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浅刺多穴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围性面瘫是发病突然、变化急骤,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双侧罕见)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一年来,笔者采用浅刺多穴法再配合其他疗法治疗该病12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中,男性72例,女性56例。年龄1.7~68岁,病变左侧者86例,右侧者41例,双侧者1例,其中第二次患病者4例,第三次患病者3例。本组病例中,病程最短者1d,最长者4年,1个月以内居多。2治疗方法 周围性面瘫在患病1周内为疾病发展期,此期不但要浅刺,且手法要轻。针具、面部局… 相似文献
3.
多针浅刺法治疗面瘫7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采用多针浅刺法,配合TDP局部照射,治疗面瘫78例,7次为1疗程,间隔3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78例中痊愈64例,显效13例,好转1例,全部有效,愈显率98.72%.结论:采用多针浅刺法治疗早期面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温针浅刺法治疗周围型面瘫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笔者运用温针浅刺治疗周围型面瘫 5 0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温针浅刺组 (治疗组 )5 0例中 ,男 2 8例 ,女 2 2例 ;年龄最小者 2 1岁 ,最大者 6 5岁 ;病程最短者 1天 ,最长者 30天 ;左侧面瘫32例 ,右侧面瘫 18例。单纯西药组 (对照组 ) 36例中 ,男 19例 ,女性 17例 ;年龄最小者 16岁 ,最大者6 9岁 ;病程最短者 1天 ,最长者 2 6天 ;左侧面瘫 2 0例 ,右侧面瘫 16例。参照《实用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 ,即急性起病的周围型面瘫 ,排除感染性、中枢性、肿瘤等所致的面瘫。主要临床表现为 :起病突… 相似文献
5.
浅刺多针法治疗陈旧性面瘫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常门诊工作中,经常遇到陈旧性面瘫病人,少则半年,多则数年而不愈。病人非常痛苦,笔者经多年临床实验总结以为浅刺多针法确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1 浅刺多针法的特点 “浅刺多针法”又称“浅刺多穴法”,包括刺法和选穴法在内的一种方法。“浅刺”就是用毫针刺入穴位... 相似文献
6.
7.
浅刺法治疗急性面瘫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浅刺法治疗急性面瘫的临床体会300193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董洪英尚秀葵300193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李慧娟1临床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龄12~77岁,病程均在7天内。2治疗方法:2.1毫针点刺法:患侧面部皮肤常...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面瘫也称"面神经炎",中医属于"中风"范畴,也称"歪嘴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对本病的治疗,临床上方法也很多.笔者采用针灸捻转进针浅刺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浅刺不透穴治疗周围性面瘫2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外感风邪侵犯面部经脉,使气血运行受阻,面部经脉失于濡养而致。临床治疗面瘫方法颇多,作者采用浅刺治疗200例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15.
多针浅刺与行气法治疗面肌痉挛3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71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采用多针浅刺法和行气法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赛立泰、苯妥英钠和八珍汤合止痉散等镇静安神中西药治疗。均10d为1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愈率、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针浅刺与行气法结合治疗面肌痉挛效果较药物治疗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18.
耳背刺血治疗180例面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初患面瘫的患者,用三棱针在耳背点刺放血,待急性期过后,再改用面部透穴法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临床资料:本组180例患者,男性97例,女性88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6岁。本组患者均在1~5天内接受耳背刺血治疗,刺血七次未愈者,改用透穴法。治疗方法:患者采取正坐位、医者以左手按摩患者患侧耳朵,使耳朵充分充血发红。耳脊常规消毒,左手按压固定耳脊,右手持消毒好的三棱针,照准耳后静脉速刺,出血七八滴为宜。如出血不爽,按压针眼两侧血管促进出血。每日一次,七次如不痊愈,改用透穴法治疗。刺血后,T…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丛针浅刺结合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临床疗效,明确其与卡马西平相比是否具有优势。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丛针浅刺结合2/100 Hz电针治疗;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简要面部疼痛概况量表(BPI-Facial),观察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期)的疼痛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2周和随访期VAS评分、BPI-Facial评分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和随访期VAS评分、BPI-Facial评分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和随访期VAS评分及BPI-Facia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丛针浅刺结合电针治疗TN在疼痛缓解程度、疼痛对面部特定活动及日常生活影响的短时效应、长时效应和后效应上,均优于卡马西平。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