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旨在比较AAI与DDD两种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001年8月至2005年2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单盲(患者为盲方)分为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分别于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以后每年1次。每次随访的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主要终点为房颤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共入选143例患者,AAI组57例,DDD组86例,随访时间平均(33.7±16.8)个月。术后1年起,DDD组房颤发生率较AAI组明显增高;AAI组累积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DDD组(RR=0.747,95%可信区间为0.591~0.934,P=0.014)。4例患者发生慢性房颤,均在DDD组。与植入前相比,AAI组各阶段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而DDD组左心房内径逐渐增大。术后2年起,DDD组左心房内径与植入前相比,或与同期的AAI组相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AAI组房室阻滞事件年发生率为1.3%,未出现晕厥等严重事件。结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使病窦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率增加,左心房内径增大。因此,对房室传导正常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建议使用AAI起搏方式或程控为较长的房室间期,鼓励心室自身传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AAI起搏器与DDD起搏器不同的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长期影响.方法 86例因SSS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AAI起搏组32例,DDD起搏组54例.植入术后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程控,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功能.研究终点(1)心房颤动的发生率;(2)脑卒中的发生率;(3)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结果 随访20~80(42.1±15.7)个月,(1)DDD组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P<0.05);(2)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在AAI组植入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DD组术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P<0.05);(4)AAI组与DDD组比较,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结论 与DDD起搏方式比较,AAI起搏方式房颤发生率低,对心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1年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出现新发心房颤动(房颤)与保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对比情况.方法 接受CRT治疗CHF患者5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房颤病史,于术前和术后6、12个月进行程控随访及临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1年随访结束时,54例患者中有12例(22.2%)出现新发房颤,其余42例保持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组术后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新发房颤组术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也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左心房内径及二尖瓣反流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左心房内径在窦性心律组较新发房颤组有明显缩小的趋势(P=0.057).亚组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心功能、LVEF较术前改善(P<0.05),而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各指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CRT术后新发房颤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显示为术前二尖瓣反流程度(P=0.046,OR=3.729)和新发房颤发生前的心房起搏比例(P=0.010,OR=1.050).结论 CRT术后新发房颤与二尖瓣反流程度加重和心房起搏比例增高明显相关.新发阵发性房颤一般不影响CRT疗效,新发持续性房颤CRT术后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疗效,比较房室结消融术及药物控制心室率两种方法疗效的差异。方法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符合CRT植入适应证并接受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房室结消融组以及药物治疗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等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共人选了26例患者,其中房室结消融组14例,药物控制组12例。术前两组患者间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用药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术后随访结果,房室结消融组双心室起搏比例100%,药物治疗组双心室起搏比例72.0%±9.7%。与药物治疗组相比,房室结消融组LVEDD略有缩小[(61.0±6.9)mm对(62.0±7.8)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LVEF改善明显(0.41±0.06对0.3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提示房室结消融组疗效更佳。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CRT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CRT术后行房室结消融可以提高有效的双心室起搏比例,进一步提高CRT疗效。  相似文献   

5.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搏与右心窀心尖部(riht ventficular apex,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指标及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植入VVL/VVIR,DDD/DDDR起搏器的患者,随机接受RVA起搏和RVOT起搏。植入前检查12导联体表心电罔及超声心动图,记录QRS时限、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事射血分数(LVEF)。植入后记录心室起搏状态下的QRS时限。随访时间为2年,随访内容包括LVEDD、LAD、LVEF,同时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技术测定心室问激动延迟(IVMD)以及左心室内收缩同步性指标(Ts-SD)。结果共随访30例患者,其中RVA起搏17例,RVOT起搏13例,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及心血管疾病等基本情况筹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前两组患者问QRS时限、LVEDD、LAD及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后RVOT起搏状态下QRS时限较RVA起搏明显缩短[(140.15±11.36)ms对(160.76±23.68)ms,P=0.033],植入后两组间IVMD[(25.7±9.1)mS对(36.7±10.0)ms,P=0.0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问Ts—SD(13.34ms对42.96ms,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植入后随访两年,两组患者间L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ms对(42±9)ms,P=0.759],同RVA组相比,RVOT组LVEDD缩小[(5.10±0.76)mm对(5.28±0.40)mm,P=0.048],LVEF明显增加(0.56±0.04对0.52±0.02,P=0.001)。结论同右心窄流出道起搏相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呈负性影响,且加重左心室内不同步收缩。