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8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收取5份ABO同型红细胞制剂,采用微柱凝胶技术与凝聚胺技术进行主侧交叉配血试验,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配血结果与交叉配血结果,评估两种方法与直抗试验的相关性。结果微柱凝胶技术直抗阳性与血清、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格率分别为,显著高于直抗阴性的,P0.05;两种检测技术在血清与放散液交叉配血结果一致性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必须进行直接抗人球试验检测,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灵敏度更高,检验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微柱凝胶技术与凝聚胺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测中的阳性检出率。方法:选取45例疑似ABO新生儿溶血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血液标本,采用微柱凝胶技术与凝聚胺技术分别对5份ABO同型红细胞制剂进行交叉配血检测,比较两种检验技术的阳性检出率。结果:在交叉配血试验中,放散液血清微柱凝胶技术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凝聚胺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Kappa一致性检验,两种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差。结论: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前检测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凝聚胺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微柱凝胶技术的临床检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采用微柱凝胶技术(MGT)与凝聚胺技术(MPT)对5份ABO同型的红细胞制剂进行交叉配血,比较MPT和MGT的检测结果。结果 50例患儿均确证为ABO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和放散液MGT检测不合格率为52.9%和8.7%,MPT检测不合格率为11.6%和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T和MGT的血清及放散液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MGT法检验的敏感度高,稳定性强,配血安全性可靠,值得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4.
熊永萍 《当代医学》2014,(28):89-90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MGT)与凝聚胺法(MPT)交叉配血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效果,以减少患儿输血反应。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丰城市人民医院采用MGT配血的40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另40例同期行MPT配血的患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种配血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MGT法主侧阳性率、次侧阳性率、假阳性率显著低于MPT法,MGT法配血时间显著短于MPT法,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相比敏感性更高,可提高新生儿ABO溶血病交叉配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柱凝胶技术(MGT)法对新生儿ABO溶血病输血前交叉配血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103例,按输血前试验方法不同分组,参照组51例采取微孔板凝聚胺技术(MPT)法,试验组52例采取MGT法,观察比较2组试验假阳性、次侧阳性、主侧阳性及输血前交叉配血时间。结果:试验组假阳性、次侧阳性、主侧阳性均较参照组低(P<0.05);试验组输血前交叉配血时间较参照组短(P<0.05)。结论:对新生儿ABO溶血病输血前采取MGT法,能显著降低假阳性、次侧阳性、主侧阳性,缩短输血前交叉配血时间。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德理  曾惠琼 《广西医学》2010,32(7):839-840
目的探讨新生儿微柱凝胶法(MGT)配血不合的原因。方法 460例新生儿血标本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时,再用凝聚胺法(MPT)配血比较。结果 460例次新生儿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有74例(16.09%),其中次侧凝集62例(13.48%),见于早产儿贫血35例,新生儿ABO溶血病10例,感染性疾病8例,先天性消化道畸形4例,其他疾患5例。所有次侧凝集的患儿,其红细胞直接Coomb's试验均呈阳性。主侧或主、次侧凝集12例,其中11例为母婴血型不合,1例为早产儿败血症。结论引起新生儿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的原因:次侧凝集以早产儿贫血,特别是患儿红细胞直接Coomb's试验阳性者多见;主或主、次侧凝集以母婴血型不合,特别是新生儿ABO溶血病多见。  相似文献   

7.
