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双侧骨骼化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我院使用双侧骨骼化乳内动脉行CABG 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8例,平均年龄(56.8±6.0)岁。观察桥血管流量、围术期临床结果及冠状动脉CT结果。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共完成124支乳内动脉吻合,同时使用大隐静脉吻合116支,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4.5±0.8)个。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6.4±22.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83.0±18.3)min,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20.8±21.3)h,住ICU时间(2.7±1.7)d。左侧乳内动脉桥平均流量(28.8±12.4)mL/min,右侧乳内动脉桥平均流量(32.8±13.8)mL/min,大隐静脉桥平均流量(41.5±21.5)mL/min;双侧乳内动脉桥血管平均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全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发生。1例男性患者胸骨愈合不良,行清创缝合后治愈。CT血管成像显示7支静脉桥、5支动脉桥吻合口远端显影浅淡,但仍通畅;1支静脉桥未显影,提示桥血管闭塞。结论在CABG中使用双侧骨骼化乳内动脉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早期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测定的血流指标对术后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行OPCAB 133例三支病变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其中男103例、女30例,平均年龄(62.84±7.13)岁。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前行瞬时血流测定,记录搏动指数、血流量等指标,并计算所有移植血管总流量、平均流量。采用单因素、双变量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瞬时测定的搏动指数及流量与术后早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术中血流测定显示乳内动脉桥血流量为(28.69±16.90)ml/min,搏动指数为2.70±1.39,所有移植血管总流量为(79.94±37.20)ml/min,平均流量为(35.55±16.75)ml/min。乳内动脉桥搏动指数与术后12 h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48 h内c Tn I高峰、住ICU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呈正相关(P0.01),但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0.4)。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组的移植血管总流量、平均流量及乳内动脉桥流量均低于无心肌梗死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移植血管总流量是预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有效指标(P=0.004,RR=0.950,95%CI 0.918~0.984)。结论术中瞬时测定的血流指标可以对术后早期预后进行预测,低的移植血管总流量是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骼化与带蒂两种方法获取双侧乳内动脉(BIMA)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早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我科使用BIMA行CABG 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5±6.8)岁。按乳内动脉获取方式分为骨骼化(s-BIMA)组和带蒂(p-BIMA)组。s-BIMA组73例,男6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6±7.0)岁;p-BIMA组79例,男67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3±6.7)岁。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引流量、出院前复查冠状动脉CTA的情况。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乳内动脉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BIMA组胸骨切口并发症1例(1.4%),为严重胸骨切口并发症;p-BIMA组胸骨切口并发症5例(6.3%),包括严重胸骨切口并发症1例(1.3%),轻微胸骨切口并发症4例(5.1%)。s-BIMA组乳糜胸1例(1.4%),p-BIMA组乳糜胸7例(8.9%)。s-BIMA组术后当日及术后3 d引流量均低于p-BIMA组(P=0.000,0.001)。出院前复查冠状动脉CTA无乳内动脉闭塞病例。结论骨骼化获取双侧乳内动脉的安全性、可靠性与传统带蒂获取方法相同。骨骼化获取技术可以减少术后胸骨切口并发症及乳糜胸,减少术后引流量。获取双侧乳内动脉时应首选骨骼化获取技术。  相似文献   

4.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2001年6月~2006年12月,对18例冠心病患者行再次CABG。术前心绞痛(CCS分级)级7例,级1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6例均有原移植静脉狭窄/闭塞,2例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桥狭窄/闭塞,6例自体冠状动脉出现新的病变。全组均经原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常规体外循环(CPB)下CABG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3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1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联合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应用LIMA12例次、双侧IMA4例次、桡动脉3例次,其余为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结果15例常规CABG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45~112min(57±26min),CPB时间66~140min(78±24min)。再次CABG每例移植血管1~5支,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11个。手术结束用血流仪测定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满意(血流量27.0±12.5ml/min),搏动指数均<4.2。手术后因低心排血量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1例,术后6d发生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17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5~15h,心绞痛均消失,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发生,胸腔引流量为290~1040ml,顺利恢复,均出院。术后随访17例,随访时间6.0个月~4.5年,均无心绞痛发作,4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再次CABG难度大于首次CABG,但只要手术中能正确找到靶血管,移植血管的血流可靠、完全再血管化和有良好的围术期管理,再次CABG可达到与首次手术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70岁以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乳内动脉旁路血管血流量的特点.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间78例70岁以上(含70岁)应用乳内动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的病人,使用瞬时超声血流测量技术对其乳内动脉平均血流量、搏动指数等指标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 78例病人83根乳内动脉旁路血管平均流量(36.0±21.5)ml/min,平均搏动指数3.50±1.76,血流波形均以舒张期为主.男女性别比、平均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0±23.1) ml/min对(28.0±14.7) ml/min;(3.30±1.50)对(4.10±2.22),P>0.05],但女病人平均流量较男病人偏低,搏动指数较男病人偏高.结论 70岁以上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乳内动脉是安全、有效的;对老年病人乳内动脉流量的评价分析应当结合老年病人的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6.
