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一指禅点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为一指禅点穴配合针刺组;对照组40例,为针刺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针刺结合一指禅点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俞氏经络测治法配合针刺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俞氏经络测治法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氏经络测治法配合针刺是一种治疗面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给以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和对照组相同针灸基础上,每日于患侧面部穴位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2 ml。观察指标选用Hous-Brackmann ( H-B )面神经分级量表,于疗前、疗后两次评价,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 -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经卡方检验,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观察组疗前、疗后H-B分级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疗前、疗后H-B分级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B面神经功能分级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为70%,对照组为50%,经卡方检验,疗后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灸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60.00%,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治愈率48.00%,总有效率80.00%,分别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的观察比较,治疗后对照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电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92.6%,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一指禅点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总有效率为97.5%,愈显率为87.5%。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一指禅点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简易评分、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Portmann简易评分、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Portmann简易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愈显率为90.0%,对照组为73.3%,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平均痊愈时间为(13.58±3.32)d,短于对照组的平均痊愈时间(18.72±3.45)d(P0.05)。结论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面瘫急性期疗效显著,优于传统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推抹捏擦扳五步推拿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在均使用红外线照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加用推抹捏擦扳五步推拿法。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面神经功能分级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和83.33%,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抹捏擦扳五步推拿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周围性面瘫患者行针刺、特定电磁波谱(TDP)与中频脉冲电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遂溪县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开展研究,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针刺联合TD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行中频脉冲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通过面部神经功能量表(H-B)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评分均有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评分下降幅度相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TDP与中频脉冲电联合疗法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面部神经功能恢复,对其临床预后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与单纯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60例周围面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行单纯电针治疗)以及实验组(30例,行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有显著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降低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慢性鼻窦炎患者选用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显著优于单纯针灸(电针)治疗,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病程≤7 d)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5次,2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3个疗程后H-B分级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是一种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巨刺法治疗。应用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House-Brackmann,H-B)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对照组为9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痊愈率治疗组为66.6%,对照组为4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评分在治疗1周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能促进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口服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连续针刺5d,休息2d,7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及H-B计分法评价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及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H-B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通四联针刺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动静态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入组后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用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动态、静态评分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和改良Portman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7%(P <0.05)。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动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静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H-B分级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改良Portma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社会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动静态评分和H-B面功能分级,提高FDI评分和改良Portman评分,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牵正散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1月—11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针灸科就诊的8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针刺治疗,试验组40例,使用牵正散联合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H-B评分和临床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7.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H-B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牵正散联合针刺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治疗前后House-Brae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7%,治愈率71.87%;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治愈率46.87%;2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艾灸翳风穴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选择门诊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艾灸翳风穴,对照组采用单独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ouse一Braekmann(HB)分级量表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组间H-B分级量表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组内H-B分级量表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各组疗法均有效。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H-B分级改善及痊愈率[92.5%(37/40)]优于对照组[82.5%(33/40)]。结论:针刺配合艾灸翳风穴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拔河对刺法与平补平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周围性面瘫后遗症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拔河对刺组和平补平泻组各30例。拔河对刺组患者取患侧腧穴,主穴:地仓与颊车对刺,地仓与人中对刺,地仓与承浆对刺,双侧太阳对刺,阳白与鱼腰对刺,攒竹与迎香对刺。平补平泻组患者取穴与拔河对刺组相同,采用平补平泻法,两组均1次/d,连续5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分级情况和治疗前后Bell氏计分情况。结果:拔河对刺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补平泻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ell氏计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河对刺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29/30),高于平补平泻组的90.00%(27/3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河对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疗效优于平补平泻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滞提针刺法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94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值表法分为联合组、对照组各47例。联合组予滞提针刺法联合SGB治疗,对照组予电针疗法。治疗结束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面部残疾指数(FDI)评估,肌电图检查面神经潜伏期(Latency)、面神经波幅(Amp),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联合组、对照组治疗后的H-B分级情况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H-B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对照组治疗后的躯体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FDI量表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5.32%(26/47)、85.11%(40/4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91%(15/47)、65.96%(3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对照组治疗后的Amp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tency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Amp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tency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51%(4/47)、6.38%(3/4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滞提针刺法联合SGB对顽固性面瘫效果明显,有利于促进患者面神经麻痹的恢复,降低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且安全性较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联合排刺胸锁乳突肌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针刺患侧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足三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排刺胸锁乳突肌(肌肉的起点、止点各刺1针,起止点的连线上排刺3~4针)。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d,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动态观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功能评分(FDIs)],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动态观评分、FDIp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FDI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动态观评分、FDIp评分增加(P0.05),FDIs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相比,联合排刺胸锁乳突肌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