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在臂丛阻滞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行上肢手术患者88例,A组60例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B组28例采用传统异感法与A组对照.结果:A组阻滞成功率为96.67%,B组阻滞成功率为78.5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部患者术中无不良反应,术后随访无神经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用于臂丛阻滞,操作方便,麻醉效果满意,与传统异感法相比,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4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B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部麻醉药均为0.5%布比卡因。结果:A组神经阻滞完全18例,阻滞不全2例;B组神经阻滞完全13例,阻滞不全6例,阻滞失败1例。A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同时能避免为寻找异感引发的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我们于2004年9月使用周围神经刺激器行肌间沟臂丝神经阻滞3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对 1 0 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5 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 ,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 0 .5 %布比卡因。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完全 4 8例 ,阻滞不全 2例。Ⅱ组神经阻滞完全 30例 ,阻滞不全 2 0例。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异感定位组 (P <0 .0 5 )。结论 :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 ,比异感定位准确 ,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
6.
神经刺激器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广泛用于患者上肢手术 ,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神经定位准确 ,神经刺激器的应用可满足这一需要。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 ,同时能避免为了寻找异感而引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现就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总结。1 资料与方法选择上肢外科手术患者 3 5例 ,男 2 0例 ,女 15例 ,年龄 8~ 71岁 ,ASA I~ 级 ,无神经系统疾患。 3 5例患者均经肌间沟入路 ,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为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 STMUPL E…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与异感定位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ASAI~II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组(A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组(B组)。两组均给予1.6%的利多卡因25ml。记录定位时间、起效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阻滞效果。结果:A组定位时间4.2±2.6分钟,明显短于B组的10.1±4.7分钟(P<0.01)。A组起效时间10.6±2.2分钟,明显快于B组13.2±3.4分钟(P<0.05)。A组阻滞效果优良率为93.3%,明显高于B组80%(P<0.05)。结论: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时间短,阻滞起效快,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PNS)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技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BPB)的成功率。方法:选择上肢手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采用PNS定位。Ⅱ组采用BPB定位,局麻药均为1.3%利布合剂。结果:PNS定位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异感定位(P〈0.01)。结论:PNS定位较异感定位更精确,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10.
神经刺激器利用电刺激器产生脉冲电流传送至穿刺针,当穿刺针接近混合神经时,会引起混合神经去极化[1],而运动神经较易去极化出现所支配的肌肉颤搐,通过肌颤搐来定位,不必通过寻找异感或针随动脉搏动而判断定位.从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和镇痛机制的角度而言,区域麻醉特别是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 ,PNB) 在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方面得到充分重视.为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科于2008年2月~2008 年6月使用神经刺激定位器行外周神经阻滞60 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预行肩部手术患者62例分为Ⅰ、Ⅱ两组,均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Ⅰ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物为0.5%罗哌卡因。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效果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Ⅱ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83.9%,阻滞不全者占16.1%,无阻滞失败;Ⅰ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51.6%,阻滞不全者占35.5%,阻滞失败者占12.9%,两组神经阻滞评价差异极为明显(P〈0.01)。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较好地满足肩部手术要求,是一安全、准确、简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神经刺激器在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法在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对150例行上肢前臂、腕、手掌、手指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刺激定位组(PNS组)和传统异感定位组(对照组),每组75例。PNS组采用PNS辅助定位,对照组采用异感定位。0.375%罗派卡因局麻药。完成阻滞后,比较两组阻滞效果。结果:PNS组神经阻滞完全72例,阻滞不全3例;对照组神经阻滞完全50例,阻滞不全19例,阻滞失败6例。PNS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S定位较异感定位更精确,阻滞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e use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such as landmark techniques, paresthesia and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 for upper-limb anesthesia has often been restricted to the expert or enthusiast, which was blind. Recently, ultrasound (US) has been applied to differ blood vessel, pleura and nerve, thus may reduce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while have a high rate of succes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the use of ultrasound guidance (vs.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 (PNS)) decreases risk of vascular puncture, risk of hemi-diaphragmatic paresis and risk of Horner syndrome and improves the success rate of nerve block.
Methods A search strategy was developed to identify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RCTs) reporting on complications of US and PNS guidance for upper-extremity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brachial plexus) in adults available through PubMed databases,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Embase databases, SinoMed databases and Wanfang data (date up to 2011-12-20). Two independent reviewers appraised eligible studies and extracted data. Risk ratios (OR)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outcome and presented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with the software of Review Manager 5.1.0 System (Cochrane Library).
Results Sixteen trials involving 1321 adults met our criteria were included for analysis. Blocks performed using US guidance were more likely to be successful (risk ratio (RR) for block success 0.36, 95% CI 0.23–0.56, P <0.00001), decreased incidence of vascular puncture during block performance (RR 0.13, 95% CI 0.06–0.27, P <0.00001), decreased the risk of complete hemi-diaphragmatic paresis (RR 0.09, 95% CI 0.03–0.52, P=0.0001).
Conclusions US decreases risks of complete hemi-diaphragmatic paresis or vascular puncture and improves success rate of brachial plexus nerve block compared with techniques that utilize PNS for nerve localization. Larg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he use of US can decrease risk of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定位与传统异感法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2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以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收缩反应其中之一出现作为穿刺针正确定位标志;Ⅱ组采用传统找异感法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阻滞药用0.25%罗哌卡因。观察并记录2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Ⅱ组(P(0.05),而并发症低于Ⅱ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显著提高麻醉效果,且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0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结果Ⅰ组3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28例(成功率为93.3%),Ⅱ组麻醉效果优良者21例(成功率为7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组(C组)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两组,每组30例。C组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腔置管,腰麻药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3 ml,不足者酌情硬膜外腔追加0.75%罗哌卡因;N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45%罗哌卡因,腰丛阻滞剂量25~30 ml,坐股神经阻滞剂量20~25 ml。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血流动力学、起效维持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补液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C组麻醉后10 min(T10)、麻醉后20 min(T20)MAP下降(P〈0.05),T20HR下降(P〈0.05),C组T20MAP、HR低于N组(P〈0.05);C组麻醉准备及操作时间(Tr)、感觉完全阻滞时间(T1)、运动完全阻滞时间(T2)、感觉恢复时间(T3)、运动恢复时间(T4)低于N组(P〈0.05),术后首次排尿时间(Tu)长于N组(P〈0.05);N组并发症少于C组。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麻醉,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尤其适合相对长时间患者。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0.25%、0.33%和0.40%甲磺酸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A组有5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镇痛药镇痛;B组发生2例霍纳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后缓解。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3%甲磺酸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骶丛阻滞应用于高危病人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 38例临床合并各种高危疾病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施行单侧腰骶丛神经阻滞。腰丛阻滞分腰肌间隙入路和腹股沟入路;坐骨神经阻滞为臀区入路。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刺激器电流频率1Hz,起始强度1mA,麻醉总量为1%利多卡因20ml,0.5%罗哌卡因30ml。结果 38例病人均阻滞完善,麻醉效果满意,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 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腰骶丛阻滞定位准确,客观指征明显,效果可靠,对患者各系统干扰小,对有严重合并症病人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