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吸内胚层及第二生心区与小鼠胚胎心动脉端发育的关系。方法:对35例胚龄9~13 d小鼠胚胎心连续石蜡切片应用抗音猬因子(Shh)、抗Ptc1、抗Smo、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抗胰岛因子(ISL-1)、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染色。结果:胚龄9~11 d,呼吸内胚层开始发育,其腹侧形成Ptc1阳性的内胚层细胞索,与紧邻的第二生心区咽前ISL-1阳性间充质细胞形成对称的锥体形结构,顶端突入动脉囊腔。胚龄12~13 d,随内胚层细胞索消失,气管腹侧ISL-1阳性间充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心包内主动脉和肺动脉分离。结论:发育中的呼吸内胚层可能通过Shh信号通路为第二生心区咽前ISL-1阳性间充质细胞的发育聚集提供位置信息,参与小鼠胚胎心流出道的正常形态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鼠胚胎早期原始心管发育. 方法 对胎龄7.5-9 d小鼠胚胎心脏进行石蜡连续切片,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并用抗转录因子GATA4和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头端中胚层间充质细胞与小鼠胚胎原始心管及心包腔脏壁中胚层相延续;心肌早期分化标志蛋白转录因子GATA4和α-SMA在原始心管部位高表达. 结论 位于神经沟和原肠之间的胚胎中胚层间充质细胞参与原始心管和心包腔脏壁中胚层的形成;原始心管和心包腔脏壁中胚层细胞的迁移和分化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分隔、重塑过程中流出道嵴内α-SMA阳性细胞的功能与转归。方法用抗α-SCA、抗α-SMA单克隆抗体及TUNEL凋亡染色法对胚龄11—16d小鼠胚胎心脏连续切片进行染色。结果胚龄11—12d,流出道远端分隔过程中,未见细胞凋亡发生。胚龄13—16d,随流出道间充质隔的形成与心肌化,α-SMA阳性细胞聚集形成高度特征性漩涡状结构,并可见细胞凋亡现象。结论不同部位的流出道嵴α-SMA阳性间充质细胞的命运转归不同,其主要功能可能是参与形成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相邻壁,并参与流出道间充质隔的心肌化。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从诱导分化的小鼠胚胎于细胞中获取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Flk-1作为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来源的血管前体细胞标志,流式细胞仪分选分化的类胚体中Flk-1阳性细胞,分别添加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血管前体细胞向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诱导分化后细胞的相关标志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分化效率和纯度.结果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在分化第4天类胚体中有50%左右的细胞表达Flk-1,经分选的Flk-1阳性细胞通过进一步诱导,可以得到(95.9±3.5)% α-SMA阳性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59.1±4.8)%CD31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成功应用流式细胞分选法从诱导分化的小鼠胚胎干细胞中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实验为组织工程化血管构建中种子细胞来源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从诱导分化的小鼠胚胎于细胞中获取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Flk-1作为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来源的血管前体细胞标志,流式细胞仪分选分化的类胚体中Flk-1阳性细胞,分别添加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血管前体细胞向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诱导分化后细胞的相关标志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分化效率和纯度.结果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在分化第4天类胚体中有50%左右的细胞表达Flk-1,经分选的Flk-1阳性细胞通过进一步诱导,可以得到(95.9±3.5)% α-SMA阳性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59.1±4.8)%CD31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成功应用流式细胞分选法从诱导分化的小鼠胚胎干细胞中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实验为组织工程化血管构建中种子细胞来源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汪晨  罗杰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3,7(4):231-233,F003
