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压动态监测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作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观察预后。结果:5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经颅内压动态监测,观察组28例患者为高颅内压,采用降颅内压治疗,对照组24例患者为正常颅内压,不采用降颅内压治疗,两组患者预后GP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4.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动态监测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可以最大程度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合适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降颅压,观察组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应用脱水剂,比较二者预后情况等。结果:术后1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观察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死亡率10.00%、预后良好率53.33%,对照组死亡率26.67%、预后良好率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有助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愈后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天麻熄风汤联合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在本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6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尼莫地平,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天麻熄风汤加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的发生率,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血管痉挛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两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管收缩峰流速(Vp)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两侧ACA、MCA的Vp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熄风汤联合尼莫地平能有效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了解其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及正常对照组60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血管异常率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小面积脑梗死组血管异常率与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血管异常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TCD探测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杰  冯楠  聂晟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102-1103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护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8分的DAI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5例,于入院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护,放置3~7 d。对照组17例,入院后根据传统方法评估颅内压,包括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等。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结果试验组入院时GCS评分为(5.67±1.54)分,治疗2周后为(10.33±2.84)分;对照组入院时GCS评分为(5.59±1.58)分,治疗2周后为(8.59±2.53)分。两组GCS评分入院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护则可在脑疝早期甚至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之前即可监测到颅内压增高,可给予有效治疗,及时降颅压,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科2012年7月-2013年12月应用有创颅压监测技术的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57例。监测组于入院后24 h内或开颅手术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依据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和CT检查等,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GOS评分。结果:监测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能动态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控制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10月由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4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时期门诊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压,比较两组患者的颅内压以及各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对观察组患者共进行了104次TCD和腰穿测压检测,对照组患者共进行了40次检测,频谱结果提示,随着颅内压的升高,平均血流速度与舒张期血流速度逐渐减小,与颅内压成反比例关系,但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随着颅内压的增大逐渐增大,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具有无创伤、检测结果安全、可靠等优势,对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早期去骨瓣减压术对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5年12月本院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2例,根据是否同意手术分为三组,9例12 h手术为A组,24例12 h手术为B组,9例保守治疗为C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及昏迷评分(GCS)评估神经功能,弥散加权磁共振(DWI)或CT用于界定脑梗死范围,在NICU统一治疗并行颅内压(ICP)监测,ICP持续超过30 mm Hg给予降颅压无效行梗死侧颞极切除。采用巴氏指数(BI)和预后评分(GOS)评估所有患者病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果:脑梗死后12 h内颅脑CT诊断的准确率为44.4%,DWI的准确率为100%。入院后GCS均呈现下降趋势,A、B组术前G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早期及短期治疗效果均优于保守组,A组早期及短期评价指标亦大多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本身风险相对较低,容易实施并可确切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死亡率,尤其12 h内实施更能改善预后,术后连续ICP监测可及早发现恶性高颅压并及时实施颞极切除。  相似文献   

9.
