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采用序贯式吻合移植技术。术中采用即时血流测量仪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共搭桥83支,平均3.19支,其中搭4支桥患者5例。术中无中转体外循环,术中测量序贯桥血管主干流量(45.56±9.23)m L/min,搏动指数(PI)3.56±0.66;测量终末桥血管流量(16.15±5.09)m L/min,搏动指数(PI)3.02±0.24。术后随访26例患者1年内均未出现心绞痛症状,患者心电图及心脏超声较术前均有所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贳式”吻合技术住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56例患者行OPCABG术中采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贯式”吻合术:先行带蒂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若使用游离桥血管则先与升主动脉吻合,再与左前降支吻合。然后用大隐静脉或桡动脉进行“序贯式”吻合搭桥。结果与左前降支吻合的桥血管:带蒂左乳内动脉49支,游离左乳内动脉1支,桡动脉4支,大隐静脉2支。采用大隐静脉进行“序贯式”吻合:4个吻合口(包括近端吻合口)32例,3个吻合口15例。桡动脉进行“序贯式”吻合:4个吻合口2例,3个吻合口7冽。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单桥5支。总搭桥207支,平均3.7支/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塞。54例随访2~70个月,无新发心绞痛,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贯式”吻合技术,可使OPCABG更简便、安全、有效,更有益于多支病变患者,尤其是急危重症的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12月37例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麻,胸骨正中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心脏稳定器局部固定心肌,显露目标冠状动脉,切开后置入冠状动脉内血液分流器.一般先做左乳内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吻合,其余血管桥先做桥血管与主动脉的近心端吻合,然后再做桥血管与冠状动脉的吻合. 结果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搭桥1~6支,(3.2±0.5)支.术后10 d死亡1例,其余36例未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在成熟的手术技术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的条件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可行.  相似文献   

4.
升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Yang BB  Gao F  Cui ZQ  Diao GH  Xu M  Gao WD  Hao XH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8):597-599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特点。方法 22例患者中,13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9%);9例采用低温体外循环(41%),其中5例在深低温、低流量并间断停循环条件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旁路-升主动脉近端吻合。结果 20例康复出院,术后早期死亡2例;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心绞痛、室颤、急性心肌梗死和血胸,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减少术中升主动脉操作是防止升主动脉损伤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应用带蒂动脉旁路、旁路远端序贯吻合和近端Y形吻合可避免或减少旁路-升主动脉吻合;低温体外循环加左心室引流时,可不阻断升主动脉行旁路远端吻合;深低温、低流量并间断停循环下行旁路-升主动脉吻合,可避免阻断和部分阻断升主动脉,利于控制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使用体会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使用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血管桥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大隐静脉作为单支桥吻合前降支1例,吻合第一对角支2例,吻合后降支3例,作为序贯桥吻合回旋支和(或)右冠50例。搭桥数目2~5支,平均3.20支。术后腿部切口顺利愈合,无再发心肌梗死,无死亡病例。出院后随访1~13个月,无死亡或心脏性事件。结论不接触技术获取的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具有良好的早期效果,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大隐静脉桥序贯和单纯吻合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2018年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共完成大隐静脉顺行序贯吻合438例,与同期165例大隐静脉单纯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序贯吻合组与单纯吻合组各纳入130例患者。序贯吻合组患者中男78例、女52例,年龄60(52,68)岁。单纯吻合组患者中男80例、女50例,年龄61(52,70)岁。对两组患者的近中期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基本匹配,围手术期资料具有可比性。序贯吻合组与单纯吻合组患者术后死亡率(1.5%vs.1.5%,P=1.000)和并发症发生率(4.6%vs.6.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12~60(28.3±8.9)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4.0%,P=0.796)。序贯吻合组与单纯吻合组平均桥血管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11.8)mL/min vs.(28.0±9.5)mL/min,P=0.597]。序贯吻合组手术时间短于单纯吻合组[(142.5±21.2)min vs.(186.3±27.6)min,P<0.001],序贯吻合组引流量少于单纯吻合组[(204.7±39.6)mL vs.(271.3±48.3)mL,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桥序贯吻合技术优于单纯吻合,可减少主动脉吻合口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引流量,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我们将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的8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先吻合桥血管近端"顺行序贯式"吻合法与常规方法的利与弊. 一、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160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70岁以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60例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均在我院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94例、女66例,年龄70~85(76.67±2.33)岁。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采用大隐静脉、乳内动脉为移植血管,使用心肌表面局部固定器、分流栓辅助完成。结果全组患者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其中应用乳内动脉桥+大隐静脉桥62例,全大隐静脉桥98例。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1~4年,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明显缓解。