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漳州市医院2010年4月至2012年7月手术治疗的328例胸段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全组328例共清扫淋巴结9937枚,平均30.3枚/例。共437枚、153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46.65%;其中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18.30%,10.46%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唯一转移部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长度、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明显相关。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方向主要向上纵隔及下颈部;胸中段食管癌颈、胸、腹均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腹腔、中下纵隔转移。结论食管上段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应行三野淋巴结清扫;下段食管癌清扫重点在腹腔、中下纵隔;中段鳞癌应提倡进行个体化清扫和适度清扫;分化程度差,浸润程度深的病例应适当扩大清扫范围。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高,均应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淋巴结清扫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淋巴结清扫方式的影响。方法对接受三野淋巴结清扫的230例食管鳞癌病人的肿瘤部位、临床病理指标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每例病人的淋巴结切除11~71枚,平均(25.3±11.4)枚。其中133例病人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颈、胸和腹三区淋巴结转移率,上胸段食管癌为41.6%、19.44%和8.3%,中胸段食管癌为33.3%、34.7%和14%,下胸段食管癌为36.4%、34.1%和43.2%。上、中、下胸段食管癌颈部或胸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胸段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上胸段或中胸段食管癌。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管血管浸润情况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有意义因素。结论对各胸段食管癌均应清扫颈、胸部淋巴结,上、中胸段食管癌腹部淋巴结清扫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病人的肿瘤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血管浸润与淋巴结是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患者肝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回顾四川省肿瘤医院2015年至2017年接受肝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胸段食管癌413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瘤体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神经脉管侵犯状态与肝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结果:413例患者,清扫淋巴结10 649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为其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7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右胸入路手术. 记录各组淋巴结的清扫及转移情况,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72例患者中,有48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66.7%;清扫淋巴结总数为1495枚,转移181枚,淋巴结转移度为12.1%,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20.8枚.在各组淋巴结中,右喉返神经旁(1R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30.6%(22/72).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2L组、4L组和5组) 转移率为12.5%(9/72).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有关(均P<0.05),而与病变部位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为主,故其手术最佳入路应是右胸入路,淋巴结清扫则应以右、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重点的系统纵隔、腹野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为180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术中接受二野或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将发生淋巴结转移的8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9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位置;并对肿瘤位置、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是否有脉管内癌栓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胸段食管癌转移率为49.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分化、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癌栓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是影响胸段食管鳞癌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食管癌术中进行完整、彻底的二野或三野清扫是非常有必要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肿瘤分化、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转移的主要方式,对食管癌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本文探讨食管癌胸腹二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经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 MIE)治疗的食管癌患者613例,参照日本食管肿瘤研究会(JEOG)淋巴结分区标准清扫淋巴结,统计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行MIE治疗的203例食管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另外410例患者由于术后时间较短,随访数据未列入统计。 结果胸上段食管癌较多发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其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高达35.9%、40.7%,均显著高于胸中段和胸下段食管癌;胸中段食管癌既向上发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又向下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胃周淋巴结转移,其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 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低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 结论手术治疗食管癌应重点清扫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协和医院胸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294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及转移情况,并分析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特点。 结果294例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有88例患者有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9.93%;共清扫喉返神经旁淋巴结1 899枚,转移淋巴结145枚,转移度为7.64%。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脉管瘤栓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易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于肿瘤浸润程度大、分化程度差、有脉管瘤栓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应重视左、右两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度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度与主要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409例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胸上段癌58例,中段癌267例,下段癌84例。