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维阳维的功能是“维络”阴阳经和“溢蓄”气血,使阴阳能“自相维”;异常时则“阴阳不能自相维”,表现为“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的表证或里证。  相似文献   

2.
《难经·二十九难》曰:“阴维为病苦心痛”。此论为“心痛”提出了从奇经论治的理论依据。“心痛”在中医证候中不仅是心之为病,还包括胃胆等痛征,范围较广。本文仅对类属中医“真心痛”的冠心病从阴维论治的问题试作探讨,限于水平,谬误之处,请予斧正。一、贯通心脏维系三阴阴维脉的循行路线,《内  相似文献   

3.
孙朝宗老师从业 50余年 ,经验丰富。现将笔者侍诊记录病案整理报告如下。调补奇经以疗心痛根据《难经》“阴维为病苦心痛”的提示 ,孙老指出 :阴维之脉起于诸阳之交 ,隶属于足少阴肾 ,阴维之脉能引少阴精血上归于心 ,若肾之精血不足 ,阴维之脉不能导引精血上归于心以荣心脏 ,则心中疼痛。又说 :足少阴肾与手少阴心 ,皆为少阴之径 ,介乎太阴、厥阴之间 ,为三阴之枢纽。虽曰少阴以灵气为本 ,实则以神气为用。因而调补阴维与少阴势必成为治疗心痛的又一法门。故拟方灵枢饮以疗心痛。案 1 .王某 ,男性 ,60岁。患者胸痹心痛已 6年 ,断续发作 ,常…  相似文献   

4.
内关穴功能及临床应用揽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内关最早见于《灵枢.经脉》篇:“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内,指内面;关,指关口。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临床常用的要穴,现将内关穴的功能及其在近年的临床应用情况总结归纳如下。1益气养心安神,疏通心脉镇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联系三焦,通于任脉,交会阴维,《难经.二十九难》曰:“阴维为病苦心痛”,故内关具益气养心、疏通心脉、镇静止痛的功效,擅治心脏血脉诸疾。1.1冠心病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的范畴。《甲乙经》曰:“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刁利红[1]以内关为主穴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并与山海丹胶囊治疗30例作临床对照研究。发现针灸能明显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和相关症状,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王曼丽[2]针刺内关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显效13例(占42.5%),好转17例(占53.1%),无效2例(占7.2%),总有效率为93%。黄洁等[3]电针内关穴治疗稳定型心绞痛40例,并设对照组服用丹参滴丸治疗结果表明电针内关穴在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缺血型改变、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片用量等方面均优于复...  相似文献   

5.
西医学将尪痹归类于风湿免疫科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应当早期进行干预治疗,以免对患者造成进一步损害。作者通过查阅文献和临床实践,以《难经·第二十九难》“阳维病苦寒热,阴维病苦心痛”为依据,提出从二维脉论治尪痹的思路,认为维络受损、阴阳失调、营卫失和、气血阻滞是形成尪痹的主要因素,可通过调和阴阳,行气活血通维治尪痹。此法与传统多从肝脾肾进行论治相比,突出从阴阳维脉论治尪痹的重要性,亦为临床治疗尪痹提供了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临证便览     
产后乳汁少或全无,称缺乳。多为气血不足和肝郁气滞引起。治宜补其气血和疏肝理气。(?)是(?)内有结块,并伴有或满、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男女皆有,女子多见于下腹部、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症,为血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者为瘕,为气痛。病因为脏腑失调,气  相似文献   

7.
【原文】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深功。当汗不汗合谷泻,自汗发黄复溜凭,飞虎一穴通痞气,祛风引气使安宁。【语释】“伤寒痞结胁积痛”,是泛指热邪入里,阳气内陷,发生胸中痞闷不舒,及胁下积聚而痛的病变。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胁肋疼痛,可取期门作为主穴,期门是肝、脾、阴维3脉的会穴,也是肝之募穴,能疏肝行气,清热散瘀,宽胸通结。“当汗不汗合谷泻”,太阳病多日未解,阳邪太甚,不得透达,脉浮紧,无汗,表邪尤在。故取合谷,因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皮毛,在合谷施行泻法,可通表里两经,开发腠理,宣通毛窍,如果使针下的酸胀…  相似文献   

8.
治疗方法治则:以和胃、理气、温中、安虫、润下为主.取穴:主穴为:天枢大横腹结中脘气海关元.配穴为:足三里居髎.所取诸穴的主治作用是: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通泄大肠腑气.大横,为足太阴、阴维之会,治少腹寒痛.腹结,是治绕脐痛、疝痛的要穴.中脘,为胃之募穴,能疏调胃气.气海,能补中气.关元,为小肠募穴,能温阳散寒气.足三里,为五脏六腑之气所会之处.居髎,为足少阳胆经要穴,能疏通肝胆之气.  相似文献   

9.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可涉及临床各科疾病,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其证候虽错综复杂,然往往是同症异病或同病异症。从中医角度来看,痛证病机不外虚与实。痛证之虚表现为“不荣则痛”;痛证之实表现为“不通则痛”。全国名老中医刘茂甫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因虚所致痛证多与肾虚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胡福田 《河南中医》2010,30(5):427-428
《金匮要略》每篇篇首都标明:“辨……病脉证并治”,告诫我们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同等重要,辨证论治是核心,辨病论治是关键。全书分别以主证、病因、病机或主药给疾病命名,并以病机相类。证候相似或病位相近等作为分篇论治的原则,强调了辨病论治概念。方法主要有:主证、主脉、主方、主药明确痰痛法:辨痛与辨证相结合法;同病异治法;异病同治法;一方对一病法等。  相似文献   