乳内动脉skeleton取材法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乳内动脉skeleton取材法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277例接受CABG的患者(其中合并糖尿病33例)在术中分离乳内动脉的过程中,仅使用剪刀和钛夹来分离乳内动脉,即不附带任何周围组织的skeleton取材法游离一侧或两侧乳内动脉,其中21例糖尿病患者取用双侧乳内动脉;并观察患者术中、术后的临床结果。采用非体外循环CABG5例,体外循环CABG272例。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60~217min,平均90.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0~160min,平均53.3min。手术死亡率2.2%(6/277)。手术中见乳内动脉桥质量良好,动脉桥血流量满意;术后移植血管通畅,心绞痛症状消失。取用双侧乳内动脉和糖尿病患者亦未出现更高的胸骨感染率。手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乳内动脉血管桥通畅。结论 乳内动脉skeleton取材法有良好的血管桥通畅率,对患者胸骨创伤较小,对糖尿病患者取用双侧乳内动脉不再是禁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使用桡动脉和乳内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使用一根乳内动脉和静脉做常规CABG的近期手术结果。方法从1999年1月到2005年1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有123例患者(男114例、女9例,年龄52.2±10.1岁)采用全动脉化CABG(全动脉化组),血管移植材料为乳内动脉和桡动脉,目标血管桥在2根以上;同期行常规CABG115例(男102例、女13例,年龄60.3±9.1岁),血管的移植材料为一根乳内动脉和若干静脉桥(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临床结果。结果术前资料比较,全动脉化组的患者年龄更小,常规手术组3支病变患者较多(54.5%vs.86.1%,P=0.001),全动脉化组有更多患者选择非体外循环CABG(26.0%vs.57.4%,P=0.001);在体外循环CABG中,全动脉化组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平均移植血管根数全动脉化组少于常规手术组(2.6±0.7根vs.3.4±0.9根,P=0.001);住院死亡率全动脉化组为0.8%,常规手术组为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结果相似。结论对选择适合的患者采用全动脉化CABG能够提供较为安全的近期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合并糖尿病对双侧乳内动脉(BIM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我科应用BIMA行CABG的患者共182例,其中男153例、女29例,年龄(56.5±6.8)岁。按是否合并糖尿病进行分组,并应用倾向评分匹配进行配对,分为糖尿病组(n=66)和无糖尿病组(n=66)。其中糖尿病组男53例、女13例,年龄(57.8±7.2)岁;无糖尿病组男56例、女10例,年龄(56.3±6.0)岁。回顾性分析两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复查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的情况,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后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的各项术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胸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6)。术后3个月冠状动脉CTA提示两组乳内动脉(IMA)和大隐静脉(SVG)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0、0.684)。术前HbA1c异常者54例,其术后胸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HbA1c正常组(P=0.006)。出现胸骨切口并发症者HbA1c水平显著高于无胸骨切口并发症者(P=0.016)。结论合并糖尿病并不增加胸骨切口并发症等围手术期并发症,不应成为应用BIMA CABG的顾虑。对合并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9.
