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对肝衰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干扰素(IFN)γ的清除效果,进一步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6例肝衰竭患者,分别在血浆置换术前及多次治疗后的次日清晨采集血标本。用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IL-6、IFNγ的含量,计量资料治疗前后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36例肝衰竭患者TNFα、IL-6、IFNγ治疗前分别为(381.23±190.57)ng/L、(77.9±83.09)ng/L、(534.65±471.19)ng/L,治疗后分别为(274.12±212.30)ng/L、(54.8±63.32)ng/L、(259.65±312.26)n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又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结果发现,IL-6、TNFα在早、中、晚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FNγ早、中、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IFNγ早期组与晚期组、中期组与晚期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过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其中有29例肝衰竭患者好转痊愈,余7例恶化,TNFα、IL-6、IFNγ在好转痊愈组降低程度分别为(122.58±57.64)ng/L、(26.93±7.25)ng/L、(284.06±94.31)ng/L,均显著高于恶化组下降水平(P值均0.05)。急性肝衰竭有效率为66.67%,亚急性肝衰竭有效率为85.71%,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有效率为86.36%,慢性肝衰竭有效率为50.00%。结论连续的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能有效清除肝衰竭患者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乙肝相关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乙肝相关性肝衰竭患者8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7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对照组(44例)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前后24h检测其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化验指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治疗后24h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均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升高。治疗组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共96例次,其中10例次出现不良反应,予以对症治疗后缓解均完成治疗。12周后评定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4.1%(20/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1.8%(14/44)。[结论]血浆置换是早期及中期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患者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B)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目前对CSHB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综合治疗,但疗效欠佳;②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bioartificial liver,BAL)治疗,但目前存在最主要的缺点为:功能相对健全的肝细胞来源不足和不可避免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乙肝相关肝癌患者血清中miR-132、GPC3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就诊的53例乙肝相关肝癌患者(乙肝相关肝癌组)、4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乙肝肝硬化组)、31例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四组受试者血清中miR-132、GPC3水平,分析miR-132、GPC3与乙肝相关肝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及其在预判乙肝相关肝癌患者预后和临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结果乙肝相关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乙肝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iR-132、GPC3水平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乙肝相关肝癌组患者血清miR-132浓度为[1.2(1.0,1.5)],低于乙肝肝硬化组、乙肝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GPC3浓度为(1.8±0.7) ng/mL,高于乙肝肝硬化组、乙肝组和健康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乙肝相关肝癌患者血清miR-132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甲胎蛋白水平和门静脉癌栓有关(P0.05)。血清GPC3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TNM分期、甲胎蛋白水平和门静脉癌栓均不相关(P0.05)。乙肝相关肝癌患者治疗后,血清miR-13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3.8(1.9,5.5)对1.1(0.9,1.4)], GPC3水平较治疗前降低[(1.4±0.3)对(1.8±0.7) ng/m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3例乙肝相关肝癌患者1年内存活40例,占75.5%。生存组患者血清miR-132表达水平高于死亡组[1.2(1.0,2.0)对0.9(0.7,1.1)],血清GPC3水平低于死亡组[(1.7±0.6)对(2.2±0.8) ng/m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132和GPC3联合诊断预判乙肝相关肝癌患者预后的效能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联合检测乙肝相关肝癌患者血清miR-132、GPC3水平,可有助于患者的预后判断和治疗作用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继发间质性肺疾病(RA-ILD)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RA组29例,RA-ILD组28例(其中早期RA-ILD组16例,中晚期RA-ILD组12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29名.采用ELASA法检测血清中MMP-9、TIMP-1和TGF-β1水平.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关节分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RA组和RA-ILD组血清TIMP-1水平[(645±220)和(536±188)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392±92)μg/L],RA-ILD组血清TGF-β1.水平[(13.1±10.0)μg/L]明显高于RA组和对照组[(3.9±2.9)和(2.4±1.7)μg/L],RA组与RA-ILD组血清TIMP-1水平、RA组与对照组血清TGF-β1的水平无明显差别.各组血清MMP-9水平和MMP-9/TIMP-1均无明显差别.中晚期RA-ILD组血清TIMP-1水平[(690±110)μg/L]明显高于早期RA-ILD组[(420±147)μg/L],中晚期RA-ILD组血清TGF-β1水平[(17.9±8.2)μg/L]明显高于早期RA-ILD组[(9.5±9.9)μg/L].中晚期RA-ILD组血清MMP-9/TIMP-1(0.9±0.1)明显低于早期RA-ILD组(1.2±0.4).早期RA-ILD组血清MMP-9水平[(537±309)μg/L]与中晚期RA-ILD组[(595±110)μg/L]无明显差别.结论 血清TGF-β1可以作为RA患者ILD的诊断标志,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RA-ILD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MMP-9/TIMP-1下降能反映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血清MMP-9水平不能作为RA-ILD的诊断指标及ILD肺部病变严重程度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6.
