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兵集训反刍性沉思、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方法: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事件相关反刍沉思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1036名集训新兵进行整群施测,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创伤后成长量表均分为3.40±0.70,成长程度在中等(3分)到较大(4分)之间。(2)侵入性反刍、主动性反刍、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等变量两两之间相关均显著。(3)侵入性反刍直接负向预测创伤后成长,也可通过正向预测主动反刍从而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主动性反刍在侵入性反刍到创伤后成长中具有显著的遮掩效应。(4)社会支持在侵入性反刍到创伤后成长的调节效应显著,随社会支持水平提高侵入性反刍对创伤后成长的负向预测程度降低。结论:新兵集训后普遍觉知到心理成长,主动性反刍和社会支持是促进新兵集训心理成长的重要认知和情境变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盐城龙卷风后青少年的正念水平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复原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CPSS)、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和复原力问卷(CD-RISC)对822名盐城龙卷风18个月后的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一方面,正念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也可以通过复原力的中介负向预测PTSD;另一方面,正念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也可以通过复原力的中介正向预测PTG。结论:特质正念水平有助于提升灾后青少年的复原力,从而有助于缓解PTSD症状,同时还可以促进个体提高PTG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创伤后成长(PTG)状况及PTG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4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首次确诊为AMI的患者97名,在出院前1天(T1)用创伤后成长调查量表(PTGI)、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CL-C)、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童年期创伤问卷(CTQ)进行调查;其中43名患者在发病后第8周(T2)完成PTGI随访。结果:97名患者中,71.1%报告了PTG。43名完成随访的患者中,T1阶段32名患者存在PTG(74.4%),T2阶段10名患者存在PTG(23.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R依恋焦虑得分能正向预测AMI患者T1阶段PTG的发生(OR=1.01~1.07);CTQ情感忽视得分能负向预测AMI患者T1阶段PTG的发生(OR=0.76~0.96),也能负向预测接受随访的AM I患者至少一个阶段PTG的发生(OR=0.67~1.00)。结论:出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较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但随着时间变化其水平逐渐降低。依恋焦虑水平高的患者更容易产生较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而经历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患者不易产生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青年心肌梗死(MI)患者反刍性沉思、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PTG)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某院接受PCI术的青年MI患者及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5例,青年MI组与对照组。采用简体中文版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C-ERR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C-PTGI)评价两组反刍性沉思、心理韧性与PTG情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反刍性沉思、心理韧性与PTG的相关性。结果:青年MI组目的性反刍性沉思低于对照组(t=-2.093,P0.05);青年MI组CD-RISC量表乐观性维度评分和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521,-2.042;P0.05);青年MI组C-PTGI量表新可能性、个人力量、自我改变及C-PTGI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156,2.699,3.954,6.466;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ERRI量表中的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和总分均与C-PTGI总分正相关(r=0.337,0359;P0.05),且C-ERRI总分与CD-RISC量表坚韧型、乐观性及CD-RISC总分呈正相关(r=0.290,0.276,0.334;P0.05);C-PTGI总分与CD-RISC量表坚韧型、乐观性及CD-RISC总分呈正相关(r=0.325,0.313,0.399;P0.05)。结论:青年MI患者反刍性沉思、心理韧性、PTG与健康体检人群存在差异,且青年MI患者反刍性沉思、心理韧性与PTG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揭示自尊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RTSCA)、罗森博格自尊量表(SES)和一般健康问卷-12(GHQ-12)对1036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心理弹性量表RTSCA分数与自尊量表分数SES呈正相关(r=0.723,P0.01),与心理健康量表GHQ-12分数呈负相关(r=-0.538,P0.01),自尊量表SES分数与心理健康量表GHQ-12分数呈负相关(r=-0.492,P0.01);②自尊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为-0.201,Bootstrap输出的95%的置信区间为(-0.299,-0.109),占总效应的30.5%。