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心悸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从中医学角度来说,心悸其病位在心,而心和其他四脏关系密切,其中心为火,脾为土,火生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因此心和脾是紧密联系的,心病则脾亦病,而脾病也影响心的功能。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有统血的功效,因此当脾气虚时则气血生化不足,难以布达周身,心血必然受到影响,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最终心脾两虚发为心悸。脾主运化,水湿壅滞时,上凌于心,两者更不能单独分开论治,因此从脾论治心悸是有理论依据的。  相似文献   

2.
当人们体质下降或过于烦劳时,易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如今这些问题在人们快节奏生活中普遍存在。如果您出现了心悸、失眠,甚至伴有盗汗现象,就要引起重视了。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气血亏虚、虚火上升是导致心悸、失眠、盗汗的常见病因,本证多由思虑劳倦过度,耗伤气血所致。五脏中,心主神明,若心失去气血荣养,则心气虚而身倦乏力、盗汗气短;心血不足而面色无华、失眠多梦、心慌心悸,此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相似文献   

3.
心悸是《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的第一个病证,也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脉象异常最显而易见,是教学重点,现将教学中的要点分析如下:1心悸与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关系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明,心的气血阴阳是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心悸的发生,主要是心主自病和  相似文献   

4.
心阳即为心火、相火,是万物生化之火,火旺则脾土健运,食而能化,化生气血,化气为阳,化血为精,精气化生为神,一切皆因火化而成,使得生命蓬勃,旺盛发展,这是心阳正常的生理功能。心主神明,神明即为心阳的在外体现,心阳旺盛,气血充足,心明眼亮,心明活动正常;但心阳过高,或阳气虚衰引来的神明上的紊乱,即神明异常。常表现为精神医学中所讲的精神障碍,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5.
<正>王辉武为重庆市名中医,学验俱丰,现将其治疗失眠的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火热是导致失眠最常见的病因。在《内经·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论述中,"皆属于火"的有五条,均与失眠有关。"火"有"实火"或"虚火"之别。王教授认为,心藏神而主睡眠,起主导作用,但心主神明需肝、脾、肾共襄。因肝藏血,血舍魂;脾主运化,生化气血,脏腑均赖气血滋养;心为君火,肾为真水,水火既济方可心肾相交。失眠的基本病机为心神出  相似文献   

6.
疲劳综合征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见,其主要表现为:神疲纳差,肌肉酸痛,头晕心悸,腰膝酸软,男子道精、早泄、阳疾,用现代医学各种检测方法未发现有其它疾病的阳性体征。察其病因病机,当以脾气伤损为主,兼损心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化源不足,气血清阳无以实肢体,则困倦乏力,四肢肌肉酸痛;不能升达于上,则头晕;化源不足,心气心血亏虚,则心悸;后天之脾不能滋养先天之肾,则肾精不足,男性性功能减退。此症辨治之要,应先审脾虚气弱主症,再察心肾兼症。治法以补脾益肾养心为主。若肢体疲倦,肌肉酸痛,饮食减少,头晕,面色黄白…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临床中治疗心血管疾病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多因痰饮、瘀血、寒积、气滞及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所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心肾为水火之脏,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肾虚则心失濡养温煦;肝主疏泄,心之运血,靠肝疏泄之助等.  相似文献   

8.
脾肾阳 虚证多由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脾阳亦虚。其治疗大法不外温肾健脾,温补脾肾等扶阳法的具体运用。现就有关脾肾阳虚的证治略谈体会,屈请指正。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相互联系。在“心主神明”的统辖下,脾肾在脏腑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医学心悟》:“脾者万物之母,  相似文献   

9.
尿毒症系以多种肾病晚期发生的严重综合症群,以慢性肾炎引起者为多,因其临床表现以水肿、少尿最为明显,故中医多以水肿辨治。先父段英廉研究本病数十年,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曾治愈数百例。他认为本病多由外邪侵袭,日久未愈,而致肾之脉络郁闭,导致气化不行,气血不得宣通,使肾失去了主水等重要功能。缠绵日久,肾之阴阳俱虚,而致他脏亦病:及脾则运化失司,乘心则神明受扰,及肺则失于宣肃,传肝则郁而不达。  相似文献   

