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基于术前ASPECTS评分、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和时间窗构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预后(术后90 d mRS评分)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在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就诊的150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后90 d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良好预后组(mRS评分0~2分)和不良预后组(mRS评分3~6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评估模型预测效果。前瞻性选取2022年2-6月该院收治69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模型验证。结果 150例患者中有67例(44.67%)为良好预后组,有83例(55.33%)为不良预后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于DSA的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从发病到股动脉穿刺的时间是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ASPECTS评分是保护因素(P<0.05)。与其他单一评估指标相比,预测模型的特异度与灵敏度相对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颅内外串联闭塞(TO)血管内治疗方法,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颈内动脉颅内外段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 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90 d 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发病年龄、手术前后NIHSS评分、ASPECT评分、侧支循环、闭塞类型、开通顺序、术中替罗非班使用、有效再通率、术后出血转化率、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等临床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确认21例[(10.6%(21/198)]急性前循环颅内外串联闭塞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8例(38.1%),预后不良组13例(61.9%)。两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肺部慢性疾病、入院NIHSS评分、术前ASCEPT评分、病因TOAST分型等术前评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年龄更低(P=0.009)。两组术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6,P=0.020),术中替罗非班的使用、症状性颅内出血无明显差异(P0.05)。21例患者有效再通率为(TICI 2b-3)71.5%,死亡率28.6%,仅38.1%的患者预后良好。两组再灌注TICI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336),较低的发病年龄(P=0.009)、良好侧支循环(P=0.037)、术后7 d NIHSS评分(P=0.020)及桥接静脉溶栓(P=0.011)与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支循环为预后预测因子(B=3.651,OR=38.5,95%CI为2.951~508.463,P=0.006)。结论前循环急性颅内外串联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总体良好预后率偏低,良好侧支循环为预后较强预测因子。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为非随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TO患者最佳治疗策略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统计某医院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16例所采用的治疗方案,评价患者的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介入治疗分别占44.8%(52例)和55.2%(64例)。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和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基线侧支代偿评分为良好和发病至行血管内介入治疗<4.5 h则是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或0.05)。结论 该医院采用直接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相对多见。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和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预后不良,而基线侧支代偿评分为良好和发病至行血管内介入治疗<4.5 h的患者则更容易出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接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12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48)与预后不良组(n=77),对两组临床资料开展分析,同时实施多因素Lo-g...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介入治疗中全程护理的应用效果及预后。方法 选择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遵医行为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各遵医行为率、各维度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给予全程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遵医嘱行为,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影响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功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5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状况,根据术后90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3分)和预后不良组(4~6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血管内治疗术后90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22例(40.7%),预后不良组32例(59.3%);术后72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率9.3%,病死率3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OR=1.091,95%CI:1.002~1.188,P=0.046)评分与良好预后呈负相关,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ost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并发症、护理风险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护理风险不良发生率、再住院率,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术后残障程度、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及死亡总发生率、护理风险不良和再住院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MoCA、FMA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低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介入患者,有效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和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护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标准评定神经功能,参照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标准评定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差异。结果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全部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规律用药、合理膳食、坚持锻炼与心理平衡共四个方面的遵医行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全部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其中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与躯体功能共四个维度的GQOLI-7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全部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其中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护理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遵医行为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75-7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接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100)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血管介入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50,实施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n=50,实施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评分、临床总有效率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76.00%,显著高于对照组56.00%,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28.00%,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4.52±1.3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7.21±1.45分),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00%,显著高于对照组64.00%,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既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研究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用于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将研究对象确定为2017年3月-2020年3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神经外科接诊的4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均进行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评价疗效.结果 47例患者均行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1例中转夹闭,其余全部栓塞成功,其中:(1)认知能力评分:治疗前(10.3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就诊方式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根据其就诊方式分为直接就诊组和转诊组,直接就诊组患者通过120急救系统或其他交通工具直接至我院急诊就诊,转诊组患者由其他医院通过120急救系统转诊至我院急诊就诊。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就诊流程及血管内治疗术后结局指标。结果 共有23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直接就诊组129例,转诊组110例。与直接就诊组相比,转诊组就诊前预警患者的比例更高、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转诊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均较直接就诊组更长[258(175,373)min vs 94(60,176)min,354(284,494)min vs 225(162,318)min,417(...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控制营养状态(CONUT)评分分析评估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EVT)患者营养不良风险对术后90 d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20年12月在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急诊EV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CONUT评分确定营养不良程度和风险来评估营养状况,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作为预后指标,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结果和并发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24 h CONUT评分是否为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482例患者,男性272例(56.4%),平均年龄(68.3±11.1)岁,预后良好组235例(48.8%),预后不良组247例(51.2%)。预后不良的患者根据CONUT评分(P<0.001)显示高风险营养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高CONUT(OR=1.191,95%CI:1.057~1.343)增加了患者90 d不良结局的风险(P<0.01)。结论:CONUT评分评估的营养不良风险与急性前循环闭塞性卒中E...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0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对11个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动脉瘤位置、瘤颈宽度、基础病、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颈≥4mm、有高血压病史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5.561、1.973、3.625、6.483,均P〈0.05)。结论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颈≥4mm、有高血压病史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胡涛  周建华  韩书清  雷丹 《当代医学》2021,27(27):117-118
目的 探究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高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因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1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均给予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并进行稳定血压、降低颅内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术后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其预后及转归与处理是否及时、准确有密切关系。以往主要采用全身抗凝溶栓治疗,即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差,且全身毒副反应重,并发症多。而采用介入性技术,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为急性脑梗死患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1998年11月~2000年7月,我院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进行了介入治疗,临床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