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对情绪面孔的定向遗忘效应,探究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偏差的原因是否与定向遗忘的能力有关。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状轻至中度的患者35例,选取年龄、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33例。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以情绪面孔(愉悦、平静、悲伤)作为刺激材料,比较两组在面孔再认成绩上的差异。要求记住项目(TBR)的再认成绩高于要求忘记项目(TBF)的再认成绩即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结果:项目类型和组别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项目类型×情绪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对愉悦面孔的TBR和TBF再认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项目类型×组别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被试的定向遗忘效应不同,对照组对TBR的再认数高于TBF再认数[(10.1±2.3)vs.(8.7±2.2),P0.01],而抑郁组的TBR与TBF的再认成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2.7)vs.(7.7±2.9),P0.05]。抑郁组对悲伤面孔的TBR再认反而低于TBF[(2.1±1.3)vs.(3.1±1.6),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总体上并未出现明显的定向遗忘效应,对悲伤面孔的再认出现了压抑后的反弹效应。不能及时有效的遗忘负性材料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存在负性认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老年人是否存在情绪记忆的积极效应以及该效应与认知负荷的关系。方法:在南京市招募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青年、中年、老年各20人,进行3(年龄组:青年、中年、老年)×3(情绪效价:积极、中性、消极)×2(认知负荷:低负荷、高负荷)的混合实验设计,采用情绪图片再认的经典范式,并通过增加点探测任务操纵认知负荷。结果:在低认知负荷下,老年组对积极图片的再认率高于消极图片和中性图片[(0.36±0.23)vs.(0.23±0.21),(0.16±0.24);P0.05]。在高认知负荷下,老年组对3种情绪图片的再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7±0.21)vs.(0.03±0.19)vs.(0.26±0.24);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老年人存在情绪记忆的积极效应,但认知负荷较高时这一效应可能会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不同效价情绪对有特质焦虑和非特质焦虑大学生行为抑制的影响。方法:采用特质焦虑量表进行测试,以男生总分56分以上、女生总分57分以上筛选出有特质焦虑的大学生18例(男3例,女15例),得分30分以下作为非特质焦虑共19例(男3例,女16例),从中国情绪图片库中选择中等唤醒的正性、负性和中性图片作为情绪诱发刺激,采用双选择Oddball实验范式,在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之前呈现情绪图片,考察不同效价情绪对特质焦虑和非特质焦虑大学生完成行为抑制任务的影响。结果:双选择的Oddball中,被试对偏差刺激的反应时长于标准刺激的反应时[(447±9) ms vs.(376±7) ms,P 0. 001];有特质焦虑被试的总体反应时短于非特质焦虑组被试[(396±11) ms vs.(427±11) ms,P0. 05];相比正性和中性情绪条件,特质焦虑组在负性情绪条件下的Oddball量更小[(63±5) vs.(72±4) ms,(77±6) ms,Ps 0. 01]。结论:双选择Oddball任务可以有效诱发大学生的行为抑制,负性情绪会促进特质焦虑大学生的行为抑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郁个体情绪加工与认知控制的相互作用特点。方法:从重庆某两所高校120名学生中,用Beck抑郁问卷和自评抑郁量表筛选出20名抑郁情绪个体和26名正常被试参与情绪干扰任务。结果:两组被试在注视悲伤面孔时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而在忽视悲伤面孔时,抑郁情绪组的正确率低于正常对照组[(0.69±0.19)vs.(0.81±0.15),P=0.030];两组被试在注视高兴面孔时的正确率边缘显著(P=0.062),而在忽视高兴面孔时的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情绪组的正确率低于正常对照组[(0.68±0.20)vs.(0.80±0.17),P=0.033]。呈现时间为500ms时的正确率高于呈现时间为250ms和375ms时的正确率[(0.75±0.03)vs.((0.68±0.03),(0.69±0.02);均P0.001],而呈现时间为250ms与375ms时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0)。结论:抑郁个体的情绪(不管正性还是负性)加工过程对认知控制过程会造成干扰,其认知控制功能可能受损;抑郁情绪个体的认知控制功能受损可能会引起正性情绪加工能力下降,而对负性情绪加工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特质焦虑个体诱发负性情绪时的抑制控制能力。方法:使用特质焦虑问卷筛选出高、低特质焦虑大学生各30名[STAI-T常模分数为(41.2±7.6)分,高于常模1个标准差为高特质焦虑,低于常模1个标准差为低特质焦虑]。让被试观看一组负性情绪面孔图片诱发负性情绪后,采用数字Stroop任务和数字转换任务,通过反应时、Stroop冲突效应量、转换损失等指标考察特质焦虑个体认知加工速度和抑制控制能力。