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同期行单极或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采用单极射频消融笔或双极射频消融笔为305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施行消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8例、女117例,年龄38~81岁。将患者分为3组:单极组,128例,行单极笔消融;双极组,165例,行双极笔消融;联合组,12例,行单极加双极笔联合消融。结果全组术后死亡2例。术后有249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总转复率为81.6%。其中单极组转复率为78.9%,双极组转复率为83.6%(P0.05)。术后随访3~85(38.2±15.4)个月。单极组、双极组术后半年(80.5%vs.83.9%,P0.05),1年(78.4%vs.83.3%,P0.05),2年(76.5%vs.81.1%,P0.05),5年(73.8%vs.77.1%,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单极或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简易、安全、有效,其中长期效果值得肯定。单极和双极消融对于术后窦性心律的转复率无明显差异,但应用双极消融笔可以明显缩短消融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瓣膜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的临床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风湿性心脏病患者96例,合并房颤74例,22例为窦性心律。根据手术方式将96例患者分为3组:试验组(瓣膜置换+射频消融)40例、对照组(瓣膜置换)34例、空白组(窦性心律者行瓣膜置换)22例。分析患者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患者出院时窦性心律转复率、随访期间窦性心律维持率、随访末期左房前后径(LAD)的缩小幅度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未增加。在术后3个月、6个月时,试验组在SF-36量表6个维度及躯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评分(MCS)、总分得分高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时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3个维度及躯体健康评分(PCS)、总分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房颤会加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双极射频消融有利于房颤患者术后窦性心律的恢复与维持、明显缩小LAD,降低PASP。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瓣膜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不同射频消融方法治疗重度心脏瓣膜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2月在解放军第1 53中心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心功能分级(NYHA标准)≥Ⅲ级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双极射频消融者26例(双极组),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单极射频消融者25例(单极组),单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者24例(对照组).比较各组射频消融所用时间、术后即刻窦性心律恢复情况、辅助呼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病死率、心脏功能指标和心功能分级疗效.结果:双极组、单极组的术后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92.31%和88.00%比对照组70.83%)、辅助呼吸时间[(16.75±2.68)h和(16.04±4.21)h比对照组(24.81±3.38) h]、术后住院时间[(8.41±1.84)d和(9.01±1.72)d比对照组(11.26±2.35)d]、左室舒张末内径[6个月时(47.24±5.81) mm和(46.03±6.78) mm比对照组(53.11±4.35) mm;12个月时(41.84±3.69) mm和(40.98±5.27) mm比(48.75±4.36)mm]、左室射血分数(6个月时0.483 6±0.027 9、0.495 1±0.030 2比对照组0.433 2±0.037 2:12个月时0.580 4±0.038 5、0.569 3±0.029 6比对照组0.489 1±0.038 1)、肺动脉收缩压[6个月时(39.82±3.42) mmHg和(40.21±2.01) mmHg比对照组(44.92±2.44) mmHg;12个月时(35.62±2.11) mmHg和(36.63±1.92) mmHg比对照组(39.95±2.87) mmHg]、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88.46%和84.00%比对照组54.1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双极组和单极组上述指标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但双极组消融用时[(22.34±2.57) min]少于单极组[(29.04±3.41) min,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有利于改善心脏瓣膜病预后效果,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在有效性、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单极射频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AF)术后中期心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同一手术组收治191例瓣膜疾病合并A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单纯瓣膜置换术为对照组(n=93),男31例、女62例,年龄(48.33±7.55)岁,AF持续时间(4.80±2.03)年;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为同期消融组(n=98),男27例、女71例,年龄(46.95±7.70)岁,AF持续时间(5.06±2.26)年。分析患者出院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心脏超声、心电图及相关并发症情况,并通过来院随访、电话、书信问卷等途径评估心脏功能。结果全组无死亡,同期消融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ICU时间、术后累计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随访2年,术后2年,同期消融组随访85例(86.73%),发生脑栓塞1例,脑出血2例;对照组随访85例(91.40%),发生脑栓塞4例,脑出血1例;随访中两组均无死亡、心脏破裂,无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同期消融组术后1年、术后2年缩短分数高于对照组(37.18%±5.35%vs.34.72%±6.40%,P=0.007;37.95%±7.99%vs.35.18%±5.15%,P=0.008)。同期消融组术后2年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66.27%±6.99%vs.63.33%±8.14%,P=0.012)。同期消融组术后1年、术后2年患者自觉心功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85.39%vs.72.94%,P=0.005;84.71%vs.68.24%,P=0.005)。结论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中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6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03—2015-05间收治16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者,在瓣膜置换同时采用双极射频消融系统,用改良迷宫手术路线治疗房颤。观察和记录术前、术后当日、出院后1、3、6个月常规心电图等指标变化。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即刻恢复窦性心律16例,转窦率100%。术后当日恢复窦性心律15例(93.8%),房颤1例。术后1个月窦性心律14例(87.5%),房颤2例。术后3、6个月窦性心律均为12例(75.0%),房颤4例。