乔菲  高飞 《河北医学》2023,(3):422-426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持续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9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END发生情况,将患者分别纳入END组、非END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期间ICP变化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影响因素。结果:109例患者中,共有28例发生END,发生率为25.69%。END组26例(92.86%)患者TCD监测期间发生ICP升高,高于非END组的4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ICP升高、BMI≥28.0kg/m2、基线NIHSS评分≥10分、大面积梗死均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后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后END发生率较高,且发生END者治疗期间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度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组)和对照组(常规观察组),对比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结果在随访结束时,观察组预后总良好率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重度颅脑损伤的治疗中应用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技术观察颅内压的改变,能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TCD参数与颅内压增高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颅内压增高症患者进行颅内压(ICP)与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探讨TCD参数与ICP的关系。方法:应用TCD、腰椎穿刺术、颅内压监测仪检测颅高压组和正常对照组,测得ICP和TCD参数(Vd、Vm、Vs、PI、RI)。结果:随ICP的升高,PI、RI增大,Vd及Vm减慢,其中以Vd减慢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Vs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PI、RI与ICP呈高度正相关,Vm、Vd与ICP呈高度负相关,Vs与ICP低度负相关。结论:TCD参数有助于证实颅内压增高症ICP增高,尤其估计增高的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颅内压监测,观察组应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85.00%,远高于对照组的4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率17.50%,远低于对照组的5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当中,应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以给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改善预后,控制并发症风险,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联合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茂名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监测组于入院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依据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和CT检查等,进行常规治疗。观察术后颅内压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关系,观察术后第1天脱水前颅内压、6个月后预后情况,记录两组患者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常见并发症及转归,并分析比较两组各项结果。结果监测组患者中颅内压正常者GCS为(13.14±1.35)分,颅内压轻度增高者GCS为(9.27±1.56)分,颅内压中度增高者GCS为(6.39±2.29)分,颅内压重度增高者GCS平均分为(4.36±1.88)分,颅内压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 =-0.836,P<0.05)。监测组患者中,颅内压正常者中无预后不良,颅内压轻度增高者预后不良者占8.7%,颅内压中度增高者预后不良者占60.0%,颅内压重度增高者预后不良者占70.6%,颅内压与预后呈负相关(r=-0.593,P<0.05)。监测组脱水剂应用时间[(8±2)d]及剂量[(730.25±48.55)g]明显低于对照组[(10±3)d、(1532.50±109.5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292、17.853,P<0.05或P<0.01);监测组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3例(3.0%)和电解质紊乱8例(8.0%),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肾功能损害11例(11.0%),电解质紊乱18例(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3.902、4.146,均P<0.05)。监测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2例(12.0%)、尿路感染5例(5.0%)和上消化道溃疡6例(6.0%),对照组肺部感染17例(17.0%)、尿路感染8例(8.0%)和上消化道溃疡5例(5.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的预后良好率(67.0%)明显高于对照组(46.0%),而病死率(19.0%)明显低于对照组(3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5.130、5.973,均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能动态观察神经外科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有利于及时采取脑室外引流有效治疗控制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侧脑室穿刺监测颅内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1例行侧脑室穿刺连续动态监测颅内压的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25例未行侧脑室穿刺监测颅内压的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良好+轻残为61.9%;对照组患者良好+轻残为32.0%,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穿刺监测颅内压可动态了解颅内压变化,时刻掌握颅内压情况,有利于判断颅内继发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预后良好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检测颅内压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予以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予以传统对颅内压的评定方法,观察两组术后颅内压、术后GCS评分、预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颅内压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0天观察组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对病情进行评估,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有着重要的价值,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研究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为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1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资料,70例采用临床症状及头颅CT/MRI判断手术时机的设为对照组,70例采用有创ICP监测判断手术时机的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并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甘露醇使用情况,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死亡病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NIHSS评分、GC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甘露醇日均用量、使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创ICP监测能够更准确判断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手术时机,甘露醇用量准确能有效改善预后,降低住院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控制性减压结合术中颅内压监测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治疗组),并与之前快速减压的2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对照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术中急性脑膨出3例,迟发颅内血肿1例,脑梗死2例,弥漫性脑肿胀1例,对照组术中急性脑膨出9例,迟发颅内血肿5例,脑梗死7例,弥漫性脑肿胀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GOS预后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性减压结合术中颅内压监测能有效降低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中术后的并发症,降低致残致死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联合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与血清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全部患者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尤瑞克林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与血清NSE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14天,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血清NSE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14天,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联合尤瑞克林有助于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与血清NSE水平,从而改善疾病预后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对无创颅内压(non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NICP)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变化监测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本院ICU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1∶1对照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监测无创颅内压和脑灌注压情况下进行脑出血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颅内压均下降,脑灌注压均升高(P0.05),试验组变化均较对照组更为明显(t=-3.652、6.349,P=0.001、0.001)。试验组患者的甘露醇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21,P=0.001)。试验组的治愈率为70.0%,高于对照组的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8,P=0.034)。结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可以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实时、持续的无创监测,并指导临床用药,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分析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联合应用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溶栓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和治疗效果。结果 (1)试验组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效率较高,预后较好,能够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