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肺移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与术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无锡市人民医院2002年至2009年50例肺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出现房颤持续5 min以上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及术前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13例患者(26.0%)发生房颤,房颤组术前左心房内径(37.38±6.79)mm大于非房颤组中术前左心房内径(32.70±7.22)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左心房内径≥40 mm的患者高于非房颤组[50.0%(8例)对23.5%(8例),x2=5.329,P=0.021],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性别、年龄、肺移植种类、原发疾病、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肺动脉收缩压、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功能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分析发现术前左心房内径≥40 mm是肺移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系数为4.622.结论 房颤是肺移植术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为26.0%,左心房扩大是肺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长期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1998年11月,92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首次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对照组共有45例患者入选。起搏器植入术前行12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随访时记录未起搏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传统双腔起搏组患者平均心室累积起搏比例为(90.1±4.0)%,平均随访时间为(3.3±0.5)年。起搏组患者自身QRS时限由术前(874-9)ms增加到随访时的(94±10)ms(P〈0.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由(464-3)mm增加到(50±4)mm(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0.63±0.04降低到0.57±0.0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搏器植入时老龄(〉65岁)(OR3.41,95%CI1.07~10.90,P=0.04)、长期RVA起搏(OR3.91,95%CI1.10~13.89,P=0.03)和冠心病史(OR7.33,95%CI1.09~50.29,P=0.04)是QRS时限增宽(〉7ms)的独立预测因素。对照组各指标随访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RVA起搏可能引起自身QRS时限增宽,提示RVA起搏引起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和/或心室肌传导功能损害。起搏器植入时老龄、RVA起搏和冠心病史是自身QRS时限增宽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对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扩张型心肌病10例,心功能Ⅳ级,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正常时限超过130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超过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0.35,置入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器治疗,观察术后临床症状及超声心电图指标变化。结果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1~2级,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缩短,心胸比例、二尖瓣反流面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房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可明显改善伴室内传导阻滞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9.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的起搏方式 (AAI与DDD)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 )患者的长期影响,包括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心功能和心脏大小。方法 选择 2001年 8月至 2004年 2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符合条件者随机、单盲 (患者为盲方 )分为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分别于植入后 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 1次进行随访,其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以及其他检查。主要终点为房颤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 (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  ( 1 ) 111例患者入选,AAI组 38例,DDD组 73例,平均随访时间 ( 22. 23±10. 98 )个月。DDD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 (50. 68% vs23. 68%,P<0 01)。25例植入起搏器前无房颤的患者有 6例新出现房颤,均发生在DDD组 (log rank检验P=0 0895); (2)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植入前后比较,AAI组和DD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3)植入起搏器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AAI组与DD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AI起搏方式与DDD比较,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最小化心室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3年4月至2008年4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112例,随机、单盲分为最小化心室起搏组56例(A组),和传统双心腔起搏组56例(B组),分别于3、6个月进行随访,以后每年1次,每次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超声心动图.主要观察指标为房颤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超声心动图(包括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33.7±17.1)个月,与B组相比,A组的心室起搏平均比例显著减少(10.1%vs92.3%,P<0.001),但两组的心房起搏平均比例相近(73.6%vs72.8%,P=0.98).B组累计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RR=0.65,95%可信区间0.59~0.93,P=0.015).与植入前相比,A组各阶段超声心动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左心房内径逐渐增大.术后2年起,B组左心房内径与植入前相比,或与同期的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使病窦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率增加,左心房内径增大.因此,对房室传导正常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建议最小化心室起搏,鼓励心室自身传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4例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mm,QRS时限≥120/TIS。植入前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检查以评价心功能及心脏收缩不同步指标,并指导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植入后3、6个月及随后的每6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LVEDD、LVEF及多普勒超声评价心脏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随访时间(12.0±4.6)个月,结果显示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时限植入后较植入前缩短[(137.50±38.96)ms对(144.60±45.78)ms,P=0.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人后LVEDD较植入前明显缩小[(6.24±0.89)cm对(6.78±0.42)cm,P=0.03];LVEF则明显提高(0.36±0.09对0.31±0.03,P〈0.01),左心房内径(LAD)也较术前明显缩小[(4.22±8.43)cm对(5.32±7.63)cm,P=0.01]。心脏收缩不同步指标与植入前相比也明显改善。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CRT治疗可改善左心室功能,逆转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2.
