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鉴定中国人群的虾、蟹致敏组分,确定主要过敏原及其致敏率,为深入研究食物过敏原检测及脱敏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46份虾蟹过敏症患者血清,对刀额新对虾、罗氏沼虾和锈斑鲟的蛋白粗提液进行Western blot 分析,统计数据得出其全部过敏原组分及其致敏率,并确定主要过敏原。结果: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虾与过敏患者血清IgE的反应强于蟹,且虾、蟹间存在很多Mr相同的过敏原;32~38 kD原肌球蛋白( TM)、40 kD精氨酸激酶( AK)、60~80 kD血蓝蛋白( Hc)和21 kD肌质钙结合蛋白( SCP)是虾的主要致敏组分,TM、AK和Hc是虾、蟹共同的主要过敏原,其中TM的致敏率最高;与国外研究结果相比,AK、Hc和SCP的致敏率相对较高,且发现虾中48 kD蛋白组分(未知过敏原)也具有较高致敏率。结论:对中国人群而言,虾的致敏性强于蟹,且虾、蟹的主要致敏组分基本相同;中国人的虾蟹主要致敏组分及其致敏率与国外研究大致相同但略有差异;发现一种潜在的新型过敏原。  相似文献   

2.
虾类和蟹类的过敏原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虾类和蟹类的过敏原组分.方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虾类和蟹类的主要过敏原组分.结果:不同种类的虾其主要过敏原组分相对分子质量(Mr)在36 000附近,不同种类的蟹主要过敏原组分Mr在29 000、36 000、66 000、89 000附近.结论:不同种类的虾蟹存在共同过敏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毛细管电泳在生熟鲩鱼食品过敏原粗浸液分析中的应用. 方法 未涂层熔硅毛细管65 cm(有效长度50cm)×75 μm;选择醋酸溶液 (pH2.5)和硼酸缓冲液(pH9.5)作为毛细管区带电泳(CZE)的运行缓冲液,另外选择Tri s-H3PO4/SDS缓冲液(pH8.7)作为毛细管束胶电动色谱(MECC)的运行缓冲液,分别对鲩鱼在生熟状态下的总蛋白提取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并与其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进行比较. 结果 三种不同缓冲液的电泳方法均能用于生熟鲩鱼总蛋白的分析,而且Tris-H3PO4/SDS缓冲液 (pH8.7)的效果最好、检测峰最多(生鲩鱼14个,熟鲩鱼13个),接近SDS-PAGE蛋白区带总数(生鲩鱼17条,熟鲩鱼15条).结论 毛细管电泳可以用于生熟鱼类食品过敏原粗浸液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互隔交链孢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中致敏蛋白组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互隔交链孢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中致敏蛋白组份的变化,为我国该菌过敏原的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4种不同的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察氏肉汤培养基、察氏酵母膏培养基、细菌合成培养基)培养互隔交链孢霉菌,生长14 d 后,观察霉菌生长情况,收集菌体制备粗浸液,应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互隔交链孢霉菌粗浸液的蛋白质成份及过敏原成份,再用Bio1D软件分析各蛋白质和过敏原组份的相对分子质量.结果 在不同培养基中,互隔交链孢霉菌菌体的形态学特征各不相同.4 种培养基培养的霉菌菌体的蛋白质组份分别为4、10、11和13条蛋白带;用真菌过敏患者阳性血清免疫印迹显示4种不同培养基培养的互隔交链孢霉菌特异性过敏原分别为1、6、2和1条阳性带.其中,察氏肉汤培养基培养的菌体中阳性血清反应带最多.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3000、27 000、26000、20000、12 000和10 000.察氏肉汤培养基、察氏酵母膏培养基、细菌合成培养基培养14 d的菌体中都存在一种Mr12 000的致敏蛋白组份;并且不同培养基培养的互隔交链孢霉菌各自有其特异性致敏蛋白组份.结论 不同培养基成份能够影响互隔交链孢霉菌的形态学特征、菌体蛋白质组份和致敏蛋白组份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高效率提取蛋白质的方法.方法 6种裂解液和100℃、105℃两种条件分别提取8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蛋白,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zeb-1和c-jun蛋白的表达及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两步法检测10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zeb-1、c-jun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zeb-1、c-jun和E-cadherin的阳性率分别为81%、70%、35%;癌旁组织中zeb-1、c-jun和E-cadherin的阳性率分别为17%、25%、100%。zeb-1和c-ju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zeb-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块大小无相关性。c-jun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zeb-1与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P<0.05),zeb-1与c-ju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zeb-1与c-jun高表达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者。结论 zeb-1与c-jun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正>在常规外检工作中,需要对离体组织进行福尔马林固定、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和浸蜡四个步骤,使组织细胞在形态学和成分上保持与活体状态相似,以便于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传统组织处理法耗时长,一般约需12 h以上[1]。为缩  相似文献   

8.