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微柱凝胶法及凝聚胺法对20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试验;对交叉配血不相合的患者进一步作抗人球蛋白试验;观察比较这两种交叉配血方法的配血相合符合率、自身红细胞抗体的类型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配血相合率为84.5%;凝聚胺法为90.3%(P〈0.05);②存在次侧凝集的32例肝硬化患者,其自身抗体的类型分别是抗-IgG+抗-C3d占56.3%,抗-IgG占31.3%、抗-C3d占12.5%;③交叉配血相合的176例肝硬化患者及交叉配血出现次侧凝集的32例肝硬化患者输血后均未观察到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与凝聚胺法比较,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敏感性更高;肝硬化患者输血后出现的自身抗体其抗体类型多为抗-IgG+抗-C3d。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交叉配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盐水法、抗人球蛋白检测卡(微柱凝胶法)对我院496名新生儿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不合的再用凝聚胺法复检。结果: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出交叉配血不合32例,其中主侧交叉配血不合5例,次侧交叉配血不合25例,主次侧均不合2例。盐水法检出交叉配血不合3例。用凝聚胺法复检,检出交叉配血不合12例。结论: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用于新生儿交叉配血标本用量少,操作简便,易于标准化,结果清晰易判,敏感性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微柱凝胶技术和凝聚胺技术联合试验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比较每种方法的应用特点。方法使用微柱凝胶卡和凝聚胺试剂盒进行交叉配血实验380例。结果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22例(主侧不合15例,次侧不合7例),凝聚胺法交叉配血不合7例(主侧不合5例,次侧不合2例)。结论微柱凝胶法的灵敏度高于凝聚胺法,为了提高交叉配血方法的灵敏度临床输血的安全,可以用微柱凝胶和凝聚胺法同时进行交叉配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意义和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确保输血安全.方法 对所有申请输血的病例,在输血前用微柱凝胶法检测IgG类不规则抗体,并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对抗体筛查结果阳性和交叉配血不合(指主侧或主次侧均凝集,以下同.)者进行核对、分析.结果 对14255 例申请输血的病例作不规则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阳性35例,阳性检出率0.25%,以妇产科为多,占91.43%;其交叉配血不合主要见于Ⅰ、Ⅱ、Ⅲ型抗筛细胞均阳性者(15/16).抗筛阴性而交叉配血不合有23例,以新生儿ABO溶血病居多(15/20).结论 抗筛阳性多见于妇产科病人,其配血不合多见Ⅰ、Ⅱ、Ⅲ型抗筛细胞均阳性者;抗筛阴性配血不合以新生儿ABO溶血病居多;抗筛阴性或阳性均应重视交叉配血,以确保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儿童输血时采用凝聚胺试验与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方法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630例儿童,所有患者配血方式均采用凝聚胺试验联合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与单用凝聚胺试验配血,对比两种配血方式的相合率。结果采用凝聚胺试验联合凝胶技术交叉配血的方式,相比单用凝聚胺试验配血,血液匹配相合率更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聚胺试验联合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能够提高儿童用血时的安全性,同时相合率相比单用凝聚胺试验配血方法更高,值得在临床配血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和改良凝聚胺法在自身免疫溶血贫血(AIHA)患者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8月~2018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就治的AIHA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先采用试管法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血型鉴定以确保患者血型正确,再分别采用改良凝聚胺法(对照组)和微柱凝胶法(观察组)交叉配血;记录两种方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与ABO血型正反型鉴定的相符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结果:微柱凝胶法配血符合率6.2%明显低于改良凝聚胺法的18.7%,敏感性显著高于改良凝聚胺法,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交叉配血应用中,微柱凝胶法的敏感性高于改良凝聚胺法,可考虑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冷凝集素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影响相关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血清中高效价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ABO血型正反鉴定、吸收放散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交叉配血用直接抗人球蛋白法、聚凝胺法,微柱法配血。结果:采用37℃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4℃冰箱过夜吸收后,再进行凝聚胺交叉配血或微柱法配血,可有效地排除冷凝集素的干扰,主次侧均无凝集。结论:重视高效价冷凝集素对婴幼儿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影响,高效价冷凝集素所至同型配血不合多为弱凝集,经水浴后凝集消失,证明交叉配血相合,但应加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或凝聚胺配血或微柱法配血,可以排除血清中可能含有其他不规则抗体;亚型同型配血(包括弱抗原与弱抗体配血)不合时也为弱凝集,但37℃水浴后凝集不消失,证明交叉配血不相合,为输血禁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gG抗E、抗c引起的配血不合,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申请输血的病例,在输血前用微柱凝胶法检测IgG类不规则抗体,并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对配血不合(指主侧或主次侧均凝集,以下同。)者进行分析。结果申请输血的病例血浆中含有IgG性质的抗-E和抗-c抗体。结论对有输血史和(或)有妊娠史者,必须采用能够检测出IgG性质的交叉配血方法(DAT、酶、凝聚胺技术及微柱凝胶技术等),选择相合的血液输注,以确保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15.