10.
治疗心悸,历代医家多注重补益气血,温补心阳,安神定志等治法。笔者认为,平肝养肝在心悸治疗中也不容忽视。肝主疏泄,喜条达,主藏血;心主血,主藏神,为君主之官。血脉充盈,则心有所主,肝有所藏,以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若肝血不足,则心血亦为之受损。《医学正传》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相似文献   

11.
施海婷 《河南中医》2005,25(5):75-76
不寐表现为人睡困难或者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常常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不寐常责之于心、肝、脾、肾。因心主神明。神不安则不寐;肝具有疏泄作用。若肝气郁结或郁而化火。失其疏泄之职,则神明被扰必致不寐;脾化生气血上奉于心。脾虚则生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寐不安稳;肾内寓真阴。肾水上济心火则心火不亢。若水不济火心火独亢则难以入眠。另外。不寐从阴阳角度来看。总多属阳盛阴衰,或者阴虚不能纳阳,或者阳盛不得入阴。临证治疗不寐多从心、肝、脾、肾四脏入手。且多用养阴清热之法。然引起不寐的原因多种多样,临证须详加审视。兹举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2.
骨关节炎的发病与五脏密切相关,从病因病机看,五脏失调可致骨关节炎的发生。心阳虚则血流不畅,命火虚衰;心肾不交,水火相克,则骨髓枯虚;心主神明失用,运动失控,易致筋失气养,出现关节疼痛。肝血不足,血不濡筋;或肝血亏虚,筋失濡养,则出现四肢倦怠无力,甚至肌肉萎软。脾主四肢肌肉,脾病则四肢肌肉功能障碍;脾之调节水液功能失调,则湿邪留滞于关节则肿胀;阳明虚衰则诸经不足,不能濡养宗筋,出现关节不稳、腿软等;脾主运化,脾病不能为胃行其精液,则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四肢出现酸痛麻之感。肺热伤津,气血精微输布不足,筋失濡润,发为骨痿、骨痹。肾主骨而藏精,肾虚则骨病,肾虚是形成骨关节炎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归脾汤被医家们认为是补血的常用方 ,它出自宋·严用和的《济生方》 ,其后明·薛立斋在《校注妇人良方》中将严氏方加当归、远志 ,补血作用更胜过严氏方。归脾汤证是因精神因素而引起的脏腑证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 ,所以思是心与脾病。脾主运化 ,脾气衰败 ,运化无能 ,则营卫俱乏 ,血之化源不足。心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思虑意志皆心之所生 ,而神是气血阴阳共同作用的产物 ,正如《素问·八正神明篇》云 :“气血者人之神”。因此思虑过度伤心脾 ,不仅是心血耗伤 ,而且心气亦伤 ,心气若伤 ,心的温煦蒸化作用馁弱 ,势必影响血的变化而赤 ,由…  相似文献   

14.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突发突止,急骤多变,以心中悸动不安、脉结代为主症。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思想,据中医学取象比类思维方式,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特征与风邪善动、风胜则摇的致病特点类似。笔者团队认为心风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因素,倡导从"心风内动"论治阵发性心房颤动。心风包括实风与虚风,以虚风为主。心主神明,主血脉。心之阴阳亏虚,导致心之气血逆乱,心脏主神明、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异常,则虚风内动,发为心悸。此外尚有肝阳上亢化风;脾虚生痰,痰郁日久化热,热极生风;湿属土,木属风,肺脾肾气化失常,水湿痰饮泛滥,而致湿极,则湿反克木,出现震颤等"风"之状;肝郁气滞出现血瘀,气血相搏,形成类似"风"的征象。心体阴阳失衡,兼夹肝风、痰浊、水饮、瘀血、热邪等实邪,激发心风,可诱发心悸。从心风论治阵发性心房颤动,宜重视阴阳平和,强调滋心肾之阴,以平虚风,同时重镇安神,以灭心风。对于夹杂实邪者,在调和阴阳的基础上兼顾实邪,以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从藏象学说探讨心悸与五脏的关系,认识到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肾、脾、肝、肺四脏也密切相关,五脏之气血阴阳亏损,或心血瘀阻、水饮凌心、痰火扰心等均可致心动失常而发心悸。  相似文献   

