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垂体腺瘤nm23-H1基因表达与侵袭性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nm23H1基因表达与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对62例垂体腺瘤和11例正常垂体腺组织nm23H1基因表达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侵袭型垂体腺瘤nm23H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非侵袭型垂体腺瘤和正常垂体腺组织(P>001);而后两者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级垂体腺瘤nm23H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Ⅰ、Ⅱ级(P<005);nm23H1基因表达水平与垂体腺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分泌功能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nm23H1基因可能在垂体腺瘤的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可作为反映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LRIG2基因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免疫球蛋白样多肽2(LRIG2)基因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临床手术切除的23例侵袭性(13例)和非侵袭性(10例)垂体腺瘤标本中,LRIG2基因在mRNA表达水平上的差异。结果RT-PCR显示在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RNA表达的阳性率均为100%。在表达强度上,LRIG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结论LRIG2可能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侵袭性垂体腺瘤在很多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肿瘤卒中、治疗、预后等方面和一般垂体腺瘤均有不同。近年来,侵袭性垂体腺瘤在临床研究方面,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神经内镜、术中MRI、γ-刀的应用以及术后放疗、药物治疗水平的提高,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综合判断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经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判断标准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行经蝶手术切除的具有完整影像学、病理学和随访资料的侵袭性垂体腺瘤82例,随访时间5~30个月。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MR影像学特点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内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病理检查以鞍底硬膜浸润的发生率最高。PRL腺瘤的全切率明显低于无功能腺瘤(P<0.01),无功能腺瘤、GH腺瘤与ACTH腺瘤之间相差不明显。PRL腺瘤的复发率较无功能腺瘤和GH腺瘤高(P<0.05)。结论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导致手术全切几率下降,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垂体腺瘤(IPA)因其侵袭性生长,手术全切率低,复发率高,治疗非常困难,其主要依靠影像学、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三者所采用的标准不同,诊断差异性很大。蝶窦的气化程度、鞍膈的坚厚程度和鞍膈孔的大小、海绵窦内侧壁先天缺如或缺损等因素都会影响垂体腺瘤的生长,因此,解剖结构是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侵袭性垂体腺瘤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向鞍区周围组织呈浸润生长,破坏正常结构,治疗效果差,术后残留和复发率高。侵袭性垂体腺瘤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术前缺乏有效诊断措施。近年来对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为垂体腺瘤侵袭性机制研究突破点。谷胱甘肽转移酶P1、上皮钙粘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高迁移率族蛋白A以及垂体瘤转化基因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密切相关,本文将就上述各因子与侵袭性垂体腺瘤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学大多属良性肿瘤,而生物学行为上则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手术全切困难,术后复发率高。目前其侵袭性主要通过影像学和术中所见来判定。本文就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综述。1转录因子或生长因子调节异常1.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growth factor,b FGF)b FGF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而诱导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学资料,探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学资料。结果影像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3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26例。肿瘤3 cm 20例,均为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3 cm 39例,其中13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26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病理结果:PRL腺瘤8例,其中侵袭性腺瘤5例,非侵袭性腺瘤3例;GH腺瘤6例,其中侵袭性腺瘤3例,非侵袭性腺瘤3例;TSH腺瘤2例,均为侵袭性腺瘤;ACTH腺瘤2例,均为非侵袭性腺瘤;混合性腺瘤28例,其中侵袭性腺瘤13例,非侵袭性腺瘤15例;无分泌功能腺瘤13例,其中侵袭性腺瘤10例,非侵袭性腺瘤3例。Ki-67截断值:33例侵袭性腺瘤中23例3%,10例3%;26例非侵袭性腺瘤均3%。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应综合考虑影像学、病理结果及术中所见。垂体腺瘤的侵袭可能与其分泌激素类型无关,发生侵袭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2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人行Siemens Symphony1.5TMR扫描定位,应用Elekta TPS设计治疗规划,采用Leksell-B型伽玛刀实施治疗。结果随访4。99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控制率为95.2%(120例),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2.9%(117例),内分泌改善率为91.7%(33例),复发率为0.8%(1例)。