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1~11月住院的14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剔除入院前4周有急性感染病史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根据其病变情况分为I组(正常组,31例)、II组(内膜增厚组,48例)、III组(单个斑块组,27例)及IV组(多个斑块组,39例)。应用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法测定各组hs-CRP值,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IV组(8582.02μg/L±4637.42μg/L)、III组(4657.43μg/L±3227.49μg/L)和II组(3449.31μg/L±2297.30μg/L)hs-CRP值明显高于I组(1625.21μg/L±1243.49μg/L)(P<0.05),IV组hs-CRP值明显高于III组和II组(P<0.05),而III组和II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各种病因中,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hs-CRP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各病种之间相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hs-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炎症反应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s-CRP水平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判断指标之一,且为独立的预测危险因素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IL-6和hs-CRP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IL-6和血清hs-CRP水平越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IL-6和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密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L-6、hs-CRP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适当降低血清IL石和hs.cRP,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3.
姜红军  李杰  吴娟 《现代医学》2014,(3):294-296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与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病人60例,分别检查每位患者左右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观察斑块大小、形态及性质,检测每位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并与50例正常者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总结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不同,软斑组较硬斑组高,但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混合斑块组升高程度介于软斑与硬斑组之间。结论: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较正常人高,不同类型斑块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也有差异,可以作为临床防治急性事件的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扫描,检测患者hs-CRP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hs-CRP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硬化组患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hs-CR的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增加,hs-CRP浓度也逐渐上升。结论血清hs-CRP可间接反映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共有125例患者人选。有40例患者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有16例患者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例患者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的平均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水平(P〈0.01)。并且随着平均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升高。【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糖尿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状况,我们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我院糖尿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应用彩色B超检测了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根据有无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分组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何东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X):120-12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的抗感染、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以判定颈动脉粥样硬化(颈A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辛伐他汀治疗前后CRP水平变化。结果:应用辛伐他汀治疗4周,患者CRP明显下降,提示该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结论:辛伐他汀具有明显的抗感染、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脑梗死事件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10例健康体检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同时进行Hcy、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测定。结果脑梗死组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两组浓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将脑梗死组分为两个亚组:有斑块组、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Hcy、hs—CRP浓度明显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两组浓度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hs—CRP升高具有一致性。结论Hcy、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炎症反应参与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Hcv、hs—CRP之间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炎症标记物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对来院就诊的18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指数(PI)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25±5.69)mg/L vs(3.36±2.07)mg/L,P<0.01]。②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者[(6.37±5.15)mg/Lvs(3.36±2.07)mg/L,P<0.01];③斑块指数(PI)2级、3级患者血清CRP明显高于斑块指数0级的患者(P<0.01)。