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朝晖  李康华  李兵  刘文和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110-111,F0003
目的:观察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择2000-01/2004-01冲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疾患患者18例(36个关节)。男10例,女8例;年龄43-78岁。其中股骨头坏死7例,骨性关节炎4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例。选择Ribbed假体12个;SPⅡ8个,Classic 8个;国产假体8个;骨水泥型假体22个,非骨水泥型假体14个。18例患者均行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前与术后10个月随访时Harris评分及术周、术后并发症。 结果:18例患者术后均获10个月随访。①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90.5&;#177;20.5,38.5&;#177;15.5,t=24.846,P〈0.05)。②手术时间(双侧手术完成的总时间)为(220.5&;#177;22.5)min。③术中总出血量(1548.4&;#177;256.5)mL。平均输血量(1322.5&;#177;220.5)mL。④2例术后脱位与假体放置不当有关。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且无明显并发症,表明是安全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39例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男13例,女26例;年龄70~87岁。观察骨水泥注入中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注入后随访情况。注入骨水泥即刻,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剧烈,维持5~7min在较低水平,在10min恢复正常;注入3min时,心率变化最快,10~15min恢复正常;注入3min时,血氧饱和度略有下降,其余时刻变化不大。术后1年患者Harris评分,优14例,良15例,中10例。结果表明,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者最关心的是人工假体寿命。 目的:回顾性方法综合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和无骨水泥假体术后疗效,以期为延长人工关节的寿命提供经验。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全军骨科中心。 对象: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1993—03/2004.-03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56例,获得通讯联系的298例,获得随访105例(108髋),均自愿回访,性别不限,假体类型2000年以前为国产假体,使用国产骨水泥,2000年以后使用美国STRIKER公司的假体,骨水泥由该公司提供。骨水泥中均加有钡剂。患者手术全部由经考核进入人工关节组的医生进行。 方法:参照1982年中华外科髋关节人工置换座谈纪要及Mayo人工髋关节疗效评价表,自行设计随访信,对105例(108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骨水泥组62例(63髋),无骨水泥组43例(45髋),并对术后患者在疼痛、功能、关节活动范围及X—ray片进行综合性评价和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术后疼痛程度。②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③患者术后关节活动范围。④患者假体周围透亮线、假体水平或垂直移位的距离。⑤患者假体异位骨化的范围。⑥患者股骨近端骨溶解程度。 结果:①随访期股前外侧疼痛两组差别不显著[骨水泥组24髋(38.5%),无骨水泥组18髋(40、0%)1。②随访期两组均有踱行。③随访期患者髋关节活动范围160&;#176;以上两组无显著差异(骨水泥组62髋,无骨水泥组44髋)。④股骨假体的下沉和髋臼假体的水平、垂直移位两组患者中差别不显著。⑤随访期骨水泥组股骨近端骨密度相对值57、4(9-118),无骨水泥组股骨近端骨密度相对值72.8(1和130),差别不显著。⑥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假体可能生存率,股骨近端广泛骨溶解无显著差异。 结论:无论骨水泥假体还是无骨水泥假体患者术后疗效相似,假体都没有达到理想固定的效果。假体类型的选择并不影响假体的寿命,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及是否还要行翻修术来决定假体类型;骨溶解与患者年龄、性别、假体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4.