临床分期0~Ⅰ期23例,Ⅱa期199例,Ⅱb期31例,Ⅲ期139例,Ⅳ期17例,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及淋巴结清扫。术后分析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主要病理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全组术后病理示淋巴结转移率45.72%,总淋巴结转移度15.32%。统计分析显示随着肿瘤长径增加、浸润深度加深、分化程度降低,淋巴结转移度呈增高趋势,髓质型较其他大体类型、中下段食管癌较胸上段癌,淋巴结转移度增高。结论肿瘤长度>5cm、浸润深肌层以外、中低分化程度、髓质型病变以及中下段食管癌者,淋巴结转移度显著增高,于术前分期、手术方式选择、淋巴结清扫以及手术前后综合治疗中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合理廓清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通过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方式、转移规律及其与相关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淋巴结合理廓清范围。方法对117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行食管癌手术中摘除有癌转移的淋巴结155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无论肿瘤病理类型和临床状态如何,均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对淋巴结转移率有明显的影响,肿瘤分化越低,浸润深度越深,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纵隔淋巴结转移多位于隆突下和癌旁,腹腔淋巴结转移多发生于胃左血管旁及胃小弯处。结论对胸段食管鳞癌应行常规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尤其对T3和T4的患者,对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手术中对颈部可疑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行活组织冰冻病理检查。尽可能达到根治,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发生率,为术后准确分期、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2月,124例行胸段食管癌切除合并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术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24例中34例出现了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34例共清扫了297枚淋巴结,47枚淋巴结有转移,其转移率为27.41%(34/124例),转移度为15.82%(47/297枚).34例有转移者中,高分化食管癌4例,中分化食管癌13例,低分化食管癌17例;低分化食管癌比高、中分化食管癌更易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上段食管癌9例、中段20例、下段5例,上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为30%,中段为29%,下段为20%,上、中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下段食管癌;T2 6例,T1 27例,T2的转移率为23.08%(6/26例),T3的转移率为28.72%(27/94例),两组转移率基本相似,P>0.05.11例术后出现声嘶,发生率为8.87%(11/124例),7例3个月后恢复.结论 胸段食管癌病例有近1/3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尤其是胸上段、低分化、浸润深(T2 以上)的食管癌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发生率,为术后准确分期、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2月,124例行胸段食管癌切除合并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术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24例中34例出现了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34例共清扫了297枚淋巴结,47枚淋巴结有转移,其转移率为27.41%(34/124例),转移度为15.82%(47/297枚).34例有转移者中,高分化食管癌4例,中分化食管癌13例,低分化食管癌17例;低分化食管癌比高、中分化食管癌更易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上段食管癌9例、中段20例、下段5例,上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为30%,中段为29%,下段为20%,上、中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下段食管癌;T2 6例,T1 27例,T2的转移率为23.08%(6/26例),T3的转移率为28.72%(27/94例),两组转移率基本相似,P>0.05.11例术后出现声嘶,发生率为8.87%(11/124例),7例3个月后恢复.结论 胸段食管癌病例有近1/3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尤其是胸上段、低分化、浸润深(T2 以上)的食管癌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管食管癌隆突下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阳肿瘤医院2015-06—2018-05间1402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淋巴结清扫包括隆突下淋巴结)。结果胸段食管癌隆突下转移发生率为8.3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手术方式等无关(P>0.05);与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分化程度、TNM分期、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及术前治疗方法等有关(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食管胸上段癌、cT1期的食管癌患者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可行选择性清扫;胸中下段食管癌术中仍应作为淋巴结常规清扫部位。术前行放疗或同步放化疗后患者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发生明显降低,对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推荐术前放疗或同步放化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食管胸段鳞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因素及其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00例胸段食管鳞癌切除术中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00例食管胸段鳞癌患者中,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93例,转移率为31%.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总清扫枚数为1124枚,转移枚数为145,转移度为12.9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胸段鳞癌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总数、脉管癌栓形成、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贲门淋巴结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瘤体长度均是影响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胸段食管鳞癌中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高,应按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清扫;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应综合全身情况给予术后辅助的放化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8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的407例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0例、女17例,中位年龄63(38~82)岁。食管病变位于胸上段26例,胸中段190例,胸下段191例。结果 407例患者中,232例(57.0%)发生颈部、胸部和/或腹腔淋巴结转移。颈部,上、中、下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7%、8.8%、21.4%、16.7%及37.1%。单纯邻近淋巴结转移占50.0%,多级或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分别占29.3%和20.7%。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病变长度、T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均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上、中、下段ESCC的淋巴结转移率相似,主要发生单纯邻近淋巴结转移,其次是多级性和跳跃性淋巴结转移。