自尊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医务人员心理弹性、自尊及心理健康水平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可以直接或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自尊和评价恐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选取全国七省市1459例中学生,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BPSQM)、自尊量表(SES)、简式负向评价恐惧量表(BFNES)、正向评价恐惧量表(FPES)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分别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自尊、负向评价恐惧、正向评价恐惧和社会焦虑水平进行测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Bootstrap法对自尊和评价恐惧在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相关分析显示,BPSQM得分与SES得分正相关(r=0.52,P0.01)、与BFNES、FPES、SAD得分(r=-0.19--0.34,Ps0.01)负相关(r=-0.34,P0.01);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介效应表明,SES得分在BPSQM得分与SAD得分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SES得分和BFNES得分在BPSQM与SAD得分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SES得分和FPES得分在BPSQM得分与SAD得分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模型拟合指数良好。结论:中学生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关系密切,自尊和评价恐惧在心理素质和社交焦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学生孝道信念和生活满意度间的关系,分析社交自我知觉与自尊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湖南省和浙江省521名中学生[男生256人,女生265人;年龄13~18岁,平均年龄(15±0.5)岁],采用双元孝道量表(DFPS)、自我知觉量表(PSCS)、自尊量表(SES)、生活满意度量表(ASLSS)分别测量其孝道信念、自我感知社交能力、自尊及生活满意度水平,运用回归分析检验自尊与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效应。结果:互惠孝道分量表得分、权威孝道分量表得分均与ASLSS得分呈正相关(r=0.35、0.34,均P0.01);PSCS得分、SES得分、DFPS两分量表得分对ASLSS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5~0.48,均P0.05);PSCS得分、SES得分在互惠孝道分量表得分与ASLSS得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32.6%、13.1%;仅PSCS得分在权威孝道分量表得分与ASLSS得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26.5%。结论:社交自我知觉与自尊可能在中学生孝道信念与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烧伤康复期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创伤后成长(PTG)的发生状况,并探讨其与神经质人格、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共纳入110例烧伤康复期患者,选用PTSD检查表-平民版(PCL-C)、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FFI-N)、Connor-Davidson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等进行评估。结果:烧伤康复期患者PTSD症状在已婚(F=5.66,P=0.019)、低家庭年收入(F=7.97,P=0.006)、高神经质人格水平(F=34.24,P0.001,Partial η~2=0.259)的个体中水平较高;PTG得分在女性(F=6.44,P=0.013)、高心理弹性水平(F=14.87,P0.001,Partial η~2=0.132)中水平较高;神经质人格与心理弹性对PTG存在交互作用(F=4.47,P=0.037,Partial η~2=0.044)。结论:烧伤康复期患者中,已婚、较低家庭年收入、高神经质水平者的PTSD症状的程度较重,女性、高心理弹性水平者的PTG水平较高,心理弹性可以调节神经质人格与PTG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我同情对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我同情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4.5年后的4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自我同情可以显著正向预测PTG,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中的胜任需要可以正向预测PTG,关系需要和胜任需要的满足在自我同情对PTG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结论:自我同情能够促进青少年PTG水平,但随着个体关系需要和胜任需满足程度的增高,自我同情对PTG的预测效应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控制、人际适应性在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大一到大四学生522人(男215人,女307人),采用自尊量表(SES)、自我控制量表(SCS)、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问卷(CSIAI)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进行测量。结果:MPATS得分与SES、SCS、CSIAI得分呈负相关(r=-0.23~-0.45,均P0.01);SES、SCS、CSIAI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39~0.57,均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SES得分通过SCS和CSIAI得分的链式中介作用预测M PATS得分,95%CI为(-0.030,-0.003);SES得分通过SCS得分的单独中介效应预测CSIAI得分,95%CI为(-0.305,-0.156);SES得分通过CSIAI得分的单独中介效应预测CSIAI得分,95%CI为(-0.062,-0.013)。结论:大学生自我控制和人际适应性在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探究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对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40篇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整合性分析。