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对手机依赖倾向的影响,分析自我控制在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与手机依赖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招募98名大学生,将其随机分为自我监控组(n=49)和对照组(n=49),自我监控组每晚临睡前报告手机使用时长,共报告2周,对照组不报告。使用自我控制量表(SCS)与手机依赖指数(MPAI)在干预前后进行测量,使用逐步回归法和bootstrap法对自我控制在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和手机依赖倾向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SCS和MPAI得分的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自我监控组SCS干预后得分高于基线(P<0.01),而MPAI干预后得分低于基线(P<0.001);对照组SCS和MPAI干预后与基线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我监控组SCS差值(干预后得分-基线得分)在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对MPAI差值(基线得分-干预后得分)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95%CI为[-0.30,-0.03]。结论:手机使用时长自我监控有可能缓解手机依赖倾向,并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抑郁症的自我调节模型和自控力研究,开发一套以行为激活与强化为核心的自控力训练项目,检验该项目是否适用于抑郁症患者。方法:招募46名抑郁症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甲组(n=23)和乙组(n=23)。甲组接受为期24周的自控力训练,乙组只完成基线期和24周后评估,使用自我控制量表(SCS)和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Ⅱ)进行评估。自控力训练包括为期8周的训练模块和16周的巩固模块。结果:甲组24周后的SCS得分高于基线期得分[(38.0±6.3)vs.(34.7±8.2),P0.01],BDI-Ⅱ得分低于基线期得分[(19.0±6.1)vs.(21.8±4.8),P0.01];乙组的SCS和BDI-Ⅱ得分在基线期和24周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控力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控力、改善抑郁症状,支持抑郁症的自我调节模型,提示自控力训练可以作为抑郁症心理行为干预的一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集体心理咨询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41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0人,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n=40)或对照组(n=40)。干预组接受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集体心理咨询,在此期间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在基线水平、干预8周后及干预结束1个月后随访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UCLA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SES)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共37人完成研究,1个月后的随访有32人参加。对照组共39人完成8周随访。干预组干预后STAI的状态焦虑分量表得分及SCSQ消极应对维度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均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两组患者(基线得分-干预后得分)的差值进行比较,发现干预组患者状态焦虑分量表得分及SCSQ消极应对维度得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发现干预组患者状态焦虑得分及消极应对维度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呈下降趋势(均P0.01)。结论:认知行为集体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提升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为主的团体干预对学业拖延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共招募有学习拖延困扰的被试29名,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4).对实验组进行3周6次的团体干预,团体干预方法结合了短程聚焦疗法及认知疗法,干预重点为提高被试的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对被试在团体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结束3周后施测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量表( SES-RLS)、贝克抑郁量表(BDI)、Tuckman拖延量表(TPS)简化版,并让被试报告每日拖延时间量以及拖延对学业带来的影响(拖延结果).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与组别在SESRLS得分、拖延时间量、拖延结果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实验组后测、追踪的SESRLS得分高于前测,而拖延时间量、拖延对学业的影响得分均低于前测(均P<0.05),对照组3个时间点的SESRLS得分、拖延时间量、拖延后果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时间、组别在SESRLS得分、拖延时间量、拖延后果的主效应均不显著.时间、组别在特质拖延上的主效应、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结论:团体干预能有效提高个体的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从而使个体的拖延行为、拖延不良后果下降;但并不能降低拖延倾向,显示拖延倾向的稳定性,提示以后干预需要更长时程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焦点解决教练干预对职业倦怠护士情绪和自我认知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中重度职业倦怠的女性护士60人,随机分为焦点解决教练(SFC)组和对照组,SFC组进行每周1次的焦点解决教练干预,每次30 min,连续3周。