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共有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10~67(35.7±17.8)岁。13例有心脏基础解剖病变。术前二尖瓣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5例,重度反流1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5例,Ⅱ级23,Ⅲ级4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成形术,活动期手术14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成形方法包括心包修补穿孔5例,瓣叶切除缝合17例,双孔法成形3例,腱索转移及人工腱索5例,15例使用人工成形环。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于术后7 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32例存活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8.9±7.6)mm及(31.7±7.4)mm,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0)。32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125(73.0±38.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无心内膜炎复发及出血栓塞等并发症。1例术后3年因二尖瓣狭窄而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5例,Ⅱ级5例,Ⅲ级2例。二尖瓣有少量反流4例,中量反流1例,无反流26例;舒张期二尖瓣流速偏快(1.7 m/s)1例,主动脉瓣中量反流1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术后早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血分数较术后早期改善(60.9%±6.6%vs.57.5%±6.7%;P=0.043)。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疗效可靠,左心房、左心室内径显著减小,心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人工腱索植入行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二尖瓣脱垂病人,采用4-0 Goretex线为材料构建人工腱索行二尖瓣成形术,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分别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前测量病人的正常腱索长度,通常测量二尖瓣前叶A1节段和后叶P1节段的腱索长度,以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术中和术后采用实时三维超声检查以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术中所有病人均同时植入人工二尖瓣成形环.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体外循环(142.0±31.2)min、主动脉阻断(98.0±22.5)min.每例病人植入人工腱索1~3根,平均(2.0±1.5)根.术前三维超声测量的人工腱索的预期长度平均为(21.0±2.5)mm,术中实际植入的人工腱索的长度平均为(20.0±2.2)m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30个月,随访率98%.出现轻微反流15例,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1例,无需再次手术治疗病例.未发现Goretex线人工腱索断裂,无后期死亡.结论 人工腱索植入二尖瓣成形术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效果,实时三维超声可准确预测人工腱索的长度,对提高手术效果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改良的人工腱索技术联合人工瓣环成形术修复二尖瓣前叶或/和后叶脱垂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其近、远期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应用改良人工腱索技术联合人工瓣环成形术修复二尖瓣前叶或/和后叶脱垂引起的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9例、女43例,年龄5~73(51.4±14.4)岁。术中在脱垂瓣叶对应的乳头肌上将不带垫片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缝线作U型缝合,两头的针线则均在距缘3~5 mm处缝合于脱垂瓣叶的游离缘,先将每根线在脱垂的瓣缘缝两针,在置入C型二尖瓣成形环后,通过左心室的反复注水试验,调整人工腱索的长度至最佳位置,直至完全纠正瓣叶脱垂和二尖瓣反流,最后每根针线再在瓣缘缝一针,打结固定。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行二尖瓣成形术,每例患者平均植入1~3(2.4±0.7)根e PTFE人工腱索。二尖瓣成形术后,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78例患者无二尖瓣反流,34例患者为轻度二尖瓣反流。出院时,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无反流72例,轻度反流39例,轻中度反流1例。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明显缩小[(58.6±8.7)mm vs.(50.7±6.3)mm],P0.001]。术后随访3~105(41.5±24.8)个月时,无反流或轻度反流93例,轻中度反流16例,中度反流3例。术后5年,中度以上二尖瓣关闭不全免除率为95.1%±3.0%。结论应用该改良人工腱索技术联合人工瓣环成形术修复瓣叶脱垂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操作简单易行,人工腱索的调整、固定方便,近、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部分可曲性人工二尖瓣瓣环成形技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疾病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6年8月施行部分可曲性人工瓣环二尖瓣成形术治疗259例二尖瓣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二尖瓣疾病的病理分类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16例,二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16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3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40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74例.围术期采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心房(LA)、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等指标;观察并记录围手术期和随访中生存率、二尖瓣反流率、二次手术率.