方法:使用STATA 15.0进行元分析,对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有无配偶的差异分析中采用效果量d,在对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分析中采用效果量r。结果:性别与PTG合并效果量d=-0.111,呈小效应值,不同性别的个体创伤后成长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与PTG间合并效应量r=0.261,呈中等效应值。心理弹性与PTG间合并效应量r=0.527,呈大效应值。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PTG的相关程度差异不显著。结论:社会支持对PTG具有一般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则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二者都促进PTG的产生,对遭遇创伤的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女性的创伤后成长水平略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2.
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大学生自尊和心理韧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方法:在四川、重庆3所高校中选取879名大学生(有留守经历396名,无留守经历483名),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负性生活事件、自尊、心理韧性、抑郁情绪,采用Bootstrap程序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使用多群组分析法检验有无留守经历的调节效应。结果: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ASLEC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者[(9.0±3.8)vs.(6.8±3.1),P0.001]。大学生留守经历与ASLEC和SDS得分呈正相关(r=0.22~0.28,均P0.01),与RSCA和SES得分呈负相关(r=-0.29~-0.56,均P0.01)。SES得分和RSCA得分在ASLEC得分与SDS得分中起着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分别为0.08、0.13、0.07,均P0.01);Bootstrap检验显示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0.13~0.68);留守经历对自尊和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限制模型的拟合度变差△χ2=2120.68,△df=8,P0.001)。结论:自尊和心理韧性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留守经历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考察红十字会救援人员的心理压力等方面的心理状况,为救援人员的心理服务工作提供帮助。方法:对298名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成长(PTG)、主动反刍、侵入反刍的水平。结果:(1)救援人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阳性率为35.2%,创伤后成长的筛查阳性率47.3%;(2)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年龄≤20岁的救援人员的PTSD分数显著高于年龄20岁的救援人员;(3)创伤后应激障碍在教育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教育程度为大专/本科及以上的救援人员的PTSD分数显著高于高中/中专的救援人员;(4)侵入反刍显著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主动反刍显著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结论:救援人员的心理创伤反应在年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反刍能够预测救援人员的心理创伤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其就业焦虑的关系。方法:选取116名大学生完成内隐自尊测量实验,并施测自尊量表(SES)和就业焦虑问卷(EAQ),获得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就业焦虑水平;另外选取80名大学生完成高内隐自尊启动实验、内隐自尊测量实验,获得高内隐自尊水平,并施测SES和EAQ。结果:内隐自尊及SES、EAQ得分分别为(159.5±81.2)、(2.4±0.7)、(3.2±0.9)。SES得分负向预测EAQ得分(β=-0.13)。高外显自尊时,内隐自尊得分负向预测EAQ得分(β-0.01);低外显自尊时,内隐自尊得分正向预测EAQ得分(β=0.01);高内隐自尊时,SES得分负向预测EAQ得分(β=-0.06)。结论: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就业焦虑关系密切;自尊分离程度越低就业焦虑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创伤患者反刍性沉思、情绪表达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87例急诊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C)、中文版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ERRI—C)、伯克利情绪表达量表(BEQ)评价患者创伤后成长、反刍性沉思以及情绪表达情况,并分析相关性.结果:87例急诊创伤患者PTGI-C评分(37.11±6.23)分,ERRI-C评分中侵入性评分(7.01±1.20)分、目的性评分(11.80±2.16)分,BEQ评分中负性情绪表达评分最高,为(16.11±4.12)分,负性情绪抑制评分最低,为(8.12±1.03)分;ERRI-C量表中目的性评分与PTGI—C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0.335,P<0.05),侵入性评分与PTGI-C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205,P<0.05);BEQ量表中负性情绪表达、负性情绪表达强度与PTGI-C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r=-0.295,-0.286;P<0.05),正性情绪表达、负性情绪抑制、正性情绪表达强度与PTGI—C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0.313,0.301,0.218;P<0.05).