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源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07例右心室流出道源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室性心动过速12例,室性期前收缩95例。单点穿刺股静脉后,将单根消融导管按需放置于右心室心尖部、流入道或流出道。行电生理检查、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治疗。结果消融成功101例,成功率94.39%。有效靶点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起始点提早(36.1±5.8)ms。成功靶点位于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27例、后间隔26例、前间隔48例。操作时间(55.2±26.2)min,X线曝光时间(9.9±53)min,放电时间(418.2±163.6)s,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月~3.5年,复发3例。结论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源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操作简便,且节省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导管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VPC)、室速(VT)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单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RVOT室早、室速患者共40例,男女比例1.0∶1.2,平均年龄(42.3±16.3)岁,发病时平均年龄(38.1±16.1)岁.结果 40例中单导管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起源于间隔部24例,游离壁16例.射频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2.5%,随访(17.7±3.6)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16.2%),总成功率为77.5%.结论 特发性RVOT频发VPC、VT间隔部起源多于游离壁.单导管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RVOT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632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射频消融是否即可成功将其分为失败组(n=68)和成功组(n=564)。比较两组焦虑、抑郁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射频消融成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晕厥、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间隔部和心外膜、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起搏标测相似度、试放电次数、放电时间、V-QRS领先时间、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完成时期、支撑方法与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心外膜、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高、中后期完成、支撑方法为Swartz鞘支撑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会加重其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男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心外膜、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高、中后期完成、支撑方法为Swartz鞘支撑为其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加强监控,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RVOT-V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依据单次手术成功与否,将256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RVOT-VAs患者分为单次手术成功组196例和单次手术失败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手术疗效和安全性的因素。结果 256例患者的首次手术即刻成功率、单次手术成功率和复发率分别为88.3%、76.6%和13.2%。单次手术成功组合并高血压病和器质性心脏病、QRS波呈多种形态、出现手术并发症和心包填塞患者比例均低于单次手术失败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术者经验不足及消融靶点位于游离壁均是单次手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消融靶点位于游离壁是首次手术即刻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术者经验不足、消融靶点位于游离壁及QRS波呈多种形态均是首次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和术者经验不足是首次手术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RVOT-VAs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均较高,合并器质性心脏病、靶点位于游离壁及术者经验是影响其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方法比较61例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QRS形态和电压。结果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均呈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心电轴右偏,并因起源不同各有特征:①前间隔性:Ⅱ、Ⅲ、aVF及V4~V6R波电压最高,Ⅰ呈QS、rs、qr或m型,r波电压低≤0.2mV;QSaVR/QSaVL比值接近1。②后间隔性:Ⅱ、Ⅲ、aVF及V4~V6R波电压较低,下壁导联R波差值增大(>0.2mV),Ⅰ呈R或M型,电压0.2~0.5mV;QSaVR/QSaVL比值明显增大(平均达2.25)。③游离壁性:Ⅱ、Ⅲ、aVF及V4~V6R波电压最低,下壁导联R波差值进一步增大(>0.3mV);Ⅱ、Ⅲ、aVF有特征性的R波顶峰或降肢切迹且其位置逐渐延迟。结论熟悉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有利于在射频导管消融前初步判断其起源灶,以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RFCA)体会。方法43例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39.2±15.1(13~67)岁。经血液生化、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8例,室性早搏(PVC)35例。38例采用传统的起搏与激动标测。5例VT是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治疗的。结果①间隔部起源40例,游离壁起源3例。42例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97.7%,9例复发,再次标测消融后成功。②RVOT起源的VT和PVC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RVOT的起源点不同,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Ⅰ、Ⅱ、Ⅲ和aVF导联呈RR′型,V1~V3具有深S波是游离壁起源的特征。③1例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压塞,其心电图虽具有RVOT起源的特征,但Ⅱ、Ⅲ和aVF导联R波振幅异常增高。结论RVOT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典型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EnSite3000非接触标测系统定位快速准确,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已有较多报道,但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合并RVOT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VT)、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消融少见报道,本文报道房间隔缺损5例及法洛四联症术后2例合并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特性及射频消融特点。 资料和方法7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3~37岁。以近半年至5年出现明显心悸、胸闷入院。房间隔缺损5例,缺损2.0~3.2cm,4例未经治疗,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3年;法洛四联症外科矫正术后12年和15年各1例。7例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均示频发多源性室早,但以1种形态室早为频发,而其它形态室早为偶发,其中5例伴VT及晕厥或黑矇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方法 及可行性. 方法 选择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24例,采用温控消融导管经主动脉途径对主动脉瓣上或瓣下(左纤维三角)进行常规标测与消融. 