淋巴组织良性病变和淋巴瘤中SHP-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淋巴组织良性病变和淋巴瘤的SHP-1蛋白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111例不同类型淋巴瘤和27例淋巴组织良性病变。结果(1)SHP-1的正常表达部位在淋巴结和扁桃体生发中心的套区和边缘区及部分的滤泡间区,脾脏主要在边缘区及部分动脉周围淋巴鞘;在淋巴瘤中残留的淋巴组织和反应性成分也可表达;淋巴瘤的SHP-1蛋白表达比良性病变弱。(2)SHP-1在淋巴瘤中的阳性表达率(36·04%,40/111)远低于良性病变的阳性表达率(100%,27/27),包括霍奇金淋巴瘤(62·5%,5/8)、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37·68%,26/69)、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26·47%,9/34);不同亚型淋巴瘤表达上有差异,其阳性表达率分别是:黏膜相关淋巴瘤(12·5%,2/16),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0%(11/22),滤泡性淋巴瘤42·11%(8/19),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中有80%(4/5),NK/T细胞淋巴瘤16·67%(1/6),前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4·29%(1/7),外周T细胞淋巴瘤0(0/7)。(3)滤泡性淋巴瘤的表达方式有:肿瘤性滤泡有阳性表达;肿瘤性滤泡无表达,滤泡周围也是阴性。结论(1)SHP-1在淋巴瘤鉴别诊断中有参考意义,尤其适合滤泡反应性增生的良性病变和滤泡性淋巴瘤的鉴别。(2)SHP-1蛋白的缺失与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重要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同一细胞中通过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联合检测特定标志物的蛋白和基因水平。方法采用人乳腺癌细胞系JIMT-1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免疫荧光(IF)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JIMT-1细胞中HER2表达情况,并比对两种方法得到的HER2蛋白细胞定位和表达水平是否相同;在JIMT-1细胞中分别采用IF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以及两者联合检测法检测HER2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在JIMT-1细胞中对HER2、Pan-CK、Ki67蛋白和基因水平进行联合检测。结果JIMT-1细胞中IF和IHC检测HER2蛋白水平和细胞定位相同;IF和FISH单独检测HER2蛋白和基因表达与两种方法联合使用的检测结果一致,IF和FISH联合检测不会影响HER2蛋白的细胞定位和表达水平的判读,同时对于HER2基因拷贝数判读无影响;通过对不同细胞定位的标志物检测,发现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蛋白标志物均可联合FISH检测,并且不会影响标志物蛋白表达和定位的判读以及基因拷贝数的判读。结论采用IF和FISH联合检测可以在同一细胞中对特定标志物蛋白和基因水平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53蛋白和VEGF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与宫颈癌收治率比较,已趋接近甚至超过,而与雌激素相关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占全部子宫内膜癌的80%~900h,,其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关系密切。笔者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VEGF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旨在探讨其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肿瘤转移、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骨髓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凋亡相关蛋白FasL、Bcl-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1例MDS患者骨髓活检的石蜡标本,分成两组:A组包括难治性贫血(RA)与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RAS)共12例,B组为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RAEB)19例,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DS患者及对照组骨髓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CD34、FasL和Bcl-2的蛋白表达状况。结果 MDS患者的MVD值高于对照组,A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而A组与B组间MVD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CD34在B组MDS的单个核细胞表达,阳性率为10.5%±3.4%;而在A组以及对照组MDS骨髓CD34阳性细胞率分别为3.6%±1.5%、0.4%±0,明显低于高危MDS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MDS及对照组骨髓中有核细胞Bcl-2阳性细胞表达率与B组相比明显减少,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FasL正相反,A组MDS高表达,而B组表达较低,两组差异明显(P0.01)。结论异常的血管新生及骨髓细胞凋亡受阻可能参与了MDS骨髓造血异常的病理生理过程,在MDS的发生、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骨髓组织切片多个指标联合免疫标记对于MDS诊断、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和非癌组织中DLC1表达及其与Ki-67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5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42例非癌组织(包括癌旁乳腺组织20例和乳腺纤维腺瘤22例)中DLC1-mR-NA、DLC1和Ki-67的表达。