1例混合结缔组织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死于右心衰竭及肺部感染。患者具有顽固的雷诺现象、抗RNP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阴性及肺动脉高压,继发右心衰竭。尸检发现:肺细小动脉壁普遍增厚,内膜及平滑肌增生,管腔狭窄等。认为肺血管的病变及雷诺现象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来源于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Aβ海马损伤大鼠后的存活、分化以及细胞移植对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的无血清方法将表达绿色荧光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至单侧海马注射Aβ1-40损伤模型大鼠注射处;免疫荧光双染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分化.结果 胚胎体在改良的N3选择性培养基生长5 d后,90%以上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nestin阳性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模型大鼠海马后神经前体细胞存活良好,EGFP荧光显示移植细胞呈集落生长,Cy3荧光显示大部分细胞分化为GFAP阳性细胞,移植区周围可见一定数量NF200阳性细胞,其中部分发出类似神经元的长突起.行为学结果显示移植大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 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Aβ1-40损伤模型大鼠海马后能有效存活,大部分移植细胞分化为胶质细胞,小部分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移植能改善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Wang XM  Xu LH  Sun GZ  Me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2):3012-3015
目的 研究心包膜组织中是否有干细胞现象,能否对梗死后的心肌起到保护和修复作用.方法 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制作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模型.术中分别保留完整心包组织(+PC组,n=8)和去除心包组织(-PC组,n=10).心梗7d以后用超声心动图分析大鼠的心功能恢复情况;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梗死区的成活心肌组织;溴脱氧尿苷(BrdU)掺入实验检测新生的心肌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心包膜组织中心脏干细胞特征蛋白的免疫表象(SCA-1,c-kit和KDR).结果 超声心动图分析结果显示,+PC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均高于-PC组(52±12比37 +12,36±14比25±13,均P<0.05).TTC染色发现,心包组的再生心肌组织明显多于无心包组,这些细胞>90%为BrdU阳性心肌细胞(新生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心外膜和心包膜组织中存在大量的Ki67阳性的分裂活跃细胞.心外膜和心包膜组织中的SCA-1和c-kit阳性细胞少,主要为KDR(flk-1)的阳性细胞,这些细胞呈克隆样增生,同一区域同时存在大量的cTnT阳性细胞,并发现部分KDR阳性细胞向心肌组织中迁移,提示这些心包起源的细胞可能参与了心脏的修复过程.结论 心包膜组织在心脏自我修复过程中能起重要作用,其主要机制可能与心包膜KDR阳性心脏干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近端流出道隔的融合和心肌化过程及其机制。方法选用胚胎(embryonicday,ED)11.5至出生后1dC57BL6小鼠(简称C57小鼠)。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神经嵴细胞的标记物AP2及HNK1,凋亡相关分子activecaspase3的表达;采用TUNEL法原位检测细胞的凋亡程度。结果①近端流出道隔的融合及心肌化的时空模式:近端流出道心内膜垫于ED11.5开始融合,ED13.5基本完成融合;心肌化约从ED12.5开始,至ED15.5基本完成。整个心肌化过程呈现心肌从流出道隔由外向内的内向性生长趋势。②近端流出道隔HNK1的表达:从ED11.5到生后1d近端流出道隔极少或几乎无HNK1表达。③近端流出道隔AP2的表达:ED11.5几乎无表达,ED12.5、ED13.5可见少量表达,从ED14.5以后消失。④近端流出道隔细胞的凋亡:TUNEL和caspase3的检测均表明近端流出道隔的凋亡集中出现在ED12.5和ED13.5,一部分凋亡细胞可能为AP2阳性的神经嵴源性细胞。结论C57小鼠心脏近端流出道隔在胚胎发育早中期开始融合,并逐渐完成心肌化过程,心脏神经嵴细胞可能通过凋亡途径参与了该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鼠心包膜组织干细胞中分离、纯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阳性)细胞的特性和心肌细胞的分化能力,为心包膜干细胞用于心脏细胞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Wistar大鼠心包外脂肪,I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取原代干细胞,培养并适时传代;然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分离细胞的免疫表象,并进一步用磁珠分离法分离出KDR阳性细胞,用5-氮杂胞苷诱导其向心肌细胞分化,分化后的细胞表型用免疫组化分析检测.结果 分离细胞成梭状,体外培养呈良好增长.FACS分析显示,这些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特征,分别为CD29、CD44、CD90阳性,部分呈CD106阳性,CD34 和CD45阴性.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分离的干细胞为isl-1阴性,少量的c-kit、GATA-4阳性,约3%~5% 为KDR阳性细胞.