11.
痛是人体的一种自觉症状,临床上比较常见。痛是由于气血瘀滞,阻塞经脉,不通则痛。且痛有轻有重,有增有减,常反映病变的性质和发展情况。痛并非一个独立证,常与外因,内因病位相结合而成一种疾病,以病位相结合如、胸痛、腹痛、腰痛等。致病有内外因,常用的治疗原则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治疗时一法或几法并用,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疛疾再释     
疛在古书中存在7种解释:小腹病、跳动、心腹病、小肠病、心悸、小腹痛、病。通过考察疛字的字形演变过程,认为疛■甲骨文为一字,本义为颤,或指腹疾,后讹为两字,而疛兼具此二义,引申为跳动之病,病位涉及心腹,后进一步引申为心悸,又有"肠痛""小肠痛""小腹痛"等诸多含义变化;其或因隶变、或因俗化,出现■等异体字。在张家山汉简《脉书》中,疛应当释为"跳动,心腹疾",《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疛无法排除腹疾,其是否为心疾,具体为何病犹当存疑。后世文献中鲜见疛病,可能因其已为其它更为具体的病名所替代。  相似文献   

13.
董立均 《光明中医》2011,26(1):15-17
奇经八脉指的是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等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虽然明确提出了八脉的名称、循行(无跷脉的循行)、起止、功能、病症等,如《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等,但是《内经》中关于奇经八脉的论述是零散于各篇之中,没有独立篇章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曾载:“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关于本条“肺痛”一症,历来医家看法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认为确系肺痛。如赵以德说:“此大肠与肺相合故也……大肠病,而气塞于肺者痛,肺有积者亦痛。”二认为当是腹痛之误,如程林谓:“肺痛未详,或云肺痛当是腹  相似文献   

15.
络病初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络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部位广泛,不易传变,多为有形之积滞,热邪易伤阳络,病久入阴络。络病的临床表现,或邪客表络见皮肤异感,斑疹白;或邪伏阴络发为包块;或湿热阻络而成痹症;瘀阻络脉为着痛或久痛;或邪壅清窍之络而出现耳、目、口、鼻等症。络病用药原则以辛为主,以润为辅,即以辛润通络为主要治则,后世有宣络、透络、活络、通络、搜络诸法  相似文献   

16.
<正>维脉的功能是"维络"阴阳诸经,"溢蓄"全身气血,使阴阳能"自相维";异常时则"阴阳不能自相维",表现为"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的表证或里证[1]。本文根据维脉的交会穴主治对"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的意义探讨如下。1"寒热"是对三阳经表证的概括人身阳脉统于督脉,阴脉统于任脉,二维脉有维系阴阳之功能,若维脉功能失常,则阴阳失衡,出现阴阳不相维系的病理征象[2]。《难经·二十九难》:"阳维  相似文献   

17.
嘈杂辨析     
嘈杂病名始见于宋代。"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憹,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或作或止,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乃脾胃虚弱;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而暂止,系胃中热扰;似饥非饥,似痛非痛,或兼胸闷痞满,为胃中邪滞(主要是痰饮),胃腑不降;烦怫杂乱,嗳气吞酸,则肝气郁滞。历代医家对嘈杂病的病因病机论述颇多,有"痰饮火动""湿痰气郁""胃气虚冷""阴虚血少""土虚木乘""虫"等,众说纷纭。要之,从痰饮、火热、土虚、木乘立论者,是为各执一端,从脾阴与胃阳不调和立论者,是为统论其本。嘈杂实为脾阴与胃阳不调和的一种征象。只要抓住脾阴与胃阳之阴阳偏胜这一关键病机,则辨证与治疗皆可豁然而解。正如近代名医姚国美指出:"嘈杂一症,痰是其标,阴阳偏胜是其本,然总由于脾胃不和,治此病者,不可不先顾脾胃,调其阴阳",可谓一语道破,要言不繁。  相似文献   

18.
《灵枢》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热、或寒、或痹……变化无穷,此皆为邪气之所生也”说明我国二千年前的医家就认识到“邪”的脉管病病因学说。  相似文献   

19.
试谈《伤寒论》与模糊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伤寒论》条文,可以看出有如下特点: (一)对于某一个症状或一种脉象(以A_1、A_2……或B_1、B_2……表示它)无法判断其究属何病何证,如“发热”这一症状,三阳病有之,阴经病亦有;“阴阳俱紧”这一脉象,太阳伤寒有之(3条),少阴病亦有之(283条)。 (二)当A_1、A_2……或B_1,B_2……构成一个症群时(以集合A、B表示它),就能较容易地判断其属何病何证。如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以A_1、A_2、A_3表示)构成集合A时,它就是太阳病。证亦如此,当太阳病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发热、恶风、无汗、  相似文献   

20.
偏头痛为临床一种常见病症,头痛偏于一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呈间歇性发作,发时痛势剧烈,痛解则如常人,又称偏头风,包括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在内。现将笔者治疗偏头痛的体会总结如下。偏头痛多由于患者长期工作紧张、郁怒思虑过度等因素所致,其病机为肝气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