人丁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出是指假体头从髋臼假体中脱出。一旦假体脱出,多数患者可通过复位后牵引治疗,如反复脱出患髋不稳定,患者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我们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结合临床经验,对假体脱出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出几点预防对策,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选择1999-01/2002-01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初次全髋置换获得完整随访资料40例老年髋部疾患患者。骨水泥组16例,非骨水泥组24例。置换后下地时间骨水泥组明显短于非骨水泥组(P〈0.05)。骨水泥组1例患者发生骨水泥外漏,对关节功能无影响;非骨水泥组1例发生股骨近端线形骨折,以钢丝环扎固定并最终愈合,1例出现与牵拉有关的坐骨神经损伤,保守治疗2个月后恢复,1例髋关节发生脱位,予手法闭合复位成功。2例骨水泥柄在骨-水泥界面和1例非骨水泥柄在骨-假体界面出现小于2mm的透亮线,1例非骨水泥柄在Gruen7区出现局灶性骨溶解,每组各有两个臼杯在Delee1区出现局灶性骨溶解,两组假体周围透亮线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8)。所有X射线片显示假体无移位、松动及下沉。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普遍认为非骨水泥型假体适用于年龄< 65岁的患者,骨水泥假体适用高龄、骨质情况欠佳的患者.但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非骨水泥假体不适用于年龄> 70岁、既往身体健康、日常活动量满意、无骨质疏松或有轻度骨质疏松的患者.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用于老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行非骨水泥假体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年龄> 70岁的老龄患者57例65髋,平均年龄8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3例33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8例25髋,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7髋.记录置换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置换后初次下床活动的时间、置换前及置换后3,6,12,24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X射线片结果、置换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随访6~40个月,平均19.6个月.53例完成随访,4例失访,未发现假体松动和需翻修手术病例.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40.7±18.9)分提高到置换后的(89.2±5.5)分,优良率为93.7%.置换后并发症包括术口血肿1例、脑血管意外1例几泌尿系感染1例.提示老龄患者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能达到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0-01/2004-0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疾患患者18例(36个关节)。男10例,女8例;年龄43~78岁。其中股骨头坏死7例,骨性关节炎4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例。选择Ribbed假体12个;SPⅡ8个,Classic8个;国产假体8个;骨水泥型假体22个,非骨水泥型假体14个。18例患者均行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前与术后10个月随访时Harris评分及术周、术后并发症。结果:18例患者术后均获10个月随访。①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90.5±20.5,38.5±15.5,t=24.846,P<0.05)。②手术时间(双侧手术完成的总时间)为(220.5±22.5)min。③术中总出血量(1548.4±256.5)mL,平均输血量(1322.5±220.5)mL。④2例术后脱位与假体放置不当有关。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且无明显并发症,表明是安全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微创技术在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与手术效果。【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微创技术,行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长7~9cm,平均8.2cm。【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在术前设计的切口下顺利进行.切口7~9cm.平均8.2cm.术后平均随访24(12~30)个月,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除1例术后切口轻度脂肪液化经治愈外.无术后并发症。功能评价接Harris评分由术前33(6~46)分.增加为93(75~100)分。【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微创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病人易接受等优点.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并且备有熟练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9.
背景:非骨水泥假体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中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在翻修术特别是在失败的骨水泥型假体翻修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仍有待观察。
  目的:观察以非骨水泥假体翻修失败的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的中期效果。
  方法:对1997年11月至2013年2月以非骨水泥假体对失败的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翻修的41例(47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翻修骨水泥柄24髋、骨水泥臼23髋。随访X射线片上的假体变化情况,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并分析假体生存率。
  结果与结论:共33例38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4.8年,患者的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4分(11-66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5分(55-9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36髋(95%)假体获得良好稳定性;2髋发生骨溶解并假体移位(股骨1髋,髋臼1髋)需要再翻修;9髋发生异位骨化(24%)。聚乙烯衬垫年平均磨损量为0.08 mm(0-0.25 mm),磨损率仅与外展角变化存在相关性(P <0.01)。以影像学证明假体松动作为失败标准,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非骨水泥假体7年总体存活率为89%,其中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的存活率分别为93%及92%。提示用非骨水泥假体对失败的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能有效地修复骨缺损并达到令人满意的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者最关心的是人工假体寿命。目的:回顾性方法综合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和无骨水泥假体术后疗效,以期为延长人工关节的寿命提供经验。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全军骨科中心。对象: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1993-03/2004-03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56例,获得通讯联系的298例,获得随访105例(108髋),均自愿回访,性别不限,假体类型2000年以前为国产假体,使用国产骨水泥,2000年以后使用美国STRIKER公司的假体,骨水泥由该公司提供。骨水泥中均加有钡剂。患者手术全部由经考核进入人工关节组的医生进行。方法:参照1982年中华外科髋关节人工置换座谈纪要及Mayo人工髋关节疗效评价表,自行设计随访信,对105例(108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骨水泥组62例(63髋),无骨水泥组43例(45髋),并对术后患者在疼痛、功能、关节活动范围及X-ray片进行综合性评价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术后疼痛程度。②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③患者术后关节活动范围。④患者假体周围透亮线、假体水平或垂直移位的距离。⑤患者假体异位骨化的范围。⑥患者股骨近端骨溶解程度。结果:①随访期股前外侧疼痛两组差别不显著[骨水泥组24髋(38.5%),无骨水泥组18髋(40.0%)]。②随访期两组均有跛行。③随访期患者髋关节活动范围160°以上两组无显著差异(骨水泥组62髋,无骨水泥组44髋)。④股骨假体的下沉和髋臼假体的水平、垂直移位两组患者中差别不显著。⑤随访期骨水泥组股骨近端骨密度相对值57.4(9~118),无骨水泥组股骨近端骨密度相对值72.8(14~130),差别不显著。⑥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假体可能生存率,股骨近端广泛骨溶解无显著差异。结论:无论骨水泥假体还是无骨水泥假体患者术后疗效相似,假体都没有达到理想固定的效果。假体类型的选择并不影响假体的寿命,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及是否还要行翻修术来决定假体类型;骨溶解与患者年龄、性别、假体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1.
