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继发的血栓形成病变中起重要作用。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和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和二级预防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类型的抗血小板药联合应用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1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94例,应用阿托伐他汀(每晚20 mg)和拜阿司匹林(每晚100 mg),对照组84例,仅予拜阿司匹林(100mg/d),随访2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12、18及24月检测血脂、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下肢动脉斑块积分.结果 干预组平均下肢动脉IMT和下肢动脉斑块积分,干预前分别为(1.21±0.17)mm和(3.7±2.3).干预后分别为(0.88±0.14)mm和(2.7±1.1),干预前后差异显著(均P<0.01).随访结束时,干预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延缓和逆转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血小板疗法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主要策略,研究证据最多.本文介绍了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指南性建议和临床试验证据.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推荐使用静脉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是惟一经过循证医学证明有效并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卒中二级预防中,推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与缓释双嘧达莫,后者的联合应用是目前惟一证明有附加受益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4.
郭坤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2):21-22
目的探讨应用抗血小板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方法,分析其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04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称该组为观察组,采取两种方式对该组患者进行治疗;同时选取同期65例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降血压治疗,观察和分析发生缺血性脑病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ICVD效果更佳。结论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降低ICVD的发生率,同时有针对性的联合用药,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功能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试验能检测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血小板活化因子和P-选择素水平可反映血小板是否处于活化状态。检测各种血小板功能标志物,有助于了解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量研究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试验能检测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血小板活化因子和P-选择素水平可反映血小板是否处于活化状态。检测各种血小板功能标志物,有助于了解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血小板药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阿司匹林可在缺血性卒中发病 2 4~ 4 8h内应用 ,并可用于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阿司匹林抵抗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 ,可改用其他抗血小板药。文章主要探讨抗血小板药的临床应用、最佳剂量以及抗血小板药与其他干预手段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8.
抗血小板药物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主要发病形式是动脉血栓形成(脑血栓),动脉血栓形成一般可分为三个时相:①血小板粘附;②血小板聚集和释放;③凝血机制活化。血小板活化是动脉血栓的起始因素之一,并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抗血小板疗法是防治IC...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处理及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血脂升高以及血小板过度活化状态在脑梗死以及冠心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鲜有关于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本文对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是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常见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在脑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研究表明,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药物,抗血小板治疗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近些年相关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抗磷脂抗体(APLs)与卒中密切有关,尤其是缺血性卒中。急性卒中患者的10%APLs 可阳性,在年轻卒中患者可高达50%,APLs 阳性率中病人的平均年龄在30~46岁之间,复发性脑梗塞多见。APLs 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信号。简要阐述 APLs 的检测、发病机制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斌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3):138-140
卒中是世界范围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约70%~85%的卒中是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发生的不可逆损害。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缺血区血液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神经细胞死亡,恢复神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志明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12):915-918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仍然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但因其价格昂贵,目前仅在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阿司匹林无效者中使用。联合用药只推荐缓释型双嘧达莫加小剂量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发生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后者与卒中复发风险增高密切相关.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的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一些血液循环分子可作为预测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的标记物.监测新型抗血小板药治疗后的血小板反应性,可为合并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个体化抗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4):641-642
1.1证据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已经评价过阿司匹林的作用,尚未评价过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包括噻氯吡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双密哒莫的复合制剂)。目前已经完成两个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包括国际脑卒中试验(IST)和中国急性卒中试验(CAST)。两项研究均在卒中发病48h内应用阿司匹林(IST平均用药在卒中发病后19h,CAST则是25h)。IST研究一共入选了19435例患者,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患者14d病死率显著降低(9.0%比9.4%,2P=0.03),缺血性卒中复发率明显减少(2.8%比3.9%,2P〈0.001),出血性卒中则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比0.8%);阿司匹林组随访6个月患者的死亡发生率和致残率显著降低(61.2%比63.5%,P=0.03)。CAST研究一共包括2110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8h内给予阿司匹林160mg/d,共用4周。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12):881-882
脑卒中的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是对神经科临床的巨大挑战,进一步规范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各项诊治措施,是神经科大夫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07年AHA/美国卒中协会(ASA)更新了2005年版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19.
抗血小板药是指南推荐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长期治疗及二级预防的基石, 用于降低复发性卒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风险。然而, 某些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期间仍会出现缺血性事件, 称为治疗期间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 HTPR), 通常发生在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患者中。文章阐述了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中HTPR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常用评价方法, 阐述HTPR在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并探讨HTPR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抗心磷脂抗体(AC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定量方法检测6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ACA含量.结果 ICVD患者血清AC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45岁ICVD组血清ACA水平明显高于>45岁ICVD组(P<0.05),男性组与女性组之间AC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ACI)组血清ACA水平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P<0.05),多灶性脑梗死组ACA水平明显高于单灶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 ACA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是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ACA与脑梗死关系密切,且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