冶意义重大.介入治疗血管损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介入与手术方法 可联合应用丁血管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对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对脑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改良模型,设定对照组、颅脑外伤模型组及亚低温组,每组再根据伤后不同生存时间随分为3个亚组。取伤灶脑组织检测髓过氧化酶(MPO)活性,做细胞间黏附子-1(ICAM-1)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计数ICAM-1阳性血管数。结果亚低温组各时间点伤灶区ICAM-1阳性血管数明显低于颅脑外伤模型相应时间点(P<0.01)。亚低温组各时间点MPO活性均明显低于颅脑外伤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少伤灶区白细胞浸润及ICAM-1的表达,有助于改善颅脑外伤后脑组织炎性反应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9.
人脑创伤后神经元凋亡及调节机制的观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观察人类急性脑创伤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现象,了解调节人类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为临床治疗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寻找新的方法。方法:收集急性脑创伤患者脑标本,采用光镜、电镜以及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创伤后神经元DNA损伤情况;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bax、p53、caspase-3 p20亚单位在mRNA与蛋白质水平表达变化。结果:人脑创伤后有细胞凋亡现象发生,24h左右最为明显。正常人脑组织中几乎没有bcl-2、p53 mRNA及蛋白以及活化的caspase-3存在。急性创伤后bcl-2、p53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caspase-3被激活。正常人脑组织持续性表达高水平bax mRNA及蛋白,创伤后bax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结论:人脑创伤后有细胞凋亡现象发生。人脑创伤造成bcl-2、bax、p53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caspase-3酶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分级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体感诱发电位(SEP)分级. 方法 对47例重度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进行清醒预测,选择5个预后因子即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去骨瓣减压手术、SEP表现方式对预后进行分析.生存质量以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标准进行判别. 结果 患者预后状态与SEP分级有明显相关性(P=0.024).SEP对预后的预测准确率为91.5%.患者的SEP分级为Ⅰ级时,44%(7/16)的患者预后良好;若患者的SEP分级为Ⅱ~Ⅲ级,则95%~100%的患者预后为重残、植物状态或死亡.结论 SEP分级可客观、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及反映脑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