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10~2018-10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59例(PVT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未合并PVT患者78例作为对照(非PVT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PVT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脾脏长度、脾静脉内径、食管套扎术史、胃底硬化剂注射史、脾切除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升高(OR=1.014,P=0.008)、脾静脉内径增宽(OR=1.959,P=0.000)、脾脏厚度增加(OR=1.117,P=0.012)、有脾切除史(OR=4.559,P=0.001)是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脾脏厚度、血小板计数、脾静脉内径在诊断肝硬化合并P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5、0.640、0.725,脾静脉内径指标对肝硬化合并PVT的诊断价值最高。腹胀、消化道出血、发热、腹水、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痛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静脉内径增宽、血小板计数升高、脾脏增厚、脾切除史是肝硬化合并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VT形成可加重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造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VT)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我院肝胆包虫科治疗的160例肝硬化患者,分析比较PVT组与未发生PVT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分析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PVT患者腹痛、腹水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血小板(PLT)和白细胞(WBC)计数显著高于80例未发生PVT组(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PLT计数、糖尿病史和脾切除史为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PVT患者以HGB、PLT、WBC为主要实验室表现,以腹水、下消化道出血、肝功异常为主要临床症状。PLT、糖尿病史和脾切除史为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门脉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88例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简称为PVT组)和肝硬化未合并PVT的患者88例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分析法探讨肝硬化并发PVT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因、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WBC、PLT、TBil、INR、APTT、FIB、PT、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PVT组患者的Hb、Alb、D-D、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脾静脉内径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和Alb降低、D-D升高、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脾静脉内径宽度增加是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Hb和Alb降低、D-D升高、脾静脉内径宽度增加是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唐山市传染病医院收住院的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35例为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未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3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病例组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年龄、病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肝硬化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在门静脉内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及肝硬化并发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门静脉内径增宽,肝功能Child C级,血小板计数增加及肝硬化并发症是影响肝硬化合并PVT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109例为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患者,109例为肝硬化无门静脉血栓的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的结果,组间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门静脉血栓的发生与Child-Pugh分级(χ~2=20.293,P0.01)、脾脏切除术(χ~2=11.869,P0.01)、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t=3.125,P0.01)、脾脏的厚度(t=2.283,P=0.024)、血红蛋白(t=-3.751,P0.01)、白蛋白(t=-3.924,P0.01)、D-二聚体(t=5.861,P0.01)、纤维蛋白降解产物(t=3.110,P0.01)有关,不受性别、年龄、族别、吸烟、病因、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胱抑素、血肌酐、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肽酶、脾静脉内径宽度、脾脏的长径、高血压、糖尿病的影响。两组患者发生腹泻、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痛(χ~2=4.598)、发热(χ~2=7.72)、消化道出血(χ~2=18.435)、原发性腹膜炎(χ~2=16.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二聚体、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Child-Pugh分级、脾脏切除术是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686、0.161、3.193、9.515),均P0.05)。结论 D-二聚体、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Child-Pugh分级、脾脏切除术是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合并PVT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重,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冠状静脉栓塞联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术后感染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4例住院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行胃冠状静脉栓塞联合TIPs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214例患者中有17例发生了术后感染,感染发生率为7.94%。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术后Child-pugh评分、合并腹水、术后再出血、血清白蛋白、术后门静脉内径及脾静脉内径与术后感染的发生明显相关(P<0.05);而性别、肝硬化病因、合并基础疾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术后感染的发生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腹水、术后Child-pugh评分、再出血、血清白蛋白水平及脾静脉内径与感染发生率显著相关(P<0.05),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冠状静脉栓塞联合TIPs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年龄>60岁、合并腹水、术后Child-pugh评分、再出血、血清白蛋白水平及脾静脉内径是诱导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57例的临床资料,设为PVT组,同时期肝硬化无PVT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Child-Pugh分级、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门静脉主干直径、脾脏厚度、门静脉血流速度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Child-Pugh分级、D-二聚体、门静脉血流速度为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肝硬化患者应定期监测肝脏功能、门静脉血流速度和D-二聚体,尽早发现和治疗PVT,预防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并发脾动脉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未并发脾动脉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肝炎史、Child-Pugh评分、