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的手术指征及外科处理要点,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1999年1月至2001年5月18例急诊CABG病人中男15例,女3例.年龄40.0~71.5岁,平均(61.7±8.5)岁.术前急性心肌梗死(AMI)8例[7例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冠造)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例溶栓失败,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冠造均提示三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到急诊CABG手术时间平均(9.4±6.3)?h;不稳定心绞痛不能控制7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时右冠状动脉撕裂、急性心包压塞及室颤各1例.术前放置主动脉气囊反搏泵(IABP)13例.1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急诊CABG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78.5±25.2)?min,平均阻断时间(65.3±23.6)?min;平均每例搭桥(3.4±1.1)支;1例小切口行不停跳搭桥.采用左内乳动脉桥14例、右内乳动脉桥1例、桡动脉桥6例.结果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余16例随访2~25个月,无死亡;亦无明显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结论急诊CABG是挽救不能控制的急性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及时正确的抢救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复合桥血管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OPCAB)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新华医院心胸外科在OPCAB中应用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动脉或静脉复合桥血管治疗老年(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共59例,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72.71±1.95)岁。其中动脉-大隐静脉(SV)复合桥血管(LIMA-SV)组21例,动脉-桡动脉(RA)复合桥血管(LIMA-RA)组3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应用LIMA-SV或LIMA-RA复合桥血管行OPCAB术。术后早期,LIMA-RA组死亡1例,其余58例均顺利康复出院,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91个月,无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病例。两组术后1年、3年、5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LIMA通畅率为100%;术后1年、3年、5年SV桥血管通畅率与RA桥血管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全动脉化是最佳的桥血管选择方案,但对于右乳内动脉或桡动脉桥无法使用,或获取后并发症风险较高的老年患者,LIMA-SV复合桥血管方案仍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使用da Vinci S机器人系统完成的微创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技术特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12月,共有56例患者接受微创机器人非体外循环CABG.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心绞痛症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严重的前降支病变,10例患者合并有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病变.其中25例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45例,Ⅲ级11例,平均射血分数为57%±11%.所有患者肺功能良好,无胸膜炎和左侧胸腔手术史.术前常规行64排CT检查双侧胸廓内动脉(ITA)的解剖情况.共采用三种术式:(1)机器人单侧或双侧ITA游离并同期小切口非体外循环CABG;(2)全机器人非体外循环CABG;(3)对合并有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局限性狭窄的患者,接受上述两种术式的一种后行分站式支架置入杂交术.行单支或多支CABG时于左侧胸壁第4肋间做长6 cm的小切121,直视、心脏跳动下行ITA和前降支的吻合;行全机器人非体外循环CABG时无需胸壁切口.术后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CT评估桥血管的通畅性,并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成功接受了上述手术.术中平均ITA桥血流量为(23.2±16.7)mL/min,无中转开放手术和手术死亡.ITA移植到前降支53例,双支桥3例,其中10例患者旁路移植后接受了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的支架植入杂交术.术后复查未见桥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 微创机器人非体外循环CABG手术效果确实、可靠,不破坏胸腔骨性结构、创伤小,是微创CABG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研究全胸腔镜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应用体会。方法〓2005年9月至2013年7月,冠心病患者共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均在电视胸腔镜下游离乳内动脉,行胸腔镜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8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1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同期行右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吻合。结果〓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乳内动脉游离时间为31~47 min(39.3±5.9 min)。乳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的吻合时间为6~7 min(5.2±1.4 min)。术后ICU停留时间为2~4 d。术后9~12 d顺利出院。