结论血清CRP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炎症反应可能在高血压导致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测值(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Ⅰ级、Ⅱ级、Ⅲ级3个亚组,同期非高血压患者56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行血浆hs-CRP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hs-CRP均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血浆高hs-CRP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血压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Ⅲ级患者的hs-CRP均值高于Ⅰ级和Ⅱ级者(P<0.05);高血压组hs-CRP均值、高hs-CRP检出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呈正相关(r =0.325,P=0.004;r =0.279,P=0.02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s-CRP测值(OR =1.128,95%CI1.678~3.986,P<0.01)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测值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hs-CRP测值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尿酸(uric acid,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病例组,同期非高血压病患者56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行血浆hs-CRP、UA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高血压病组hs-CRP、UA均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组高尿酸血症(hyperuricmia,HUA)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并发高hs-CRP、HUA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容易导致hs-CRP及UA升高,hs-CRP升高及UA升高合并高血压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变化,探讨2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9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说明血清hsCRP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性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探讨其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对3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30例有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和超敏C-反应蛋白量测定。结果3组受检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内膜粗糙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硬化斑块的性质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无症状性脑梗死有一定的相关性;超敏C-反应蛋白能较准确地反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关系。方法对91例TIA患者(病例组)和90例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斑块性质,并行血清hs-CRP浓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斑块发生率(54例,59.34%)及软斑块发生率(21例,23.08%)均明显升高,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hs-CR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s A,PAPP-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水平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全科医疗科就诊并确定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298例,同时招募健康体检人群95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研究对象根据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中层厚度及粥样硬化程度分3组,即健康对照组(HC组)、高血压组(HBP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HBP+CAS组)。比较3组患者尿素(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酸(uric acid,UA)以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ight density lipoprotein,LDL)、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Apo-A)、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Apo-B)及Cys-C、PAPP-A和FGF-21水平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的相关因素。结果 HBP+CAS组的TG(4.48±1.49mmol/L)、TC(2.35±1.12mmol/L)、LDL-C(2.91±0.82mmol/L)、IMT(1.23±0.27mm)、Cys-C(1.06±0.28mg/L)、PAPP-A(7.39±3.36mIU/L)、FGF-21(1.98±0.61ng/ml)水平明显高于HBP组的TG(4.07±1.41mmol/L)、TG(2.02±1.15mmol/L)、LDL-C(2.68±0.83mmol/L)、IMT(0.93±0.12mm)、Cys-C(0.92±0.24mg/L)、PAPP-A(5.66±2.12mIU/L)、FGF-21(1.82±0.53ng/ml)和HC组TG(3.98±1.36mmol/L)、TC(1.94±1.07mmol/L)、LDL-c(2.62±0.78mmol/L)、IMT(0.87±0.13mm)、Cys-C(0.83±0.16mg/L)、PAPP-A(4.88±1.96mIU/L)、FGF-21(1.50±0.4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P组和HBP+CAS组间的收缩压分别为144.03±8.58mmHg(1mmHg=0.133kPa)和145.56±8.45mmHg,舒张压分别为93.11±5.85mmHg和94.09±5.76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IMT与血清LDL-C、Cys-C、PAPP-A及FGF-21水平有关,并且呈线性回归关系(t=3.140、8.216、3.431、7.654,P=0.002、0.000、0.001、0.000),IMT与收缩压、舒张压、TC、HDL-C无明显相关性(t=1.201、1.258、1.354、-2.008,P=0.231、0.209、0.091、0.059);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与血清Cys-C、PAPP-A及FGF-21水平的相关性较高(r=0.721、0.680、0.692,P=0.000、0.000、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Cys-C、PAPP-A及FGF-21水平有关,并且呈线性回归关系(P=0.000、0.005、0.000)。结论 新疆维、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Cys-C、PAPP-A和FGF-21水平与CIMT和CAS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30名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A组)、脑供血不足患者(B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健康体检者(C组)血清中Hs-CRP含量。结果A组Hs-CRP含量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RP与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有关,Hs-CRP与稳定性颈动脉硬化性斑块患者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及非优势臂血压等指标在应用阿利吉仑及雷米普利前后的水平变化,探讨阿利吉仑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7例.其中,对照组(n=17).给予雷米普利5 mg治疗;实验组(n=50),给予阿利吉仑治疗,分为3个亚组,300 mg组(n=16)、150 nag组(n=17)、75 mg组(n=17).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AngⅡ及hs-CRP用药前后浓度,应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患者用药前后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变化,应用校准合格的水银血压仪测量患者用药前后非优势臂坐位血压.结果 应用阿利吉仑8周后AngⅡ及hs-CRP的浓度、白细胞计数及非优势臂坐位血压较用药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雷米普利8周后AngⅡ、hs-CRP浓度较用药前未见显著性降低(P>0.05),白细胞计数及非优势臂血压较用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雷米普利相比,阿利吉仑不仅显著的降低了血清AngⅡ水平且具有更强的降低hs-CRP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尿微量白蛋白与血瘀、痰瘀互结的关系,将60例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分为血瘀组、痰瘀组,用超声波检测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Alb)、尿转铁蛋白(TRU),分析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及尿微量白蛋白与血瘀、痰瘀的关系,结果痰瘀组尿β2微球蛋白、尿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升高显著,说明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与尿微量白蛋白变化有密切关系,高血压肾病早期改变以痰瘀互结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