无远期并发症。结论伽玛刀可作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侵袭性垂体腺瘤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侵袭性垂体腺瘤研究有新进展,本文从临床、病理、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整合素β1、局灶粘附激酶的表达与垂体瘤的侵袭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整合素(Integrin,INT)-局灶粘附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信号传导通路与垂体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了49例不同侵袭程度垂体瘤中INTβ1和FAK的表达,分析与垂体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结果 INTβ1在46例标本中有表达(93.9%),FAK在36例中表达(73.5%),两者表达水平均与肿瘤侵袭程度密切相关,与肿瘤类型无关。结论垂体瘤中存在INT-FAK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机制,并且和肿瘤侵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以及它们与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垂体腺瘤组织标本50例,其中侵袭性26例,非侵袭性24例,利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并分析比较PTTG、MMP-2、MMP-9及VE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TTG、MMP-2、MMP-9及VEGF的表达均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PTTG和VEGF与MMP-2、MMP-9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PTTG、MMPs、VEGF的过度表达有关,PTTG、MMPs可作为辅助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一项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切除大或巨大型垂体腺瘤术中更好地保留垂体柄的解剖和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的手术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在鞍结节至鞍背的平面上按时钟划分为6个区间,观察垂体柄在此6个区的分布.结果垂体柄没有位于第Ⅰ区间者,位于第Ⅱ区间者12例(9.8%),第Ⅲ区间者46例(37.4%),第Ⅳ区间者29例(23.6%),第Ⅴ区间者31例(25.2%),第Ⅵ区间者5例(4.1%).结论大多的垂体柄位于垂体腺瘤的后方或侧后方,术中按其分布特点可更好地寻找垂体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蛋白表达及Ki-67标记指数(Ki-67u)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标本中galectin-3蛋白的表达及Ki-67LI,分析galectin-3蛋白的表达及Ki-67LI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内在关系。结果galectin-3蛋白表达局限于泌乳素(PRL)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及部分多激素分泌型腺瘤,在其他类型垂体腺瘤中表达呈阴性;且即lectin-3在上述类型侵袭性腺瘤中的表达水平(galectin-3计分为3,264+1.066)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gaIectin-3计分为1.613±0.850)(P〈0.01)。Ki-67LI在侵袭性组和非侵袭性组分别为2.754±1.029和1.692±0:85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表达galectin-3蛋白的垂体腺瘤中其表达水平与Ki-67LI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916,P〈0.01)。结论在PRL、ACTH腺瘤及部分多激素分泌型腺瘤中,galectin-3蛋白的表达与Ki-67LI呈明显正相关性,同时检测二者可以作为评价此类型垂体腺瘤侵袭性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Ki—67抗原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中Ki—67抗原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新一代鼠抗人Ki—67单克隆抗体MIB—1免疫组化LSAB法对5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35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Ki—67抗原表达进行检测,以MIB—1增殖细胞指数(MIB—1PCI)表示。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间、海绵窦侵袭腺瘤和无海绵窦侵袭腺瘤间,Ki—67抗原表达有显性差异。结论 Ki—67抗原表达可以作为反映垂体腺瘤增殖潜能、侵袭性和侵袭程度的标志物,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38例侵袭性垂体腺瘤、17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6例正常垂体组织中PTTG和bFGF蛋白的表达,并用CD34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间质血管数量.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PTTG蛋白表达率为86.8%,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率23.5%及正常垂体组织的阴性表达(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PTTG蛋白表达与bFGF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PTTG、bFGF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PTTG可能通过激活bFGF蛋白的表达促进微血管形成而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垂体瘤的抗血管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垂体瘤组织中PTTG、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并分析PTTG、VEGF的相关性以及与MVD和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PTTG和VEGF在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2/48)和79.2%(38/48),PTTG和/或VEGF阳性表达的垂体腺瘤组织中的MVD值均显著高于PTTG和VEGF阴性者(P〈0.05),PTTG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PTTG、VEGF的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有关(P〈0.05)。结论PTTG、VEGF对肿瘤血管形成起重要作用,可能通过PTTG—VEGF调节旁路途径促进垂体腺瘤的肿瘤血管形成;PTTG、VEGF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的一项生物学指标,对判断预后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