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的干燥根和根茎,药用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甘松传统上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的功效,主治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用治牙痛,脚气肿毒;同时也是古印度阿育吠陀(Ayurveda)和尤纳尼(Unani)医学体系的常用药材,亦常作香料、食品和化妆品的原料。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松具有镇静、抗癫痫、抗惊厥、抗抑郁、抗心律失常、抗疟、抑菌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糖代谢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含有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等多种化合物,主要活性成分是以甘松新酮为代表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国内外学者对甘松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甘松的资源及地理分布情况、药材质量控制、栽培现状及应用未见系统研究报道。甘松作为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道地药材,长期以来主要依靠采挖野生资源,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该文结合甘松的资源调查和实际栽培研究,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甘松资源和地理分布、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药材质量控制、栽培和应用进行了综合论述,并对今后研究和利用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甘松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甘松属药用植物中含有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等主要化学成分。该属植物及其提取物具有镇静、抗癫痫、抗惊厥、抗抑郁、抗帕金森症、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降血压等药理活性。综述了甘松属3种药用植物甘松、匙叶甘松、大花甘松的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并介绍了目前的资源利用与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4.
001 甘松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松属药用植物中合有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等主要化学成分。该属植物反其提取物具有镇静、抗癫痫、抗惊厥、抗抑郁、抗帕金森症、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降血压等药理活性。综述了甘松属3种药用植物甘松、匙叶甘松、大花甘松的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并介绍了目前的资源利用与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5.
刘冠军付海芹张凤史中夏王波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3,(6):62-6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就牛膝的历史沿革、植物基源、产地分布、性状特点、植物学特征、生长条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齐鲁嵩山民间应用、现有牛膝商品、牛膝开发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概括,为下一步开发利用牛膝,进一步促成齐鲁嵩山牛膝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对尼泊尔使用传统药用植物的情况作了简要概述,重点介绍了尼泊尔最常使用的22种重要药用植物,并在与中国药用植物比较的基础上,介绍了157种较常使用的种类及重要种类的生产和出口情况。 相似文献
8.
美洲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特别是印第安人使用的传统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应用广泛。本文介绍近年来这一地区植物的种类及药用情况,可供我国植物引种与寻找代用品作一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甘松和匙叶甘松的性状、显微和含量方面进行鉴别分析,比较甘松不同品种的差异。方法:利用显微镜对两个品种的粉末进行鉴别,HPLC对不同品种的甘松中甘松新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甘松和匙叶甘松在性状上的区别在于甘松的基生叶细长,花冠较长,花序主轴和侧轴多明显伸长,果实无毛。甘松药材的根茎较短,弯曲,被有片状叶鞘。粉末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区别在于甘松的石细胞呈类圆形,而匙叶甘松的石细胞为长条形。甘松中甘松新酮的含量比匙叶甘松中甘松新酮的含量偏高。结论:甘松和匙叶甘松在性状、显微和成分的含量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研究为甘松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是一种新兴的转录组学研究方法,是现今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能够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组织类型、不同环境条件以及不同生理状态等各个不同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差异及调控模式差异,快速、准确地提供药用植物的转录本信息,获得有效的基因编码序列。参考近年来药用植物转录组研究文献,简要介绍了转录组测序技术方法及其在药用植物中的研究现状,并从药用植物自身发育机制、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和SSR分子标记开发等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转录组测序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通过多年对陕北地区的菊科药用植物种类资源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收集整理了本地区常见植物药种类的民间药用经验,以期对该地区的野生菊科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参考。1苦苣荬是菊科植物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陕北习称"苦菜",是陕北地区独特的一种食用野菜。研究表明:苦苣菜是一种出色的保健食品。苦苣菜的白浆中含"苦苣菜精"、树脂、大量维生素C以及各种类黄酮成分。常食含苦苣菜的食品可防治多种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症以及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国外也开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中成药》2019,(7)
目的研究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的化学成分。方法甘松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甘松新酮二醇(2)、(+)-1-hydroxypino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3)、(+)-1-hydroxypino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4)、咖啡酸(5)、对羟基苯甲醛(6)、异甘松新酮(7)、甘松新酮(8)、5,3′-dihydroxy-7,4′-dimethoxyflavanone(9)、7-O-methyl naringenin(10)。结论化合物9~10为首次从甘松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在甘松野生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其全草是否可等同药典中规定的根及根茎入药,探讨市场流通的甘松药材为全草的科学性。方法收集全国4省区的31批样品,常规方法测定植株根长、株高、干质量、挥发油含量、水溶性浸出物、甘松新酮含量、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等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回归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PCA)、层序聚类分析(HCA)法对反映药材质量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综合评价野生甘松"全草"和"根及根茎"的药材质量。结果甘松药材质量优劣主要与根及根茎挥发油含量、根及根茎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有较明显的相关性;甘松药材的根及根茎、全草具有差异的8个自变量中,水溶性浸出物、挥发油2个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通过多维统计分析法对甘松全草、根及根茎的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甘松全草与根及根茎的挥发油与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再次证实甘松仍然以历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根及根茎入药为佳;表明甘松全草不能完全替代甘松的根及根茎入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