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早期康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期负重和晚期负重对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共收集患者30例(32髋),分为早期负重组(治疗组)和晚期负重组(对照组),除术后负重方法不同外,均予系统的早期康复治疗.术前、术后12周内进行临床和放射学的评定和比较.结果:术后12周,早期负重组患者能够更早地获得独立步行的能力(P<0.001),Harris评分和WOMAC评分改善更明显(P<0.001);SF-36量表的评分中,早期负重组患者的生理职能、生理机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更高(P<0.001).术后12周,放射学检查结果初步表明早期负重并未导致假体固定失败.结论:术后12周,早期负重组患者功能改善更明显,更快地获得独立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生存质量更高.早期负重的康复治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全髋置换中良好的髋臼假体方位对于手术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定位工具或精确度欠佳、或太过繁琐,限制了其应用。 目的:对比陀螺定位仪与传统定位技术在全髋置换髋臼杯定位中的优劣。 方法:应用外侧入路,在同一个塑料髋部模型上由不同经验年限的医生利用传统方法进行了100次髋臼杯定位(每人20次40°外展和15°前倾);再利用陀螺定位仪分别进行了60次相同角度的定位,记录实测角度与事先设定角度的误差。 结果与结论:与传统技术相比,使用螺仪定位仪测量的外展角和前倾角误差明显下降。提示陀螺定位仪能使全髋置换中髋臼杯的定位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13.
背景:早期临床工作中应用非生物型材料(骨水泥)治疗髋关节,由于固定范围较大,时间较长,且骨水泥界面的老化、破裂而引起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效果欠佳,所以置换后髋关节活动度的恢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目的:探讨使用生物型与非生物型植入材料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和进展,评价不同材料髋关节假体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及CNKI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不同植入材料,全髋关节置换,内固定材料"或"Carpal bone,fracture ununited"为检索词,纳入与生物材料及组织工程人工髋关节相关的文章。结果与结论:生物型内固定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目前髋关节置换临床应用最多的是金属关节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髋臼的组合,但金属的弹性模量与人体骨骼相差甚远,导致应力遮挡效应,容易引起假体的疏松和不稳定。生物惰性陶瓷在活体内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很好的机械强度;生物活性陶瓷具有骨传导特点及与活骨整合的性能。复合材料假体因其可调的弹性模量和足够的力学强度,接近人体骨骼的力学性能而逐渐被重视。但目前还缺乏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力学相容性好的理想假体材料。因此应从改进人工髋关节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材料的耐磨性与力学性能,增强假体与宿主骨的结合性,减少应力遮挡等方面来提高植入物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更好地延长假体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陶瓷制造工艺方面仍在不断改进,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成为关节外科领域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随着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假体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假体碎裂和高调摩擦音等一系列问题. 目的:探讨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的初期临床疗效. 方法:对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小于55岁行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的50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19例(20髋),女31例(33髋),平均年龄45岁,随访时间平均20(12-42)个月.置换前后均采用 Harris 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影像学随访包括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假体松动采用 Kawamura 及 Engh 标准,骨溶解采用 Engh 标准,异位骨化依据 Brooker 法评价. 结果与结论:置换前 Harris 评分为(48.10±26.33)分,置换后为(91.10±19.78)分.置换后随访无患者有关节异响的主诉,未见假体松动,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无可观察到的磨损和骨溶解,无明显异位骨化.其中,1例因髋臼陶瓷内衬碎裂翻修.可见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对于年轻的骨质量较好的患者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合评价陶瓷-陶瓷全髋关节假体的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1999年1月~2010年6月进行了28例28髋高纯度氧化铝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均使用意大利Lima公司的"三明治型"高纯度氧化铝陶瓷-陶瓷全髋关节。其中,24例24髋得到随访,平均年龄56.4岁(39~68岁),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12~48个月)。对临床结果采用改良Har ris系统评分评价疗效,术前及术后均拍摄X线片进行临床随访和观察,主要评价了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并对假体的磨损及陶瓷部件的碎裂作了影像学评估。结果术后Harris评分平均97.5分(92~100分),无患侧髋关节周围异常杂音,无陶瓷假体碎裂,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影像学结果提示假体位置满意,无磨损、松动征象,无明显骨溶解及感染表现。3例发生股骨近段纵向劈裂骨折并发症。结论高纯度氧化铝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的短期疗效令人满意,尤其适合用于年轻、活跃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背景: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柄设计符合股骨生物力学特性,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股骨柄假体(Ribbed柄)的设计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br〉 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因髋关节疾病采用Ribbed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获完整资料者52例(52髋),男20例,女32例;置换时年龄22-78岁,平均59岁。