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至2009年发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文章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以发表时间、文献出版来源为检索项,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逐年检索收集目标文献。对目标文献数量及其占期刊总载文量的比重、文献类型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对实证研究以及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并与之前和同期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结果:(1)共检索到心理治疗类文章381篇,约占期刊总发表文章的14.2%。其中理论研究占38.6%,实证研究占57.9%,较创刊之初的十余年间显著增加;案例研究6.9%,较前明显减少。(2)实证研究中疗效研究居多(84.3%),来访者相关变量的研究(5.24%)和治疗过程的研究(2.09%)较少。疗效研究中针对患者(61.5%)、认知行为的治疗方法(32.9%)、个体治疗形式(51.6%)、折衷取向(72.7%)、有对照组设计(78.3%)的干预研究模式最多见。(3)理论文献中较多涉及的治疗理论依次是精神分析、道家认知疗法、系统家庭治疗。结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0年间所发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文章,无论从量上还是内容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也暴露出该领域的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探讨国内团体咨询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1996-2013年间的团体咨询研究中文文献,从文献数量、文献来源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研究质量、团体领导者专业素质6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得到文献516篇,其中期刊文献占51.0%,学位论文占49.0%,文献数量逐年上升;从2000年前单一的效果研究和定量研究发展至过程研究、过程-效果研究、定性研究、定性定量结合、理论研究等多种类型和主题。研究主题集中于效果类研究(92.6%),以定量研究为主(54.5%)。研究质量方面,核心期刊论文占发表论文的40.7%,22.5%的实验研究未设立对照组,其中43.3%的研究没有或未说明采用随机或者匹配的方式分组,75.5%效果研究没有进行追踪;65.4%的文献未说明团体带领者的情况。结论:国内团体咨询研究呈快速发展阶段,研究类型及主题更为多样化,但研究质量亟待提高,团体领导者的专业素质仍待考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结直肠癌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2)。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治疗。两组治疗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表(SDS)及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G)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12.62,-9.84;P0.01),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总分及各领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t=4.09,4.24,8.28,3.41,3.88,6.95;P0.01)。结论:团体心理治疗可作为结直肠癌治疗一种辅助方案,能减少其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慢性精神分裂症家属心理精神状况的实际效果,为提升家属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家庭康复成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在常规随访、康复指导基础上结合认知团体心理治疗的运用,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SIA)、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亲属应激量表(RSS)等评估治疗对家庭照料者的影响,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量表结果。结果: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SAS、SDS、LSIA以及SSRS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总分因子中出现显著统计学差异(t/t'=-2.498,-3.675,2.762,2.835,4.370,3.624;P0.05),且在SAS、SDS量表因子中干预组得分低于对照组,在LSIA、SSRS量表因子中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前后,干预组在SAS、SDS、LSIA、SSRS、RSS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2.810,2.892,-2.385,-3.089,2.011;P0.05)结论:认知团体心理治疗能作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社会支持系统的补充,显著减少其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干预能通过改善照料者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家庭康复氛围营造,使患者情绪趋于稳定,对缓解家属心理应激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000年以来我国心理健康预防性干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反映我国心理健康预防性干预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方法:对2000-2011年发表的195篇心理健康预防性干预研究报告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内容分析。结果:研究者多为学校背景,占67%。65.2%的研究采用了控制组(包括等组和不等组)前后测设计。在评估方式上,74.3%的研究结合使用了多种评估手段,包括多量表复合评估以及量表评估配合主观评价。不同背景研究者在研究设计、评估方式、干预内容及干预方式上存在差异。选择性预防干预和指示性预防干预的研究数量在2008年之后有增加趋势,而发展性干预和普遍性预防的研究数量在2008年后则有减少趋势。结论:我国心理健康预防性干预研究多数来自学校,干预对象也以学生为主,干预内容以针对高校学生群体的整体适应、个性和能力发展的发展性干预和一般性预防为主。未来应增强干预的理论基础、拓展干预对象的范围以及对干预效果及局限性加以总结和改进。  相似文献   

6.
对团体心理治疗临床应用的研究文献进行学习、回顾与分析。使团体心理治疗这种极具成本效果的干预方式得到重视和推广应用。研究结果证明,团体心理治疗具有某些个别心理治疗所不具有的优势。团体心理治疗广泛应用于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进食障碍、慢性疼痛、癌症患者疗效因子的影响、提高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冰毒依赖者康复期的心理健康等,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目的在于在为心理学工作者、精神科医生在团体心理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乳腺癌放疗患者心理康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已完成乳腺癌放疗6~8个疗程的患者,预期生存期大于5年的乳腺癌患者共60人进行为期12周的团体心理干预,并在干预前和干预结束后4周给予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评估。结果:团体心理治疗患者干预后HAMD评分显著降低(t=2.471,P=0.016),SCL-90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评分显著性下降(t=2.397,2.225,2.117,5.745,5.789,2.471,2.078;P0.05)。WHOQOL-BREF总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因子分显著提高(t=-3.332,-2.000,-1.981;P0.05)。结论:团体心理治疗明显促进了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康复,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贵州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库,收集2004年1月-2014年9月关于PTSD的相关文献。由3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编码和制作类目表,并根据类目表进行内容分析。结果:最终确定54篇硕士论文,10篇博士论文和710篇期刊文献为内容分析样本。2010年PTSD研究论文数量达到顶峰,共118篇;关注研究对象的文献共531篇、研究症状345篇、创伤类型408篇、影响因素528篇、发病机制136篇、治疗方法198篇。其中,以社会人员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占72.13%,多方面综合症状的文献占55.36%,创伤类型为自然灾害的文献占46.81%,影响因素为综合因素的文献占26.89%,发病机制为生理机制的文献占74.27%,治疗方法为心理治疗的文献占45.96%。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对象范围广、影响因素多,研究注重多方面综合症状、自然灾害创伤类型、生物学发病机制以及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9.