磁珠分离法分离KDR阳性细胞,在药物诱导7d后,部分细胞聚集成细胞团,可见单个细胞开始自发性博动.免疫组化染色可以观测有心肌特异蛋白和结构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到明显的肌小节结构.结论 心包组织干细胞具有充间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并具有多样性的免疫表象,其中以KDR阳性细胞较多.纯化的KDR阳性细胞具有定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提示其可以作为用于心脏细胞治疗的供体细胞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早期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手术组(n=30)行球囊扩张损伤大鼠胸主动脉术;对照组(n=6)不行球囊损伤。取正常及损伤术后即刻、30min、1h、2h、4h胸主动脉,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TUNEL法、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进行形态学观察,进行细胞凋亡、凋亡基因Fas、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正常大鼠胸主动脉管腔面有单层完整内皮细胞,内外弹力层呈波浪形,完整连续;手术组球囊损伤后可见内弹力层模糊,多处断裂,管腔面毛糙无内皮细胞;损伤后4h中膜平滑肌细胞密度较对照组减少。对照组、手术组损伤后即刻胸主动脉偶见凋亡细胞;手术组球囊损伤后30min,管壁中膜可见大量凋亡平滑肌细胞,损伤后1、2h中膜凋亡细胞明显减少,损伤后4h中膜仅偶见凋亡细胞。对照组、手术组动脉损伤后即刻胸主动脉偶见Fas阳性平滑肌细胞,球囊损伤后30min中膜可见大量Fas阳性细胞,损伤后1、2h中膜Fas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动脉损伤后4h仅偶见Fas阳性平滑肌细胞。对照组动脉壁显著表达Bcl-2,手术组胸主动脉中膜Bcl-2表达迅速下降,损伤后1h达最低水平,后回升。Bcl-2与Fas表达呈负相关(r=-0.816,P〈0.01)。结论平滑肌细胞凋亡可能在动脉损伤后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和迁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13岁。体检发现心脏杂音3个月,于1994年11月17日入院。体检:发育正常,无紫绀。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3级收缩期杂音,震颤阳性,肺动脉第二心音明显减弱。肝脾未及。血压12/8kPa。心电图示电轴左偏,右室肥大。X线胸片示肺血减少,心外形增大,肺动脉段突出,右室肥大。心脏B超示右心室内径2cm,主肺动脉增宽达2.9cm,肺动脉瓣开放受限,跨瓣压差3.5kPa。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在全麻下手术,切开心包,心包腔内无粘连。见主肺动脉扩张,肺动脉根部可扪及震颤。肺动脉瓣处有一深凹切  相似文献   

14.
胚胎干细胞向肝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Hu AB  Cai JY  Zheng QC  He XQ  Pan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8):1592-1596
目的 探讨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条件和机制。方法 选用Balb/c小鼠胚胎干细胞,经过拟胚体发育分化5d后开始定向诱导培养,将拟胚体转入白明胶处理的培养板中贴壁生长,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在细胞培养基中添加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细胞生长因子进行肝细胞定向诱导。细胞分化过程的形态学变化用倒置显微镜追踪观察;用放免法对细胞培养上清中抗小鼠甲胎蛋白(AFP)和抗小鼠白蛋白(ALB)进行动态检测,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细胞分化标记物AFP,ALB,CK8,CK18,并计算其阳性表达率(肝细胞分化率)。结果 胚胎干细胞在重组小鼠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存在的情况下保持未分化生长状态,撤去LIF后很快发育为拟胚体并继续分化。在第8天检测到上清中AFP出现,浓度为3.4n/ml,ALB在第11天开始检测到,浓度为0.2μg/ml,随培养时间延长,AFP和ALB浓度逐渐增加。第8天分化细胞开始出现AFP阳性,第10天出现CK8、CK18阳性,第11天出现ALB阳性,阳性细胞结构符合正常肝细胞结构特点。计算分化细胞中ALB阳性细胞率,得到肝细胞的分化率为30%。结论 胚胎干细胞经过拟胚体发育阶段,在特定培养条件和aFGF、HGF、等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可定向分化为肝细胞,这种细胞分化系统有望成为肝细胞替代疗法中的新型肝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67岁.因心前区疼痛,胸闷就诊.胸部平片检查示心影增大,心脏超声检查示心包右侧囊样低回声区,于2009年8月5日入院.临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CT检查示:平扫心包右侧囊样低密度影,内密度均匀,壁较厚,可见钙化(图1A),增强扫描后病变壁强化明显,其内无强化,病变侵破心室壁突入右心室腔内(图1B、1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在新生乳猪生后正常发育及缺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4 2只新生乳猪分成正常发育组和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组 ,其中 2 0只新生乳猪置于低气压仓 (5 0 .8kPa)中 3或11d形成不同程度的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TUNEL方法检测和观察肺小阻力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 (SMC)的增殖和凋亡变化。