胡建  王燕 《山东医药》2006,46(13):31-32
观察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对10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房颤和心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生理性起搏患者起搏心脏左窒射血分数(LVEF)、E/A比值显著增加(P〈0.05);非生理性起搏患者LVEF明显降低,左窒内径明显增大(P〈0.01),E/A比值下降,左室收缩及舒张期末内径增大(P〈0.05)。生理性起搏患者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生理性起搏者(P〈0.01)。提示生理性起搏可降低房颤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郭长磊  李红军 《山东医药》2010,50(49):47-48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0例心衰患者按是否存在房颤分为房颤组、窦性心律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浆BNP、NYHA分级以及左房、左室舒张末内径。结果①房颤组血浆BNP浓度高于窦性心律组,在相同的NYHA心功能分级亚组中,房颤组BNP水平在心功能Ⅱ级与Ⅲ组中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②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血浆BNP水平与患者年龄(r=0.794,P〈0.01)、房颤持续时间(r=0.698,P〈0.01)、左心房大小(r=0.739,P〈0.01)、左室大小(r=0.839,P〈0.01)呈正相关。结论心衰合并房颤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且与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左室内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长期持续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基础心功能正常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基础心功能正常、因三度房室阻滞(AVB)而植入VVI或DDD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是否出现心力衰竭相关症状或因心力衰竭入院,同时行超声心动图随访,并对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分析。心力衰竭的定义为随访中出现因心力衰竭入院或死亡、或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0。左心室(LV)结构、功能受损是指超声心动图观察到的LV局部或总体收缩活动减弱、LVEF〈0.50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6mm之任意一项。结果共141例患者平均随访8.3年后,8例(5.7%)出现心力衰竭,20例(14.2%)出现左心室结构、功能受损;其发生率均随起搏时间增长而增加。随访中患者平均LVEF下降、平均LVEDD增加,但其起搏前后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性别、植入起搏器时年龄、起搏模式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等因素均与心力衰竭发生或左心室结构、功能受损无关。结论长期RVA起搏者存在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的可能,起搏时问越长发生几率越高,但其危险因素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5.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内径及其电活动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电活动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42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房颤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及三导心电图仪检查,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房颤的检出。采用食管调搏的方法测定左心房电生理特性,以400ms起搏周长(PCL)对左心房进行S1S2扫描,测定基础状态左心房有效不应期(LAERP);以3种不同起搏周长(400、500、600ms)对左心房进行S1S2扫描,观察LAERP频率适应性。1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房颤组患者LAD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其中左心房扩大(LAD>32mm)者占95.07%,且持续性房颤患者LAD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显著增加。左心室肥厚患者LAD较无左心室肥厚患者显著扩大,左心房扩大与心功能降低有关,其中左心房显著扩大者(LAD≥40mm)其LVEF、每搏输出量下降最明显。房颤组患者LAERP较正常对照组显著缩短,LAERP频率适应性较正常对照组减退。结论LAD扩大及其电重构与房颤发生密切相关,LAD扩大与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右心室单腔起搏部位及不同起搏比例对慢性心房颤动(房颤)伴长RR间期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慢性房颤伴长RR间期并植入永久性右心室单腔起搏器患者,根据右心室起搏部位分为室间隔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随访并对其手术前后临床特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及术后起搏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血浆BNP浓度均低于心尖部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则高于心尖部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单腔起搏且起搏比例低对慢性房颤伴长RR间期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 ventf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fight ventricul arapical,RVA)起搏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在主理性起搏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28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按单双数字随机分为两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功能正常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根据心电图PR间期时间将起搏器AV间期调整,暂时关闭AV搜索功能以保证心室起搏。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起搏参数、累积心室起搏百分比,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15min与植入即刻比较起搏阈值明显下降,分别为(0.76±0.21)mV和(1.13±0.25)mV(P〈0.01)。RVOTS起搏组和RVA起搏组QRS时限分别为(0.14±0.04)S、(0.16±0.03)S(P〈0.01)。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电极导线移位、阈值增高。6个月RVOTS起搏组左心室同步指标明显优于RVA起搏组(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及舒张末内径两组比较无显著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在RVA起搏组有所降低(P〈0.05),心脏做功指数(Tei)、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VA起搏组随访6个月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VA起搏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损害左心室功能。RVOTS起搏保持良好心脏收缩同步性、保护左心室功能,是较好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维持窦性心律(窦律)对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左心房和左心室结构的影响。方法入选38例慢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的超声心动图指标为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估房颤有无复发对左心房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结果 31例慢性房颤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3.45±1.46)个月,将其按消融效果分为复发组(15例)和非复发组(16例)。随访结果如下:(1)消融术前复发组与非复发组超声指标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复发组术后12个月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非复发组消融术后12个月左心房前后径较术前减小[(38.73±3.77)mmvs.(41.86±4.73)mm,P0.01],左心房上下径较术前减小[(58.03±4.31)mmvs.(61.70±3.80)mm,P0.01],左心房左右径较术前减小[(43.93±6.06)mmvs.(46.08±6.62)mm,P0.01],左心房最大容积较术前减小[(75.78±22.27)mLvs.(83.18±24.29)mL,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减小[(45.85±4.98)mmvs.(48.26±5.36)mm,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较术前减小[(28.74±4.27)mmvs.(31.44±5.32)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68.03%±4.58%vs.62.75%±7.2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窦律能使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的慢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室逆向重构,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48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VVI起搏器11年余,再发胸闷、头晕3d入院。11年前,患者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植入VVI起搏器,起搏频率70次/min。本次入院时心电图Ⅱ显示窦性P—P间期0.77s,频率78次/min,P—R间期长短不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已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256例,消融终点定义为双侧肺静脉电隔离,二尖瓣峡部和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双向阻断且碎裂电位消失。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房颤复发组(n=43)和无复发组(n=213)。通过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探讨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过(19.5±3.6)个月随访,与无复发组相比,房颤复发组患者右心房内径较大,为(53.31±6.55)mm 对(48.74±5.87)mm;房颤持续时间较长,为(81.83±45.75)个月对(53.16±40.23)个月;左心房内径较大,为(49.85±6.82)mm 对(46.77±5.83)mm,P 均<0.01。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增大(OR=1.01,95%CI:1.01~1.28,P <0.05),右心房内径增大(OR=2.85,95%CI:1.15~7.03,P <0.05)、房颤持续时间延长(OR=1.01,95%CI:1.01~1.02,P <0.05)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除左心房内径和房颤持续时间外,右心房内径增大也是已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