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肝脏》2016,(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选取45例FNH患者及4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FNH和HCC的大小、分布情况、CT平扫及增强的扫描特征。结果位于肝包膜下的FNH的比例高于HCC(P0.05);CT平扫显示,FNH密度略低,中心部表现为星芒状低密度区,HCC密度略低,内部呈现低密度囊变坏死和高密度出血。FNH及HCC均为快进快出强化,FNH在延迟期的中心星芒状瘢痕区域得到强化;FNH的中心瘢痕比例高于HCC(P0.05),而门静脉癌栓和肝硬化的比例低于HCC(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特征,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贺宇平  王晋  田民 《山东医药》2011,51(14):38-39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患者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病灶均呈多叶状或单发结节状肿块,肿块直径2.1~7.2 cm,平均4.8 cm。平扫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除中心呈星状瘢痕征外,均呈明显均匀强化,其中2例还可见病灶中心或周边扩张、扭曲的动脉;静脉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但仍呈略高密度;延迟期病灶密度进一步降低,6例病灶呈略高密度,4例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2例延迟强化。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病灶中央见星状瘢痕是诊断FNH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3.
高强  张水兴  谢淑飞  刘于宝  邵丹  梁长虹 《肝脏》2009,14(2):119-122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I征象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FNH病例15例,其中7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另8例行MR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结果15例病灶多呈类圆形、椭圆形,少数呈分叶状;病灶直径3.0~8.0cm;病灶的边界在平扫时显示模糊,增强后显示清楚;CT平扫病灶多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部分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多明显均匀强化,瘢痕结构未见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下降呈稍低或等密度,瘢痕结构延迟强化,其中4例瘢痕结构可见;MRI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I及T2WI信号,瘢痕结构于T2W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其中5例瘢痕结构可见;9例增强后病灶内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在T2WI上表现为血管流空。结论熟悉FNH多种影像征象,可提高FNH术前诊断率。CT和MRI能够反映FNH病理特点及血供血管情况,可为临床选择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肝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 (一)CT诊断要点1. 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的CT特征肝细胞癌在CT平扫和常规增强扫描上,多呈结节状或肿块状的低密度灶。以下的CT特征在肝细胞癌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杜超 《山东医药》2009,49(42):103-104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在螺旋CT扫描图像上的特征。方法对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例患者螺旋CT扫描均确诊为肝癌,共发现病灶95个,其中平扫期发现45个(密度均匀15个、不均匀23个、高密度7个)、肝动脉期扫描发现70个(均匀性高密度强化26个、中心低密度强化32个、低密度无明显强化12个)、门静脉期扫描发现80个(低密度70个、等密度6个、高密度4个)。结论螺旋CT在增强扫描的不同时期能够显示不同密度的肝癌病灶。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肉瘤样肝细胞癌的临床与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类肝脏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肉瘤样肝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CT特征性表现.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0岁,均出现上腹部胀痛,其中6例(6/8)出现发热,但血常规提示WBC计数正常,HBsAg均为阳性,血清甲胎球蛋白2例正常,余6例平均约123 g/L,肝功能均为Child-Pugh A级.7例无肝硬化基础.8例肉瘤样肝细胞癌均为巨块型,直径约5-10cm,以单发、团块状、囊实性病变为主,多无肝硬化背景(7/8例).6例CT平扫表现为囊实性低密度影,其内见条状分隔影(2例)及散在分布的条状、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4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余2例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3例可见门静脉癌栓.结论:肉瘤样肝细胞癌的临床与CT特征具有肝细胞癌及肉瘤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各期增强图像的特点,以期提高临床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方法以本院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直径3cm以下的115例肝占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早期肝癌患者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各期图像的特点,其中肝细胞癌42例,肝转移癌37例,肝血管瘤36例。结果三组病例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多表现为高密度强化,比例显著高于肝转移癌(P0.001);而在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多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比例亦显著高于肝转移癌和肝血管瘤(P0.001)。结论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早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成像(MSCT)及引导穿刺鉴别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常规CT平扫或肝脏超声筛选的FNH患者共126例,经CT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结合病理最终确诊肝癌35例(27.8%),良性结节91例;采用MSCT多期增强扫描和后处理,记录结节直径、形状、周围病灶、强化、静脉期和动脉期增强。结果 MSCT平扫诊断良恶性结节的最大直径、形状和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增强扫描恶性结节以"快进快出"征象为主,良性结节以"快进慢出"征象为主。MSCT增强扫描共诊断肝癌30例,良性结节96例,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80.0%(28/35),特异性为97.8%(89/91),阳性预测值为93.3%(28/30),阴性预测值为92.7%(89/96)。结论 MSCT增强扫描鉴别FNH良恶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的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不典型恶性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结果 13例腹腔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规则或浅分叶状占位,其密度多不均匀;螺旋CT平扫8例呈实性等或稍低密度,5例呈囊实性,3例病灶内见气体密度,4例见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见实性病灶及病灶的实性部分呈持续强化或延迟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病灶内部均可见范围不等的无强化区。结论不典型恶性GIST的螺旋CT图像特点是腹腔内巨大不规则或浅分叶状占位,密度不均匀,病灶内部见范围不等的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或持续强化,内部见不同程度的无强化区。  相似文献   

10.
