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共同养育、父亲教养投入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共同养育关系问卷、中国父亲教养投入问卷、长处与困难问卷对488名3~7岁儿童的父母进行了调查。结果:(1)父亲积极的共同养育表现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父亲教养投入调节积极共同养育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即父亲教养投入相对更高时,共同养育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结论:父亲教养投入在积极共同养育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重大疾病丧亲者的延长哀伤症状及其预测因素。方法:通过寻访和网络招募的方式对256名重大疾病丧亲者进行问卷测查。结果:所有丧亲者中没有完全符合延长哀伤障碍诊断的个体,但有4名丧亲者达到了临界标准。逝者离世时长、逝者离世时的年龄、与逝者的亲密程度与延长哀伤症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丧亲者的延长哀伤症状得分在亲属级数、与逝者关系、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将所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后发现:最能预测重大疾病丧亲者延长哀伤症状的因素包括:小学及以下的教育程度、逝者离世时长、逝者离世时的年龄。结论:相比于其他丧亲类型,重大疾病丧亲者的延长哀伤障碍的患病率较低,其延长哀伤症状受到部分人口学特征和丧失相关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殡葬礼俗指安葬、祭奠死者的一系列礼仪和习俗。农村的殡葬礼俗尽管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价值。表现为:哭丧使丧亲者的负面情绪得以充分宣泄;闹丧活动转移了注意力,冲淡阴森、压抑氛围的同时也避免了丧亲者沉溺于哀伤;众人聚集对死者共同进行悼念发挥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功效;各种仪式和习俗使丧亲者不断体验丧失的现实感,在心理上逐步完成与逝者的分离;各种祭祀活动帮助丧亲者重建与逝者的情感联系,为丧亲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激励其重拾生活的信心;通过"尽礼"以达"尽心",减轻了丧亲者的自责与愧疚。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丧亲者的内疚感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两条中介路径。方法:研究采用纵向设计,让194名丧亲时间在两年内的被试填写了一系列调查问卷,并在一年后再次进行调查。结果:中介分析发现,丧亲者的内疚感增强了内化联结,对PTG有正向作用;但是内疚感同时也降低了丧亲者的自尊感,对PTG有负向作用。两条中介路径的效果相反,效应量相当,因此内疚对PTG的整体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丧亲者的内疚对于PTG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是一把双刃剑,值得临床工作者关注。  相似文献   

5.
丧亲,特别是自杀丧亲对于失去死者的亲人来说是一个创伤性事件。应对作为在遭遇心理应激后的缓冲机制,丧亲者如何应对丧亲后果以及采取何种应对方式来减小丧亲对他们的影响,对于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和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自杀遗族应对方式的理论观点、测量工具、研究现状以及对自杀预防与干预的启示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开展中国农村自杀预防、干预策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探讨未参加丧葬仪式的丧亲者哀伤反应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考察丧葬仪式对于丧亲者哀伤修复的功能。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13名未参加亲友丧葬仪式的丧亲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丧亲者的哀伤反应体现在情绪、认知、行为、生理四个方面。情绪反应包括遗憾、愧疚与自责、恐惧、愤怒、失落、想念、伤心难过、烦躁、抑郁、震惊;认知反应包括不接受、不孝、重新理解死亡、转变对生者的态度、闯入性思维、迷信信念;行为反应包括哭、缅怀过去、精神自虐、暴力宣泄、绩效降低、家庭冲突增多、人际退缩、回避提示物、私下祭拜;生理反应包括浑身无力、身体不适、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抑郁、多梦。结论:未参加丧葬仪式不利于丧亲者的哀伤平复,丧亲者表现出强烈的遗憾与自责;他们的哀伤反应具有普遍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流动养育者和留守养育者的行为监控水平与留守儿童的孤独、反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对日常压力的调节作用.