结果 :平滑肌细胞复制率在出生时即较高 ,出生后早期进一步升高。短期缺氧对平滑肌细胞复制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较长期缺氧 (11d)引起肺血管重构显著变化同时 ,平滑肌细胞复制率显著增加 ;新生期无论在正常状态 ,缺氧或缺氧恢复阶段 ,在肺血管壁上均未见细胞凋亡阳性信号。结论 :新生乳猪出生后肺血管重构与平滑肌细胞增殖有关。平滑肌细胞增殖在严重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凋亡在出生早期肺血管重构中作用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肺动脉压力变化、肺血管重构情况,及慢性低氧环境对其的影响,探讨A2A受体在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A2A受体基因敲除小鼠(KO)及野生型小鼠(WT)随机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低氧组置于低氧舱内(O2:9%~10%).2周后检测右心室收缩压(RVSP)、体循环压(SBP)、右心室/左心室加室间隔质量比(右心肥大指数)、肺组织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肺阻力血管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α-SM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结果 常氧环境下,与WT相比A2ARKO小鼠呈现:①RVSP升高,右心肥大指数增加;②肺阻力血管壁增厚,管腔减小;③血管壁PCNA阳性细胞增多,α-SMA表达增强;④肺细小动脉内皮细胞活化,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肥大,胶原纤维大量沉积.低氧2周后,KO小鼠RVSP升高及肺阻力血管重构程度进一步加重.结论 A2AR在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重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慢性低氧可诱导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重构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胎儿出生数分钟后,动脉导管机能上自行关闭,但最后完全闭合常在生后3~4个月,一岁后仍未闭者即为畸形。本畸形为常见先心病之一,约占先心病总数的12%。一、胚胎学:胚胎5~7周,从大动脉发出6对动脉弓,左第4弓演变成主动脉弓,左、右第6弓分别发出分支形成左右肺动脉,右6弓远端退化消失,左6弓远端形成动脉导管,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出生后动脉导管自然闭合成为大动脉韧带。关于动脉导管自然闭合机理有如下几种说法: 1.动脉导管在组织结构上与主动脉,肺动脉不同,其肌层丰富,富有弹性纤维,内壁皱  相似文献   

19.
Cx43基因剔除小鼠心脏锥干部的异常发育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Zhao XQ  Huang GY  Xie LJ  Peng T  Zhou G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8):2715-2718
目的探讨Cx43基因缺陷小鼠心脏锥干部发育异常。方法选用胚胎(embryonic day,E)11.5d至出生后1dC57/BL6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基因型分为Cx43基因剔除纯合子(Cx43-/-)、杂合子(Cx43+/-)及野生型(Cx43+/+),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鉴定基因型。免疫组化法测定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神经嵴细胞的标志物AP-2α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AP-2α mRNA的表达。结果Cx43-/-出生后24h内即死亡。大体解剖见明显的右室流出道圆锥部异常膨隆。HE染色示右心室流出道壁大量异常小梁状组织增生突起,右室流出道腔明显狭窄。Cx43+/-无明显异常。Cx43-/-近端流出道隔中央区域α-SCA的表达明显滞后。Cx43+/-与Cx43-/-小鼠右室流出道与Cx43+/+比较可见比较强的α-SMA的表达,主要位于右侧锥干部的异常增生部位。Cx43-/-小鼠在E13.5流出道隔AP-2α蛋白及其mRNA水平表达均增多,且表达位置异常。结论Cx43 KO小鼠以右室流出道异常增生引起的梗阻性畸形为主要特征。Cx43 KO小鼠胚胎期近端流出道隔心肌化迟滞。Cx43 KO小鼠锥干部α-SMA的表达不能正常消退,心肌细胞发育不成熟。神经嵴细胞的发育异常可能参与了Cx43基因缺陷小鼠锥干部畸形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淋巴结 (管 )平滑肌瘤病 (LAM)是一种主要影响生育期妇女的少见疾病 ,它以肺实质和其它部位的平滑肌细胞的不典型的非瘤样增生为特征 ,表现为弥漫性囊状改变。这些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形态各异 ,可为延长的、紧密包裹的、梭型的或为卵型。LAM可能累及肺部的任何结构 ,包括胸部、细支气管壁、肺动脉、静脉和小气道[1、2 ] ,增生的组织也能深入细支气管腔 ,导致进行性肺功能丧失 ,最终造成患者死亡。在LAM中 ,肺实质囊性阻塞的发病机理并不清楚。曾推测由于平滑肌的增生造成细小支气管腔狭窄、气流受阻 ,而发展成为肺气肿[1、3 ] ,肺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