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 ±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 ±2.1)mm(P <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 <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 (19/20) (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 (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 (1/20) (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7 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 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8例经ESD治疗和51例经EMR治疗的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结果 ESD整块切除率为92.9% (26/28),治愈切除率为78.6%(22/28)均优于EMR组的45.1%(23/51)和43.1%(22/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原位复发率ESD组为3.6%(1/28),明显低于EMR组的19.6%( 10/51) (P <0.05).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ESD组与E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SD为(64.3±27.1)min,明显长于EMR( 27.6±14.1)min(P <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02—2016-12我院收治的18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ESD组和EMR组,ESD组采用ESD进行治疗,EMR组采用EMR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穿孔的发生情况,并对2组患者进行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中有5例发生术中出血,2例发生穿孔;EMR组中有17例发生术中出血,9例发生穿孔。2组患者术中出血、穿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53、4.422,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肿瘤复发率低于EMR组(χ2=10.225、11.976、10.123,P<0.05),但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高于EMR组(χ2=22.763、27.991,P<0.05),说明采用ESD治疗早期胃癌更彻底,2组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ESD能有效降低早期胃癌患者术中出血及穿孔的发生情况,病灶切除彻底,肿瘤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EGC)的疗效和安全性,为EGC内镜下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制定全面检索策略进行检索,结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获得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检索策略最初共检出656篇,最终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12篇文献,共纳入5 242个病灶,其中2 692个病灶行ESD治疗,2 550个病灶行EMR治疗。进行Meta分析显示病灶大块切除率(93.11%vs56.71%)、完全切出率(89.05%vs53.21%)及组织治愈性切除率(81.50%vs60.89%)ESD组均高于EMR组;术后复发率ESD组(13/1 737)显著低于EMR组(100/1 888)(OR=0.12,95%CI 0.07~0.22),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但出血发生率ESD组(6.39%)与EMR组(6.32%)基本一致(OR=1.45,95%CI 0.83~2.53);穿孔发生率ESD组(89/2 503)高于EMR组(24/2 500)(OR=3.54,95%CI 2.28~5.50),手术时间ESD组明显长于EMR组(WMD=55.41,95%CI 23.84~86.98),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ESD治疗EGC的病灶大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复发率等疗效性指标均显著优于EMR组,但安全性指标中ESD组手术时间较长,出血未见改善,且穿孔发生率高,这些均有待技术、设备及操作熟练度的提高和改进。对于老年患者及小病灶,EMR技术仍可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74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ESD组(n=40)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n=34),观察两组手术指标差异,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统计术后复发率,观察患者消化道功能的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状况。结果 (1)ES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EMR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EMR组(P0.05);(2)ESD组轻度疼痛所占比例(82.50%)高于EMR组,中重度疼痛所占比例(7.50%、0.00%)均低于EMR组(P0.05);(3)ESD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EMR组的32.35%(P0.05),且其完整切除率高于EMR组(P0.05);(4)术后3、12个月ESD组复发率(2.50%、5.00%)低于EMR组(8.82%、17.65%),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ESD组术后3、6、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EMR组(P0.05)。结论采用ESD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手术完整切除率高,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少,术后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或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ESD组和EMR组,比较组疗效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病变直径、出血率及穿孔率均显著大于EMR组(P0.05)。ESD组局部复发率显著小于EMR组。两组间一次性切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SD组整体疗效优于EMR组,但是ESD组出血率和穿孔率均高于EMR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镜下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LST并行内镜下治疗的64例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组40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组11例和EPMR+ESD组13例,观察各组的残留率、出血率、出血量、穿孔率及复发率,并同时记录病灶部位、大小、术后病理、癌变情况。结果 EMR/EPMR组、ESD组、EPMR+ESD组术后发生活动性出血各有5例(13.89%)、2例(18.18%)、2例(15.38%),发生穿孔各有1例(2.78%)、1例(9.01%)、3例(23.8%),3组间出血率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和EPMR+ESD组均无残留及复发,EMR/EPMR组术后残留率为11.11%,6例出现复发(16.67%),3组间残留及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LST共发现6例癌变(9.38%)。