方法: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207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运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偏差行为量表、父母行为监控量表与留守日常烦恼核查表进行测查.结果:①双亲外出儿童的留守养育者行为监控水平低于单亲外出儿童,两类儿童的流动养育者行为监控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②留守养育者和流动养育者的行为监控水平越高,儿童的孤独感越低;③对于单亲外出儿童,高水平的留守养育者行为监控能够削弱留守日常烦恼与儿童反社会行为之间的正向关联水平.结论:养育者行为监控在降低儿童孤独和反社会行为上的保护作用因养育者和留守类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国农村丧亲个体的哀伤反应。方法:选取9名江西东北部某农村丧亲个体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丧亲者的哀伤反应主要为四个方面,情感反应有伤心、想念、舍不得、痛苦、愤怒、无助感、孤独感、内疚、后悔、失落感和平静,认知反应有不相信、不公平、羡慕、反事实思维、闯入性思想、感觉逝者存在和对生命和物质的态度的转变,行为反应有退缩、人际冲突增加或减少以及回避提醒物,生理反应有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和失眠。结论:农村丧亲者的哀伤反应有其普遍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研究中国农村丧亲个体的哀伤应对策略.方法:选取9名江西东北部某农村丧亲个体进行深入访谈,将访谈资料逐字转录,使用Nvivo 7.0管理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丧亲后的个体会经历强烈的哀伤,他们采用的应对策略包括葬礼仪式、处理遗物、归因、背鬼、压抑、回避、投身事物、社会交往、葬礼后仪式和保持联结.这些应对策略又可以归入到丽个更高级别——丧失指向的应对和恢复指向的应对——的分类中.每个丧亲者均会使用不同形式的丧失指向的应对和恢复指向的应对,随着时间的变化,丧失指向的应对变少,恢复指向的应对增多.丧亲者在两种应对之间有良好的摆动.结论:农村个体的哀伤应对策略有其独特性,对哀伤平复有良好的作用.仪式对哀伤平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丧亲人群面临各种心理疾病和生理健康的挑战,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持或干预一直是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难点。表达性写作(Expressive Writing, EW)作为一种便捷、低成本的心理干预方式,其有效性已在多个领域被证实。对于EW运用在丧亲人群中的干预效果还没有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本文对该领域的全部实证研究进行回顾,梳理了目前已有的干预范式及对丧亲者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干预结果,总结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为临床工作者在丧亲人群中运用EW提供参考,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极重灾区妇女创伤后应激症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99名妇女(47名地震中丧亲妇女,52名未丧亲妇女)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民版(PCL-C)、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8)进行测查。结果:①)极重灾区妇女PTSD总检出率37.4%,丧亲妇女检出率55.3%,未丧亲妇女21.1%,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79.8%,丧亲妇女检出率为89.3%,未丧亲妇女检出率71.2%,丧亲妇女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未丧亲妇女。文化程度不同的妇女PTSD检出率有显著差异。②总体PCL-C与GHQ-28测量结果之间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③丧亲状况的主效应显著,丧亲妇女和未丧亲妇女之间创伤后应激症状总分及各维度分数均存在显著差异。④丧亲是极重灾区妇女PTSD症状和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丧亲反应与哀伤应对 我们知道,丧失挚爱的亲人是生命历程中最痛苦的经历,个体在失去所依恋的对象之后常常会陷入哀伤情境. 突发的丧亲所导致的创伤性哀伤会使个体产生巨大的精神痛苦,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甚至伤害自己或他人等风险.因此,正确认识和了解经历疫情丧亲者的特殊表现,协助完成哀伤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13.