蔡琳  郭锐  崔涌泉 《当代医学》2011,17(7):116-117
目的 比较在临床中用凝聚胺配血和微柱凝胶卡配血结果符合的情况,提高交叉配血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凝聚胺方法和徽柱凝胶卡方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对配血不合的受、供血者进行抗人球蛋白试验筛查不规则抗体.结果 在100例次交叉配血试验中,凝聚胺法有3例发生凝集反应;微柱凝胶法有5例发生凝集反应.结论 微柱凝胶卡配血较凝聚胺配血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试验出现假凝集现象的原因.方法 分别运用凝聚胺法、盐水法、抗人球蛋白法对7例手术患儿进行常规输血前ABO血型正反定型检测和交叉配血试验及18例拟手术患儿输注脂肪乳前后的血清标本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检测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25例患儿中7例手术患儿反定型出现了与正定型明显不相符的异常凝集现象.18例拟手术患儿输注脂肪乳前后的血液标本检测结果为盐水法、抗人球蛋白法检测结果前后相同,而凝聚胺法检测结果前后不一致.结论 脂肪乳对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试验存在干扰,使实验结果出现假凝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三种方法检测新生儿血样游离抗体实验和释放实验中IgG类抗-A(B)抗体的阳性检出率.方法 对临床送检的疑为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样进行常规血型血清学分析,对新生儿血样进行游离抗体和放散液IgG类抗-A(B)抗体分别采用凝聚胺、微柱凝胶卡和手工抗人球三种方法进行测定,观察阳性检测率.结果 微柱凝胶法和手工改良抗人球法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凝聚胺方法(P<0.05),凝聚胺法漏检率较高,不适用于IgG类抗-A(B)抗体的测定,且微柱凝胶也有漏检现象.结论 新生儿溶血病IgG类抗-A(B)抗体三种检测方法中以微柱凝胶法和改良抗人球法为佳,但对弱凝集微柱凝胶有漏检现象,改良抗人球法有操作步鄹较多,影响因素较多的缺点,凝聚胺法阳性检出率最差,不适用于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测,临床建议应用微柱凝胶法和手工抗人球法为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微柱凝胶技术对临床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时均应用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技术.对比两种方法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与交叉配血情况.结果: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技术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0.00%、33.00%,比较发现微柱凝胶技术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更高(P<0.05).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不合率分别为2.00%、9.00%,比较发现微柱凝胶技术配血不合率更高(P<0.05).结论: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应用微柱凝胶技术,可提高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输血治疗安全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卡法(MGT)和改良凝聚胺配血法(MPT)作交叉配血试验对输血安全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3例患者同时作微柱凝胶卡法和改良凝聚胺配血法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GT交叉配血技术不符率9.0%,MPT交叉配血技术不符率6.0%,两者方法学之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微柱凝胶卡法比改良凝聚胺配血法敏感度更高,安全性更好,实用性更强;MGT方法简单、快速、自动化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曾德理  石明芳 《广西医学》2011,33(11):1447-1448
目的 探讨合适剂量的放散液,以提高新生儿ABO溶血病阳性检出率.方法 用微柱凝胶法检测新生儿ABO溶血病时,在抗体释放试验中分别加入25 μl、50 μl、75 μl的放散液,观察其结果并进行对比.结果 138例母婴ABO血型不合患儿做抗体释放试验时:25 μl放散液阳性64例,占46.38%;50 μl放散液阳性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