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和IL-33 mRNA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湿疹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部分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探讨应用白芍总苷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2周及4周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80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18、IL-33 mRNA的表达量;对患者应用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noy,TGP)治疗2周和4周后外周血IL-18 mRNA和IL-33 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IL-18和IL-33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IL-18 mRNA和IL-33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上述3组中IL-18 mRNA和IL-33 mRNA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期组。经白芍总苷治疗2周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IL-18和IL-33mRNA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白芍总苷治疗4周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33比治疗2周后明显降低。IL-18、IL-33ΔCT值与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0.59,P均0.01)。有家族过敏史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组较无家族过敏史患者组IL-18和IL-33 mRNA表达量高。结论:IL-18和IL-33可能参与了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分型和严重程度有关。白芍总苷可能通过调节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IL-18和IL-33 mRNA表达量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和异位性皮炎都是湿疹皮炎类的代表性疾病,尤其是其中的ACD,可以作为研究湿疹反应的模式。本文就以ACD为重点,介绍有关湿疹反应及其免疫现象的新观点。一、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 ACD是第Ⅳ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免疫性疾病,与结核菌素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同属一种免疫反应,但具有如下特点,即变应原是简单化学物质(分子量小于1,000),在免疫学上称为半抗原;可经皮肤侵入体内,并以皮肤为变态反应的靶器官,在病理组织学上  相似文献   

3.
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不明。此类患者曾被发现有某些免疫异常。经体内和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IgE的平均值常有升高和细胞免疫反应性降低,此种低反应性发生于疾病活动期和缓解期。多数作者报道异位性皮炎患者的接触过敏性发生率很低,且此种反应并不多于其它型的内源性湿疹。为确定在儿童时期有过严重的或中等的异位性皮炎患者接触过敏性发生率;鉴定最常见的接触变应原并探讨已痊愈皮炎、成年期手部湿疹、异位性家族史、伴支气管哮喘或变应性鼻炎以及IgE的水平与接触过敏性的关系;作者选了两组病人用ICDRG标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脐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致敏原特点。方法采用斑贴试验分析121例脐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致敏原。结果斑贴试验结果主要的致敏原是硫酸镍98.35%,白降汞18.18%,重铬酸钾17.36%,橡胶Ⅳ(促进剂:D.P.G.TMTD混合物)8.26%,新霉素7.44%和对苯二胺5.79%。结论硫酸镍是脐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最主要的致敏原。  相似文献   

5.
湿疹及皮炎     
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的比较研究,咪唑斯汀等几种抗组胺药对小鼠接触性皮炎作用的实验研究,0.05%卤米松霜对小鼠接触性皮炎的作用,信阳地区385例接触性皮炎及湿疹患斑贴试验结果分析,脐部皮炎138例斑贴试验结果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6.
复方地塞米松软膏接触过敏六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已逐步认识到.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在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过程中,自身也可以引发新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这种新发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原有的皮肤病易混淆,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治疗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观赏植物引起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95 0例皮炎 湿疹患者的临床特点并用斑贴试验筛选 ,对可疑植物所致者进行植物原物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结果 植物所致者 73例 ,占 7.7% ,植物 19种 ,以洒金桃叶珊瑚、变叶木为多。结论 观赏植物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常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常见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细胞因子的表达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介素-1β主要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诱导致敏阶段促使朗格汉斯细胞向局部淋巴结的聚集和抗原的提呈,干扰素-γ和白介素-4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效应阶段主要的一对具有相互拮抗作用的细胞因子,还有其他一些细胞因子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起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影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相似文献   