16.
围绝经期失眠为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常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基于“府精神明,留于四脏”理论,可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角度分析围绝经期失眠的内在病机,并立足肾、肝、心、脾四脏以疗根本。从四脏辨析,围绝经期失眠之病机可责之心肾不交、肝肾阴虚、心脾两虚、肝郁脾虚,并可相应地治以交通心肾、滋肾疏肝、补脾养心、疏肝健脾。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7.
从五脏化生精气血的能力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五脏化生精气血的能力入手 ,通过分析各脏对思虑过度的耐受性 ,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肝主疏泄且藏血 ,可暂时助心行思 ,但因其不能直接化生气血 ,对抗思虑过度的能力较弱 ,故为情志之弱脏 ,常首先受难 ,并诱发其他病变 ;脾可直接化生气血 ,又统血 ,与心共同成思 ,为养神固神之脏 ,对抗思虑过度的能力较强 ,但易为肝乘而失运化 ,产生痰浊而蒙蔽心神 ;肺能够化生气血 ,强力支持心主神明功能 ,为情志之辅脏 ,不易受累 ;心主血生血 ,对抗思虑过度的能力最强 ,为情志之君脏 ,但易为痰浊蒙蔽 ;肾藏精 ,精可转化为气血 ,为他脏所用 ,是储备之脏。最后提出抑郁症初期以肝郁为主 ,中期以心脾两虚为主 ,后期则是五脏俱虚。  相似文献   

18.
《景岳全书》对于火与火证的论述颇具特色 ,试分析如下。1 火有常变之分1 1 火之常为阳气 平人身中之火即为阳气。阳气为人身之大宝 ,能温养煦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运行气血 ,蒸化津液 ,抵御阴寒 ,为击发之根本。火在人身因部位不同 ,其名也异 ,其用有别。“盖火本阳也。而阳之在上者为阳中之阳 ,故曰君火 ;阳之在下者为阴中之阳 ,故曰相火 ,此天地生成之道也。其在于人 ,则上为君火 ,故主于心 ;下为相火 ,故出于肾。主于心者为神明之主 ,故曰君火以明 ,出于肾者为发生之根 ,故曰相火”。人身之火 ,要在暖脏腑而煦气血 ,具有生发活泼…  相似文献   

19.
张莉  高积慧 《河南中医》2020,40(5):685-687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CN)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发生,为"双心疾病"之一。"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脾胃之气衰败,气血生化无源或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致心血亏虚,无以充养心神,发为CN。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是CN发病之本。肝与心为相生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气畅达,气血调和则心得安;肝气郁滞则心不安。肝主疏泄功能失常,致心神失养是CN发病的重要条件。治疗可以从中医形神一体观出发,疏肝解郁以养其神,益气养血以护其形,以达到同时治疗"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脏病并发心血管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肾的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职而致心之气血阴阳逆乱。标实证则以痰湿、浊毒、瘀血为主。肾元亏损、脾气衰败,气机升降失调,极易发生肾水不升、心火不降,肾精亏虚、心血及心神失养,甚则心肾阴阳亏虚、虚阳浮越等心肾不交之证。痰湿、浊毒、瘀血内生,痹阻心脉,从而产生"胸痹、心痛、心悸"等心系病证。痰湿、浊毒、瘀血又常相互影响,瘀血阻滞脉络,可致水液内停;痰湿亦可阻滞脉络,而使瘀血内生;浊毒耗伤正气,而致气虚水停;浊毒又常与瘀血、湿热并行,并行后若上窜入心入脑,易蒙蔽心窍,发为危候。故临床上化痰利湿、活血祛瘀、泄浊解毒常常相兼而用。另外,外感风、寒、湿等邪亦会加重病情。故治疗上当以心肾同治、补虚泄实为法。同时脾为中州,助力于心火与肾水之升降交济,且肾与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相互滋生,故治疗上亦需兼顾实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