结果:诱发负性情绪下,数字Stroop任务中高特质焦虑情绪组反应时长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779.3±51.6)ms vs.(703.7±49.8)ms,P<0.05],Stroop冲突效应量高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167.9±55.7)ms vs.(114±79.1)ms,P<0.001];转换任务中高特质焦虑情绪组反应时长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1 151.7±15.8)ms vs.(1 029.9±21.3)ms,P<0.05],转换损失高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290.7±27.3)ms vs.(211.7±18.6)ms,P<0.05]。结论:负性情绪诱发下,高特质焦虑情绪个体抑制控制能力下降,体现为对无关信息的干扰抑制能力以及对心理定势反应的抑制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情绪记忆的负性偏好及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情绪记忆偏好的相关性。方法 25名抑郁症患者和与之匹配的25名正常被试,首先对其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随后对情绪图片进行愉快度评定,72h后进行图片再认测试。结果两组间正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8,P<0.05),总再认正确率及中性、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均无统计学意义(t=-0.795,0.100,0.998;P均>0.05);抑郁症组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与正性、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正常组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与正性、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的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与其SDS评分无相关性(r=0.064,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正性情绪记忆可能受损导致其对负性情绪记忆存在偏好,并且该偏好性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在恐惧情绪、厌恶情绪和愉悦情绪唤醒条件下是否存在注意偏向及其程度的差异。方法:按照学校人数10%的比例从某军校各医学相关专业中选取大学生96名(男生60人,女生36人;年龄18~22岁),采用情绪唤醒影片启动被试的情绪(恐惧、厌恶、愉悦),利用E-prime编程程序让被试执行情绪词汇颜色命名任务(包括积极、中性、消极情绪词汇),记录被试命名情绪词汇所需反应时。结果:相比于对中性情绪词汇的颜色命名任务反应时,恐惧情绪唤醒被试对消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积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均缩短[(648±118)ms vs.(743±124)ms,(683±123)ms vs.(743±124)ms;均P0.05];厌恶情绪唤醒被试对消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缩短[(579±86)ms vs.(720±101)ms,P0.01];愉悦情绪唤醒被试对积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缩短[(634±122)ms vs.(716±141)ms,P0.01]。厌恶情绪唤醒被试对消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短于恐惧情绪唤醒被试[(579±86)ms vs.(648±118)ms,P0.05]。结论:青年人在恐惧情绪、厌恶情绪和愉悦情绪唤醒条件下均出现了注意偏向,在恐惧情绪条件下,对积极情绪信息也表现出注意偏向。厌恶情绪唤醒条件下对消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的程度更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学习困难儿童在无干扰、早期干扰和晚期干扰条件下工作记忆及情景记忆的特点。方法:根据美国全国学习障碍联合会对学习困难的界定,选取8~12.5岁智力正常且语文或数学成绩居年级后25%的18名学习困难儿童作为实验组,选取语文或数学成绩高于年级后25%的18名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在无干扰、早期干扰(干扰刺激出现于200 ms)、晚期干扰(干扰刺激出现于900 ms)条件下,相继执行工作记忆与情景记忆任务,对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统计。结果:工作记忆任务中,学习困难组反应时长于对照组[(974.8±175.3)ms vs.(731.0±193.5)ms;P<0.05],且晚期干扰条件下反应时长于早期干扰和无干扰条件[(949.6±212.8)ms vs.(747.1±184.9)ms,(898.3±186.9)ms,P<0.05]。情景记忆任务中,学习困难组正确率低于对照组(29.8%vs.38.8%,P<0.05),且无干扰条件下正确率高于晚期干扰和早期干扰条件(32.5%vs.29.7 vs.27.2%,P<0.05),两组儿童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52.1±241.4)ms vs.(1491.7±337.7)ms,P>0.05]。结论:学习困难组工作记忆和情景记忆成绩均低于对照组。工作记忆反应时可能受晚期干扰影响,而情景记忆正确率可能受早期干扰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海洛因戒断者的阈上情绪启动加工特点。