结果 259例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4±30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05±37min.术后围术期生存率为96.5%(250/259),无脑、肝、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发生率为93.4% (242/259),无左室流出道梗阻、冠状动脉狭窄发生.术后随访45±28个月,随访60个月时的生存率为93.8%(243/259);无二次手术率为96.1%(249/259).术后LVEDD由术前的62.60±10.19mm缩小至52.88±8.67mm, LVEF由术前的57.91%增加为61.0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中无或微量反流188例(72.6%),轻度反流62例(23.9%),中度反流8例(3.1%),重度反流1例(0.4%),二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这种部分可曲性人工二尖瓣瓣环成形技术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一种操作简单、效果可靠的矫治二尖瓣前叶脱垂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应用"缘对缘"技术基础上的腱索转移法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共16例,其中腱索断裂12例,腱索延长4例.超声心动图均显示二尖瓣前叶脱垂致重度关闭不全,平均反流面积(14.76±3.28)cm2,左心室射血分数33%~69%.按照NYNA分级,术前心功能Ⅲ级5例,Ⅳ级11例.手术首先行脱垂部位前瓣与相应部位后瓣的"缘对缘"缝合,矩形切下缝合处的后瓣,连同相应的腱索、乳头肌,转移至前瓣.再行后瓣成形,完成瓣膜成形手术.所有病人出院前和随访时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手术无死亡,除1例因为术后第3天出现二尖瓣前叶穿孔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外,其余15例手术病人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远期随访无死亡,心功能全部恢复至Ⅰ级.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瓣口面积3.3-4.8 cm2,平均(3.78±0.52)cm2,均无明显反流,反流面积(0.45±0.22)cm2,左房、左室明显缩小[(左房径:术前(48.26±11.12),mm,术后(37.57±9.56)mm,P=0.028;左窜舒张末径术前(61.43±8.24)mm,术后(42.35±10.79)mm,P=O.008].结论 "缘对缘"技术基础上的腱索转移法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操作简单,可以取得良好的成形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经验,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至2007年3月152例二尖瓣前叶脱垂的非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我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资料,男96例,女56例;年龄10~73岁(38.54±17.22岁)。其中瓣膜退行性病变119例,先天性二尖瓣病变24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反流量中度70例,中度至重度63例,重度19例;前叶病变87例,前叶+后叶病变65例;152例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结果术中经注水实验或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形效果满意,术后早期无死亡。随访3个月~8.5年,随访135例,随访率88.82%(135/152);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93例,Ⅱ级35例,Ⅲ级3例,Ⅳ级4例;超声心动图提示:术后左心房内径(41.09±10.40mmvs.45.32±10.07mm,t=4.186,P=0.000),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2.04±7.74mmvs.60.70±7.72mm,t=9.676,P=0.000)与术前比较均明显缩小;无或微量反流36例,轻度反流45例,轻度至中度反流38例,中度反流9例,中度至重度反流7例。5例术后行二尖瓣置换术,晚期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亡原因不明。结论虽然二尖瓣前叶病变成形手术相对复杂,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情况选用相应的成形手术方法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线圈法人工腱索植入治疗二尖瓣脱垂导致的瓣膜关闭不全的临床经验。 方法 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应用线圈法人工腱索植入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共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26~69 (53.1±8.5) 岁。心功能分级(NYHA) Ⅱ级6例,Ⅲ级16例。前叶腱索断裂14例,前叶腱索延长2例,前后叶腱索均有断裂4例,后叶腱索断裂2例。均合并重度以上二尖瓣反流,1例合并三房心,1例合并冠心病。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49~67 (58.1±3.9) mm,射血分数(EF) 58%~69% (61.8%±6.1%),心胸比率0.53±0.16。应用自制的腱索测量器,测量病变腱索邻近正常腱索的长度作为人工腱索的长度,根据瓣叶脱垂的范围,在测量器上制作人工腱索线圈数根,然后将其固定在相应乳头肌和脱垂瓣叶游离缘,常规进行瓣环成形。同期行三房心矫治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所有患者出院后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 结果 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血红蛋白尿1例,伤口感染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无反流或微量反流1例,微量反流21例。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43~53 (48.3±2.1) mm,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门诊随访4~39 (18.3±5.2) 个月,少量反流5例,无或微量反流17例。心功能分级(NYHA) Ⅰ级17例,Ⅱ级5例,较术前明显改善。 结论 线圈法人工腱索植入治疗二尖瓣脱垂所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手术操作简单易行,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mitral valve repair,MV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连续4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资料,男36例、女11例,年龄10个月~65岁,平均年龄(42.38±15.27)岁。结果二尖瓣成形术后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18±7)个月,(14~1 586)d,术毕二尖瓣功能正常或有微量反流33例(70.21%),二尖瓣轻度反流11例(23.40%)。