结论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瓣膜病合并房颤,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的同时联合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时,在围术期各阶段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我科从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对8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实施了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术,其中二尖瓣置换+双极射频消融术17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双极射频消融术31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双极射频消融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十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双极射频消融术23例。结果本组共1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其中7例为室上速,4例口服可达龙后心率维持在100~/min左右,3例经静脉泵入后心率维持在100~120~/min,上述患者出院时心率基本正常,嘱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可达龙;另有4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60次/min,经过停用可达龙,1例心率恢复正常,2例给予异丙肾上腺素0.01—0.05斗∥(kg·min)微量泵泵入,2~7d后心率恢复正常,1例使用心表临时起搏器,2周后顺利停用,恢复正常心率。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时维持窦性心律。出院后随访3—12个月,均维持窦性心律,未见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结论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的同时联合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具有安全、疗效显著、远期复发率低等优点。在围术期各阶段采取正确、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并有效防止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中行单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房颤)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0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16例同期行瓣膜置换及单极射频消融术的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永久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73例,年龄(50.5±7.5)岁;收集患者术后即刻、出院时、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随后每年的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并且记录术后并发症、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根据末次随访时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房颤消除组(窦性心律+结性心律)与房颤组,其中房颤消除组52例(男16例、女36例),年龄(48.4±7.3)岁;房颤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51.9±7.1)岁。分析影响术后远期效果的因素。结果住院期间死亡3例(1例因溶血、急性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死亡,1例因急性肾功能不全引发多脏器功能不全死亡,1例因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致多脏器功能不全死亡)。全组随访3~9年,随访期间死亡3例(1例因瓣周漏于外院行二次手术后死亡,余2例原因不详),失访8例,共有效随访102例(90.3%)。随访中,房颤组有1例患者出现脑栓塞,1例出现脑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消除组与房颤组在患者年龄、术前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体外循环时间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及术前左心房内径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瓣膜置换术中单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永久性房颤远期疗效好,年龄及术前左心房内径是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外科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AF)同期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的效果。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24例,按照抛硬币法随机分成射频消融组(n=62)和对照组(n=6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CC)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情况、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长[(15.8±6.1)d vs.(12.9±3.1)d,P=0.001],CPB和ACC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需放置永久起搏器,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9.2%vs.55.5%±5.4%,P<0.01)。在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随访时射频消融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8.5%、87.5%、87.1%和82.4%,对照组分别为3.3%、2.2%、0.0%和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双极射频消融术能有效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及比较在肝癌手术治疗中使用双极射频凝固器辅助肿瘤切除与单极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0日4年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住院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中应用射频技术的不同分为双极射频凝固器辅助肿瘤切除手术组(简称双极射频凝固器组)及直接单极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组(简称单极射频消融组),非随机对照研究其应用范围、临床效果、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差异。结果纳入患者56例,男女比例1.95∶1,年龄23~86岁,肝硬变患者占85.7%(48/56),多发肿块患者占12.5%(7/56),腹腔镜手术占16.1%(9/56)。双极射频凝固器组22例,单极射频消融组34例。双极射频凝固器组肿瘤直径≥5 cm肿瘤患者比例大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0),多发肿块比例和腹腔镜手术比例与单极射频消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双极射频凝固器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0),双极射频凝固器组有2例患者采取了肝门阻断措施,并有3例患者术中输血治疗,输血量为400、400及600 mL。手术时间:双极射频凝固器组手术时间比单极射频消融组延长(P=0.021),但进一步比较直径≥5 cm亚组的肿瘤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围手术期死亡和并发症情况:全部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双极射频凝固器组和单极射频消融组的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4/22)比11.8%(4/34),P=0.780〕,并发症全部治愈。卫生经济学指标:双极射频凝固器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1),住院费用明显多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4)。治疗效果:2例肿瘤直径≥5 cm射频消融患者,术后肝动脉介入造影发现射频肿瘤边缘存在碘油沉积,考虑肿瘤残余。结论在肝癌手术治疗中,使用双极射频凝固器与单极射频消融都是安全、有效的。