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虑、抑郁情绪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焦虑、抑郁情绪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1]对综合医院就诊的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对有焦虑或抑郁的糖尿病患者给予心理治疗及一定的药物治疗,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S)、餐后2h血糖(PBS)、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结果:有焦虑、抑郁情绪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S)、餐后2h血糖(PBS)、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明显高于无焦虑、抑郁情绪患者(P<0.05)。对焦虑、抑郁情绪干预后,患者空腹血糖(FBS),餐后2h血糖(PBS),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积极干预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氟西汀治疗伴情绪障碍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氟西汀对 2型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CCMD - 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 2型糖尿病 4 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在降糖药基础上联合应用氟西汀 2 0mg d,对照组仅用降糖药治疗 ,疗程 6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评定疗效。结果 经 6周治疗后 ,研究组抑郁、焦虑评分及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氟西汀不仅能改善 2型糖尿病的抑郁、焦虑情绪 ,而且能改善血糖的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关系,判定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内分泌科收治的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26例作为试验组(均按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为糖尿病),同期收集健康体检者12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集静脉血,分别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相关性,糖化血红蛋白与餐后2 h血糖相关性明显优于空腹血糖。结论: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在糖尿病的筛查、了解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研究组(62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量表(SF-36)及血糖指标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指标和血糖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其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并且能够影响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5.
周翠玲  朱晓丽  肖娟 《大家健康》2013,(15):105-106
目的:运用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工具探讨糖尿病患者的有效健康教育方法。方法:2将12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看图对话教育工具,对照组采用常规小组健康教育。观察3个月后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测定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结果:2试验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FBG、PBG、HbAl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工具能够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疗糖尿病心理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糖尿病心理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的临床试验方案,将病房入选的糖尿病心理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成针刺组(n=50例),对照组(n=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添加针灸治疗。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理障碍症状都有所改善,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血糖控制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负性心理,同时有助于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动机性访谈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TM2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3月广州市番禺区沙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44例老年TM2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常规联合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动机性访谈干预。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负性情绪情况及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糖尿病知识总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动机性访谈应用于老年TM2D患者中,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疾病相关性知识掌握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团队式赋能教育对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0例伴焦虑、抑郁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饮食和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试验组采用团队式赋能教育方法。比较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糖尿病授权简化量表(DES-SF)、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量表(DSCS)评分及血糖控制情况。抽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结果出院时试验组HA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血糖控制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自我管理和DES-SF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团队式赋能教育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9.
蓝艳  刘灵芝  卢小莲 《吉林医学》2013,34(6):1191-119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4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并取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6周、12周的Zung氏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分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试验组Zung氏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利于血糖控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病情况及对治疗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Zung氏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对70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评价抑郁和焦虑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对治疗及预后的影响。结果:2型糖尿病组焦虑患病率为20%,焦虑评分为36.3±6.4,抑郁患病率为31.4%,抑郁评分为38.6±7.9,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合并焦虑抑郁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达标时间、大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率均明显高于不合并焦虑抑郁的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与血糖控制水平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呈正相关。结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状态,血糖控制差及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容易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倾向。  相似文献   

11.
陈燕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252-25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在患者入院及出院时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清蛋白、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患者出院时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清蛋白、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的血糖水平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干预组同时予心理干预,4周后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病人情绪变化,同时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尿常规及电解质、肝肾功能.结果治疗前后心理干预组SAS、SDS评分减分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治疗前后干预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下降值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治疗糖尿病伴情绪障碍使用氟西汀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145例糖尿病伴情绪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氟西汀组95例和对照组60例;氟西汀组在保持原有的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处方外,加服氟西汀,对照组采用一般糖尿病处方治疗;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定治疗前的情绪障碍情况和治疗后情绪改善情况,检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氟西汀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糖尿病伴有情绪障碍的病情使用氟西汀疗效显著,除了能控制异常情绪外,还能防止血糖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童文渊  裴宁 《当代医学》2008,(9):120-121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住院期间两组药物治疗相同,试验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加健康教育,对照组只给予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后(出院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情况.结果 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键康教育的实施,有效控制了血糖,改善了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住院期间两组药物治疗相同,试验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加健康教育,对照组只给予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后(出院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情况.结果 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键康教育的实施,有效控制了血糖,改善了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方法。方法选择同科室的WHO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66例,分为对照组83例,实验组8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个体 小组 集体的教育模式,对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 小组 集体的教育模式更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达到理想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4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予以人文关怀干预,观察3个月。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焦虑状况,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抑郁状况;同时检测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人文关怀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8.
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干预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6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42例和对照组126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以饮食、运动及药物控制血糖为主;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个别指导、健康教育讲座、自学(文字教育)健康教育方式。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患者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在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人际关系紧张、睡眠障碍等方面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控制良好(P<0.01)。结论: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影响,是治疗糖尿病所必不可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初诊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健康教育方法的探讨,以观察不同教育方法对初诊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控制的影响及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方法将初诊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参加集体教育及观看录像,研究组在进行个体教育基础上需参加分组教育和糖尿病健康教育咨询网。两组患者教育前后进行糖尿病知识评分以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结果研究组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较好,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也比对照组理想。结论个体教育、分组学习和糖尿病健康教育咨询网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更有利于初诊糖尿病患者尽早掌握糖尿病知识,达到理想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对改善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的效果.方法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6个月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自我照顾活动量表(SDSCA)的得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及出院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SD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SDS得分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P<0.001),但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及出院后6个月的SDSCA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SDSCA得分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P<0.001),观察组患者SDSCA得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01).结论 个性化护理有利于控制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改善其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