综合干预改善肥胖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营养、运动及心理辅导等手段的团体干预对肥胖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方法:采用平行对照,对86名肥胖儿童(平均年龄10.4±2.52岁)进行为期一年的团体干预,内容包括营养、运动及心理辅导等手段。干预前后对其作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测查,并与正常体重儿童对比分析。结果:肥胖儿童自我意识总分、躯体与外貌、焦虑(P<0.01)、智力与学校属性、行为、合群(P<0.05)等得分显著低于正常体重儿童,且表现出性别差异:肥胖男生的总分、智力与学校属性、躯体与外貌属性(P<0.01)、合群等得分(P<0.05)显著降低,而肥胖女生仅焦虑(P<0.05)一项得分降低。团体干预一年后,肥胖儿童自我意识的总分(P<0.05)、智力与学校属性、躯体与外貌属性(P<0.01)等均显著提高,并且肥胖男生、肥胖女生的自我意识均与正常体重儿童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肥胖儿童自我意识明显受损,团体干预可以提高肥胖儿童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团体心理治疗对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状况的效果.方法:采用开放对照试验设计,将已确诊为胃癌且已完成临床治疗的54名患者,分为团体心理干预组(n=26)和空白对照组(n=28).对干预组进行每周1次,每次100 min,共10周的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研究期间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心理干预.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进行基线、对照组基线评分10周后或干预组10次心理治疗结束当周复评,以及干预组干预后3个月随访.结果:10周末复评时,对照组脱落6人,干预组脱落5人;3个月随访时,收回有效问卷21份.干预组10周末测评在QLQ-C30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平均秩次1.52 vs.1.95,P<0.05)得分高于基线,在恶心呕吐(平均秩次2.40 vs.1.86)、呼吸困难(平均秩次2.40 vs.1.81)、失眠(平均秩次2.40 vs.1.98)、食欲丧失(平均秩次2.40 vs.1.81)、SAS[(45.7±13.4) vs.(36.7±9.2)]、SDS[(33.9±11.0)vs.(27.8±8.8)]得分上均低于基线(均P<0.05),并且得分差异在干预后3个月随访时仍然存在.对照组基线与10周末测评的各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团体心理治疗能够改善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绪,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1.
团体心理治疗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96例乳腺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化疗,干预组在临床治疗的同时,进行团体心理治疗,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其情绪状况,观察比较病人在团体心理治疗8周前后SAS和SDS评分结果。结果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34,3.65;P<0.01)。结论乳腺癌患者在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的心理治疗可以纠正患者不恰当的认知,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故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辅助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索和分析老年期痴呆照料者干预研究相关文献为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开发的Pub Med数据库(www.ncbi.nlm.nih.gov/Pubmed)和《荷兰医学文摘》(Excerpta Medlca,EM)数据库自建库至2015年9月1日收录的老年期痴呆照料者干预研究相关文献,应用Endnote和Refviz两款文献分析软件对论文发表的年代、作者、语种、期刊和主题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共检索到老年期痴呆照料者干预研究相关文献1280篇,自第一篇相关文献于1983年发表以来发文量逐年快速增加;发表文章数前10位的作者都来自西方国家;文章以英文为主(94.8%);近一半的文献(48.5%)发表在12种英文期刊。主题词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集中在家庭照料者(53.4%),其中有7篇针对配偶照料者的研究,没有专门针对成年子女照料者的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患者认知障碍干预(15.60%)和精神行为症状的管理和控制(23.7%),以及照料者身心健康干预(19.3%)方面;研究方法集中在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18.3%)。结论:各个国家对该领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经验,且主要为英文文献,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资源,建议进一步开展针对成年子女照料者、痴呆患者各个精神行为症状管理控制和照料者健康状况的研究,并尽量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舞动心理为主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方法:以上海某高校15名社交焦虑的大学生为舞动心理团体辅导组(实验组),15名同质学生作为对照组,对其社交焦虑进行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在实施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前后采用社交焦虑量表(IAS),自尊量表(SES)进行测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在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得分对比显示,在社交焦虑量表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任何显著差异(P0.05);在自尊量表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没有显著变化(P0.05);在为期8周的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得分相比显示,在社交焦虑量表维度上,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t=-2.412,P0.05);在自尊量表维度上,实验组比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t=-1.434,P0.05)。结论:以舞动心理为主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具有积极干预效果,对于大学生自尊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45名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干预效果,为高校心理卫生服务和性道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海报招募和量表筛选将45名大学生作为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N=25)和对照组(N=20),干预组接受9次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处于常态。用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做干预前后评估,并自编团体辅导评估表做干预后主观评估。结果:(1)干预前两组SES和ASLEC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SES得分高于对照[(32.08±1.93)vs.(26.77±3.71),P0.01],ASLEC中人际、健康因子得分低于对照[(4.58±2.92)vs.(8.00±4.55),(6.25±3.11)vs.