对直径小于3 cm的肝癌、多发肿瘤和有条件微创手术中使用直接单极射频消融治疗在术中出血、微创比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较双极射频凝固器有优势,但在直径≥5 cm肝癌的治疗中双极射频凝固器辅助肿瘤切除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心内直视下射频迷宫术与介入导管消融术治疗合并心脏瓣膜病的心房颤动临床结果.方法 2004年1月到2006年3月因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行瓣膜置换时加射频迷宫术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57±11)岁.瓣膜置换术后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BTO)指导下进行经皮经导管环肺静脉消融治疗66例,其中男40例,女26例;平均(55±10)岁.结果 导管消融组随访(14±10)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64%.外科射频迷宫组随访(13±9)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7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病史小于1年、左房直径<50mm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组亦有较高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0%、82%).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射频迷宫术对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人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若未行迷宫术,对于病史小于1年,左房直径小于50mm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瓣膜置换术后行经皮经导管消融术亦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双极射频消融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6月137例合并房颤(21例合并左心房血栓)的心脏病患者行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术的临床资料,男61例、女76例,年龄35~73(48.3±11.6)岁。患者术后口服胺碘酮6个月,并定期随访,记录窦性心律转复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心功能改善情况、术后生存率、血栓栓塞发生率以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137例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为(122±3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8±22)min,射频时间为(20±4)min。手术当日130例房颤消除,其中转为窦性心律114例,交界性心律16例,房颤消除率为94.9%。围手术期死亡2例,住院死亡率为1.5%。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81.5%(110/135)、88.1%(111/126)、83.1%(74/89)、83.0%(39/47)。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6.6%(86/89)和93.6%(44/47)。随访期间无远期血栓栓塞发生。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有选择地治疗合并有房颤的心脏疾病患者,仅轻微增加了转流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窦性心律转复率高,短中期效果好,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行二尖瓣置换术时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对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围术期影响及其临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而行二尖瓣置换术联合或不联合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组1),26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时未行双极射频消融术(组2)。组1中,男4例、女14例,年龄43~67(55.67±7.56)岁;组2中,男6例、女20例,年龄40~72(54.81±8.81)岁。收集这些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超声结果、手术方式、围术期情况、术后3个月复查时超声及心电图结果,分析双极射频消融术对相关患者的围术期影响及其临床近期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7),组1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P=0.001)及体外循环时间(P=0.006)较组2长,两组术后住ICU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组1中1例患者因胸腔引流液过多而二次开胸止血。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及心电图,组1中16例患者恢复窦性心率,组2中2例患者恢复窦性心率。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量,肺动脉收缩压变化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变化量,左房径(LAD)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不增加手术风险,术后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较高,但对心脏术后近期结构及功能的恢复无明显积极或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心瓣膜置换术中同期行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34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心瓣膜置换术+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1~76(50.5±11.3)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1例,心瓣膜退行性病变3例;合并慢性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27例,阵发性心房颤动7例。均采用Medtronic Cardioblate 68000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进行消融操作。消融手术包括双侧肺静脉的环形隔离、左心耳切除、左右心房消融(改良Cox-mazeⅢ手术路径)和Marshall韧带切除。术后常规予胺碘酮治疗。结果全组无死亡,除2例术后并发Ⅲ○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外,其余患者未发生与消融相关的并发症。术后31例转为非心房颤动心律(窦性心律25例,结性心律4例,起搏心律2例),3例维持心房颤动心律。随访3~20个月,29例维持窦性心律(85.3%),3例心房颤动心律,2例起搏心律。结论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自制高频电刀双房消融术与单纯左房介入射频消融术治疗瓣膜性房颤的优劣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瓣膜性房颤患者66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高频电刀组)和B组(介入射频组)。A组患者实施高频电刀双房消融治疗, B组患者实施左房介入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消融时间、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术后1年对这些患者行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后1年A组窦性心律维持率[31例(93.94%)]远高于B组窦性心律维持率[22例(70.9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2, 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LA[(40.89±2.91) mm]明显低于术前LA[(48.16±3.79) mm], 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12.176, 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LVEF值[(56.47±5.05)%]明显高于术前LVEF[(52.14±9.02)%], 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3.350, P&l...  相似文献   

15.