方法:在强制隔离戒毒所选取海洛因戒断者29例,社会招募对照组29例,以阈上呈现启动刺激的方式,测量三种一致性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来评估情绪启动效应,测量三种情绪效价启动时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来反映启动刺激的影响。结果:戒断组的正确率小于对照组[(72.1±15.9)%vs.(83.7±8.9)%,P<0.01];对照组负性启动图片的正确率小于正性启动图片的正确率[(81.9±2.3)%vs.(84.6±2.3)%,P<0.01],但是戒断组的正性启动图片与负性启动图片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海洛因戒断者的情绪启动加工能力可能较弱,且存在与一般人不同的启动刺激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汶川震后孤儿对地震相关图片信息的有意遗忘效应,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汶川震后孤儿为被试,以地震相关图片和地震无关图片为材料,采用有意遗忘的列表范式,对比震后孤儿对地震相关图片和地震无关图片的有意遗忘自由回忆正确率和再认正确率的差异。实验采用2×2×2混合设计,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①自由回忆结果发现,被试对指示记忆项目的自由回忆正确率(0.11±0.02)小于对指示遗忘项目的自由回忆正确率(0.13±0.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0.781,P0.05]。再认结果发现,被试对指示记忆项目的再认正确率(0.34±0.03)小于对指示遗忘项目的再认正确率(0.36±0.0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3)=0.103,P0.05]。由此可得,震后孤儿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有意遗忘效应;②自由回忆结果发现,被试对地震无关图片的自由回忆正确率(0.14±0.02)显著大于对地震相关图片的自由回忆正确率(0.09±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17.000,P0.05]。再认结果发现,被试对地震无关图片的再认正确率(0.35±0.02)与地震相关图片的再认正确率(0.35±0.03)近乎相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3)=0.002,P0.05]。结论震后孤儿对地震相关图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有意遗忘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DD)儿童的视觉注意广度缺陷与阅读困难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是45名3~6年级儿童,包括15名DD儿童、15名生理年龄匹配正常发展儿童(CA组)和15名阅读水平匹配正常发展儿童(RL组)。使用视觉图形测评任务测量视觉注意广度(VAS),记录反应时、正确率,并计算辨别力d’值。结果:DD儿童的视觉注意广度任务d’值低于CA儿童[(0.1±0.3) vs.(0.4±0.4),P<0.05],但与RL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0.3) vs.(0.2±0.2),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DD儿童的视觉注意广度任务的d’值和其句子朗读正确率呈正相关(r=0.58,P<0.05)。结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注意广度缺陷可能与其较低的阅读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认知与认知性调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认知加工特征,并分析述情障碍者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特征.方法:在本对照研究中,采用班级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出712名学生.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20个条目量表(TAS-20)中文版筛选出述情障碍者(TAS-20≥58分)117名和非述情障碍者(TAS-20≤ 38分)118名,比较两组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抑郁自评量表(CES-D)得分差异.间隔2~3个月后利用TAS-20对这235名受试进行重测,筛选出51名述情障碍者与54名非述情障碍者,分别对120张情绪图片进行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评分.结果:(1)述情障碍组消极应对维度得分高于非述情障碍组[(47.3±5.9)vs.(41.9±5.9),P<0.001],而积极应对维度得分低于非述情障碍组[(65.2±7.7)vs.(71.1±7.3),P<0.001].(2)在愉悦度的评分上,述情障碍组对正性图片的评分低于非述情障碍组[(7.0±1.0)vs.(7.7±1.0),P<0.001],而对负性图片的评分高于非述情障碍组[(2.4±1.0)vs.(1.4±1.0),P<0.001];唤醒度方面,述情障碍组对正性和负性图片的评分均低于非述情障碍组[正性:(6.3±1.2)vs.(6.8±1.1),P=0.040;负性:(6.4±1.5)vs.(7.2±1.4),P=0.007].结论:述情障碍者存在情绪的认知加工缺陷,且存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缺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非适应性策略在抑郁症状与负性生活事件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从全国10个城市抽取7110名(男生3486人,女生3624人;高中3496人,初中3614人)中学生,采用流调中心抑郁用量表(CES-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评定中学生的抑郁症状、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值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并采用路径分析评估非适应策略的中介效应。