2例(4.26%)术毕监测发现中度反流,再次行成形术终获成功,1例(2.13%)术毕监测发现中重度反流改行二尖瓣置换术。随访二尖瓣成形术后患者左心房、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针对不同瓣膜病变,运用合理的瓣膜成形技术,二尖瓣成形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术前诊断、术中监测、术后即刻评估修复效果可为二尖瓣成形提供良好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自体心包片加宽瓣膜面积的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 2004年7月至2008年6月治疗45例单纯二尖瓣瓣膜病变病人,二尖瓣狭窄10例,关闭不全35例,其中先天性8例,风湿性21例,退行性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9例.应用自体心包片行后瓣叶加宽14例,前瓣叶加宽8例,前、后瓣叶都加宽23例;镜式成形12例;人工腱索12例,腱索转移6例,乳头肌开窗4例.全部病例均瓣环成形,应用Duran环16例,Carpentier环29例.并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变化.结果 无死亡病例.1例风湿性瓣膜闭合不好,术中改瓣膜置换术.术中食管超声示二尖瓣无反流38例,少量反流6例;二尖瓣有效瓣口面积平均(2.8±0.6)cm~2,跨瓣压差平均(6.21 ±1.34)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随访(18.0±2.1)个月.复查超声示二尖瓣无反流35例,少量反流9例.有效瓣12面积平均(2.5±0.8)cm~2,跨瓣压差平均(7.21±0.45)mmHg,均无需再手术.术前、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6±6)mm对(48±7)mm,P<0.05;射血分数(0.45±0.23)对(0.51±0.24),P<0.05;左心房内径(62±23)mm对(50±11)mm,P<0.05.心功能明显改善,瓣膜功能好.结论 自体心包片加宽瓣膜面积补偿瓣叶和(或)腱索的短缩,增加瓣叶活动,增加瓣膜闭合面积,结合瓣环成形,临床疗效肯定.手术操作简单,且自体心包相容性好,术后无需抗凝.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1998年 4月至 2 0 0 3年 11月 ,外科治疗 4 4例冠心病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其中轻~中度 7例 ,中度 2 4例 ,重度 13例。行二尖瓣成形术 30例 ,其中交界区瓣环成形术 12例 ,用人工瓣环行瓣环成形术 17例 ,1例行双孔二尖瓣成形 ;4例同时行后瓣叶楔形切除 ,1例作腱索转移。瓣膜置换术 14例 ,置入双叶机械瓣 12例 ,生物瓣 2例。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 7例 ,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或心衰死亡 4例 ,心律失常 2例 ,脑栓塞 1例。 33例术后平均随访 2 0个月 ,远期死亡 2例 ,生存者远期心功能I~II级 2 9例 ,III级 2例。术后超声复查左心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 [(6 2 3± 6 3)mm对 (5 4 3± 7 1)mm]。行瓣膜成形术者远期复查超声显示无反流或轻微反流 12例 ,轻度反流 5例 ,中度反流 2例。瓣膜置换术者 12例出现瓣周漏 ,其余病例瓣膜功能良好。统计分析显示 ,左心室功能、临床心功能级别与手术风险相关。结论 冠心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应积极处理 ,手术矫治方式应根据瓣膜病理改变及心功能决定 ,尽量施行瓣膜成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资料,年龄2个月~6岁,平均(18.9±7.2)个月;体质量4~21kg,平均(11.3±4.8)kg.先天性心脏病1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马方综合征1例.全组患儿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采用瓣环环缩术、人工瓣环成形术、瓣叶裂缺修补术、后瓣矩形或三角形切除成形术、腱索折叠等个体化的二尖瓣综合成形技术,同期矫治合并的心脏畸形,术中经食管超声(TEE)检查评价成形效果.结果 全组患儿术中TEE示131例无反流或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再次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成形.术中平均体外循环(80.0±31.1) min,平均主动脉阻断(48.0±17.9) min.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2.3%,其中2例为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患儿,分别于术后第7天死于心力衰竭,术后第2天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为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29例成功治愈出院,术后呼吸机辅助(34.4±31.9)h,术后住院(9.0±5.4)天.完整随访122例,时间2~74个月,平均(40.5±8.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中度反流7例,重度反流3例,4例患儿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或二尖瓣置换术.本组患儿5年生存率97.7%,免除再手术率92.0%.结论 儿童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合并其他心脏畸形需同期矫治,手术治疗的早、中期效果满意.术中根据二尖瓣的具体病变情况,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成形方法是成功治疗儿童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特点及外科疗效,讨论对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07年9月43例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11例;年龄11~50岁,平均年龄(29.0±11.5)岁.破口源于右冠状动脉窦34例,无冠状动脉窦9例.破入有心室30例,右心房8例,右心室及右心房3例,破人室间隔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2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8例,三尖瓣反流6例,房间隔缺损4例,二尖瓣反流2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肺动脉赘牛物1例.全部患者于心肺转流下行窦瘤修补及合并畸形矫治术.结果 无围手术期死亡.并发症5例,包括急性左心功能衰竭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随访6~120个月,平均(68.0±17.7)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第6、8年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进展为Ⅱ级主动脉瓣父闭小全.