随访时间2-4年。评估置换前后Harris评分、置换后大腿疼痛率、术中骨折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脱位及翻修等。影像学重点评估股骨柄髓腔充填率、股骨柄假体下沉、假体周围放射学透亮线、骨长入、应力遮挡及骨溶解等。 结果与结论:术中股骨骨折发生率为6%;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髋关节脱位及翻修病例;大腿疼痛率为6%,均于置换后1年消失;末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6分。置换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股骨髓腔充填满意,平均充填率:正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91%,88%和86%,侧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88%,85%和81%;末次随访时,49髋(92%)为稳定性骨长入固定,3髋为稳定性纤维长入固定,股骨侧及髋臼侧假体周围均未见骨溶解;5髋(10%)发生股骨柄假体下沉,但均小于2 mm;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遮挡现象,其中1度31髋、2度19髋、3度2髋,无4度应力遮挡发生。提示Ribbed柄设计符合生物学固定要求,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化"三防三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5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0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化"三防三位"护理对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整体护理,主要包括制订预防处理流程、充分评估识别危险因素、重视"三位"护理措施、及时有效的医护患三方沟通、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患者假体脱位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围手术期进行系统化"三防三位"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对于恢复外展肌力和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平衡,维持关节稳定,恢复关节功能,减少置换后跛行,降低假体磨损、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的重建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对比分析采用组配式假体(S-ROM)行全髋置换20例20髋患者及采用普通假体(Corail)行全髋置换19例20髋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临床(Harris评分)和X射线测量,对两组患者置换后髋关节功能和偏心距重建率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均无感染、骨折、脱位,无深静脉血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临床随访:在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组与未重建组置换前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偏心距重建患者Harris评分高于未重建者(P 〈 0.05)。髋关节外展活动度大于未重建患者(P 〈 0.05)。X射线随访: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3.956,P 〈 0.05),39髋(98%)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2.5%)轻度外翻位,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与未得到重建患者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髋关节外展活动度优于未得到重建者,组配式假体偏心距重建率高。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为了避免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异位骨化,常使用吲哚美辛等非类固醇类消炎药进行预防治疗。 目的:对比观察美洛昔康与吲哚美辛对全髋关节置换后预防异位骨化药物的效果。 方法:收集2010至201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51例患者,其中9例患者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采用后外侧入路进行关节置换。根据患者置换后使用的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在置换后口服吲哚美辛缓释片25 mg/d+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d或美洛昔康片15 mg/d。 结果与结论:单独使用美洛昔康和使用吲哚美辛+奥美拉唑对关节置换患者异位骨化的发生率、疼痛、改良D'Aubigne和Postel评分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美洛昔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因此,认为单独服用美洛昔康能够有效避免异位骨化的发生及缓解疼痛,可以作为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异位骨化及疼痛的推荐用药。  相似文献   

20.
大转子延长截骨结合生物型加长柄翻修人工髋关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在髋关节翻修过程中移除固定良好的生物型假体柄及骨水泥柄很困难,应用大转子延长截骨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结合生物型加长柄能降低翻修后并发症。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转子延长截骨结合生物型加长柄翻修人工髋关节的近期效果。 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于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骨病科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的25例患者,其中17例应用单切口双入路行大转子延长截骨,术中股骨重建均采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随访12-60个月,记录翻修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翻修后并发症,记录截骨长度、假体柄在股骨髓腔内远端固定的长度和截骨处远端至假体末端的长度。 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截骨长度17 cm(15-23 cm),平均假体柄和髓腔接触面长度为6.4 cm (4-11 cm),截骨处远端至假体末端的平均长度为11.5 cm(8-18.5 cm)。至随访结束,患者髋关节Hariss评分从治疗前(39.0±13.6)分提高到治疗后(75.0±14.9)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例患者发生假体柄下沉,17例患者大转子延长截骨处均固定良好。提示大转子延长截骨结合生物型加长柄翻修人工髋关节过程中,单切口双入路法松解髋关节周围瘢痕并使髋关节前脱位能保护后关节囊和外旋肌,加强髋关节后侧稳定性,减少翻修后脱位率,近期效果满意,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