结果:中学生的CES-D平均分为(17.0±9.2),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7.0%。男生和女生的ASLEC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20.0)vs.(30.5±18.9),P0.05],高中生的ASLEC得分高于初中生[(33.9±19.6)vs.(27.3±18.6),P0.01]。CERQ-C的非适应性策略得分为(38.6±10.4),与CES-D得分和ASLEC得分三者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40~0.48,均P0.05);且非适应性策略在抑郁症状和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12,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中学生的抑郁症状可能与其经历较重的负性生活事件相关,而对负性生活事件的非适应性策略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美国NIMH情绪与注意研究中心编制的国际情绪图片系统在中国老年人群中进行试用,将结果与NIMH常模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方法:在大连市三个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选取老年人116名(男:51人,女:65人),年龄60-80岁之间,对从国际情绪图片系统中选取的60幅图片(负性:23幅.中性:12幅,正性:25幅)进行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的9点量表评分,结果与NIMH常模进行比较.结果:中国老年人三个维度的评分与NIMH常模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54,0.88(P均<0.001).中国老年人群的唤醒度和优势度评分高于NIMH常模[(5.33±0.93)V8.(4.83±1.25),(5.60±1.20)vs.(5.19±1.21),P<0.001],而愉悦度评分低于NIMH常模[(4.99±2.28)vs.(5.28±1.85),P=0.020].男女老年人群对大多数图片的情绪感受相近,但女性老年人愉悦度评分高于男性老年人[(5.05±2.33)vs.(4.93±2.24),P=0.002].在愉悦度一唤醒度二维情感空间中,60幅图片呈"<"形分布.正性图片愉悦度和唤醒度呈线性相关(r=0.71,P<0.001),负性图片两者的相关性不显著(r=-0.35,P>0.05).结论:国际情绪图片系统具有较好的国际通用性.但由于中国老年人与NIMH常模在文化、生活、年龄等方面存在差异,故对部分图片的情绪感受不同,提示国际情绪图片系统应用于中国老年人群之前有必要进行本土化的修订.  相似文献   

15.
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是否存在情绪启动效应,分析阈下情绪启动中是否存在负性偏向。方法:采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的方式,要求大学生尽快对目标图片做出正负性的判断。采用重复测量ANOVA分析,比较大学生在不同的情绪启动条件下、对正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的差异。结果:不同情绪启动条件、目标图片的性质对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均存显著主效应,启动条件和控制条件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非启动条件,而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非启动条件;受试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正性图片,对负性图片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正性图片。结论: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可观测到明显的情绪启动效应;在阈下情绪启动中,存在“负性偏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招募在校大学生63名,完成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和贝克抑郁量表(BDI)。STAI量表的特质焦虑得分≥45分,或LSAS的社交焦虑得分≥60分者分入焦虑组(n=38);STAI量表的特质焦虑得分45分以下者,或STAI量表的特质焦虑得分≤46分且LSAS得分<45分者分入正常组(n=25)。采用2(组别:焦虑组,正常组)×2(目标位置:负性位置,中心位置)的混合设计,本研究的两个实验均采用目标探测范式,分别用情绪面孔和情绪词语作为线索刺激。比较两组被试在不同目标位置判断目标身份的按键反应的正确率、反应时、注意偏向值(中性刺激材料的反应时与负性刺激材料的反应时的差值)的标准分数的差异。结果:焦虑组在面孔材料条件下[(669.6±72.1)ms vs.(659.4±67.4)ms,P<0.01]和在词语材料条件下[(617.5±80.0)ms vs.(606.7±71.3)ms,P<0.01]的中性位置的反应时长于负性位置的反应时。结论:焦虑个体对负性面孔和词语的刺激材料均可能产生明显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情绪面孔刺激对成人惊跳反射的影响。方法:通过广告招募并结合状态-特质焦虑问卷、Beck抑郁问卷筛查出36名正常成人受试,采用以面孔图片(愤怒、恐惧、悲伤、快乐、中性)为诱发材料的惊跳探测任务,记录其眼轮匝肌肌电(electromyography,EMG)信号和自我报告的情绪效价、唤醒评价。结果:受试对愤怒与恐惧面孔的惊跳反应幅度均高于中性面孔[(52.07±4.24),(50.92±4.87)vs.(47.41±4.49),Ps0.05]。