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清热消症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121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采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6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自拟清热消症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2组均15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37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2.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以湿热瘀结型和气滞血瘀型优于寒湿疑结型。结论:中药口服配合耳穴贴压及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显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刘佳  郭荣 《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0):54-54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妇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为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可导致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自2009年3月-2010年4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采用中药灌肠、单纯西医抗炎治疗、中西医联合治疗三种方法对照治疗慢性盆腔炎180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西医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用药时间、起效时间、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和半年内复发率、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时间、平均起效时间比治疗组患者明显减短,总有效率显著升高,治疗费用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和半年内疾病复发率也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缩短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有效率,同时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半年内疾病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我院近几年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并超短波治疗慢性盆腔炎 80例 ,收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2 5例均为已婚女性 ,全部病例来自妇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 80例 ,年龄 2 1~ 4 5岁 ,平均 33岁 ;病程 2~ 4 8个月。对照组 4 5例 ,年龄 2 2~4 3岁 ,平均 3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两组均用替硝唑与盐酸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研究组加用中药保留灌肠。结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改善情况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研究组92.5%、对照组75.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消除炎症和肿块,改善机体炎症水平,促进临床症状消退,加速白带复常,缓解腹部不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方法:5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两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中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69.23%,具有显著差异(X2=4.4571,P<0.05,见表1).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佳,而且也安全,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盆腔炎患者12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应用克林霉素、替硝唑治疗;治疗组7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的总体疗效、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明显高于对照组(79%)(P<0.01)。治疗后2组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组患者均进行6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7%,对照组2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确切,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发病率高,病程缠绵难愈。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小梅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5):1195-1196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门诊常见病及多发病.往往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病例资料 160例患者根据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确诊为慢性盆腔炎,均为已婚妇女,年龄23~ 45岁,平均29.1岁;病程6 ~11个月.随机分为两组,即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80例.两组间在年龄、病程等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慢性盆腔炎患者11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58例行常规西医治疗为,观察组59例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病症改善情况、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症状积分、起效时间、用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复发率2%,对照组为5%,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慢性盆腔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行中药保留灌肠疗法,观察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总体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以静滴抗生素加复方红藤液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只静脉滴注抗生素.结果:治疗组痊愈率49.2%,总有效率95.4%,对照组痊愈率32.7%,总有效率76.4%.停药后3个月疗效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西药结合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盆腔炎(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大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者很少发生。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盆腔炎(CPID)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由于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或无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2001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75例,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8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中药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8%,2组比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官腔操作机会的增加、宫内节育器的使用、个人卫生及医疗条件的限制、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等因素,使该病病情顽固,容易反复发作。2003年1月-2005年1月,笔者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消症饮加中药保留灌肠与西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12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项军 《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0):37-38
近年来,笔者采用西药经期抗炎,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冶慢性盆腔炎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CPID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联合治疗。治疗后评定治疗效果,观察子宫、输卵管检查体征,以及下腹腰部疼痛、带下、经期、发热、病程等情况变化,并评分。并采用生活质量指数问卷测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为67.7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数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变化,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PID疗效明确,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