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胃感觉的相关性.[方法]对330例FD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分型,通过饮水负荷试验,研究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胃感觉特点.[结果]330例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气滞证为主,占43.9%,以下依次为脾胃虚寒证(20.9%)、寒热错杂证(19.7%)、脾胃湿热证(15.5%).在不同亚型中脾虚气滞证者在PDS组、EPS组、PDS+ EPS组分别为89例、23例、33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与寒热错杂证在西医亚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中医证候的阈值饮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胃虚寒组的饱足饮水量明显小于其他3组(P<0.05),脾胃湿热组的饱足饮水量明显大于其他3组(P<0.05).[结论]FD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胃感觉与中医脾胃虚寒证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临床常见,其临床亚型已从运动障碍型、反流样型、溃疡样型、吞气症、不定型5型,简化为运动障碍型、溃疡样型及非特异性3型[“。近年对F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障碍型。现将其中医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及论治已报告的FD辨证分型有肝郁犯胃(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中虚气滞)、湿阻、阴虚、血瘀、脾胃虚弱、肾虚、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寒热错杂等。有人提出,FD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气滞血瘀证、食积证、寒热错杂证、混合证,治则为通补兼施、寒热并用,使脾气升运复常,胃气和降,肝气调…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胃肠病烧心症状病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胃肠病(FGIDs)烧心症状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病机及其症状重叠与复发。[方法]构建证候四诊合参数据库,SPSS 8.0统计软件包分析。[结果]烧心症状分布与肝郁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与脾虚相关,再次为肾;33.3%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并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重叠,47.1%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伴有IBS症状重叠,97.6%的IBS患者伴有FD症状重叠;烧心治疗停药6个月后复发41例。[结论]以实证、虚实夹杂居多,病机关键是肝气横逆郁滞,脾胃虚弱;FGIDs患者症状重叠性较高,烧心复发率较高;其机制除了与酸相关外,内脏痛觉过敏等因素与烧心的产生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障碍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该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与抑郁诊断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探讨各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结果中医证候要素频率降序排列为:血瘀肝郁肾虚气虚痰浊阴虚气滞脾虚阳虚火(热)寒凝。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结果,肝郁肾虚、痰瘀阻络证肾虚血瘀、气滞痰阻证肾精亏虚、肝郁血瘀证肾阳亏虚、痰瘀阻络证。结论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血瘀、肝郁、痰浊、肾虚、气虚、阴虚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就诊酒精性肝硬化患者2 764例的临床特点,其中男2 742例,女22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中西医诊断资料,通过描述性和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探讨酒精性肝硬化证候特点。[结果]①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好发年龄段为50~59岁,占53.33%,与其他病因所致肝硬化患者相比,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男性占绝大多数(99.20%)。②酒精性肝硬化证型分布为气虚血瘀证占33.94%,肝胆湿热证占20.98%,肝郁脾虚证占15.30%,气滞血瘀证占9.66%,脾虚湿滞证占6.80%,痰湿瘀滞证占3.37%,水湿内阻证占2.57%,肝肾阴虚证占2.42%,湿热蕴结证占1.70%,脾肾阳虚证占1.12%,气阴两虚证占0.98%,肝气郁结证占0.62%,瘀血阻络证占0.54%。[结论]①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与病因形成有密切关系。②酒精性肝硬化中医证候按照构成比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滞证、痰湿淤滞证、水湿内阻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以气虚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脾虚及肝郁脾虚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病理损伤的特点,探讨2种模型客观化证候本质。[方法]建立UC脾虚及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进行一般情况、结肠组织损伤积分及镜下观察。[结果]2种证候模型的一般表现基本符合证候要点,病理组织形态学均显示出UC特征,大鼠结肠黏膜充血积分、组织损伤评分、肠重系数分均显著上升(P0.01),脾虚组较肝郁脾虚组结肠组织损伤积分显著上升(P0.01)。[结论]UC脾虚及肝郁脾虚大鼠模型中,脾虚组较肝郁脾虚组结肠黏膜组织损伤更为严重,脾虚可能是UC中医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宫调式音乐对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围绕宫调式音乐对寒热错杂型FD这一主题。选取符合条件患者60例,随机分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取宫调式音乐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行单纯中药治疗,治疗后21d进行症状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在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为86.67%,治疗组的总体水平为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调式音乐结合中药辩证治疗寒热错杂型FD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治疗脾虚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脾虚肝郁型FD诊断标准的8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给予加味四君子汤,对照组36例给予多潘立酮治疗,7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中药服用过程中,患者未诉不良反应。[结论]加味四君子汤治疗脾虚肝郁型F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中颗粒对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寒热错杂型FD患者210例,随机分为2组,各105例,治疗组予调中颗粒,对照组予多潘立酮片,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6.19%,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中医症候单项症状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胃动素及促胃液素水平较前升高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调中颗粒可通过对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缓解寒热错杂型FD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胃消痞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分析其机理。[方法]观察糖尿病胃轻瘫寒热错杂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和胃消痞丸治疗,对照组予多潘立酮片治疗,疗程为12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胃排空率及胃肠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在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胃消痞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寒热错杂证安全有效,促进胃排空,调节胃肠激素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调中颗粒对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Ⅲ标准和中医寒热错杂证辨证分型标准,选择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用调中颗粒组6 g/次,tid;对照组(105例),用多潘立酮10 mg/次,tid,观察治疗后14、28 d时症状评分的变化及对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28 d时的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6.19%(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对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分别92.00%、90.91%,对上腹痛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分别94.34%、57.69%。