结论 EMR/EPMR、ESD、EPMR+ESD这3种术式治疗LST均易引起术后迟发型出血,然而EPMR+ESD术会导致更多的出血量,并较EPMR术更容易发生穿孔情况,但EMR/EPMR术相较于其他两组术式,更容易发生残留及复发,需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改良内镜黏膜切除术(M-EMR)治疗结肠扁平息肉疗效。方法 将276例297枚结肠扁平息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EMR组136例共152枚息肉,M-EMR组140例共145枚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后,EMR组一次性切除病灶,M-EMR组在病灶周边用圈套器头端切开周边黏膜后一次性切除病灶,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比较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复发率。结果 全部息肉一次性切除。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穿孔,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2.0%(3/152);M-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1.4%(2/145)。EMR组息肉切除时间平均(5.6±2.0)min;M-EMR组息肉切除时间平均(5.7±2.1)min,2组无显著差异(p>0.05)。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92.1%(140/152),M-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100%(145/145),2组显著差异(p<0.05)。术后病理:管状腺瘤135例,绒毛状腺瘤40例,绒毛管状腺瘤57例,增生性息肉29例,炎性息肉34例。腺瘤伴高级别类瘤变8例,其中EMR组1例息肉残留,后行肠段切除,6个月后8例复查无复发。M-EMR组2例黏膜内癌,完整切除,6个月后复查无复发。EMR组12例术后残留,1例手术,11例APC处理后,1例6个月复发,复发率0.66%(1/152),M-EMR组无复发。结论 M-EMR组较EMR组治疗结肠扁平息肉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上发表的有关早期食管癌ESD和EMR治疗比较研究的所有中英文论文,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的效应指标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局部复发率为有效性效应指标,以穿孔、出血、狭窄和手术时间为安全性效应指标。结果最终纳入8篇非随机对照回顾性队列研究。Meta分析显示,ESD组较EMR组整块切除率[98.36%(360/366)比41.79%(252/603),P〈0.01]、治愈性切除率[90.81%(168/185)比50.65%(194/383),P〈0.01]均显著增高,局部复发率[0.55%(2/366)比13.76%(83/603),P〈0.01]显著降低,穿孔率[4.51%(21/466)比1.25%(8/640),P=0.03]明显增高,出血率[0.21%(1/466)比0.63%(4/640),P=0.41]和术后狭窄率[10.48%(39/372)比10.15%(41/404),P=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治疗上,ESD的有效性明显优于EMR,安全性则与EMR相似,ESD应作为首选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黏膜切除术(EMR)后残留、复发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6月至2007年11月对EMR术后内镜随访发现的15例残留和复发病变进行ESD治疗,先于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以抬高病变,接着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再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对瘢痕形成部位直接应用Hook刀沿瘢痕基底切线方向进行切开.结果 15例EMR术后残留和复发病变,位于胃6例、结肠3例、直肠6例,病变直径0.8~3.5 cm,平均2.3 cm.所有病变抬举征(一).1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成功率93.3%(14/15),13例术后病理切缘和基底无肿瘤累及,完整切除率86.7%(13/15).ESD手术时间60~155 min,平均87 min.治疗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全组未出现术后出血.2例治疗中局部剥离较深、腹腔出现游离气体,成功保守治疗,未转外科手术,ESD穿孔发生率13.3%(2/15).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无复发.结论 ESD治疗EMR术后残留和复发病变相对安全、有效,不仅能完整切除残留和复发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麻醉肠镜在老年患者大肠息肉行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06例肠镜下发现大肠息肉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麻醉肠镜组(156例);使用异丙酚和芬太尼行静脉麻醉;普通肠镜组(150例):仅给予肠道准备。观察两组患者EMR术前、中、后的血压[包括舒张压(SBP)、收缩压(DBP)]、心率(HR)、末梢血氧饱和度(Sp O2)和两组患者术中反应、并发症、手术操作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术中麻醉肠镜组SBP、DBP、HR均明显低于普通肠镜组(P均0.05),Sp O2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SBP、DBP、HR、Sp O2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麻醉肠镜组患者满意度高。麻醉组手术操作时间(18.1±6.3)min,普通组(24.4±8.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肠镜下对老年患者大肠息肉行EMR能够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治疗老年患者大肠息肉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重视并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规范化操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戈之铮  李晓波 《胃肠病学》2008,13(8):449-451
内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早期肿瘤正日益被接受并开展应用,包括传统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近年开展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MR对于15mm以上的病灶较难做到一次切除,而整块切除标本对病理学评估至关重要,ESD正是应这一要求开展起来的新技术。对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ESD并不受其大小的限制,对部分早期胃肠道肿瘤,其可取代传统的手术治疗,但ESD需要相当高的内镜操作技术,术前需要多种方法对病灶进行谨慎、全面的评估,包括范围、浸润深度等,术中、术后还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远高于EMR。ESD的指征、操作技巧、病理评估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由于ESD在早期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上具有很多优点,值得有条件医院的内镜医师予以重视并开展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定位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asal dissection,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方法]63例LST患者在FICE定位下分别行EMR(38例)及ESD(25例)治疗,对比分析EMR和ESD两种方法的切除效果、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对于最大径≤20mm的肿瘤,EMR和ESD两种方法均能整块切除,且无肿瘤残留(P0.05);对于最大径20mm的肿瘤,ESD能整块切除,EMR需分次切除(P0.05),且ESD术后肿瘤残留明显少于EMR(P0.05)。