结论〓全胸腔镜下游离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猪右乳内动脉在非体外循环下行选择性心中静脉动脉化(CVBG),评价其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12只右冠状动脉重度弥漫性狭窄的中华实验小型猪[雌雄不限,月龄7~10个月,体重(40±5)k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只。实验组:采用右乳内动脉行CVBG;对照组:单纯开胸。右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8周对两组猪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6 h、3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移植血管血流量测定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前行非放射性彩色微球检测,观察两组猪心功能、移植血管血流量、移植血管通畅性和缺血心肌微循环再灌注情况。结果右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8周,两组左心室功能无差异。实验组行CVBG术后6 h和3个月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均较对照组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射血分数:52%±6%vs.44%±5%,t=-2.500,P=0.031)。实验组术后6 h、3个月移植血管血流量分别为(44.50±5.86)ml/min、(43.33±5.01)ml/min(P=0.718),搏动指数(PI)分别为0.73±0.14、0.80±0.14(P=0.858)。实验组术后6 h和3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乳内动脉桥及吻合口均能顺利通过造影剂,无狭窄;施行CVBG后,经非放射性彩色微球法检测可见心肌各层的血流量均较对照组有所增加[穿壁心肌:(0.33±0.05)ml(/g min)vs.(0.19±0.03)ml(/g min),P<0.05],尤其是心内膜下心肌。结论采用乳内动脉行CVBG,可改善心肌缺血的近、中期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心肌微循环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使用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行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治疗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使用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心中静脉动脉化搭桥患者54例(大隐静脉桥组);使用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进行心中静脉动脉化搭桥的患者21例(乳内动脉桥组)。于2013年11月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近期心绞痛复发率、近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等。结果乳内动脉桥组患者总生存率稍高于大隐静脉桥组(100.0%vs.83.3%),但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部分患者复查CTA结果显示大隐静脉桥组患者(n=39)的桥血管和心中静脉均发生明显栓塞,而乳内动脉桥患者(n=18)的桥血管和心中静脉均有明显显影,保持通畅(P0.001)。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搭桥术过程中,与大隐静脉桥相比,使用乳内动脉桥可以明显提高中远期桥血管和心中静脉的通畅率,是治疗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腔镜大隐静脉采集法(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对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恢复和桥血管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华西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按所采用的静脉桥血管采集方式,将患者分为腔镜大隐静脉采集法(EVH)组和开放大隐静脉采集法(CVH)组,评价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随访期间采用介入或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桥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其中EVH组24例,CVH组27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基础病变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7.2±9.8)min vs.(68.3±14.5)min,P>0.05;(62.4±11.3)min vs.(65.2±10.3)min,P>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VH比较,EVH能显著缩短桥血管采集时间[(35.6±6.4)minvs.(45.2±11.4)min,P<0.05],降低腿部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0.0%(0/24)vs.18.5%(5/27),P<0.05]。CVH组随访9.1个月,EVH组随访9.4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并发症(胸痛、大隐静脉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糖尿病行CABG的患者,EVH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快速的桥血管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4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作为移植物。术中采用带蒂半骨骼化的方法分别取材左侧的乳内动脉和桡动脉,端侧吻合成Y型桥,在非体外循环下,应用序贯吻合的方法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利用Medi—stim Butterfly流量计进行桥血管流量测定,并记录血流量及搏动指数。结果全组40例共行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109支,平均2.7支/例。桥血管流量测定均通畅,左乳内动脉干流量为(33&#177;6)ml/min,搏动指数为2.2&#177;0.5,桡动脉流量为(41&#177;11)ml/min,搏动指数为1.9&#177;0.6。40例中,术后3例诉手背桡侧感觉异常、麻木,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胸腔积液2例,肺部感染1例,术中室颤1例,无脑部并发症,无胸骨、纵隔感染。随访1—38个月(平均11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仅用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实现全动脉化的完全心肌血运重建目的,又避免手术中对升主动脉的操作,近期效果满意。