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门静脉主干内径、肝动脉主干内径、脾动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及脾脏长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脾动脉瘤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脾动脉瘤组与非脾动脉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肝炎史、Child-Pugh评分、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及脾脏长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动脉瘤组患者的肝动脉主干内径明显小于非脾动脉瘤组患者,而脾动脉主干内径及脾静脉主干内径明显大于非脾动脉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肝动脉主干内径及脾静脉主干内径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脾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1.064、0.254,P均0.0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脾动脉瘤的发生可能与肝动脉主干内径缩小、脾动脉主干内径及脾静脉主干内径增加有关,肝动脉主干内径及脾静脉主干内径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肝脏》2017,(12)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PVT)未再通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诊治为肝硬化并PVT住院治疗的108例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进行血栓溶解,根据血栓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和未再通组,将两组患者的不同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找出可能危险因素,将可能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硬化并PVT未再通的独立高危因素。结果 108例肝硬化并PVT患者血栓完全溶解62例(57.41%),部分溶解31例(28.70%),未溶解15例(13.89%)。单因素分析显示未再通组的年龄、脾切除史、中性粒细胞、肝功能Child评分、门静脉直径、血小板(PLT)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值、D-二聚体(D-D)值均高于再通组(均P0.05),未再通组的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再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切除史、肝功能Child评分、门静脉直径、PLT水平、D-D水平和Hb水平为肝硬化并PVT患者血栓未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脾切除史、肝功能Child评分高、门静脉直径大、PLT水平高、D-D水平高及Hb水平低是肝硬化并PVT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血栓再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肝脏》2016,(12)
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急诊内镜治疗急性出血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278例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病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按照出血性质分为两组(急性和非急性),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个人史、手术史、既往疾病史以及发病后临床理化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红色征、门-脾静脉主干内径及Child-Pugh评分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上述因素中与急性出血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肝硬化合并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包括既往脾切除术史、空腹血糖、凝血酶原时间等11项因素在两组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中的白蛋白、脾切除术史、Child-Pugh评分、急诊内镜治疗史与急性出血发生呈负相关,其中急诊内镜治疗史的OR值最小,与急性出血呈正相关的因素是红色征、门静脉主干内径,其中红色征的OR值最大。结论发生急性出血与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因素无关。红色征、门静脉主干内径为肝硬化合并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其中内镜显示有红色征的患者发生急性出血的风险最大;脾切除术史、血清白蛋白含量、Child-Pugh评分及急诊内镜治疗史为急性出血的保护性因素,曾接受过急诊内镜止血治疗的患者发生急性出血的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4例,接受脾切除联合食管下段周围曲张血管离断术,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系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个月随访,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PVT形成30例,未发生PVT患者64例;PVT组有腹水者为56.7%,显著高于无PVT组的32.8%(P0.05),脾脏厚度为(75.8±9.4) mm,显著大于无PVT组【(69.1±8.8) mm,P0.05】,脾脏体积为(141.7±18.1) mm2,显著大于无PVT组【(126.8±17.2) mm2,P0.05】,门静脉内径为(16.2±2.1) mm,显著大于无PVT组【(14.1±1.9) mm,P0.05】,门静脉血流流速为(12.2±1.5) cm/s,显著慢于无PVT组【(14.6±1.6) cm/s,P0.05】;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或低分子肝素抗凝干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无PV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应用抗凝治疗(OR=0.503,P=0.023)、门静脉流速减慢(OR=0.491,P=0.014)、脾脏体积增加(OR=1.872,P=0.044)和门静脉内径增宽(OR=1.982,P=0.021)是肝硬化脾切除术患者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可能存在PVT形成,了解一些危险因素并给予积极的干预可能减少PVT形成的发生,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5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资料541例。其中76例肝硬化合并PVT的患者为研究组,同阶段通过匹配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76例肝硬化不合并PVT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肝硬化PVT患者中,42.1%(32/76)隐匿起病,57.9%(44/76)有明显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B和C级。血小板、血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值比(OR)=1.044,P=0.040]、血浆D-二聚体(OR=0.091,P0.001)、门静脉宽度(OR=0.030,P=0.008)、脾脏厚度(OR=0.427,P=0.003)为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PVT可隐匿起病,也可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肝硬化PVT常发生在晚期肝硬化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314例肝硬化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合并PVT者33例,未合并PVT者281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血常规、生化学指标、凝血功能、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门静脉流速及Child-Pugh评分。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计算AUC以评判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PVT和未合并PVT患者的血小板分别为(70.42±28.96)×10~9/L、(85.61±33.24)×10~9/L,血浆抗凝血酶-Ⅲ分别为(49.39±17.33)%、(57.31±18.27)%,门静脉流速分别为(12.67±1.19)cm/s、(14.40±1.36)cm/s,D-二聚体分别为(2.09±1.98)mg/L、(0.95±0.52)mg/L,Child-Pugh评分分别为(9.67±1.11)、(8.77±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血酶-Ⅲ(OR=0.956,P=0.009)、D-二聚体(OR=6.351,P0.01)、门静脉流速(OR=0.301,P0.01)、Child-Pugh评分(OR=2.486,P0.01)是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重要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4个因素的AUC分别为0.629、0.786、0.842、0.722。结论门静脉流速减慢、高Child-Pugh评分、高D-二聚体水平、低抗凝血酶-Ⅲ是肝硬化患者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门静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发现PVT的肝硬化患者97例(PVT组),选择同期无PVT的肝硬化患者171例作为对照(无PVT组)。