对不同类型情绪面孔的效价和唤醒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933,F2=16.800,均P0.001)。快乐面孔(6.52±1.11)的效价得分高于其他面孔[愤怒(3.42±0.86),恐惧(3.58±1.02),悲伤(3.61±1.00),中性(4.55±0.82)],中性面孔的效价分高于愤怒、恐惧和悲伤面孔;愤怒(5.03±1.74)和恐惧面孔(5.05±1.55)的唤醒得分高于其他面孔[悲伤(4.57±1.34),快乐(4.23±1.43),中性(3.64±1.41)],中性面孔的唤醒得分低于其他面孔(Ps0.05)。结论:个体的惊跳反应与面孔的情绪效价并非一一对应关系,惊跳调节效应只发生于愤怒与恐惧面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与进食障碍倾向的关系。方法: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筛查出超重/肥胖青少年(非临床病例)138名,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测量被试负性情绪体验水平,用进食障碍量表(EDI-1)测量其进食障碍倾向。依据情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对聚类组的进食障碍倾向水平进行比较。采用偏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负性情绪(情绪变量平均Z分)与进食障碍倾向的关系。结果:K-聚类分析将样本分类成为1个高负性情绪组和1个低负性情绪组,分别占样本人数的48%、52%。高负性情绪组在CES-D、PANAS的负性情绪因子及STAI的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低负性情绪组[如,CES-D:(26.3±7.6)vs.(12.1±6.5),P<0.001],在PANAS的正性情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低负性情绪组[(28.8±7.6)vs.(32.7±7.3),P<0.001]。高负性情绪组在除完美主义、恐怖成熟两个因子外的其他EDI-1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低负性情绪组[如,瘦身倾向:(7.8±5.3)vs.(5.8±4.6),P<0.05]。控制人口学因素后,负性情绪得分与EDI-1各因子分(除完美主义因子分外)均呈正相关(r=0.21~0.45,均P<0.01)。进食障碍倾向中的无效感和人际不信任能正向预测负性情绪(β=0.31、0.21,均P<0.05)。结论:超重、肥胖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体验与进食障碍倾向关系密切,提示对超重/肥胖者进行干预和治疗时,特别是在高负性情绪体验超重/肥胖者中,应把降低负性情绪作为重要策略包括其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改善作用,为建立我国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训练模式奠定基础。方法:共入组49例6~16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儿童,其中训练组30例,对照组19例,两组年龄、性别、智商相匹配。对训练组患儿进行为期14周的社交技能训练,每周训练1次,每次90 min,家长接受同期团体训练以了解患儿训练的内容。在训练开始前和训练14周结束时,分别对训练组和对照组患儿用异常行为量表评估患儿孤独症症状的变化程度。结果:训练组训练14周后,异常行为量表总分[(53.1±27.6)vs.(37.0±23.4)]和社会退缩[(14.6±8.7)vs.(10.0±6.6)]、不恰当言语[(3.8±2.7)vs.(2.8±2.7)]、情绪不稳[(12.3±8.9)vs.(7.5±6.3)]、刻板行为[(4.9±3.7)vs.(3.8±3.0)]、多动[(17.4±9.4)vs.(12.8±8.2)]等5个因子分均较训练前下降(Ps0.05)。训练前两组间异常行为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训练14周后训练组异常行为量表总分[(16.1±14.3)vs.(1.1±15.5)]和社会退缩[(4.6±6.2)vs.(-0.9±5.1)]、情绪不稳[(4.8±5.3)vs.(-0.7±4.3)]、多动[(4.6±5.5)vs.(0.8±6.0)]等3个因子的基线-终点减分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s0.05)。结论: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并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情绪不稳和多动症状。对不恰当语言和刻板行为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抑郁症患者内在动机与正常对照间的差异。方法:纳入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和正常对照各30例。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用愉快情绪体验量表中动机性快感缺失子量表(TEPS-ant)评估两组的动机。采用无关选择范式通过评估受试者在有选择和无选择两种条件下的记忆正确率,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水平。分析抑郁症患者内在动机的改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联。结果:抑郁症组正确率的差值低于正常对照组[(0.02±0.09) vs.(0.07±0.08),P<0.05]。抑郁症组在选择情况和非选择情况下正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4±0.14) vs.(0.62±0.14),P>0.05],正常对照组在选择情况下的正确率高于非选择时[(0.74±0.10) vs.(0.67±0.14),P<0.001]。抑郁症组正确率的差值与TEPS-ant总分(r=0.67,P<0.05)呈正相关,与HAMD总分(r=-0.42,P<0.05)负相关。结论:本研究提示抑郁症患者内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