结论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疗效好,手术安全,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大隐静脉序贯桥与单支桥的中期通畅率,评价序贯吻合技术在OPCAB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98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大隐静脉序贯桥和单支桥行OPCAB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1例,女97例;年龄53~82岁(63.6±10.3岁)。患者于术后3个月~5年(19.8±23.6个月)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检查,共有448支大隐静脉桥上的714个远端吻合口接受评估,分别比较血管桥血流、血管桥及吻合口的通畅率,并分析不同位置对吻合口通畅率的影响。结果大隐静脉双支序贯桥(37.11±16.70ml/min vs.25.15±14.24ml/min,P=0.042)和3支序贯桥(37.56±19.58ml/min vs.25.15±14.24ml/min,P=0.048)的近段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单支桥。序贯桥总吻合口通畅率高于单支桥(95.1%vs.90.1%,P=0.013)。序贯桥中间吻合口通畅率分别高于序贯桥远端吻合口(97.0%vs.93.1%,P=0.002)和单支桥远端吻合口(97.0%vs.90.1%,P=0.041)。序贯桥远端吻合口通畅率与单支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不同吻合方式下各冠状动脉系统(左前降支系统、右冠状动脉系统和回旋支系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贯桥吻合口在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通畅率高于单支桥吻合口(P=0.008)。结论 OPCAB术后大隐静脉序贯桥的中期通畅率较单支桥更满意,序贯吻合时应尽量选择条件较好的靶血管作为序贯桥的最远端血管,条件较差的血管放在序贯桥的中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技术角度总结4例完全性大隐静脉序贯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15年以上移植物通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1月至1992年12月在我院行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男3例、女1例,年龄40~58岁,平均48.3岁。术中自腹股沟向下取大隐静脉45~50 cm,采用双钳技术、降落伞式吻合法吻合近、远心端吻合口。常规行两条序贯式旁路移植术。术后6 h鼻饲阿斯匹林,出院后患者自行控制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结果 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5年、16年、18年及21年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提示静脉移植物吻合口全部通畅,患者基本无症状存活近20年。结论妥善处理静脉移植物,采用序贯式旁路移植术,保证移植物呈抛物线状及高质量的完成吻合是获得静脉良好远期通畅率的先决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告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方法  2 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共用移植血管 84根 ,平均每例移植血管 2 .9根。左侧胸廓内动脉 19根 (游离胸廓内动脉 2根 ) ,桡动脉 10根 ,大隐静脉 5 5根 (序贯吻合 3根 )。左侧胸廓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 19例 ;桡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 8例 ,与右冠状动脉吻合 1例 ,与对角支吻合 1例 ;左前侧壁室壁瘤切除术 1例。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 97.3±16 .5分钟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16 5 .2± 2 8.2分钟。 结果 术后 1例并发低心排血量 ,1例并发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1例再次开胸止血。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12 .5± 2 .5天。术后随访 ,无心绞痛发作 ,心电图正常。 结论 胸廓内动脉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首选材料 ;桡动脉内径大于胸廓内动脉 ,有足够长度 ,取材容易 ,是理想的移植血管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110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验,探讨其手术适应证、优缺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常温、全身麻醉,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应用特殊心表固定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搭桥3.9支,血管桥为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及桡动脉。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手术时间平均为210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平均为4.8h。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0d,住院费用平均为4.4万元。其中3例术中出现不可逆血压过低、室颤而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适合于老年及心功能差的患者,可减少体外循环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不能完全替代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升主动脉粥样硬化(ascending aortic athero-sclerosis,AAA)的临床处理经验。方法合并AAA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35例,5例联合应用左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冠脉搭桥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杂交技术);30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其中9例行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1例将大隐静脉桥近端吻合到无名动脉,12例以左乳内动脉为唯一的供血来源,其静脉桥或桡动脉桥吻合到左乳内动脉,8例应用"易扣"近端吻合辅助装置完成静脉桥的近端吻合。所有患者均未应用主动脉侧壁钳。结果3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二次开胸止血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无围术期心肌梗死,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对于AAA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结合杂交技术、主动脉不接触技术或近端吻合装置可以有效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Yang JF  Gu CX  Wei H  Liu R  Chen CC  Wang SY  Li B  Hu H  Huang XS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2):1529-153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采用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进行完全心肌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25例的近期疗效。方法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完成125例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中采用带蒂半骨骼化的方法分别取材左、右侧的乳内动脉,将左、右乳内动脉端侧吻合成Y型桥;在非体外循环下,应用序贯吻合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果全组125例患者共搭桥413支,平均搭桥支数3.3支/例。