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对医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有关父母养育方式及其对人格特质的影响国内外均有一些研究。国内钱铭怡等对中学生研究发现 ,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受到父母的过度干涉与保护且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与保护可能是子女某些不良人格特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1] 。黄悦勤等对中学生的研究认为人格偏离得分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因子呈正相关 ,而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2 ] 。刘宝花对大学生神经症患者研究认为神经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趋向拒绝型、偏爱型、过度保护型[3 ] 。Benjaminsen .S等对企图自杀者的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及早年丧亲…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丧亲中未完成的事务量表(Unfinished Business in Bereavement Scale, UBBS)在中国丧亲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并初步探索这一群体未完成的事务的特点。方法:采用中文版丧亲中未完成的事务量表、哀伤体验问卷的内疚感与羞耻感两个子问卷、压力生活体验整合量表和延长哀伤修订版问卷对755名丧亲的在读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中文版丧亲中未完成的事务量表的28个条目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2)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均支持原量表的二因子结构。(3)未完成的事务与内疚感、羞耻感和哀伤症状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意义建构呈显著负相关。(4)丧亲中未完成的事务量表中文版及2个子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42、0.938和0.917。结论:中文版丧亲中未完成的事务量表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测量学标准,并在我国丧亲大学生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中死亡人数持续增加,疫情中丧亲的人群急需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关注和专业服务。本文在综述哀伤领域最新文献的基础上,分析疫情背景下丧亲者哀伤反应的特点,提出疫情背景下哀伤咨询服务模式及工作方法,为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哀伤咨询与服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早年不幸遭遇与成年抑郁症山东省菏泽地区第三人民医院刘绍梅,吴贵节Brown(1977)最初强调11岁以前丧失母亲的儿童增加成年抑郁症的危险性;但晚近研究不再强调丧亲本身,而是强调丧亲后的不幸体验 ̄[1],本文调查了与不幸体验有关的早年遭遇,以观察其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学习成绩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父母版 )、Piers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以及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 34名成绩不良儿童和 4 7名成绩优良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学习成绩不良儿童较成绩优良儿童行为问题较多 ,自我意识水平较低。相关分析显示 ,成绩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与父母的温暖和理解呈负相关 ,与父母的偏爱呈正相关 ;父母的温暖和理解与成绩不良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呈正相关 ,而父母的惩罚、拒绝否认、偏爱以及过度保护等与儿童自我意识的不同维度呈负相关。结论 :某些不适当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学习成绩不良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亲附理论重视养育者作为“发育中的客体的角色”,而心理障碍在于发展的失败,导致来访者心理化水平不足。本案例示范了亲附理论的基本概念,通过提供安全的客体关系,创造“我们”的关联感,实施肯定化的干预技术,从而帮助了来访者心理化,完成了发展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为尝试将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和研究统一起来,首先对一名复杂哀伤儿童进行箱庭治疗实践,从中提取了研究的主题—箱庭疗法用于儿童哀伤咨询的机制;接着对复杂哀伤儿童进行箱庭治疗个案研究验证箱庭疗法与儿童哀伤咨询结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最后将箱庭疗法和儿童哀伤咨询的理论背景进行梳理和总结获得箱庭疗法应用于儿童哀伤咨询的有效机制:①箱庭疗法的非言语特性可以提供安全表达哀伤的空间;②箱庭疗法为丧亲者提供过渡性客体;③箱庭制作能引发哀伤;④箱庭疗法能促进自我成长;⑤箱庭疗法与哀伤咨询的治疗理念相符;⑥箱庭疗法能促进家庭哀伤的完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双生子设计的定量遗传分析方法探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对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方法 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本调查了147对成都地区6~16岁双生子的亲社会行为,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Mx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及遗传分析.结果 (1)除<11岁组外,女性亲社会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性(P3<0.05);(2)共享环境因素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贡献为0.48(95%CI:0.09~0.73),遗传因素的贡献为0.27(95%CI:0~0.66),个体特异性环境因素的贡献为0.25(95%CI:0.18~0.35);(3)女性、家庭实际及理想的亲密度和适应性越好者亲社会行为越好(r:0.17~0.29),而存在孕产期异常情况者、家长管教态度越不一致者亲社会行为越不良(r:-0.16~-0.28).结论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均有影响,年龄和性别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度相关,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功能和教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