结果 消融成功21例,成功率87.5%,其中2例常规标测未能标测到理想靶点,在EnSite3000-NavX指导下经冠状静脉窦途径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21例有效靶点心室电位领先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起始点(38.04±7.95) ms,放电时间 (214.88±73.68) s.消融失败3例,其中2例在冠状动脉左主干标测到最早心室电位,放弃消融,1例在左冠状动脉窦前下方(距左冠状动脉窦约0.5cm)消融无效.随访(12.9±10.4)个月,复发2例.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多数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经主动脉途径采用温控消融导管进行常规标测与消融安全有效,少数患者需经冠状静脉途径采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心内接触式标测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对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及术后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23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早搏14例,室性心动过速9例),平均年龄(38.4±7.7)岁,男性8例,女性15例,采用心内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2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早搏7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平均年龄(39.2±8.5)岁,男性5例,女性7例,采用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心内接触式标测组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操作总时间.消融术前、后1、3个月动态心电图检查两组患者24 h室性早搏次数,随访观察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复发情况.结果 与心内接触式标测比较,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21.8±7.6)min vs(42.4±14.4)min]、X线曝光时间[(17.6±2.9)min vs(36.4±7.5)min]、操作总时间[(88.1±8.8)min vs(108.5±16.9)min]均明显缩短(P《0.01),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随访时,心内接触式标测组2例心律失常复发;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随访时,心内接触式标测组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与心内接触式标测比较,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消融术总时间缩短.并且,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深化了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研究,制定合理准确的消融策略、降低术后复发率提供了更可靠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ARVD)患者中的室性心动过速(VT)多为折返机制,关于其射频消融较少报告,现报道2例应用拖带标测技术指导消融ARVD合并的右心室流入道VT。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的意义。方法 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病人2 8例。无心脏病史。ECG确定为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 (10 /min)。采用激动标测法 ,以自发单形性室性早搏V波最提前处为靶点消融。结果 即刻成功率 10 0 % (2 8/2 8)。术前与术后 2周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 ,单形性室性早搏数 15 ,836~ 32 ,4 19/2 4h(术前 ) :0~ 1,2 36 /2 4h(术后 )。随诊 6~ 2 4个月 ,2 8例病人均已恢复正常生活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VPB)的疗效。方法 :12例频发右心室流出道VPB患者 ,动态心电图示VPB数 (2 4 786± 72 2 7)个 /2 4h ,VPB相关的临床症状重 ,服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采用起搏标测法确定VPB的起源部位 ,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10例起搏标测记录到与自发VPBQRS形态 12导联一致的波形 ,消融成功 ,成功部位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7例、游离壁 3例。另 2例只记录到 11导联一致的波形 ,消融失败。成功率为 83.3%。成功病例术后 1周复查动态心电图示VPB(2± 3)个 /2 4h ;随访 5~ 15个月 ,复查动态心电图示VPB(4± 11)个 /2 4h ,无复发病例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VPB疗效好、安全性高 ,可供临床症状重、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患者选择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Mapping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VCs) originating from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 sometimes is not easy because of an unstable incidence and multiple foci of the PVC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roanatomic mapping in catheter ablation of those PVCs. Methods and results One hundred patients with 134 RVOT origin PVCs were randomly allotted to undergo either conventional (group I; 50 patients with 65 PVCs) or electroanatomic mapping (group II; 50 patients with 69 PVCs). In group II, electroanatomic mapping of the RVOT was performed using auto-freeze maps in patients with frequent PVCs, and pace mapping was performed marking the pacing sites on the remap which was made by extracting the anatomic frame out of the baseline map during sinus rhythm in patients with infrequent PVCs. Successful ablation was achieved in 44 (88%) group I patients and 48 (96%) group II patients (p = 0.14). The fluoroscopy and procedure times and those per PVC morphology were all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group II than group I overall (p < 0.0001 for all comparisons), and in each patient group with infrequent PVCs, frequent PVCs or unstable PVCs (p < 0.05–0.0001). The number of RF applications and that per PVC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in group II than group I (5.3 ± 1.8 vs 6.2 ± 2.4, and 4.4 ± 1.2 vs 5.2 ± 2.1; p < 0.05). Conclusions The use of electroanatomic mapping may reduce the fluoroscopy and procedure times in the ablation of RVOT PVCs, but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it improves the overall efficacy of the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评价应用Carto系统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源性室性早搏(室早)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临床治疗的47例室早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4.5±19.2)岁,病程3~38个月。射频所用能量为40W,时间为120~240s,温度设定为60℃。分别在消融术前和术后1、3和12个月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47例中成功45例,有效率为95.8%。2例1年后复发新的早搏,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应用Carto系统对右心室流出道起源性室早经射频消融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