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兴云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6):71-71,73
目的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方法通过对26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结合临床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结果26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肿块,无包膜,边界不规则,部分呈无回声。彩色多普勒:包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不丰富,或呈星点状血流信号。结论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该病发生的根本因素。规范剖宫产手术,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特征,提高剖宫产手术质量,避免切口种植发生,是预防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在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46例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超声技术进行诊断,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患者腹壁切口瘢痕处有不均匀低回声肿块存在,位于腹壁的各层,形态表现不规则,边界相对较为模糊,没有包膜回声,部分低回声肿块内有小无回声区。经前及经期的肿块体积会明显增大,经后肿块会有所缩小。部分肿块内部没有明显的血流信号,部分肿块内可以观察到星点状或短线状的血流信号存在。结论超声检查是临床对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鉴别的一种有效方法,操作简单且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方法 对自2006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继发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二维声像图显示腹壁切口瘢痕处探及不均匀低回声肿块,肿块位于腹壁各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未见明显包膜回声,部分低回声肿块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小无回声区.大部分与月经周期有关,经前及经期肿块增大,经后肿块缩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部分肿块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部分肿块内可见星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多普勒频谱显示为动脉血流,呈低速高阻型的特点.结论 超声检查是诊断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手段,具有方便、快捷、可靠、无痛苦、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并能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是目前诊断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 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诊断准确率达88%。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探及腹壁切口处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不均质的低回声肿块,肿块周边部血流信号较丰富,脉冲多普勒检测多呈高阻型动脉频谱。结合病史,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5.
管春玲 《当代医学》2010,16(21):88-89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肿物中,均肿块位于腹壁切口处肌层内者10例,皮下脂肪层内者4例,肌层与壁层腹膜之间2例。肿块最大为4.8cm×3.5cm,最小为1.3cm×1.5cm,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内部多呈不均质低回声,无包膜。9例患者经期检查:肿物内部呈不均匀的低回声,均见一个或数个小的液性暗区,3例患者经前检查内部可见不均匀高回声,肿物外周有不完整的强回声环1例低回声内可见多发点状强回声(小钙化灶)。12例肿物后方回声增强,4例后方部分回声衰减。2例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物内部可见点状和/或条状血流信号,血流信号较少,为低速高阻的动脉血流。结论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腹壁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腹壁切口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表现。方法对6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腹壁瘢痕处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无包膜、内部回声不均质的中低回声团块,团块内呈斑片状液性暗区间杂弱回声光点及条带状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肿块周边及内部有点状、短棒状和条状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PW)表现为低速高阻的特点,Vs 5.0~20 cm/s、RI 0.65~0.82。结论高频超声结合CDFI和PW能对剖宫产术后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明确诊断,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腹壁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少见,多见于剖宫产术后。近年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明显增多。正确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这一病症值得进一步探讨。现对3年在我院确诊的12例腹壁内异症的声像图进行分析.以探讨其超声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13例,术前行高频超声检查,对其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高频超声声像图呈不均质低回声包块,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无包膜,有的呈"蟹足"状向周围软组织及肌层浸润,内回声以低回声为主,可见小的不规则无回声区及稍强回声光斑。结论根据高频超声表现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杨思英 《西部医学》2007,19(4):668-669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腹壁切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腹壁切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腹壁切痕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随月经周期呈动态变化。结论超声有助于腹壁切痕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对11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壁内膜异位症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瘢痕处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的低回声肿块,位于皮下脂肪层6例,累及腹直肌前筋膜2例,累及腹直肌2例,累及大网膜1例。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周边部血流丰富,多普勒色多谱勒显示肿物内部及周边有星点状、短棒状和束状血流信号,为低速高阻的动脉频谱,最高速(PsV)15.8~24.9cm/s,最低速度(EDV)4.1~5.8cm/s,阻力指数(RI)0.66~0.78。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特点,总结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超声特点及超声的诊断。