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肝衰竭过程中的肝细胞坏死和疾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介绍了以Kupffer细胞为线索,肝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相关细胞及细胞因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导致肝组织严重损伤和坏死的机制。指出细胞因子的研究,将有助于肝衰竭早期诊断、病情分析和个体化治疗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肝再生增强因子(ALR)在肝衰竭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制备Balb/c小鼠来源的人ALR蛋白多克隆抗体并纯化其IgG组分,以该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建立ALR浓度与吸光值的标准曲线.获取18例肝衰竭患者、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0名正常人血清,比较其血清ALR水平差异,实时荧光PCR法比较各组患者肝组织ALR mRNA表达水平差异.据资料不同采用Bonferroni或LSD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人ALR蛋白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结合人ALR蛋白,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发现其在一定的ALR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18例肝衰竭患者中,6例好转出院的患者血清ALR水平为(1613.5±369.6)pmol/ml,高于12例肝功能恶化、死亡或不得不接受肝移植患者的(462.3±235.8)pmol/ml(t=11.21,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969.2±332.5)pmol/ml,与正常人的(806.9±240.8)pmol/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7,P>0.05).5例接受肝移植的患者肝组织ALR mRNA表达水平为(3.45±0.38)log10拷贝/μl,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4.37±0.15)log10拷贝/μl及正常供体的(4.31±0.10)log10拷贝/μl(P<0.05),而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ALR水平反映了肝脏ALR mRNA表达水平,其在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HBV相关性肝衰竭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免疫活化机制,免疫抑制者体内则可见肝细胞的直接损伤。为此,抗病毒治疗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有关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及药物选择成为研究热点,提倡应尽早、及时采用强效低耐药的核苷(酸)类似物(NUCs)治疗,同时注意长期治疗的药物安全性。优化治疗或初始联合治疗是目前两种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肿瘤坏死因子在暴发性肝衰竭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肿瘤坏死因子在暴发性肝衰竭中的意义袁良平,顾长海,王宇明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是一种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由多种刺激物质如内毒素、免疫复合物、病毒等诱导产生。诱生的TNF有双重作用,适量时具有抗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在正常人和各临床类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探讨炎性反应在CHD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8和IL-10在正常人23人(正常组)和各临床类型CHD患者5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8例]血清水平及含量差异。结果与正常组和SAP组比较,IL-8在UAP组和AMI组血清中含量明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IL-10在UAP和AMI组含量明显降低;血清IL-87.5 pg/ml CHD患者Gensini评分显著低于血清IL-89 pg/ml CHD患者,而IL-10水平与Gensini评分无相关性。结论炎性因子表达与CHD危险程度呈正相关,提示炎性反应在CHD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核因子-κB (NF-κB)为核心的信号转导系统是目前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NF-κB对肝细胞功能的调节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也可通过激活肝星形细胞和枯否细胞及肝内浸润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参与肝内炎症的发生[1].目前,对于肝衰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脏衰竭以及衰竭后肝细胞再生的机制.本组资料主要检测了急性肝衰竭大鼠静脉血及肝脏中NF-κBp65的表达,以了解NF-κB p65在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激素及细胞因子在老年肺炎患者营养状况评价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皮质醇(Co)、三碘甲腺原氨酸(T3)、白细胞介素-1β(IL-1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变化探讨激素及细胞因子在老年肺炎患者营养状况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以19例健康青壮年人、20例健康老年人、30例老年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T3、Co、IL-1β、IGF-Ⅱ的变化。结果 老年组T3、Co、IGF-Ⅱ较青年组为低。肺炎组T3、IGF-Ⅱ较老年组降低,Co、IL-1β水平较老年组明显升高.肺炎组T3、IGF-Ⅱ治疗后明显升高。Co、IL-1β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老年肺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状况低下,这与体内的激素合成和细胞因子分泌发生不同程度的紊乱有关。老年肺炎怎者治疗后体内激素、细胞因子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环氧化酶2在肝衰竭模型的表达和干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LPS联合D-氨基半乳糖(D-Gal)复制肝衰竭模型,探讨LPS与环氧化酶2(COX2)的时效关系,探讨COX2作为肝损伤治疗的一个靶的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选用的雄性SPF级BLAB/C小鼠,体重约20 g,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8~12周龄。实验室内室温20℃喂养2周后进行实验,实验前禁食12h,禁水4h。2.主要试剂:RPMI 1640完全培养液(美国Gibco公  相似文献   

14.