《肝脏》2018,(10)
目的探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初诊为肝脏肿瘤的患者采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观察图像特征和诊断符合率。结果肝脏肿瘤发病率最高的是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肝血管瘤延迟期呈等密度影,呈"慢进慢出"特征;肝细胞癌延迟期呈低密度影,包膜呈高密度环状带影,呈"快进快出"特征;转移性肝癌延迟期边缘强化明显呈"牛眼征"特征。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与手术病理等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脏肿瘤采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辐射量低、图像质量高等特点,对肿瘤的检出率和定性率高。  相似文献   

11.
王文生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8):1483-1484
目的对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单发孤立性肺结节患者60例,均给予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对动态扫描增强后CT值改变情况、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与病理学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恶性结节增强扫描后其CT值增高明显,显著高于良性结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选择增强扫描后CT值改变≥20HU诊断为恶性结节,<20 HU诊断为良性结节,对CT增强扫描和病理学诊断在孤立性结节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40,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协助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张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2):112-113,125,13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100例肝脏肿瘤[38例肝血管瘤,28例原发性肝癌,23例肝转移瘤,4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5例肝脓肿,2例肝母细胞瘤]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一次屏气完成全肝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38例肝血管瘤准确定性36例,2例诊断不典型血管瘤可能;28例肝癌误诊4例;23例肝转移瘤中多发性转移瘤无1例误诊,1例单发转移瘤误诊;4例FNH中有1例误诊为纤维板障型肝癌;肝脓肿及肝母细胞瘤均诊断明确.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是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应作为肝脏肿瘤的常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LC)肝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6例,分别行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36例HCC患者中,共检出病灶48个;检出<3 cm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3 cm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CT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81.3%)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83.3%)病灶,而MRI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MRI门脉期检出率为52.1%,延迟期检出率为8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376,P<0.05);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结论 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充分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诊断效能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LC)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强化特征的差异,以探讨应用MRI鉴别诊断两者的方法。方法 2014年7月~2016年6月我院诊治的26例FNH和36例PLC患者,使用SuperMark 1.5 T磁共振成像仪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两组病灶分布情况和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FNH病灶在左叶和右叶的比例分别为30.8%和69.2%,与PLC病灶(38.9%和61.1%)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FNH病灶位于肝包膜下的比例为46.2%,显著高于PLC组的16.7%(P<0.05);FNH病灶直径为(4.8±0.8) cm,与PLC病灶的(5.1±0.8) cm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结果显示FNH病灶T1低信号和等信号比例分别为84.6%和15.4%,与PLC病灶(88.9%和11.1%)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H病灶T2高信号和等信号比例分别为88.5%和11.5%,与PLC病灶(91.7%和8.3%)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C病灶内往往显示长T1和长T2两个信号的坏死区,还出现短T1和混杂T2的出血信号,而部分FNH病灶中心处可见星芒状的结构,呈现出长T1和长T2信号。FNH显示中心瘢痕和供血动脉的比例分别为65.4%和46.2%,均显著高于PLC病灶(8.3%和8.3%,P<0.05),存在门静脉栓子和肝硬化的比例分别为0.0%和7.7%,均显著低于PLC病灶(分别为25.0%和55.6%,P<0.05),快进快出强化和淋巴结肿大的比例分别为88.5%和0.0%,与PLC病灶的86.1%和11.1%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MRI检查可清晰地区分PLC与FNH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两者的判别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单发孤立性肺结节患者60例,均给予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对动态扫描增强后CT值改变情况、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与病理学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恶性结节增强扫描后其CT值增高明显,显著高于良性结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增强扫描后CT值改变≥20HU诊断为恶性结节,<20HU诊断为良性结节,对CT增强扫描和病理学诊断在孤立性结节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40,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5例肝癌误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原因,探讨FNH与肝癌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术前误诊为FNH的5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彩超检查发现肝内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肿物,增强CT检查3例,增强MRI检查2例,部分病例可见中央瘢痕。