结果超声诊断23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分腹直肌型和腹壁脂肪型,其中腹直肌型17例,以弱回声夹杂液暗区多见;腹壁脂肪型6例低回声伴后方回声衰减多见;彩色多谱勒显示肿块内部血流及边缘性血流以腹直肌型多见,腹壁脂肪型多见于边缘性血流,病理诊断22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腹壁纤维瘤。结论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选择治疗方案、指导治疗及治疗后随诊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谱勒超声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二维及彩色多谱勒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谱勒超声图像。结果:15例患者肿物均位于腹壁切口内,其中9例肿物位于皮下脂肪层,5例肿物位于腹直肌内,1例肿物边界不清超出腹直肌几乎接受腹腔,肿物最大直径为0.7~4.4cm,无包膜,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质,部分内部见无回声。彩色多谱勒显示肿物内部及周边有星点状、短棒状和束状血流信号,为低速高阻的动脉频谱,最高速度(PSV)15.8~24.9cm/s,最低速度(EDV)4.1~5.8cm/s,阻力指数(RI)0.66~0.78。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结节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结节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结果 15例患者结节均位于腹壁切口内,结节最大为3.1 cm×4.3 cm,无包膜,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质,部分内部无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结节内部及周边有星点状、短棒状和束状血流信号,为低速高阻的动脉频谱,最高速度(PSV)14.9~25.9 cm/s,最低速度(EDV)3.1~5.5 cm/s,阻力指数(RI)0.66~0.78.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结节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对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瘢痕处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不均质的低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肿块周边部血流信号丰富,多普勒频谱表现为低速高阻的特点,PSV 6.5~19 cm/s,R I0.71~0.8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对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高频彩超对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1996年10月~2007年12月对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与6例女性腹壁转移性癌相对照分析。结果:12例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正确,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会阴侧切史,1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剖宫产史。彩超表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区腹壁会阴层次不清,可见混合性回声,呈蜂房状,形态不规则,CDFI其内可见血流信号,会阴区病灶及腹壁区病灶血流信号丰富,PW探及低速高阻动脉血流频谱:腹壁转移性癌,腹壁区可见实质性回声,周界清晰,以低回声为主,CDFI其内血流较内膜异位症丰富。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可测量病变大小,确定病灶的浸润范围。但应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鉴别诊断,尤其腹壁转移癌相鉴别,后者较前者血流丰富。  相似文献   

16.
李琪虹 《当代医学》2011,17(31):46-4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诊断仪对8例剖宫产术后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腹壁切口各层的连续性,切口部位包块大小、形态、位置、边界、内部状况及其血流情况。结果腹壁切口皮下软组织异常区回声内呈实性回声1例,囊性回声1例,囊实混合回声6例;7例位于皮下脂肪层,1例位于肌层;8例均无包膜,切口下浅筋膜至腹直肌前鞘边界显示欠清;肿块随月经周期改变:月经期肿块增大0.5~2cm,平均增大1cm,而压痛明显,月经期后缩小至月经期前大小,压痛减轻。结论高频超声诊断仪因其无创、简便、安全、可重复性,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应注意结合其病史及随月经期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孙晖  朱晖 《中国厂矿医学》2006,19(6):551-55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疾病,多发生在卵巢、宫骶韧带和盆腔腹膜。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少见,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术或足月妊娠剖宫产术后。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术的增多,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引起重视。本文总结了2000年至2005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超声波声像图特点,旨在探讨超声在该病中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9·2岁。均有剖宫产史,其中下腹横切口2例,下腹纵切口6例。患者于剖宫产术后5月~7年不等出现腹部切口瘢痕处肿块…  相似文献   

18.
周叶琴 《中国全科医学》2012,(27):3204-3205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超声检查显示:9例患者中,团块型5例,结节型和膀胱壁局限性增厚型各2例。声像图表现为膀胱后壁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大小不等,基底较宽,内部可探及小的无回声,即"筛孔状"改变;彩色多普勒检查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部分病例表现为膀胱壁的局限性增厚。结论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筛孔样"改变具有较大的特异性。故超声检查在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腹壁及会阴瘢痕内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瘢痕内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的患者总结其声图像特征。结果 45例患者均在切口处软组织内探及肿块,肿块位于腹壁各层,深者侵及腹腔大网膜;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未见包膜回声,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区,部分内见少量散在分布的液性无回声区;8例显示腹壁下肿块内点状或线状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以动脉血流频谱为主,动脉频谱呈低速高阻型,PSV 7-20 cm/s,RI 0.7-0.8,37例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检查有助于腹壁及会阴瘢痕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前诊断,从而对手术中病灶的彻底清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盆腔内异位多见,发生于腹壁切口瘢痕处较少。随着剖宫产术的增多,近年来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由于本病缺乏典型的声像图表现,超声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病史与体征,否则极易误诊为腹壁其他疾病。现对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经超声诊断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