食管病变长度、T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肿瘤部位及病变特点选择术式及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期别、不同部位食管、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回顾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单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322例食管、贲门癌病人资料。根据UICC(1997)食管癌分期标准,对术中所见、术后病理切取检验的淋巴结数目统计,计算出不同期别、不同部位食管、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结果T1、T2N1M0(IIB期)食管、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0%。其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1.82%,贲门癌为16.67%;T3N1M0、T4任何NM0(III期)食管、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7.5%。其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为92.3%,贲门癌为81.82%。同一肿瘤浸润深度、不同长度的淋巴结转移率无差别。病变在3cm以内,各浸润度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别不大。但大于3cm以上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高分化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3.33%,低分化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1.43%(P<0.01);高分化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0%,低分化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5.37%(P<0.001)。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淋巴结转移有各自的规律,贲门癌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进行研究。肿瘤的长度不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附220例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报告220例胸段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了淋巴结转移与食管病变所在部位、长度、浸润食管壁深度的关系,以及淋巴转移的方向、方式特点,探讨其对指导淋巴结清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纵隔上、下气管旁淋巴结(第2、4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1月行胸腔镜或胸腔镜联合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164例,颈部淋巴结选择性清扫,胸部及腹部淋巴结常规清扫。在游离食管后,用电钩及超声刀逐一清扫第1~8组纵隔淋巴结、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将淋巴结与其周边脂肪组织整块切除。分析第2、4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清扫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各组淋巴结总体转移率;性别、肿瘤位置、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对第2、4组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结果第2、4组淋巴结清扫时间6~16 min,并发症发生率1.8%(3/164),转移率5.5%(9/164),与第1组(4.9%)、第7组(10.4%)和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7.3%)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8组(14.0%)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12.8%)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肿瘤位置、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第2、4组淋巴结是否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行第2、4组淋巴结清扫有必要,相应增加的手术创伤可接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年来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05例标本,解剖并分组收集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计算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及至肛缘距离等的关系。结果:105例患者共检出淋巴结2 211枚,平均每例21.06枚;淋巴结转移阳性45例,转移率为42.86%;肠旁淋巴结、系膜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8.10%,28.85%和15.79%;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至肛缘距离有关(P<0.05)。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至肛缘距离有关,实施根治手术时,应在综合临床病理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9.
影响胸段食管鳞癌切除术预后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胸段食管癌患者切除手术的预后因素。方法对217例经颈、胸、腹“3区域”淋巴结清除根治术患者,选择对食管癌切除术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9个特征性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回顾性预后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清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59.8%、和48.8%。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和年龄对预后有影响。影响预后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和肿瘤部位对预后有显著的影响。随着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的增加,患者生存率逐渐下降(P=0.0284)。结论淋巴结转移尤其是淋巴结转移区域数是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胸段食管癌尤其是胸上、中段食管癌在条件具备时应施行“3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上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规范化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四川省第二人民医院行经右胸手术58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489例、女97例,平均年龄(61.61±7.92)岁总结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586例患者平均清扫淋巴结(20.48±11.01)枚/例,326例(55.63%)1 212枚淋巴结转移。上纵隔、下纵隔、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9.35%、25.94%、31.74%,三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839,P=0.089)。食管胸上段癌上纵隔、下纵隔、腹腔转移率分别为43.48%、13.73%、13.73%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下纵隔、腹腔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692,P=0.000)。中段食管癌的上纵隔、下纵隔、腹腔转移率分别为28.19%、29.53%、31.54%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66,P=0.753)。下段食管癌上纵隔、下纵隔、腹腔转移率分别是22.92%、27.08%、41.67%腹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上、下纵隔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542,P=0.000)。上纵隔淋巴结中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率为19.80%朋显高于其它上纵隔淋巴结(X~2=112.304,P=0.000)。结论上纵隔区域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好发部位重视上纵隔淋巴结清扫,特别是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可以减少术中肿瘤残留脾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