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AF)的初步体会,探讨控制慢性AF的有效方法。方法2005年5月至2007年11月,对23例心瓣膜病合并慢性AF患者采用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右心房的消融,然后在中度低温心脏停搏下做左、右肺静脉口和左心耳的消融隔离,最后行心瓣膜置换术。结果射频消融时间18-26min。术后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致消化道大出血住院死亡1例,生存的22例患者随访3~30个月,出院时、3个月、1年和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是81.8%、86.4%、82.4%和77.8%,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和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瓣膜病合并慢性AF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95年11月~1997年3月,对合并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以射频消融的方法施行迷宫手术,同时完成心瓣膜置换术8例。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8~47岁。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合并心房颤动。有心房颤动病史3~7年,心功能Ⅲ~Ⅳ级,心胸比率0-59~0-78。8例均行二尖瓣置换术+射频消融迷宫术。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转机、降温,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冷心脏停搏液。心脏停搏后,先从右心耳向侧方垂直切开至界嵴的切口,下端至下腔静脉插管处,再垂直切至距…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瓣膜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的临床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风湿性心脏病患者96例,合并房颤74例,22例为窦性心律。根据手术方式将96例患者分为3组:试验组(瓣膜置换+射频消融)40例、对照组(瓣膜置换)34例、空白组(窦性心律者行瓣膜置换)22例。分析患者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患者出院时窦性心律转复率、随访期间窦性心律维持率、随访末期左房前后径(LAD)的缩小幅度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未增加。在术后3个月、6个月时,试验组在SF-36量表6个维度及躯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评分(MCS)、总分得分高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时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3个维度及躯体健康评分(PCS)、总分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房颤会加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双极射频消融有利于房颤患者术后窦性心律的恢复与维持、明显缩小LAD,降低PASP。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瓣膜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同期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的风险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9月本院167例同期AF改良迷宫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3例,女124例)。其中,102例AF消融过程中不阻断升主动脉(试验组),其余65例常规施术(对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P=0.070、性别P=0.789)。结果 167例AF消融时间(23.1±5.0)min,两种方式AF消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9);升主动脉阻断时间(82.1±42.6)min,体外循环时间(156.6±56.4)min,不阻断升主动脉下AF消融上述时间明显缩短。1例升主动脉阻断下AF消融患者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术后1个月死亡。随访1~77(35.3±3.5)个月,以心电图窦性心律为转复标准,术后1、3、6、12、36和60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5.3%(133/156)、83.4%(126/151)、82.7%(115/139)、77.0%(94/122)、75.9%(41/54)、72.0%(18/25),两种方式AF消融术后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个月和6个月各死亡1例。结论器质性心脏病同期AF患者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疗效满意,AF消融过程中不阻断升主动脉,可以显著缩短术中心肌缺血时间,对重症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5.
心脏直视手术中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9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和早、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共91例心房颤动患者于心脏直视手术同期接受了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5例,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86例.37例采用AtricureTM干式双极射频消融系统,54例采用CardioblateTM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系统.消融径线包括标准Cox-mazeⅢ手术、改良Cox Mini.maze手术和单纯左心房迷宫手术.结果 平均射频消融时间(14.1±6.7)min,未发生与消融有关的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3例.术后2例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患者发生脑卒中及下肢动脉栓塞.随访6~29个月,双极射频消融组在术后6、12及12个月以上的成功率均高于单极射频消融组.截至末次随访,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非心房颤动心律为100%,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组为75.3%.AtricureTM组与CardioblateTM组间,以及3种射频消融路径组间的成功率无差异.结论 双极射频消融技术实施简便、安全,耗时短,疗效满意,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同期行单极或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采用单极射频消融笔或双极射频消融笔为305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施行消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8例、女117例,年龄38~81岁。将患者分为3组:单极组,128例,行单极笔消融;双极组,165例,行双极笔消融;联合组,12例,行单极加双极笔联合消融。结果全组术后死亡2例。术后有249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总转复率为81.6%。其中单极组转复率为78.9%,双极组转复率为83.6%(P0.05)。术后随访3~85(38.2±15.4)个月。单极组、双极组术后半年(80.5%vs.83.9%,P0.05),1年(78.4%vs.83.3%,P0.05),2年(76.5%vs.81.1%,P0.05),5年(73.8%vs.77.1%,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单极或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简易、安全、有效,其中长期效果值得肯定。单极和双极消融对于术后窦性心律的转复率无明显差异,但应用双极消融笔可以明显缩短消融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7.