结论 主动脉窦瘤破裂外科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对合并主动脉瓣关闭小全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应早期手术,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并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Ⅱ级3例.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较好,术后左心室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经验,分析其疗效,探讨临床应用方法。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0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对23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施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105例,女131例;年龄8个月~76岁(53.27±21.60岁)。术前均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79例,重度关闭不全157例。针对236例三种类型不同病变部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采用人工瓣环植入22例,前叶三角形切除5例,人工腱索植入45例,腱索转移34例,缘对缘技术31例,后叶Sliding技术16例,矩形或楔形切除77例,裂缺修复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术毕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无反流156例(66.10%),轻微-轻度反流68例(28.81%),轻-中度反流12例(5.08%);出现血红蛋白尿3例;术后随访236例,随访时间6~108个月(62.00±38.20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无反流138例,轻微-轻度反流78例,轻中度反流17例,中度反流2例,中重度反流1例;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58.34%。再手术率为0.84%(2/236)。结论灵活应用多种二尖瓣成形技术纠治不同类型的二尖瓣关闭不全,中长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矫治二尖瓣前叶脱垂的近、远期疗效,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1至2013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应用“缘对缘”成形、人工腱索、腱索缩短、“缘对缘”腱索转移法等各种成形击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共67例,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18~71(46.34±7.68)岁,体重43~91(65.30±18.60).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5例,Ⅲ级27例,Ⅳ级35例。腱索断裂46例,腱索延长21例。二尖瓣反流面(15.36±4.53)cm^2,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29%~71%。所有患者出院前、术后6个月及以后每1~2年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观察二尖瓣成形术矫治二尖瓣前叶脱垂的近、远期疗效。结果 围术期无死亡。除1例患者术后第3d出现瓣膜穿孔,1例术后6个月因成形环撕脱导致血红蛋白尿,再次行心瓣膜成形术外,其余患者均无需二次手术。随访67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2~138(65.6±17.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心功能分级(NYHA)全部恢复至Ⅰ级。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瓣口面积2_3~4:8(3.63±0.79)cm^2,均无明显反流,反移积(O.574±0.37)cm^2,术后左心房内径[(38.23±11.56)mm vs.(49.26±10.36)mm,P〈0.05]、左心室舒张期末p[(43.35±13.74)mm vs.(64.29±12.54)mm,P〈0.05]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几乎所有二尖瓣前叶脱垂患{可以通过个性化二尖瓣成形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insurficiency,AI)合并左心室扩大及功能低下患者伴随的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在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后的转归,判断在此类患者中,轻中度或中度FMR(2+<FMR≤3+)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4月,74例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舒张期未径(LVEDD)≥70 mm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并伴2+<FMR≤3+的患者.男61例,女13例.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及围手术期详细临床资料.术后进行随访.计算FMR术前/FMR术后比值,对年龄、性别、体质量、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房颤、LVEDD、LVEF、左心房内径(LAD)、肺动脉压(PAH)、二尖瓣对合点与瓣环水平间距离(CPMA)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6例,病死率8.1%.术后平均随访(14.9±7.7)个月,随访率83.8%.随访期间死亡5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FMR术前/FMR术后与年龄、性别、体重、LVEDD≥75 mm、LVEF≤0.30、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不相关.而PAH≥50mm Hg(1 mm Hg =0.133 kPa)、LAD≥50 mm、CPMA≥15 mm、术前房颤与FMR术后改善呈负相关.结论 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扩大及功能低下患者,如PAH≥50 mm Hg、LAD≥50 mm、CPMA≥15 mm、术前房颤,其伴随的轻中度或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通常不会改善甚至加重,应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时同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的手术效果,介绍腔镜下人工腱索构建的个人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6月体外循环下行全胸腔镜人工腱索二尖瓣成形术7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4例,年龄13~78(46.1±14.5)岁。患者病因包括退行性瓣膜病63例,先天性瓣膜病变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风湿性瓣膜病1例,心肌病1例。前瓣病变26例,后瓣19例,前后瓣25例,以瓣环扩大为主1例;合并交界区病变13例。