术前诊断为FNH,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为肝细胞癌。结论合并肝炎时诊断FNH一定谨慎,正确应用和分析增强CT和MRI检查是诊断正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肝占位患者,分别行MRI和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三名医师诊断评分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影像学检查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98例肝占位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HCC 86例,再生结节10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在86例HCC患者中,存在97个病灶,其中32个病灶<1.0 cm;在32个<1.0 cm的HCC病灶中, 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31个(96.9%),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仅发现26个(81.3%,P<0.05),其余65个超过1.0 cm 的病灶均被两种扫描方法发现和诊断;ROC曲线分析发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962和0.824,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3.106,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91.0%和96.2%,显著优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分别为93.8%、72.0%和85.3%,x2=19.587,P<0.05)。结论 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反映HCC病灶的细微形态特点和强化特征,对于诊断小HCC的价值优于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癌(IHPCC)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80例IHPCC患者,均行螺旋CT和MRI平扫、增强和延迟扫描检查,比较影像学检查诊断的正确率。结果影像学上病灶为1.3 cm×2.0 cm~7.3 cm×9.0 cm (平均4.6 cm×6.4 cm);位于肝左叶58例,肝右叶22例;呈肿块型46例(57.50%)、浸润狭窄型17例(21.25%)、腔内生长型10例(12.50%)、肿块不明确7例(8.75%);CT平扫病灶呈略低密度,增强扫描时病灶分别呈轻中度的边缘强化50例、中央轻度条状或片状强化12例和无强化18例,延迟扫描时呈不均匀性片状或分隔状强化47例、均匀强化5例和无强化28例;MRI平扫较CT显示病灶更为清晰,延迟后73例病灶逐渐强化;MRI诊断正确率为91.3%,CT诊断正确率为8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延迟扫描可提高螺旋CT和MRI诊断IHPCC的准确性,诊断IHPCC时可优先考虑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在鉴别肝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肝癌32例,FNH14例)行64层CT双期能谱扫描结果。测量病灶、正常肝组织和腹主动脉的能谱参数,对比分析两种占位性病变间不同能量水平下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CNR)、标准化碘浓度(NIC)、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LNR)及病灶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碘浓度的差异(ICD)等。结果除部分能量点外,肝癌和FNH在不同能量水平下的CNR随着单光子能量的增加而减小。肝癌和FNH的动脉期最佳CNR分别为3.6±1.1和8.3±2.7,门静脉期最佳CNR分别为1.8±0.3和1.1±0.2;肝癌和FNH动脉期NIC分别为0.3±0.1和0.4±0.1,门静脉期NIC分别为0.5±0.1和0.9±0.2;动脉期LNR分别为3.0±0.5和6.2±1.0,门静脉期LNR分别为1.0±0.1和1.2±0.3;动脉期和门静脉期ICD值分别为0.4±0.1g/L和1.2±0.3g/L。肝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NIC、LNR和ICD值均低于FN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IC比较,t值分别为-3.196、-6.518;LNR比较,t值分别为-12.911、-3.260;ICD比较,t值为-2.754,P均<0.05)。动脉期LNR鉴别肝癌和FNH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均为100%。结论 CT能谱成像分析对肝癌和FNH的检出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能提高检出效能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黄宇峰  陈建新  张同华  顾佳 《肝脏》2016,(8):626-629
目的对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灌注值进行分析,以研究CT灌注成像对二者的鉴别作用,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5年3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24例作为实验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17例作为对照组。应用CT扫描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平扫及全肝灌注扫描,对两组的实性部分的CT灌注值(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总肝灌注量、肝动脉灌注指数)进行分析比较;对肝细胞癌的实性成分、灶周组织及远处肝组织的CT灌注值进行分析比较;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实性部分与远处肝组织的CT灌注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实性成分肝动脉灌注量为(43.32±19.56)mL/(min·100 mg)、肝动脉灌注指数为(67.86±11.62)%均较低,但门静脉灌注量较高(22.30±13.44)mL/(min·100 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实验组中,与灶周、远处肝组织相比,病灶的肝动脉灌注量(43.321±19.66)mL/(min·100 mg)、肝动脉灌注指数(67.86±11.62)%较高,但门静脉灌注量较低(22.30±13.44)mL/(min·100 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与远处肝组织相比,病灶的肝动脉灌注量(67.69±23.54)mL/(min·100 mg)、肝动脉灌注指数(88.46±5.62)%较高,而门静脉灌注量较低(9.30±7.44)mL/(min·100 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上述情况的总肝灌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CT灌注值的分析与比较,可知CT灌注成像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