术中流量测定桥血管均通畅。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双乳内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实现全动脉化的完全心肌血运重建,又避免手术中对升主动脉的操作,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升主动脉钙化行冠状动脉多支搭桥的策略。方法2002年6月-2007年12月对36例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冠心病不使用主动脉侧壁钳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常规取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19例同时取右乳内动脉(right internal mammary,RIMA)。15例以LIMA为唯一的桥血流来源(in-flow),其余的静脉桥吻合到LIMA;14例使用Enclose或Heartstring近端吻合装置行静脉桥在主动脉上的吻合。术中用血流仪(Medi-Stim Butterfly Flow Meter,Oslo,Norway)行桥血流定量测定。结果36例共行远端吻合116个[2-5个,(3.2±0.9)个]。术后2-22 h病人完全清醒。手术中实时桥血流测定满意,15例以LIMA为唯一in-flow的患者,LIMA主干的总血流量基本是各分支桥血流量的数学和。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脑卒中。8例(26.7%)手术后一过性心房颤动;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4例;下肢切口感染1例,均治愈。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30例随访6-60个月,(33.8±11.2)月,11例造影显示37支桥中,LIMA-LAD均通畅,2支到对角支的静脉桥闭塞,余静脉桥均通畅。结论对升主动脉有明显钙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结合主动脉No-touch技术或主动脉近端吻合装置,可有效避免因在病变主动脉上操作引起的术后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4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作为移植物。术中采用带蒂半骨骼化的方法分别取材左侧的乳内动脉和桡动脉,端侧吻合成Y型桥,在非体外循环下,应用序贯吻合的方法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利用Medi—stim Butterfly流量计进行桥血管流量测定,并记录血流量及搏动指数。结果全组40例共行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109支,平均2.7支/例。桥血管流量测定均通畅,左乳内动脉干流量为(33&#177;6)ml/min,搏动指数为2.2&#177;0.5,桡动脉流量为(41&#177;11)ml/min,搏动指数为1.9&#177;0.6。40例中,术后3例诉手背桡侧感觉异常、麻木,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胸腔积液2例,肺部感染1例,术中室颤1例,无脑部并发症,无胸骨、纵隔感染。随访1—38个月(平均11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仅用左侧乳内动脉及桡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实现全动脉化的完全心肌血运重建目的,又避免手术中对升主动脉的操作,近期效果满意。适应于升主动脉有钙化、乳内动脉正常且粗大(〉2mm)的左主干或类似左主干病变,手术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胸大肌瓣移植在慢性胸骨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科于 2 0 0 0年 7~ 9月对 2例慢性胸骨骨髓炎患者采用带蒂胸大肌瓣移植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与方法例 1,男 ,6 6岁。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取大隐静脉及左侧胸廓内动脉行血管移植术 ,手术于体外循环下进行 ,经过顺利。术后第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经左胸后外侧切口实施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与特点。方法我院自2014年7月~2016年3月共实施经左胸后外侧切口实施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使用普通肋骨撑开器,经左第五肋间进胸。从心尖部逐渐向心包内游离,分离原有初次手术造成的粘连面。合理暴露靶血管并判断选取远端吻合区域,使用大隐静脉或者小隐静脉作为血管桥,游离下肺韧带,侧壁钳夹取降主动脉为近端吻合口,从而进行二次冠脉血运重建。结果 2例均成功实施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端吻合口2~3个,平均手术时间182分钟。无住院死亡病例。目前随访尚无死亡及并发症报道。结论经左胸后外侧切口实施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某些二次开胸的冠心病病人是安全实用的选择,非体外循环方式下进行此类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术中旁路早期通畅性。方法  6 0例 3支血管病变的病人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 ,每组各 3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组胸骨正中切口 ,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 ;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对旁路血管进行流量测量。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的各项指标及各血管旁路流量、搏动指数和血流波形。结果 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CAB组与CCABG组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 (3 6±0 6 )支与 (4 3± 0 9)支 (P <0 0 1) ;两组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旁路血流量、搏动指数差异无显著性。CCABG组回旋支序贯旁路和远端吻合口多 ,血流量较OPCAB组高。两组弥漫病变血管旁路血流量小。结论 OPCAB与CCABG治疗 3支病变 ,两组血管旁路早期通畅性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因素,提高不停跳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89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在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搭桥。按是否并行体外循环将患者分为两组: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PCABG组) 797例,其中男592例、女205例,平均年龄(60.5±8.4)岁;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PBH组)101例,其中男77例、女24例,平均年龄(61.5±8.2)岁。结果 OPCABG组患者平均搭桥数(3.36±0.74)支,OPBH组患者平均搭桥数(3.71±0.69)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和OPBH组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10.8±9.5)h vs.(20.6±12.3)h]、住ICU时间[(28.8±15.5)h vs.(37.4±30.8)h]、住院时间[(10.9±4.8)d vs.(14.8±8.6)d]、死亡率(1.1%vs. 3.0%)、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2.4%vs. 8.9%)及体外膜肺氧合使用率(0.5%vs. 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98例患者死亡12例,总体无输血率为91.3%。结论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心尖及心肌固定器的引入、手术技术和方法的改进、良好的麻醉管理、血管活性药物的灵活精确运用,绝大多数手术患者取得良好效果,但对于那些心脏显著扩大,心功能差,术中搬运心脏导致循环不稳定的患者,需要体外循环的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