(7.90±5.18);P0.01]。(2)干预组对团体辅导效果做出积极评价:认为干预增强了应对感情事件的信心、促进了对"爱"理性思考、喜欢该团体的达100%,有72%的干预对象学会了处理情感事件的技巧,84%的认为干预改变了生活,愿介绍别人参加该团体的占88%,对团体辅导满意的占84%。结论:团体心理辅导不仅降低了恋爱事件对个体造成的人际与健康的压力,而且提高了自尊水平。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是促进学生恋爱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研究团体心理治疗对癔症人格焦虑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癔症人格的焦虑患者50名,分成2组,各25名为一组。实验组给以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HAMD)焦虑量表进行前后测量。结果实验组癔症人格焦虑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意义(t=3.674,P=0.001)。结论团体心理治疗明显改善了癔症人格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临床治疗病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干预组除常规的药物治疗外,给予心理干预,内容包括支持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指导、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团体心理治疗,观察6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于治疗前后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干预后,干预组SAS、SDS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0.85,11.09;P<0.01),干预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χ2=5.27,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消化性溃疡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认知归因团体心理咨询对大一新生人际交往困扰的改善效果。方法:通过海报招募和量表筛查筛选出存在交往问题的大一新生80人[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27分,同时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诊断量表(SIIDS)得分≥9分],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n=40)和对照组(n=40)。依据认知归因理论设计干预方案,对干预组进行7周认知归因团体心理咨询(每周1次,每次3 h),对照组处于常态。在基线及7周干预后使用SIIDS、团体干预评价表(RFGPC,共5个条目)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基线期,干预组与对照组SIIDS总分及4个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7周干预后,干预组SIIDS总分及4个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在RFGPC的5个条目上,干预组对干预效果良好持"赞同"和"非常赞同"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5%、87.5%、92.5%、100%和77.5%。结论:本研究提示,认知归因团体心理咨询对改善大一新生人际交往困扰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艾滋病疑病症患者的心理状卫生状况。方法:①详细记录72例患者个人资料及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②选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艾滋病疑病症患者进行测试;③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原则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结果:艾滋病疑病症患者以中学以上学历为主(占94.4%),本人、性伴侣有高危性行为70例(97.2%),艾滋病知识主要通过网络信息获得39例(54.2%);临床表现复杂,以疑艾滋病、有艾滋病相似症状为主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均明显高于常模,治疗后38例(52.8%)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恢复正常工作。结论:艾滋病疑病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异常,积极的心理干预是防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编制一套针对糖调节异常者的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案,并初步考察方案对糖调节异常者血糖控制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在深度访谈、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基础上编制心理治疗方案。选取糖调节异常者38例,随机分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组(简称团体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另外,对团体治疗组进行连续6次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通过血糖测试、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两组在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及心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团体治疗组治疗后空腹指尖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低于治疗前[(5.8±0.7)mmol/L vs.(6.6±1.1)mmol/L,(8.9±2.3)mmol/L vs.(11.0±3.1)mmol/L;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空腹指尖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1±0.8)mmol/L vs.(6.2±0.7)mmol/L,(9.2±2.8)mmol/L vs.(9.1±2.2)mmol/L;均P0.05];团体治疗组治疗后SAS和SDS得分均下降[(40.2±5.4)vs.(45.3±9.6),(32.5±4.2)vs.(37.9±8.3),均P0.05],SSRS总分及主观支持得分上升[(41.0±8.0)vs.(39.5±8.0),(22.8±3.9)vs.(19.6±3.9);P0.05或0.001],而对照组未发生显著变化(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糖调节异常者的血糖水平及抑郁、焦虑情绪、社会支持等具有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81例,对照组75例,进行为期12年的对比观察。对照组仅进行一般的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干预组则在综合干预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步骤是:①使患者了解自己不合理信念或看法,以及不合理信念与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关系;②让患者明确自己对不良情绪和行为等结果负有责任,促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③帮助患者改变或者放弃不合理信念:④学习合理观念及接受理性的生活哲学,减少或者避免不良信念的影响。结果干预后各个时点PANSS、SDSS减分率干预组快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再就业率干预组高于对照组(χ2=11.97,P<0.01),再住院率及住院费用对照组却高于干预组(χ2=8.63、10.15,P<0.01)。结论以认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使治疗效果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