心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AF)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在心内直视手术下同期采用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AF患者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0.36岁。术前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11例,合并关闭不全5例,左心房血栓3例。采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按照迷宫手术线路分别经房间沟路径行心内膜射频消融术,同期完成相应的心脏手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手术时间22~50min,平均30.55min。术后无死亡患者,术后当天有7例(63.64%)转为窦性心律。11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1个月以上,10例(90.91%)转为窦性心律。结论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AF简单、有效,短期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共收治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患者200例,其中男80例、女120例,年龄37~63(48.3±11.0)岁。根据是否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n=100)患者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对照组(n=100)单纯行瓣膜置换术。结果试验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延长[(64.6±12.7)minVS.(60.8±10.8)min,P=O.024;(55-3±12.1)minVS.(49.8±10.5)min,P=O.001],住院费用显著增加[(11.2±3.5)万元VS.(9.8±2.2)万元,P=O.001],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VS.1%,P=O.561)。试验组在术毕、术后1年时的心房颤动转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2.0%VS.27.0%,72.9%VS.9.6%,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行二尖瓣置换术前有45%~65%的心瓣膜疾病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其中60%~80%的患者术后仍有心房颤动。合并心房颤动不仅降低了心脏功能,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增加了脑卒中的危险。我们在心瓣膜置换术中采用射频消融代替切割施行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其临床经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瓣膜置换术中同期行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34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心瓣膜置换术+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1~76(50.5±11.3)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1例,心瓣膜退行性病变3例;合并慢性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27例,阵发性心房颤动7例。均采用Medtronic Cardioblate 68000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进行消融操作。消融手术包括双侧肺静脉的环形隔离、左心耳切除、左右心房消融(改良Cox-mazeⅢ手术路径)和Marshall韧带切除。术后常规予胺碘酮治疗。结果全组无死亡,除2例术后并发Ⅲ○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外,其余患者未发生与消融相关的并发症。术后31例转为非心房颤动心律(窦性心律25例,结性心律4例,起搏心律2例),3例维持心房颤动心律。随访3~20个月,29例维持窦性心律(85.3%),3例心房颤动心律,2例起搏心律。结论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及比较在肝癌手术治疗中使用双极射频凝固器辅助肿瘤切除与单极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0日4年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住院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中应用射频技术的不同分为双极射频凝固器辅助肿瘤切除手术组(简称双极射频凝固器组)及直接单极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组(简称单极射频消融组),非随机对照研究其应用范围、临床效果、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差异。结果纳入患者56例,男女比例1.95∶1,年龄23~86岁,肝硬变患者占85.7%(48/56),多发肿块患者占12.5%(7/56),腹腔镜手术占16.1%(9/56)。双极射频凝固器组22例,单极射频消融组34例。双极射频凝固器组肿瘤直径≥5 cm肿瘤患者比例大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0),多发肿块比例和腹腔镜手术比例与单极射频消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双极射频凝固器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0),双极射频凝固器组有2例患者采取了肝门阻断措施,并有3例患者术中输血治疗,输血量为400、400及600 mL。手术时间:双极射频凝固器组手术时间比单极射频消融组延长(P=0.021),但进一步比较直径≥5 cm亚组的肿瘤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围手术期死亡和并发症情况:全部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双极射频凝固器组和单极射频消融组的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4/22)比11.8%(4/34),P=0.780〕,并发症全部治愈。卫生经济学指标:双极射频凝固器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1),住院费用明显多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4)。治疗效果:2例肿瘤直径≥5 cm射频消融患者,术后肝动脉介入造影发现射频肿瘤边缘存在碘油沉积,考虑肿瘤残余。结论在肝癌手术治疗中,使用双极射频凝固器与单极射频消融都是安全、有效的。