结论:急诊创伤患者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且可能受到正性情绪、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的促进作用以及负性情绪的抑制作用,应鼓励患者表达正性情绪以及目的性反刍性沉思以提升创伤后成长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后初中生的创伤后成长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在汶川地震后3年,对地震灾区1665名初中生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儿童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问卷(CSPSSQ)、简明大五人格量表(Mini-IPIP)进行调查。结果:少数民族、住校、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学生PTGI总分高于汉族、走读、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PTGI总分和他人关系、个人力量因子得分正相关;心理韧性总分与PTG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β=0.53,0.37,0.53,0.55,0.42,均P0.05);社会支持总分与PTGI总分及他人关系、新可能性、欣赏生活因子得分正相关(β=0.14,0.19,0.10,0.11,均P0.05);简明大五人格量表的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因子得分与PTGI总分均呈正相关(β=0.07,0.10,0.06,0.08,均P0.05),神经质因子得分与PTG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不相关。结论:初中生的心理韧性、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以及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人格特质可能有助于产生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地震救援官兵创伤后成长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救援官兵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韧性量表(CD-RIS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为研究工具,施测于404名地震救援官兵,对其创伤后成长状况及与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404名被试在PTGI 21个条目的平均得分在2.66~3.76之间,绝大部分条目平均得分在3分以上,成长程度在"中等(3分)"与"较大(4分)"之间。8个得分最高的条目分别集中在欣赏生活、人际关系及个人力量等维度。2创伤后成长各维度及总分与韧性各维度及总分、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总分间的两两相关系数在0.242~0.589(P0.01)。3以PTGI总分为因变量,以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各维度为预测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部队领导和战友支持、坚韧和朋友支持进入回归方程,β值分别为0.310、0.312、0.174(P0.01)。结论:地震救援官兵普遍觉知到心理成长,主要表现在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力量的增强等方面;韧性、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密切相关,高韧性、高社会支持个体创伤后成长程度越高,其中领导和战友支持、坚韧、朋友支持对创伤后成长具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18名大学生完成内隐自尊测量实验,并同时完成自尊量表(SES)和攻击性问卷(AQ),获得内隐自尊水平、外显自尊水平和攻击性水平,对数据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另外,选取108名大学生完成高内隐自尊启动实验、内隐自尊测量实验,获得高内隐自尊水平,并完成SES和AQ测试,对数据进行简单线性回归。结果:本样本内隐自尊和SES、AQ得分分别为(164.9±80.5)、(2.5±0.7)、(54.1±15.5)。SES得分负向预测AQ得分(β=-7.36)。高外显自尊时,内隐自尊得分负向预测AQ得分(β=-0.14);低外显自尊时,内隐自尊得分正向预测AQ得分(β=0.07);高内隐自尊时,SES得分负向预测AQ得分(β=-7.97)。结论:自尊和攻击性密切相关;自尊分离程度越高,个体攻击性越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积极框架下探究同性恋者自尊在自我概念清晰度和心理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在自尊和心理幸福感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国内同性恋者网络社群平台,选取自我报告性取向为同性恋者471名,采用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SCCS)、自尊量表(S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心理幸福感量表(PWBS)测量自我概念清晰度、自尊、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水平。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 (版本3.3)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SCCS总分和PWBS总分正相关(r=0.65,P<0.001)。SES总分在SCCS总分和PWBS总分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54.69%;PSSS总分调节了SES总分和PWBS总分的关系(β=0.06,P<0.01)。结论:同性恋者的自尊在自我概念清晰度和心理幸福感的正相关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自尊对心理幸福感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20.
探讨正念、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自尊在正念影响生活满意度中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中文版(FFMQ)、自尊量表(SES)、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对778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①城镇学生在正念的观察和描述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农村学生(P<0.05);②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正念、自尊和生活满意度间两两呈正相关(P<0.05)。正念对生活满意度具有较好的正向预测作用,且正念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通过自尊为中介来实现的。可见自尊在正念影响生活满意度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