对照组以相同频率和时间进行阅读。在基线和3周干预后,使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ANAS)、正性负性信息注意量表(APNI)以及情绪性自我参照任务进行评估。结果:3周干预后,SFC组的积极情绪得分、对正性信息的注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SFC组干预后积极人格词被认为能用来形容自己的接受率高于基线(P0.05)。结论:焦点解决教练干预可以提高职业倦怠女性护士的积极情绪,提高其对正性信息的注意偏向,还可以增强她们的积极自我认知,提示其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念干预对减弱戒毒人员自我报告的毒品渴求的有效性。方法:在某强制隔离戒毒所招募男性戒毒人员363名,随机分为正念干预组(n=182)和常态对照组(n=181)。正念干预组实施为期8周(每周7次,每次0.5 h)的正念干预,常态对照组处于常态。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自我同情量表(SCS)、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以及毒品强迫使用问卷(OCDUS)进行基线及8周干预后测量。结果:8周干预后,正念干预组FFMQ得分高于常态对照组,DERS和OCDUS得分低于常态对照组(均P<0.05);自我同情、情绪调节以及总体幸福感在正念干预与毒品渴求关系之间有中介效应(总间接效应为0.37,95%CI为0.07~0.92)。结论:正念干预可以降低毒品渴求,并通过提升自我同情、情绪调节能力和总体幸福感进而降低毒品渴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归因训练的团体职业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效果。方法:选取职业成熟度发展不良且自愿参与研究的大学生191名[职业成熟度量表(CMS)总分145分为职业成熟度发展不良者],将其随机分为系统咨询组(n=61)、常规咨询组(n=65)和对照组(n=65),进行为期8周的实验(每周1次,每次120 min)。系统咨询组接受基于归因训练的团体职业心理咨询,常规咨询组接受常规的团体职业心理咨询,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心理咨询。基线、8周咨询结束和6个月后随访时分别用CM S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 M CS)对3组学生进行评定。结果:185名大学生完成整个研究过程(系统咨询组60名、常规咨询组62名、对照组63名)。基线时,3组CMS和MMC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相比,8周咨询结束和6个月后随访时,系统咨询组和常规咨询组的CMS总分上升,MMCS总分、职业成熟度发展不良者的百分比均下降(均P0.001),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周咨询结束和6个月后随访时,系统咨询组的CMS总分均高于常规咨询组,MMCS总分和职业成熟度发展不良者的百分比均低于常规咨询组(均P0.001)。结论:基于归因训练的团体职业心理咨询和常规的团体职业心理咨询都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而前者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拖延程度,以及拖延与状态特质焦虑、自我控制的关系。方法:选取某高校大一和大三学生816人(男生436人,女生380人;年龄17~25岁),采用一般拖延量表(GPS,任一条目得分≥4分为"存在拖延行为")、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和自我控制量表(SCS)进行测量。结果:GPS平均得分为(55.0±10.4),95.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现象。GPS得分与STAI的2个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34~0.43,均P0.01),与SCS及5个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33~-0.53,均P0.01);自我控制对拖延有负向预测(β=-0.42,P0.01),特质焦虑对拖延有正向预测(β=0.24,P0.01),综合预测能力为28.2%;自我控制在特质焦虑和拖延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β=0.24,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4.6%。结论:大学生拖延现象常见。特质焦虑既可以直接预测拖延,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预测拖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发干预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ICBT)系统,并考察ICBT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在建立的干预网站,招募受焦虑情绪困扰的在校大学生54名,按照3∶1非等组随机分配到干预组(n=40)与对照组(n=14),干预组接受为期4周,持续8次的ICBT干预,对照组处于等待状态(等待干预组4周干预结束后再接受干预)。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于基线和干预4周后进行测量。结果:基线期,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分量表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周干预后,干预组状态焦虑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具有大的效应量(g=1.44),干预组特质焦虑分量表得分(单侧检验)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中等效应量(g=0.67)。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4周干预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分量表得分均低于基线期(均P0.001)。结论: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对大学生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暴食障碍(BED)合并肥胖患者的暴食行为及自我控制。方法: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某医院普外科收治入院的肥胖患者109例,根据DSM-5 BED诊断标准将其分为BED组(n=53)及非BED组(n=56),并纳入同期招募的非肥胖者(n=47),采用暴食量表(BES)、自我控制量表(SCS)进行评估。结果:BED组的BES总分及情感认知、进食行为维度得分均高于非BED组和非肥胖组,非BED组的得分高于非肥胖组(均P<0.05);BED组的SCS总分及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御诱惑、节制娱乐维度得分均低于非BED组和非肥胖组(均P<0.05),BED组专注工作维度得分低于非BED组(P<0.05)。