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TOAST分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0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各组患者斑块特征、血管特征,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10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占比20%,心源性栓塞(CE)型占比13%,小动脉闭塞(SAA)型占比26%,其他明确病因(SOE)型占比5%,不明原因(SUE)型占比36%。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患病率、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房颤、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脑梗死复发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14例中青年猝死患者的临床病因分析,探讨中青年发生猝死的原发疾病,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以期减少猝死的发生和降低猝死的死亡率。方法:对我院近10年发生猝死的14例中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中青年猝死发病前有原发疾病且多有诱因,但无明显先兆表现;减少猝死的发生率,重在预防。主要措施:加强宣传力度、提高高危人群的自我防范意识、尽量避免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56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与128例同期入院的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其临床特点、梗死类型及危险因素。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复发类型;复发的时间多在初次病后的一两年内,其次在5年后;与初发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几率,提高对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的认识,并积极干预,对于预防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卒中(RS)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脑卒中复发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抽取2012年7—9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病例,调查了患者常见脑卒中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研究纳入315例脑卒中病例,其中首发脑卒中(FS)患者178例,RS患者137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格、高血压、家族史等4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较大(OR=1.03,95%CI 1.00~1.05)、有高血压基础病(OR=2.42,95%CI 1.28~4.56)、有家族史(OR=2.22,95%CI1.24~3.99)为危险因素,而温和型性格趋向保护因素(OR=0.48,95%CI 0.28~0.82)。[结论]年龄、性格、高血压、家族史等因素与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237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临床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的237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随访1年内是否再发脑梗死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进行中医体质判定,搜集危险因素资料,分析中医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与未复发组的中医体质分布相似,常见体质依次为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和痰湿质。复发组中医体质分布改变,以痰湿质为主,其次为血瘀质,气虚质和阴虚质占比相等。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颤动、大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源性栓塞与复发性脑梗死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痰湿质和血瘀质可能增加脑梗死早期复发风险。糖尿病和大脑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湿质、血瘀质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脑梗死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6.
<正>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在发病1周内经临床治疗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缺血性卒中[1],多数学者认为,进展性卒中是指责任病灶在同一血管支配区。影响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与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脑血管狭窄及血糖因素不容忽视。笔者观察了血糖及血管因素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及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将进展性脑梗死70例(进展组)和稳定脑梗死82例(非进展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进展组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结论白细胞升高、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C反应蛋白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血管狭窄均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使某些不明原因及危险因素日渐明朗,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最理想举措就是预防各种危险因素。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肥胖等,但具体哪一种危险因素对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相关度更大目前观点并不一致。笔者分析了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救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复发组的不良生活习惯、常见疾病与未复发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脑梗死的复发率高于女性,50岁以后是脑梗死复发的高发年龄。结沦: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均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青年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作一系统分析。结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遗传等为急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已引起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重视,但吸烟、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精神压力、外伤、女性口服避孕药等也是青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因引起足够重视。结论:尽早充分认识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的一、二级预防,对减少社会、家庭负担,减少致残率至关重要,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使某些不明原因及危险因素日渐明朗,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最理想举措就是预防各种危险因素。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肥胖等,但具体哪一种危险因素对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相关度更大目前观点并不一致。笔者分析了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神经内科病房2000年1月—2003年2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神经内科2003年3—5月收…  相似文献   

12.
老年与中青年高血压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上升。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压力大,中青年患高血压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大多数人无明显症状,难以及时发现与防治,给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解老年人和中青年人高血压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本次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多发性脑梗死(MCI)与单发性脑梗死(SCI)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为防治脑梗死提供参考,提高脑梗死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之间的260例脑梗死患者,以临床诊断和相关医学资料为依据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其中MIC140例,SCI120例,对两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比其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MCI组和SCI组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脑梗死史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脑梗死史均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CI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SCI的主要病因是小动脉闭塞性卒中。MCI与SCI的危险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其中,MC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脑梗死史。SC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脂血症、脑出血病史、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饮酒史等。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血管壁上一种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的慢性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近期研究表明,一些脑梗死危险因素和AS密切相关,及时消除或减少这些危险因素,可减缓AS的进展。现将AS主要发病机制及其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致盲性眼底疾病,主要以老年患者为主,但中青年RVO患者致盲率较高。发病原因与全身脑微血管病变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明确中青年RVO可能发病原因,本文系统回顾分析了中青年RVO的危险因素,发现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病的眼别大致相当,且本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传统的发病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青光眼仍是中青年RVO高危因素,同时有其独特的病因,炎症与中青年RVO密切有关。其他如亲血栓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RVO中的作用仍有争议。此外,吸烟会增加RVO的风险,社会经济地位似乎也是一个风险因素。因此中青年RVO致病因素复杂多样,多与脑、心血管等重要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消化性渍疡复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论:针对危险因素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对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男性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不同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挑选20-45岁男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2例,按年龄分成两组。20-29岁1组,30-45岁1组。再根据TOAST病因分类,将患者分成5组(ATR、CEMB、LAC、OTH、UND)。结果:72例男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根据TOAST病因分类,ATR17例,LAC30例,CEMB6例,OTH10例,UND9例。讨论:男性中青年中病因复杂,20-29岁组,其它原因所致脑梗死(LAC)和不明原因脑梗死(UND)多见,30-45岁组腔隙性脑梗死(LAC)和大动脉粥样硬化(ATR)多见,其中,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血管病家族史是男性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虽然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这些在时间上都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果我们能在脑梗死预防中掌握这些规律,运用时间理论,就能达到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预防发生、复发及减少死亡的目的。急性脑梗死发病在一天内有昼夜变化规律,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3:00~9:00。发病与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风心病、高脂血症、胆道疾病等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2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将其与体检中心63名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颈部血管多普勒、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F1B、CRP、GhbA1C。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压、LDL—C、TG、血尿酸、FIB、CRP、GhbA1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经临床分析,头颅CT、MRI均确诊4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经脱水、降颅压、吸氧、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保护脑细胞、活血化瘀药物应用,防治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治疗,疗程平均15.2天.本组治愈13例,显著进步19例;进步5例,无变化2例,死亡1例.死亡病例均为大面积脑梗死.结论: 青年脑梗死近年有增多的趋势,对躯体及精神方面造成的损害较严重,不良影响大.应早期发现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时给予预防性干预措施,发病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降低病残及预防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