PVT组又分为完全性PVT组和部分性PVT组。收集并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VT组与无PVT组在病因分布上存在差异,PVT组血吸虫病导致肝硬化患者占比更高[16.5%(16/97)比7.6%(13/171)],PVT组的D二聚体水平较无PVT组升高(平均2.34 g/L比0.93 g/L),门静脉内径增加(中位数17 mm比15 mm),肝硬化患病时间更长(中位数4年比1年),既往有内镜下治疗史及脾切除术史的患者占比更高[36.1%(35/97)比22.2%(37/171),32.0%(31/97)比12.3%(21/171)],腹水程度更重[中重度/轻度/无:27.8%(27)/42.3%(41)/29.9%(29)比19.9%(34)/20.5%(35)/59.6%(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完全性PVT组与部分性PVT组在性别分布、血小板(PLT)计数、肝硬化患病时间以及既往脾切除史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门静脉内径增宽、肝硬化患病时间较长、既往有内镜下治疗史和脾切除术史、并发腹水的肝硬化患者的PVT发病率较高。男性、PLT计数较高、肝硬化患病时间较长及有脾切除史的患者,PVT更倾向于完全性PV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出血与血栓形成患者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严格按照病例和对照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0-01/2016-01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唐山市传染病医院收住院的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VT的患者74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住院的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110例、肝硬化并发PVT的患者76例、单纯肝硬化患者(无出血和PVT形成)112例为对照组.对4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VT形成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白细胞、HB、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静脉内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及肝硬化并发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门静脉内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及肝硬化并发症是影响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444例肝硬化患者,其中并发PVT者44例,无PVT者400例。收集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VT组与无PVT组患者在Child-Pugh评分(7.65±2.01对6.90±1.85)、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白蛋白、门静脉内径、脾脏长径、脾脏厚径、门静脉流速和糖尿病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内径(OR=1.258,95%CI 1.035~1.616,P=0.009)、D-二聚体(OR=3.915,95%CI 2.243~5.796,P=0.000)和糖尿病(OR=4.189,95%CI 2.067~6.231,P=0.000)是肝硬化并发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肝硬化并发PVT发生的因素众多,其中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门静脉内径增宽和伴有糖尿病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的术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手术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对可能导致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术前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tudent 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分析.结果 患者性别、年龄、急诊手术、出血入院、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Child-Pugh分级、术前脾静脉直径、术前肝功能(AL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胆碱酯酶、γ-谷氨酰转移酶)、术前肾功能(肌酐)、术前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抗凝血酶Ⅲ)等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病史、术前门静脉直径、AST、尿素氮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门静脉直径和出血病史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门静脉直经:比值比为1.681,95.0%可信区间(CI)为1.300 ~ 2.173,P< 0.01;出血病史:比值比为2.446,95.0% CI为1.019 ~ 5.870,P<0.05].有出血病史患者术前门静脉直径>13.15 mm(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3,95.0%CI为0.701 ~ 0.926),及无出血病史患者术前门静脉直径>13.57 mm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26,95.0% CI为0.600 ~ 0.853),术后容易形成门静脉血栓.结论 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手术的患者,术前门静脉直径及出血病史是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4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从性别、年龄、病因、病程、肝功能分级、有无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内径、总胆红素、血小板等10个变量中筛选出与肝硬化EVB最密切的危险因素。[结果]194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中80例合并出血(EVB组),EVB发生率为41.2%;未发生EVB者114例(非EVB组)。单因素分析显示:EVB组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比非EVB组严重(P0.01),EVB组的门静脉内径〔(13.1±2.2)mm〕比非EVB组〔(12.3±1.9)mm〕大(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内径是肝硬化EVB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内径、腹水是EVB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8例不同原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PSE治疗,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3、6个月血常规、肝功能、脾脏厚度、脾静脉和门静脉内径、Child-Pugh分级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SE后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升高(P0.01);术后1个月患者脾静脉和门静脉内径明显缩小(P0.05,P0.01),术后6个月脾脏厚度明显缩小(P0.05);术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1),总胆红素升高(P0.01),但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ChildPugh分级变化PSE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后并发症较多,但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自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行单纯脾切除、脾切除加分流术及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共123例,其中术后血栓形成者29例,未有血栓形成者94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嗜酒史、是否有肝炎病毒感染史、既往有无腹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肝功能Child分级、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栓组29例病人中21例(72.4%)既往有腹水史,非血栓组94例病人中52例(55.3%)既往有腹水史,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栓组门静脉、脾静脉宽度显著增大,血栓组门静脉宽度>1.3 cm者22例(75.8%),对照组为23例(24.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栓组脾静脉宽度>0.9 cm者18例(62.1%),对照组为41例(43.6%),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影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小板计数升高、腹水、D-二聚体升高、门静脉宽度增宽以及脾静脉宽度增宽,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以及早期的抗凝药物使用可以防止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