[结论]调中颗粒显著改善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上腹部不适、腹胀、早饱或上腹痛等症状,并且对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化治疗CHB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中医证候量表对594例轻度CHB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聚类,并结合变量频数分析对证型归属进行判定.结果:收集的轻度CHB病例均以肝郁脾虚为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合并有6个兼证,分别为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62.80%)、肝郁脾虚兼肝肾阴虚证型(24.24%)、肝郁脾虚兼肝郁化火证型(5.05%)、肝郁脾虚兼肝胃不和证型(3.70%)、肝郁脾虚兼中气亏虚证型(2.53%)和肝郁脾虚兼瘀血阻络证型(1.68%).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又进一步分为5个亚型,分别为脾虚为主型(45.30%)、普通型(22.52%)、气滞为主型(17.70%)、湿热为主型(10.46%)、肾虚为主型(4.02%).结论:肝都脾虚证型为轻度CHB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慢性丙型肝炎(CHC)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的证型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60例CHC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中医证候学资料并做统计分析,同时对各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60例CHC患者中湿热中阻型23例(38.3%),肝郁脾虚型17例(28.3%),瘀血阻络型10例(16.7%),肝肾阴虚型7例(11.7%),脾肾阳虚型3例(5.0%);乏力者占80.0%,面色晦暗者占46.7%,口苦者占63.3%,食欲不振者占58.3%;舌质红者占55.0%,苔薄白者占46.7%;脉弦者占61.7%。肝郁脾虚型患者ALT水平高于其他4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C患者的中医证侯与其症状、体征、肝功能相关指标、B超结果等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常见中医证候类型与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检索文献,选取1979年-2011年有关NAFLD中医辨证的文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纳入分析的文献中共获取168个证候类型,规范为53个,出现频率>5%的证候依次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胃虚弱、肝都痰阻.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8个,其中病位类8个,频率>5%的依次为肝、脾、胆、胃、肾;病性类10个,频率>5%的依次为湿、热(或火)、气滞、痰、虚、血瘀.结论:目前NAFLD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而证候要素相对简约,从构成证候的要素入手对本病进行常见证候的研究,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并为临床治疗本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胃溃疡活动期中医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胃溃疡(GU)活动期最常见症状及主要中医证候类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多所三级甲等医院2007年8月~2009年8月间就诊的581例门诊或住院GU活动期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的调查。[结果]在全部接受调查的GU患者中毒热证出现的频率为83.99%,非毒热证占16.01%。GU活动期毒热证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脘疼痛、烦躁、反酸、口干、嘈杂、口苦,患者舌色多红,舌苔多偏黄。[结论]GU活动期最常见的证候类型是毒热证,在治疗GU活动期患者时要分清标本虚实,并着重从毒热论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疗效。[方法]检索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采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2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OR合并=3.85,其95%CI为(2.90,5.10),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9.3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相对对照组而言有效。漏斗图分析基本对称,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较稳定。[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乌梅丸方加减论治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对证候积分、胃蛋白酶原(PG)及脾胃系疾病PRO量表慢性胃炎模块(GEDPRO-CG)评分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94例于2015年12月~2017年3月入院治疗的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各47例,施予西药常规治疗者作对照组,施予乌梅丸方加减论治者作试验组,回顾性对比分析其证候积分、PG及GEDPRO-CG评分。[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证候总积分是(8.11±3.27)分,低于对照组(11.25±3.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GⅠ为(117.33±49.20)μg/ml,高于对照组(100.25±47.29)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GEDPRO-CG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施予乌梅丸方加减论治有助于改善证候积分、PG水平及GEDPRO-CG评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何炎燊名老中医关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规律?椒?建立数据采集表,收集何老诊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128例病历,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其辨证规律。结果128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共有18个中医证型,两型复合证型最多见(占76.57%),其次是单一证型(占13.28%)。18个中医证型中,排在前7位依次为脾虚气滞证57例(44.53%)、脾虚胃热证15例(11.72%)、脾虚湿热证11例(8.59%)、脾虚胃热气滞证7例(5.47%)、虚寒证7例(5.47%)、胃热气滞证7例(5.47%)、脾虚证6例(4.69%)。在各年龄组和病程中,脾虚相关证候和气滞相关证候最常见。结论何炎燊名老中医诊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脾虚、肝郁为主。  相似文献   

19.
肝郁脾虚证是临床上的常见证型.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医五藏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肝脏,占五藏发病的39.6%,肝郁证及其相兼证候则占肝病总数的41.9%[1].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胃炎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2014—2022年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共纳入69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采集患者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四诊信息(包括症状、舌象和脉象)等数据。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析自身免疫性胃炎证候分布规律。结果:共收集到35个症状因子及17个舌脉因子进行分析,排除频率<5%的症状因子,共纳入15个症状因子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个公因子。将纳入因子分析的15个症状及10个舌脉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合因子分析结果、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证候类型,可将本病的证候分为4个类型: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不和、阴虚血瘀。在此4个证候类型基础上,将上述因子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归纳为脾胃虚弱型23例(33.33%),脾胃湿热型17例(24.64%),阴虚血瘀型16例(23.19%),肝胃不和型13例(18.84%)。结论: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证候可分为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不和、阴虚血瘀4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