对直径小于3 cm的肝癌、多发肿瘤和有条件微创手术中使用直接单极射频消融治疗在术中出血、微创比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较双极射频凝固器有优势,但在直径≥5 cm肝癌的治疗中双极射频凝固器辅助肿瘤切除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伴永久性心房颤动(PAF)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心房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表达的改变,探讨心房纤维化程度对PAF行射频消融治疗疗效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40例风心病伴PAF(≥6个月)行瓣膜手术及同期心内直视射频消融术患者作为实验组,均于术中获取左心耳组织约100mg,术后3个月、6个月按时随访;并根据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分为AF消除组及AF未消除组,同期选择仅行瓣膜手术的风心病窦性心律患者10例获取左心耳作为窦性心律组。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容量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Ⅰ,CVF-I,CVF-Ⅲ)进行半定量分析,确定心房纤维化程度;以β肌动蛋白为内参照基因,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心房组织纤维化过程中的关键因子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各组临床基线值一致,术后6个月随访结束时,40例AF患者有28例归为AF消除组,12例归为AF未消除组。(1)与窦性心律组比较,AF未消除组和AF消除组患者心房组织TGF-β1的mRNA表达、CVF-Ⅰ及CVF-Ⅰ/CVF-Ⅲ比值均显著增加(F=6.487,P=0.003;F=3.711,P=0.032;F=3.697,P=0.032)。且AF未消除组较AF消除组心房组织TGF-β1的mRNA表达、CVF-Ⅰ及CVF-Ⅰ/CVF-Ⅲ比值也明显增加(t=4.372,P=0.043;t=4.603,P=0.038;t=4.776,P=0.035),而CVF-Ⅲ在3组之间无明显改变(P0.05);(2)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中,左心房功能未恢复者心房组织TGF-β1mRNA表达水平较左心房功能恢复者明显增高(t=5.570,P=0.027);(3)相关分析发现心房组织TGF-β1mRNA表达水平与CVF-Ⅰ及左心房直径均呈正相关(r=0.786,P0.05;r=0.85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房组织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CVF-I及左心房直径是影响瓣膜手术同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AF未消除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风湿性心脏病PAF患者心房组织的纤维化程度可能与外科射频消融治疗后窦性心律的恢复、维持及心房功能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CoxⅣ)术后同步电复律治疗心房颤动(AF)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对223例AF患者行CoxⅣ治疗,其中13例患者(包括男4例,女9例;年龄41~69岁;风湿性心脏病7例,退行性心瓣膜病5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于出院后仍为AF而药物转复不佳,行同步电复律治疗。电复律后观察心率和心律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出院后继续口服胺碘酮200 mg,1次/天,定期门诊随访。结果 CoxⅣ手术后6个月内行同步电复律4例,即刻转复窦性心律3例;6个月以上行同步电复律9例,即刻转复窦性心律4例、AF 2例、交界性心律3例。CoxⅣ术后1年以上行电复律3例,转复窦性心律2例。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年。随访期间窦性心律8例(61.54%)、AF4例(30.77%)、交界性心律1例(7.69%)。7例电复律后即刻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患者中有1例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5.71%(6/7);6例即刻未转复为窦性心律患者中有2例转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患者复律后左心房内径(LAD)较复律前明显减小(39.00±5.15 mm vs.54.50±3.63 mm,t=6.958,P=0.000),而AF患者LAD在复律前后无明显改变(51.00±5.72 mm vs.48.00±5.89 mm,t=0.731,P=0.493)。结论 CoxⅣ手术后电复律治疗AF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是CoxⅣ术后控制AF的重要治疗手段。复律时机以术后6个月以内为宜,即刻转复窦性心律成功率较高,维持率也高。LAD明显缩小者电复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AF)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我科治疗34例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44岁。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以上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例,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各1例,均在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时采用不中断心脏冠脉循环的方法保持心肌有氧灌注,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21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8例,二尖瓣及三尖瓣置换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结果术后发生一过性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室性心律失常各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即时窦性心律为100.00%(34/34),术后1周时为44.12%(15/34),出院时为64.70%(22/34)。随访时间1~17个月,随访6个月后因血栓栓塞死亡1例,失访1例。出院后1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8.79%(26/33),3个月时为85.18%(23/27),6个月时为87.50%(21/24),1年时为88.23%(15/17)。结论在不中断冠脉循环下施行直视心房颤动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简单可行,效果可靠,对重症患者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5.