ESD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P0.05),但术后出血率和穿孔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LST安全有效,而EMR操作简便,用时较短,对于≤20mm的LST仍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诊断方法,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方法治疗LST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LST经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观察病变形态、腺管开口分型(pit)及表面微血管分型(MP),分别进行EMR、EPMR、ESD或外科手术治疗,并分析LST的病理特点。结果在399例病人检出有LST,共407个病变。LST大小在10~80mm。LST部位在直肠128个(31.4%),乙状结肠97个(23.8%),降结肠54个(13.3%),横结肠67个(16.5%),升结肠21个(5.2%),盲肠36个(8.8%),回肠末段4例(1.0%)。LST形态呈颗粒均一型145个,结节混合型161个,扁平隆起型63个,假凹陷型38个。LST腺管开口分型以ⅢL和Ⅳ为多。405个LST经肠镜微创电切治疗,228个行EMR切除,165个行EPMR切除,12个行ESD切除,均在内镜下成功电切,另2例LST行外科手术治疗。出血发生率4.0%,术中即刻出血4例,术后3天迟发出血12例,无肠穿孔发生。LST病理结果:管状腺瘤46个(11.3%),管状绒毛状腺瘤146个(35.9%),绒毛状腺瘤181个(44.5%),增生性息肉10个(2.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个(4.7%),黏膜内癌3个(0.7%),黏膜下癌2个(0.4%)。术后复查肠镜无复发。结论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方法有利于检出LST,EMR、EPMR、ESD是内镜下治疗LS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大型低位直肠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肿瘤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5cm,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56例低位直肠肿瘤,应用EMR或ESD进行治疗,其中EMR治疗36例,ESD治疗20例,术后3~18个月行内镜随访确认有无残留,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 接受EMR治疗的36例中,35例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肛门功能完好,保肛治愈率为97.2%,术后病理报浸润癌(SM癌)再追加外科Mile’s根治手术者1例(2.8%);接受ESD治疗的20例中,11例经首次或再次ESD治疗完整清除病变,肛门功能完好,治愈率55.0%,ESD治疗未成功改行EMR成功清除病变6例(30.0%),肛门功能均完好,全组保肛治愈率为85.0%,ESD组因严重并发症(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行Mile’s手术者2例(10.0%),因病变残留转行外科Mile’s手术者1例(5.0%)。并发症:EMR组术中平均出血20ml,最大出血160ml,均无需输血治疗,无穿孔发生,无术后并发症。ESD组平均术中出血150ml,最大术中出血量800ml,均内镜下止血成功,但3例患者需接受输血400ml,另有2例于术后26h及44h发生迟发大出血,内镜下止血失败转行外科手术。结论EMR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平坦型大肠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与EMR相比,ESD对低位直肠病变切除的效果不及EMR术,且手术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纵切挖除术(EL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对2011年2月至7月经辅助检查和前期治疗明确诊断为起源于消化道的SMT患者19例,在清醒镇静下行ELE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纵行切开肿瘤表面黏膜和黏膜下层,显露肿瘤。(2)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沿肿瘤周围分离至肿瘤基底部。(3)胃镜直视下应用Hook刀、IT刀或圈套器完整切除肿瘤。(4)应用金属夹缝合手术创面。结果19例消化道SMT患者中,病灶位于食道3例、贲132例、胃底3例、胃体5例、胃窦5例、升结肠1例。ELE成功切除所有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0%;ELE时间为25~125min,平均45min。切除肿瘤直径范围1.5-3.5cm,平均2.0cm;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11例、脂肪瘤5例、间质瘤3例。术后无一例出现出血及腹膜炎体征。住院时间7。15d,平均10d。术后随访1~3个月,平均2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结论ELE治疗消化道SMT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简便,便于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并且有利于术后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如何挑选合适的内镜医师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培训。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ESD培训的3期共41名学员,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培训前独立操作胃镜例数,独立操作肠镜例数,肠镜操作手法,是否使用窄带光成像(NBI)、放大内镜(ME),是否单独开展内镜黏膜切除术(EMR)、ESD、内镜超声检查(EUS)、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指标。安排每位学员完成4次离体猪食管模型ESD,记录剥离标本面积、操作时间,计算平均操作速度评价学员学习指标,并记录术中穿孔发生情况。对影响ESD学员操作速度的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41名学员中男26名、女15名,年龄(36.07±4.44)岁,离体动物实验切除标本大小(4.67±1,61)cm2,操作时间(24.54±5.97)min,操作速度(0.19±0.05)cm2/mino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学员培训前独立操作胃镜例数(n>5000例,P=0.0018),独立单人操作肠镜例数(n>3000例,P=0.0001),上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n>30例,P=0.0003),下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n>10例,P=0.0197)及培训前独立开展ME(P=0.0478)、EMR(P=0.0196)、ESD(P=0.0003)情况与学员离体猪食管ESD操作速度密切相关;但只开展NBI(P=0.5329)、ERCP(P=0.5007)、EUS(P=0.7668)与学员操作速度无明显相关性。ESD学员操作速度与穿孔率呈负相关(P<0.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培训前独立开展EMR(P=0.029)、ESD(P=0.034)与ESD学员操作速度密切相关。结论ESD培训学员培训前独立胃镜操作例数>5000例,独立单人肠镜操作例数>3000例,上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30例,下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10例,以及培训前独立开展ME、EMR、ESD,对提高ESD培训效果有明显帮助。本研究为我们今后挑选合适的内镜学员进行ESD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