适应于升主动脉有钙化、乳内动脉正常且粗大(〉2mm)的左主干或类似左主干病变,手术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Yang JF  Gu CX  Wei H  Liu R  Chen CC  Wang SY  Li B  Hu H  Huang XS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2):1529-153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采用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进行完全心肌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25例的近期疗效。方法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完成125例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中采用带蒂半骨骼化的方法分别取材左、右侧的乳内动脉,将左、右乳内动脉端侧吻合成Y型桥;在非体外循环下,应用序贯吻合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果全组125例患者共搭桥413支,平均搭桥支数3.3支/例。术中流量测定桥血管均通畅。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双乳内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实现全动脉化的完全心肌血运重建,又避免手术中对升主动脉的操作,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7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应用乳内动脉的利弊.方法 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8月20日,1471例70岁以上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共,占同期6156例单纯CABG手术者的23.10%.其中男1030例,女441例,年龄(73.3±3.9)岁.1395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76例采用体外循环(on-pump CABG),其中12例采用体外循环不停跳(on-pump beating heart CABG).旁路移植移植旁路血管(3.12±0.68)支.按移植血管材料分为2组:A组:564例全部应用大隐静脉;B组:907例患者应用左乳内动脉建立与左前降支旁路移植手术,其中42例应用桡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进行全动脉化旁路移植手术,其余靶血管均应用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物旁路移植.结果 A组死亡12例(2.12%),B组死亡19例(2.0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早期引流量明显高于A组,二次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脑卒中、伤口愈合不良和IABP使用例数等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70岁以上高龄患者旁路移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选择左乳内动脉作为左前降支的旁路移植旁路血管材料,不增加手术死亡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乳内动脉在远期通畅率方面的优势明显,建议70岁以上高龄患者旁路移植优先选择左乳内动脉作为左前降支的旁路移植旁路移植血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60岁以上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患者合理评价手术效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利用瞬时血流测定技术(transit time flow measurement,TTFM)对109例60岁以上(含60岁)及50例<60岁OPCABG患者移植血管进行测量,并记录平均流量(mean flow,Qm)及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结果60岁以上组乳内动脉Qm(37.4±28.1)ml/min,PI3.4±1.4(n=75),大隐静脉Qm(34.7±20.4)ml/min,PI3.7±2.4(n=259);60岁以下组乳内动脉Qm(41.5±23.6)ml/min,PI3.2±1.0(n=46),大隐静脉Qm(36.6±25.8)ml/min,PI3.4±1.7(n=12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60岁以上组低Qm(<20ml/min)比例明显高于60岁以下组[乳内动脉13%(10/75)vs2%(1/46),大隐静脉13%(33/259)vs6%(7/123),χ2=4.296、...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采用8-0 Prolene缝线进行移植血管远端吻合的即时效果。方法分别选取2010年和2012年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共101例,男87例、女14例,年龄46~82(61.35±8.24)岁。2010年的36例患者全部使用目前国内外常规使用的7-0 Prolene缝线缝合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2012年的65例患者全部使用8-0 Prolene缝线缝合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吻合完毕后全部应用即时血流测量仪测量与前降支吻合的移植血管(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的血流相关指标,包括血流量、搏动指数(PI)和舒张期血流灌注率,将分别应用7-0 Prolene和8-0 Prolene两种吻合缝线吻合的移植血管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采用8-0Prolene缝线吻合的左乳内动脉桥(n=44)的血流量值较7-0 Prolene缝线吻合的左乳内动脉桥(n=30)血流量值明显增加[(33.70±21.13)ml/min vs.(27.50±17.34)ml/min,P=0.032],同时搏动指数明显减小(2.15±0.69 vs.2.58±1.01,P=0.047)。而8-0 Prolene缝线吻合后大隐静脉桥(n=21)的血流量值和搏动指数与7-0 Prolene缝线进行吻合的大隐静脉桥(n=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19±16.00)ml/min vs.(29.00±15.48)ml/min,P〉0.05;2.07±0.53 vs.1.95±0.55,P〉0.05]。所有移植血管的舒张期血流灌注率均大于50%,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8-0 Prolene缝线进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的吻合可以提高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同时降低其搏动指数,吻合口即时通畅性更佳,将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