结论:暴食障碍合并肥胖患者有明显的暴食行为及更差的自我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控制在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315名大学生,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SCS)以及学业拖延量表(PASS)进行测量,使用回归分析、Bootstrap程序及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结果:手机依赖得分与学业拖延显著正相关(r=0.22,P0.01);与自我控制量表得分显著负相关(r=-0.29,P0.01);学业拖延与自我控制量表得分显著负相关(r=-0.19,P0.01);自我控制在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学业拖延有显著的影响,自我控制是重要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自我抽离训练对失眠障碍共病焦虑抑郁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云南省精神病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诊断为失眠障碍,并伴有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的患者171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药物治疗组(n=48)、自我抽离组(n=43)、药物+自我抽离组(n=42)和健康宣教对照组(n=38)。干预共持续12周,分别在基线及干预后2、4、8、12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情绪状态,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表(PSQI)评价睡眠情况。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HAMA、HAMD、SAS、SDS、PSQI得分的分组效应、时间效应及分组×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药物+自我抽离组8、12周评分均低于药物治疗组和自我抽离组;自我抽离组4、8、12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药物治疗组、自我抽离组、药物+自我抽离组的4、8、12周评分均低于基线(均P<0.05)。结论:自我抽离训练对失眠障碍共病焦虑抑郁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咨询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于2013年3月和9月共招募存在轻中度抑郁症状的大学生80名[Beck抑郁问卷第二版(BDI-II)得分为5≤BDI-II<21],将其随机分至干预组(n=40)或对照组(n=40),干预组接受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团体咨询,对照组在干预期和追踪期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基线水平、8周干预后及随访3个月末通过BDI-II、生活满意度问卷(LSR)、大学生解释风格问卷(ESQ)及社会问题解决问卷中文版(C-SPIS)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BDI-II、LSR、消极解释风格(CN)、消极问题定向(NPO)以及积极问题定向(PPO)评分的分组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基线水平,两组各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干预后,干预组的BDI-II得分低于对照组[(6.6±3.1)vs.(10.3±4.1),P<0.001];随访3个月末,干预组的BDI-II、CN、NPO得分均低于对照组[(4.5±2.2)vs.(12.6±4.6),(12.2±1.2)vs.(14.9±1.2),(12.8±2.5)vs.(16.9±2.8),均P<0.05],而LSR和PPO得分均高于对照组[(4.3±0.9)vs.(3.5±1.0),(18.3±2.7)vs.(16.7±2.0),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咨询能有效降低抑郁症状,促进解释风格的积极转变,并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增进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集体积极心理治疗对伴有轻至中度抑郁情绪的在校女护生自我效能及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方法:在长沙市3所护理本科院校中,选取伴有轻至中度抑郁情绪[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DI-Ⅱ)测量得分在14~28分]的在校女护生74名,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集体心理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40)。集体心理治疗组接受8周集体积极心理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治疗措施(在研究结束确定治疗方法有效或对照组需要治疗时,向对照组提供相应治疗)。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幸福感指数(IWB),分别在基线、集体心理治疗后、治疗后第3个月、治疗后第6个月对两组的自我效能和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GSES、IWB得分的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两组间各量表的基线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集体心理治疗后、治疗后第3个月、治疗后第6个月集体心理治疗组的GSES、IWB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8周集体积极心理治疗可提高伴轻至中度抑郁情绪在校女护生的自我效能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并具有一定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自我报告版筛查出焦虑症状评分高的中学生(得分≥25分)59名,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n=29)或对照组(n=30)。对干预组使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案进行10周(每周1.5 h)的干预,在此期间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对照组在干预组10次干预结束后接受与干预组同样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使用Spence’s儿童焦虑量表-儿童版(SCAS-C)和儿童自动思维量表(CATS)对两组进行基线和10周干预后2次测量。