9.
摘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常见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细胞因子的表达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介素-一1β主要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诱导致敏阶段促使朗格汉斯细胞向局部淋巴结的聚集和抗原的提呈,干扰素-γ和白介素-4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效应阶段主要的一对具有相互拮抗作用的细胞因子,还有其他一些细胞因子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起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影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环境接触性因素在手部湿疹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手部湿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变应原斑贴试验。结果82例手部湿疹斑贴试验阳性率64.63%,变应原阳性率最高的是硫酸镍。手部湿疹患者中手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手部刺激性皮炎和手部未分类皮炎痊愈率分别是35.71%,26.32%和11.90%。结论环境接触性因素是手部湿疹的常见病因,斑贴试验是确证致敏原的有效手段,对手部湿疹的治疗和预后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科医生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消费产品的丰富,各种刺激物或过敏原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于医生来言,掌握接触性皮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促进人群中皮肤整体健康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特殊类型接触性皮炎的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进行了梳理,突出了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的核心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用曲泰斯贴剂检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曲泰斯斑贴试剂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100例皮肤病门诊患者用曲泰斯贴剂进行斑贴试验研究。其中确诊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21例,非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19例,可疑变应性接触性皮炎60例。结果 确诊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组获与临床符合的阳性结果19例;非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组阳性4例,均与临床无关。斑贴试验的灵敏度为90.5%,特异度78.9%,准确性85.0%,除轻度瘙痒外,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曲泰斯贴剂在我国检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分析本地区皮炎湿疹患者斑贴试验的结果及临床意义,并比较成人组与儿童组阳性结果的异同.对东营市人民医院门诊确诊的84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湿疹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斑贴试验总阳性率60.71%,成人组阳性率为64.81%,儿童组阳性率53.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种变应原中总阳性率排前5名的分别是氯化钴、重铬酸钾、硫酸镍、对苯二胺、芳香混合物.成人组阳性率较高的分别是氯化钴、重铬酸钾、硫酸镍;儿童组阳性率较高的分别是:硫酸镍、甲醛、芳香混合物.氯化钴、重铬酸钾、硫酸镍是东营地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湿疹的常见变应原,斑贴试验对寻找变应原及日常防护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167例变应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变应原.方法 对167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做斑贴试验.结果 面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92例,占55.1%.斑贴试验阳性者148例,占88.6%.前6位变应原依次为:硫酸镍、芳香混合物、对苯二胺、硫柳汞、辛酸盐和阿必醇.结论 斑贴试验是确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病因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用欧洲标准变应原系列检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欧洲标准变应原系列在我国斑贴试验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 181例门诊患者进行了斑贴试验。其中确诊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 46例 ,非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 2 6例 ,可疑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 10 9例。结果 确诊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中阳性 45例 ;非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阳性 6例 ;斑贴试验的灵敏度为 97.8% ,特异度 76.9% ,准确性 90 .3 % ,阳性预测值 88.2 % ,阴性预测值 95 .2 %。除瘙痒外 ,未见不良反应。可疑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结果与以往报告类似。结论 该试剂在我国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派瑞松霜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疗效及抗菌作用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派瑞松霜为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的一种抗炎抗菌复方制剂。我科于1999年3月~6月,对派瑞松霜外用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及抗菌作用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病例选择11 入选标准:同意参加本观察的任何年龄的男女患者;患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包括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尿布皮炎)。12 不入选标准:对益康唑或曲安奈德过敏者;皮损广泛且合并严重内脏疾病者;1个月内接受过全身抗生素、抗真菌药或皮质类固醇治疗者;1周内使用过局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常见的过敏原。方法:采用瑞敏斑贴试验器,对2011年2月至2015年7月到我院就诊的534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4例受试者中1项或1项以上阳性反应的有471例,总阳性率88.20%。阳性反应率较高的变应原依次是:重铬酸钾(61.78%)、氯化钴(53.29%)、硫酸镍(43.10%)、芳香混合物(34.61%)、卡巴混合物(33.33%)。结论:重铬酸钾、氯化钴、硫酸镍、芳香混合物、卡巴混合物是本地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常见过敏原。斑贴试验是检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过敏原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是指接触化妆品而引起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化妆品皮肤病的主要类型。这类损伤多发生在面部和颈部,表现为红斑、丘疹、瘙痒、灼热感、刺痛等,以成年女性多见。斑贴试验是诊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对前来就诊的自述或可疑为化妆品过敏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我科门诊共诊治面部湿疹皮炎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其中男21例,女57例,年龄1~67岁,病程1~10周。其中急性湿疹11例,激素依赖性皮炎18例,脂溢性皮炎28例,接触性皮炎21例。对照组78例,其中男25例,女53例,年龄1-65岁,病程1-11周。其中急性湿疹10例,激素依赖性皮炎21例,脂溢性皮炎30例,接触性皮炎17例。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及病程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应用派瑞松霜(原名复方达克宁霜,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698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98例均为我科门诊确诊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包括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病人,其中男410例,女288例,病程15天18年,用药期间不同时服用其他抗组胺类药物。就诊前1周未外用或前1月未系统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未接受全身或局部抗生素、抗真菌药治疗者。2治疗方法:派瑞松霜每日早晚薄涂于患处,不封包,共观察周,患者每周复诊1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