二尖瓣反流面积4.2~26.3(12.2±5.6)cm2。手术均在全胸腔镜心脏停跳下进行,以5-0 Gore-tex线为人工腱索材料,均采用逐一单根植入的方法构建人工腱索。结果瓣膜成形转瓣膜置换1例,术中转正中开胸止血1例,无住院死亡病例。体外循环时间(156.0±31.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0.0±20.1)min。单纯二尖瓣成形39例,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28例,二尖瓣成形+房间隔缺损修补3例,二尖瓣成形+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1例。平均每例患者植入人工腱索1~7(2.5±1.7)根,65例植入二尖瓣成形环。术中经食管超声检查,无反流44例,反流面积0~2 cm2 24例,反流面积2 cm2 3例。反流面积2 cm2的3例患者均有明显的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再次阻断主动脉行瓣膜置换1例,再次成形1例,另1例保守治疗。随访1~36(12.7±10.5)个月,失访2例,随访率97.2%。重度反流3例,中度反流5例,轻度或轻微反流27例,未见二尖瓣反流36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脑梗死1例,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全胸腔镜下采用单根植入法行人工腱索二尖瓣成形可获得良好效果,其难点在于如何确定腱索长度及保持这一长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利用人工瓣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近、中期效果. 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 1年9月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共有4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接受左心瓣膜置换术并同期置人人工瓣环行三尖瓣成形术,其中男12例、女29例,平均年龄49(21~67)岁.术前合并心房颤动38例,合并左心房血栓13例;三尖瓣微量反流2例,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1例,重度反流23例;行二尖瓣置换术2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经门诊随访(术后每3个月门诊复查1次),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观察三尖瓣反流情况. 结果 术后心功能较术前改善2~3级,心功能Ⅰ级和Ⅱ级共3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随访6~27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术后6个月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微量反流和轻度反流共3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右心测值较术前明显缩小,右心室横径由术前20 mm降至术后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利用人工瓣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其近、中期疗效明确,远期疗效需要继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David Ⅰ术式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8月至2011年5月,采用David Ⅰ手术治疗24例主动脉根部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男21例,女3例;年龄24 ~ 69岁,平均(47.0±12.3)岁.主动脉夹层13例,主动脉根部瘤7例,马方综合征2例,单纯主动脉瓣环扩张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术前心功能Ⅰ级20例,Ⅱ级3例,Ⅲ级1例;主动脉瓣反流中度13例,重度11例.David Ⅰ手术采用直人工血管9例,带Valsalva窦人工血管15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6例,主动脉弓置换1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1例.1例术中食管超声提示主动脉瓣大量反流,瓣叶脱垂,即刻决定使用带瓣人工血管行Bentall手术.术后观察患者心功能和主动脉瓣反流情况.结果 围术期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第9天死于感染性休克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术后第22天死于肺部感染;近期死亡1例,术后第54天死于肺部感染.本组体外循环(235.9±58.5) min,主动脉阻断(182.7±35.8) min.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复查,主动脉瓣无反流11例,轻度反流11例,轻至中度反流1例;所有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术后20例(不包括3例死亡和1例行Bentall术者)随访3~74个月.主动脉瓣无反流3例;轻度反流15例,其中3例半年后再次复查提示主动脉瓣无反流;中度反流2例,其中1例3个月后复查提示反流转为轻度,1例采用直人工血管的马方综合征患者术后55个月复查提示反流转为重度.结论 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再植入术(David Ⅰ术式)是治疗主动脉瓣叶及瓣环结构大致正常的主动脉根部病变引起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同时应用带Valsalva窦血管能提供更稳定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经验,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89例二尖瓣中重度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21~64(48.6±13.6)岁;病程1周~21年。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及术中探查发现二尖瓣中度反流(Ⅲ级)40例,重度反流(Ⅳ级)49例。56例二尖瓣脱垂,脱垂病变累及A2区4例、A3区5例、P2区25例、P3区14例,累及多处8例;其中二尖瓣腱索断裂37例,腱索冗长脱垂19例;瓣环扩大42例。手术方式:前叶腱索转移4例,前叶人工腱索6例,前叶裂缝合2例,交界部缝合6例,后叶矩形切除加Sliding(滑行)技术43例,后叶折叠缝合成形14例,后叶人工腱索12例,缘对缘成形10例和心包补片修补瓣叶穿孔1例,其中2种以上修复方式9例。全部患者均使用成形环加固瓣环。手术中应用注水试验和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成形效果。结果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无反流(0级)15例,微量反流(Ⅰ级)41例,轻度反流(Ⅱ级)23例,轻至中度反流(Ⅲ级)10例。所有患者均无二尖瓣狭窄。术后随访77例(86.52%),随访时间3~58(12.3±18.7)个月。随访期间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论综合运用多种二尖瓣成形技术治疗二尖瓣中重度反流,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