结果DLC1-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50%和57.7%)低于非癌乳腺组织(90.5%和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18和10.729,P0.01)。DLC1-mRNA与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79,P0.01)。Ki-67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为61.5%,而在非癌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9.186,P0.01)。乳腺癌中DLC1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s=-0.507,P0.01)。结论DLC1-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中呈低表达或缺失,提示其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DLC1有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功能,可作为乳腺癌新的分子标记物。联合检测DLC1和Ki-6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有望成为估价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针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成员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以及磷酸化的ERK1/2(pERK1/2),探讨不给任何刺激时,用不同标本制备法检测ERK1/2在小鼠小肠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分别应用灌流固定脱水法(PF-DH),浸泡固定脱水法(IM-DH),快速冻结-冻结置换法(QF-FS)制备的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ERK1/2和pERK1/2在肠上皮中的定位。结果:应用PF-DH法,ERK1/2位于几乎所有上皮细胞的核中,而pERK1/2在上皮细胞中很难检测到。应用IM-DH法,ERK1/2位于所有上皮细胞的胞质和核内,pERK1/2仅位于小肠绒毛顶部的上皮细胞内,而不存在于肠隐窝区域的上皮细胞中。应用QF-FS法制备的标本中,ERK1/2定位于所有上皮细胞的胞质中,而pERK1/2主要存在于肠隐窝部位和肠绒毛顶部的上皮细胞中。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用不同的标本制备方法会影响ERK1/2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通过比较不同标本制备方法取材的小鼠小肠组织中的ERK1/2和pERK1/2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得出QF-FS法可能为最接近活体状态的小鼠小肠组织中的ERK1/2和pERK1/2定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液氮冻融和Triton X-100不同方法对大鼠延髓腹外侧A1/C1区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β-hydroxylase,DβH)免疫反应(immunoreaetive,ir)标记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组包括:液氮冻融1次组、液氮冻融2次组、0.03%Triton X-100组、0.05%Triton X-100组。应用包埋前纳米金-银加强免疫电镜技术,标记延髓腹外侧A1/C1区DβH-ir神经元。结果:光镜下可观察到DβH-ir产物分布于胞体和突起,清晰标记A1/C1区神经元。不同组间DβH-ir神经元数量明显不同:冻融组数量少,突起少且细短;Triton X-100组数量明显增多,突起浓密且长,其中以0.05%Triton X-100组最为明显,差异显著。电镜结果显示:DβH-ir金-银颗粒主要分布在神经元胞体、树突和轴突终末内,DβH-ir轴突终末与胞体或树突形成密切接触或非对称性突触。金颗粒标记的数量在Triton X-100组明显多于冻融组这与光镜观察结果相一致。结论:包埋前免疫电镜技术中应用少量Triton X-100处理,可取代液氮冻融,能更好地增加胞膜的通透性,提高抗体的组织渗透能力和特异性标记是一种较好的包埋前免疫电镜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及miR-29的表达和作用以及活性维生素D3[1,25(OH)_2D_3]处理对这些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预防组和治疗组。预防组分为对照组Ⅰ、模型组Ⅰ和给药组Ⅰ,治疗组分为对照组Ⅱ、模型组Ⅱ和给药组Ⅱ。模型组Ⅰ/Ⅱ和给药组Ⅰ/Ⅱ经气管注入博莱霉素,对照组Ⅰ/Ⅱ经气管注入生理盐水。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于术后第2和14天腹腔注射给药,给药组给予活性维生素D3,模型组给予活性维生素D3溶剂,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预防组的各组分别于术后第14、21、28天处死大鼠取材,治疗组的各组分别于术后第21和28天处死大鼠取材。实时定量PCR检测大鼠肺组织中miR-29a及TIMP1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中MMP1、MMP3和TIMP1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Ⅰ/Ⅱ和给药组Ⅰ/Ⅱ中的MMP1、MMP3和TIMP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Ⅰ/Ⅱ中的表达,而miR-29a的表达明显低于相应的对照组Ⅰ/Ⅱ;给药组Ⅰ/Ⅱ中MMP1、MMP3和TIMP1的表达均低于相应时间点的模型组Ⅰ/Ⅱ的表达,而给药组Ⅰ/Ⅱ中miR-29a的表达则高于模型组Ⅰ/Ⅱ中的表达。结论:MMP1、MMP3、TIMP1和miR-29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活性维生素D3可以促进miR-29表达,抑制MMP1、MMP3、TIMP1的表达;可能是通过miR-29调节包括MMP1、MMP3、TIMP1在内的多种靶基因来发挥抑制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