微波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减少持续性心房颤动(AF)外科治疗的创伤,简化手术,探讨微波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持续性AF。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AF的结果和早期随访资料。结果 14例患者术中采用微波消融,13例术中恢复窦性心律,1例术后仍为AF。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1~11个月。1例术后第12天AF复发,1例术后仍为AF,口服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总有效率为85.7%。结论 微波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持续性AF安全可靠、近期疗效较为确切,但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正> 我院自1984年开展心脏瓣膜置换术,经十多年的努力,治疗方法不断完善,1997~1998年收治此类病人42例,经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疗效满意,42例全部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1.9%,二尖瓣置换22例,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时置换12例,其中心耻有血栓者10例。病程4~28年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SPVI)和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CPVA)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所采用的术式分为SPVI组(30例)和CPVA组(3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复发率。结果CPVA组手术时间为(171.0±25.8)min,SPVI组为(168.2±21.7)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9)。CPVA组x线暴露时间为(38.5±8.4)min,SPVI组为(45.8±16.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7.1±7.8)个月,CPVA组复发率为5.3%,SPVI组为2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CPVA比SPVI具有更少的X线暴露时间和更低的复发率,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源性恶液质病人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6年 42例心脏恶液质瓣膜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4例( 9 .5 2 % ) ,2 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 ,3 8例患者出院时肝脾明显缩小 ,食欲好转 ,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及肝、肾功能正常。随访 10个月~ 6年 ,心功能恢复至Ⅰ级 2 4例 ,Ⅱ级 14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围术期营养支持 ,正确地选择好手术时机 ,加强术中处理 ,积极治疗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提高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右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治愈率,总结诊断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24例左心瓣膜病合并右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41~66岁。均行心瓣膜置换术及三尖瓣成形术。结果 24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中心静脉压(CVP)升高(CVP〉25cm H2O)、右心室体积增大等右心衰竭表现。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于感染1例,持续低氧血症1例,低心排血量2例。随访15例,随访6~5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例,死因不明。其余患者均生存,生活质量良好,无右心室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9例患者无三尖瓣反流,4例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结论术中加用三尖瓣成形环保证三尖瓣功能是治疗右心室功能不全的解剖基础,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强心治疗及对右心室前后负荷的调整是治疗该类患者右心室功能不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Li Y  Wang X  Liu L  Liu YX  Wang W  Hu SS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1):820-824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mRNA表达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疗效的关系.方法 2008年1月至9月,40例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患者,术中获取左心耳,根据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分为房颤消除组及房颤未消除组;以同期行瓣膜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10例为对照.通过苦味酸大狼猩红染色法分析心房组织中Ⅰ型及Ⅲ型胶原容量分数(CVF-Ⅰ和CVF-Ⅲ),RT-PCR法检测TGF-β1的mRNA表达.结果 至随访结束,40例房颤患者有28例房颤消除,12例未消除.与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消除组和房颤末消除组患者心房组织TGF-β1的mRNA表达、CVF-Ⅰ及CVF-Ⅰ/CVF-Ⅲ比值依次增加(P<0.05).房颤消除组中左心房功能未恢复的患者心房组织TGF-β1 mRNA表达高于左心房功能恢复患者(P<0.05).心房组织TGF-β1 mRNA表达与CVF-Ⅰ及左心房直径均呈正相关(r=0.786和0.85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同期射频消融术疗效的危险因素有TGF-β1 mRNA表达水平(OR=1.13,95%CI 1.05~1.18,P=0.031)、CVF-Ⅰ(OR=1.07,95%CI 1.00~1.13,P=0.037)及左心房直径(OR=2.23,95%CI 1.08~4.59,P=0.042).结论心房组织TGF-β1的mRNA表达程度在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外科射频消融治疗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及心房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