肿瘤相关性胰蛋白酶原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性胰蛋白酶原(TAT)在前列腺癌(PEa)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以及原位杂交(ISH)法、RT-PCR法、DNA测序法及IFMA法测定62例PCa及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中TAT1及TAT2的表达。62例PCa中,Gleason分级2—4分15例,5—7分33例,8-10分或伴转移14例。结果TAT在PCa的Gleason分级2—4分中表达率80.0%(12/15),在5—7分中表达率为93.9%(31/33),在8-10分或伴有转移者表达率为100%(14/14)。Gleason大于5分者与低分级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TAT在BPH组中表达率为26%(13/50),与前列腺癌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TAT在PCa中有高表达率,在高Gleason分级或有转移中有更强烈表达,作为一种高效蛋白酶。TAT可能通过加强和下降其他蛋白酶来提高Pea的侵犯和侵润,并与PCa的恶性度密切相关;对TAT的研究与开发可能为PEa的预后判断或基因治疗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在预测慢性乙肝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24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89例(A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93例(B组)、慢加急性肝衰竭62例(C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NC组);收集患者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NLR、ALT、AST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线性相关法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以PTA值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评价NLR指标判断ACLF的诊断效能(包括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结果 (1) NLR值在NC组和A组、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NLR值明显高于NC组和A组(P 0.05);各组间ALT、AST水平关系为NC组B组C组A组(P 0.05); NLR值在ACLF早期、中期、晚期中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 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NLR水平与AST、ALT呈正相关(r=0.461、0.552,P 0.05),与PTA呈负相关(r=-0.814,P 0.001);(3) ROC曲线显示,NLR预测ACLF的AUC(AUC=0.752,95%CI:0.679~1.000)显著高于AST(AUC=0. 611,95%CI:0. 418~0.979)和ALT(AUC=0. 572,95%CI:0. 387~0. 956),NLR的最佳截点为2. 81; ROC曲线显示,NLR预测终末期肝病的AUC(AUC=0. 884,95%CI:0. 957~1. 000)显著高于AST(AUC=0.771,95%CI:0.635~0.988)和ALT(AUC=0.624,95%CI:0.505~1. 000),NLR的最佳截点为3. 96。NLR在预测ACLF和终末期肝病时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AST和ALT。结论 NLR在预测乙肝肝衰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NLR=2. 81和NLR=3. 96可作为判断ACLF和终末期肝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晨曲  靖大道 《胃肠病学》2007,12(10):631-633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多数研究认为细胞因子,尤其是致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失衡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各类细胞因子在IBD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前连续脑电图监测仍是估计暴发性肝衰竭预后的最可靠的方法,但需专人负责和一定设备。本文报告一种简单易行的,与脑电图变化有同样预后意义的床边试验——前庭眼反射。对30例暴发性肝衰竭,入院时有4级脑病体征的患者进行研究。压迫远端指间关节引起的运动作为痛反应。用瞳孔对光反射、头眼反射和前庭眼反射(OVR)来估计脑干的功能。头眼反射的测定是,使头部在垂直面和水平面来回迅速运动。用20毫升冰水刺激外耳道和鼓膜来检查前庭眼反射。  相似文献   

18.
各种急性损伤因素作用于慢性肝病后,可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肝病患者体内,肠道菌群毒素可通过门静脉或体循环至肝脏导致肝细胞死亡,此外,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机制发生移位,诱导感染、血管扩张和全身炎症反应发生,促使疾病进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和ACLF,最终危及患者生命。本文梳理了近5年的相关研究成果,阐述肠道菌群在ACLF发生、发展、防治中的意义。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肝病进展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在ACLF病因学中的作用,为ACLF的诊断和治疗拓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肝脏》2015,(10)
目的探讨患有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HBLF)的患者体内辅助性T细胞1/2(Th1/Th2)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含量,并探讨其含量变化在ACHBLF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7例本院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35例患有ACHBLF以及18例患有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患者的血清,利用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CB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白介素2(IL2)以及白介素6(IL6)的含量,并且分析ACHBLF患者血清内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健康对照组以及CHB组外周血循环中的IFNγ、IL4、TNFα以及IL6较ACHBLF显著降低(P=0.016、0.020、0.017、0.018)。IL2和IL10在健康组和CHB组中的含量与ACHBLF患者中的含量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CHBLF患者血清中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以及白蛋白(Alb)的含量与IFNγ、IL4、IL6以及TNFα的含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可能ACHBLF患者病情发展与血清中的细胞因子IL6、IFNγ、IL4以及TNFα有一定的相关性,没有发现肝功能与上述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CBA可以应用于对各种细胞因子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李庆彦  刘晶晶  李庆方 《肝脏》2015,(3):198-200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基因mRNA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肝衰竭患者40例,其中嗜肝病毒感染10例、药物性肝损伤10例、酒精性肝损伤10例、自身免疫性肝病10例。10名健康对照为本院健康志愿者。应用RT-PCR法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基因mRNA表达,并动态观察HLA-DR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病程发展及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RT-PCR结果显示嗜肝病毒感染组、正常对照组、药物损伤组、酒精损伤组、自身免疫组HLA-DR基因mRNA表达分别为(137.51±5.22)、(18.14±1.29)、(19.64±2.03)、(11.25±1.22)、(26.61±2.31),且呈逐渐降低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病因组患者单核细胞HLA-DR mRNA表达进行动态观察发现,17例死亡患者HLA-DR mRNA表达持续下降直至患者死亡;另外23例患者,经治疗各组HLA-DR mRNA表达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临床症状同步改善。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 mRNA表达与肝功能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