心脏直视手术中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9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和早、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共91例心房颤动患者于心脏直视手术同期接受了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5例,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86例.37例采用AtricureTM干式双极射频消融系统,54例采用CardioblateTM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系统.消融径线包括标准Cox-mazeⅢ手术、改良Cox Mini.maze手术和单纯左心房迷宫手术.结果 平均射频消融时间(14.1±6.7)min,未发生与消融有关的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3例.术后2例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患者发生脑卒中及下肢动脉栓塞.随访6~29个月,双极射频消融组在术后6、12及12个月以上的成功率均高于单极射频消融组.截至末次随访,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非心房颤动心律为100%,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组为75.3%.AtricureTM组与CardioblateTM组间,以及3种射频消融路径组间的成功率无差异.结论 双极射频消融技术实施简便、安全,耗时短,疗效满意,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Li Y  Wang X  Liu L  Liu YX  Wang W  Hu SS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1):820-824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mRNA表达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疗效的关系.方法 2008年1月至9月,40例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患者,术中获取左心耳,根据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分为房颤消除组及房颤未消除组;以同期行瓣膜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10例为对照.通过苦味酸大狼猩红染色法分析心房组织中Ⅰ型及Ⅲ型胶原容量分数(CVF-Ⅰ和CVF-Ⅲ),RT-PCR法检测TGF-β1的mRNA表达.结果 至随访结束,40例房颤患者有28例房颤消除,12例未消除.与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消除组和房颤末消除组患者心房组织TGF-β1的mRNA表达、CVF-Ⅰ及CVF-Ⅰ/CVF-Ⅲ比值依次增加(P<0.05).房颤消除组中左心房功能未恢复的患者心房组织TGF-β1 mRNA表达高于左心房功能恢复患者(P<0.05).心房组织TGF-β1 mRNA表达与CVF-Ⅰ及左心房直径均呈正相关(r=0.786和0.85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同期射频消融术疗效的危险因素有TGF-β1 mRNA表达水平(OR=1.13,95%CI 1.05~1.18,P=0.031)、CVF-Ⅰ(OR=1.07,95%CI 1.00~1.13,P=0.037)及左心房直径(OR=2.23,95%CI 1.08~4.59,P=0.042).结论心房组织TGF-β1的mRNA表达程度在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外科射频消融治疗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及心房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Bai BJ  Zhong ZH  Xin LP  Wang CG  Wang JZ  Du RY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4):946-948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下射频消融肺静脉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风湿性心瓣膜病伴房颤患者(治疗组),在瓣膜置换术中应用射频探针在左心房内行直视下围绕4个肺静脉口的环形线性消融及消融环最低点与二尖瓣环连线的直线消融,输出功率30~40 W,每次放电时间45~60 s。以20例单纯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瓣膜病伴房颤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同时应用胺碘酮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房颤的疗效。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4±3)个月。结果治疗组心脏复跳后19例转为窦性心律,住院期间房颤复发2例,随访中房颤复发1例,总有效率80%(16/20);对照组心脏复跳后16例为窦性心律,住院期间房颤复发7例,随访中房颤复发2例,总有效率35%(7/20)无心房穿孔、出血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结论直视下射频消融肺静脉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有效率较高,方法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围手术期处理注意事项、瓣膜选择。方法:总结1998年~2001年间对3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手术的经验,回顾性分析其围手术期处理的注意事项。结果:3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住院死亡1例,全组随访,术后一个月死亡1例,术后一年死亡1例,其余32例患者仍健在。术后心功能恢复到Ⅰ级者20例,恢复Ⅱ级者12例。结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病的瓣膜置换手术的手术适应证、术前严格准备、术中瓣膜的选择、术后严密监测、正确使用正性肌力药物、血清钾离子水平的调节以及术后抗凝药物量的调节都是直接影响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冲洗式射频消融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瓣膜置换手术同期冲洗式射频消融术对慢性房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同期冲洗式射频消融术,观察手术前后左房变化、术后心电图变化、术后引流量、术后血制品用量等。结果本组患者平均转机时间(105.86±20.88)min,平均阻断时间(60.71±16.57)min,与我院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例(41.9%)需临时起搏器维持心率,均于术后12h~12d恢复自主心律(房颤或窦性心律);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5.6±3.7)个月,术后1个月,14例(14/31)恢复窦性心律,术后1年,20例(20/27)恢复窦性心律。术后1个月随访恢复窦性心律的14例(转复组)与未复律的17例(房颤组)比较,两组术前左房内径、术后左房内径/术前左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冲洗式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患者慢性房颤的有效、安全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瓣膜手术同期冷冻消融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6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心房颤动(房颤)冷冻消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8例,年龄(49.4±14.2)岁。术后追踪复查12导联心电图观察心律情况。结果术后即刻窦性心律转复率为98.4%,出院时为93.4%。术后第3、6、12、18个月的窦性心律分别为90.2%、87.3%、85.0%和83.3%。35例微创二尖瓣手术组术后1年窦性心律维持率为90.5%,术前房颤持续时间长于7年的患者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增高(P0.05)。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的冷冻消融治疗效果安全有效,短期随访房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