结果:对SCAS-C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57)=8.12,P<0.05]。对CATS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接近有统计学意义[F(1,57)=3.88,P=0.054]。干预组SCAS-C及CATS的10周干预后得分均低于基线得分[(28.2±11.3)vs.(35.4±15.8),(37.8±30.7)vs.(48.8±27.0);均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的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集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最终纳入对照组(n=25)与干预组(n=33),两组均服用度洛西汀30~120 mg治疗。干预组除药物外,接受集体认知行为治疗,每周1次,每次90 min,共8次。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评估量表(CGI)在基线、第4周及第8周进行评估。CGI包括病情严重程度(SI)、疗效总评(GI)和疗效指数(EI)3个条目。结果:HAMA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4.35,P0.05)。干预组HAMA第4周及第8周的相对于基线的减分值大于对照组,而第4周的痊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在第8周测评点时,干预组HAMD相对于基线的减分值大于对照组,而CGI-SI与CGI-EI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与单独的药物治疗相比,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集体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早期起效,更为显著地改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总体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反刍思维、自我控制与拖延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反刍思维量表(RRS)、自我控制量表(SCS)和一般拖延量表(GPS)对29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反刍思维各维度与自我控制均呈负相关(r=-0.55,P<0.01;r=-0.50,P<0.01;r=-0.40,P<0.01),与拖延行为均呈正相关(r=0.46,P<0.01;r=0.37,P<0.01;r=0.34,P<0.01);自我控制与拖延行为呈负相关(r=-0.68,P<0.01),自我控制在反刍思维对拖延行为影响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大学生的反刍思维不仅能够直接预测拖延行为,也会通过自我控制间接影响拖延行为。  相似文献   

18.
探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的关系。使用自我效能感量表、唤起性拖延量表和回避性拖延量表对2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唤起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生均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唤起性拖延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学生的唤起性拖延行为多于大一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回避性拖延呈负相关,可显著负向预测回避性拖延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咨询对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效果。方法:在甘肃省某大学中公开招募生命意义不确定的大学生自愿者53人,随机选取其中20人为集体心理咨询组(咨询组),其余33人为对照组。对咨询组实施提升生命意义感为目标的集体心理咨询(每周1次,每次3 h,共6次),对照组处于常态。采用生活目的测验(PIL)、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和自编集体心理咨询干预评价表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的PI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后的差值比较显示,咨询组PIL总分及生活感受、生活目标、生命态度3个维度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11.89±8.70)vs.(-0.87±2.77),(5.83±5.94)vs.(-0.22±1.38),(4.72±3.77)vs.(-0.52±1.70),(1.17±1.67)vs.(-0.09±1.04);均P0.01]。在集体心理咨询干预评价表的3个评价维度上,给予满意评价的咨询组成员的百分比分别为96.3%、87.6%、85%。结论:集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年人人格特质与拖延的关系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某高校一年级研究生344名(男性191人,女性153人),采用简版大五人格量表(Mini-IPIP)、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DMSC-S,包含冲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两个维度)和一般拖延量表(GPS)进行测量。结果:GPS得分与Mini-IPIP宜人性、尽责性得分呈负相关(r=-0.13、-0.53,P0.05和P0.01),与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r=0.27,P0.01)。以冲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为中介变量的模型显示冲动系统在宜人性与拖延行为中起完全中介作用(η~2=0.65,95%CI=-0.59~-0.15),控制系统在神经质与拖延行为中起完全中介作用(η~2=0.15,95%CI=0.02~0.25),冲动系统和控制系统在尽责性对拖延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η~2=0.20、0.20,95%CI=-0.38~-0.05、-0.70~-0.24)。结论:青年人人格与拖延行为的关系受自我控制双系统的中介作用,在不同人格维度中自我控制双系统在二者关系中起作用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