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月经复潮对哺乳妇女骨代谢的影响,自1999年2月~2000年10月间,我们对122名哺乳期妇女在月经复潮前后骨密度(BMD)和雌二醇(E2)、骨钙素(BGP)、I型胶原交联接基末端肽(ICTP)等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测,归纳总结其变化规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哺乳期妇女避孕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朱骊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X):56-56,58
目的探讨哺乳期避孕法的有效率。方法随机选择2004年9月~2005年1月分娩的正常足月初产妇320例,比较不同喂养方式的产后闭经时间和妊娠率。结果全哺乳组闭经时间(9.37±2.13)个月长于部分哺乳组(4.53±1.26)个月,部分哺乳组长于非哺乳组(2.31±1.21)个月,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全哺乳组妊娠率最低(1.7%),其次为部分哺乳组(5.0%)及非哺乳组(11.0%),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此研究为应用哺乳闭经避孕法提高避孕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文 《大家健康》2008,(5):17-17
我生完小孩两个月了。据说产后哺乳期要注意避孕,想知道哪种避孕方式比较好。怕对宝宝不好,是不是不能吃避孕药?  相似文献   

6.
哺乳期闭经避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哺乳期避孕法的有效率。方法随机选择2004年9月~2005年1月分娩的正常足月初产妇320例,比较不同喂养方式的产后闭经时间和妊娠率。结果全哺乳组闭经时间(9.37±2.13)个月长于部分哺乳组(4.53±1.26)个月,部分哺乳组长于非哺乳组(2.31±1.21)个月,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全哺乳组妊娠率最低(1.7%),其次为部分哺乳组(5.0%)及非哺乳组(11.0%),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此研究为应用哺乳闭经避孕法提高避孕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闲云 《健康问答》2006,(7):27-27
生宝宝以后,月经的恢复及排卵的时间都会受哺乳影响。不哺乳的妈妈通常在产后6~10周就迎来了“老朋友”。哺乳妈妈月经的恢复时间一般会延迟,有的哺乳期一直不来月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让哺乳期妇女通过识别外阴可孕粘液来判断可孕期,由此指导性生活达到避孕目的。方法:教妇女识别可孕粘液判断可孕期,在可孕期禁欲,与靠哺乳期停经避孕的妇女对照,结果:观察10个月比林斯组怀孕率1.7%,对照组19.2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比林斯自然生育调节法,简单易学,易掌握,无副作用,避孕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哺乳期避孕     
整个育龄阶段,夫妇的避孕需求和所采用的措施可能会有变化。妊娠与分娩这一生理过程,常常迫使夫妇面临这样的问题。产后避孕,尤其是哺乳期,对医生和妇幼、计划生育工作者也同样是难题。本文就哺乳期妇女如何避孕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求哺乳期妇女运用醋酸甲羟孕酮(DMPA)避孕的最佳投药剂量。方法:将受试对象分为DM-PA组和未使用DMPA的产后哺乳期妇女,排除不符合研究标准者,纳入研究对象共319例,DMPA150mg组83例,100mg组80例,75mg组81例,未使用DMPA组75例,DMPA组每3个月深部肌肉注射1次,共4次。结果:非DMPA组避孕成功率为80.00%,150mg与100mgDMPA组避孕成功率均为100.00%,75mg组成功率为98.77%,3个不同剂量DMPA组避孕成功率均显著高于非DMPA组(P<0.01),但3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的副反应中,点滴出血75mg组为4.94%,明显低于150mg组的16.87%(P<0.05)和100mg组的10.00%(P<0.05)。结论:75mgDMPA用于哺乳期妇女避孕不影响其有效性,且可减少副反应发生率,可作为我国哺乳期妇女运用DMPA避孕的最佳投药剂量。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听人说哺乳期不会怀孕,所以妻子生完小孩后将近半年来,我们一直没有避孕,结果妻子又再次怀孕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哺乳期也会怀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皮下埋植避孕剂的副反应、月经异常停用率和可接受性进行评价。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对比研究,采用多元COX回归逐步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在使用皮埋剂2年内月经紊乱发生率最高,其中点滴出血/经期延长,占40%。续用皮埋剂者在2年内恢复月经正常者较停用者多,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体重轻、末次避孕方法因副反应停用、使用皮埋剂后影响性生活、体重变化大、出现点滴出血/经期延长者因月经异常而停用皮埋剂的风险率较高。年龄轻、人流次数多者对皮埋剂的耐受性较好。结论:在使用皮埋剂的前2年,积极治疗皮埋剂引起的月经紊乱,可以提高皮埋剂的续用率和接受性。  相似文献   

13.
人工流产术是终止早期妊娠的有效方法[1],但人工流产术后常出现子宫收缩不良而致阴道出血时间长,或术后复经延迟至40~50 d,月经周期恢复时间长,甚者不能恢复正常月经等不良反应[2].若人工流产术后未及时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可致重复妊娠,重复人工流产不仅对患者身心造成危害,还可增加盆腔感染率,严重时导致不孕.  相似文献   

14.
谷立明 《大家健康》2014,(12):29-29
编辑同志:我妻子分娩已经三个多月了,而且一直在喂母乳。自从她怀孕6个月开始,我们就一直禁欲至今。她现在尚未来月经,我们的性生活是否需要避孕呢?又该如何避孕呢?四川罗×× 罗读者: 正常情况下,哺乳确实能使部分女性的卵巢和子宫功能受到抑制,而停止排卵和行经。但这种作用并非不变,以后还是会恢复排卵、恢复月经周期的。如果产后第一次排卵时未采取避孕措施,就容易怀孕,即所谓的“暗孕”。因此,产后第一次房事就应坚持避孕,千万别心存侥幸。那产后该如何避孕呢?  相似文献   

15.
连孝华 《开卷有益》2011,(10):59-59
编辑同志:我是一个年轻的妈妈,现产后只有3个月,因月经复潮,丈夫及婆婆便认为乳汁没有营养了,所以,要求我停止哺乳。请问,此时我是否需要马上中断对宝宝的哺乳呢?  相似文献   

16.
现将我院用米非司酮25mg紧急避孕90例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受试者接纳标准:①无保护性交后72小时内主动要求采取补救措施;②以往月经规律;③近3个月内未使用激素类或糖皮质激素类药;④无使用米非司酮禁忌证;⑤本周期内仅有1次无保护性交;⑥同意在月经复潮前不再发生无保护性交。用药方法:90例妇女均在无保护性交后72小时内,1次性口服米非司酮25mg。同时认真记录用药后反应,并定期随诊。药物对72小时内发生无保护性交有补救作用,故要求在本月经周期内禁欲或务必使用避孕套。服药后可能有轻度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服药后4小时内…  相似文献   

17.
旷思思 《吉林医学》2022,(8):2052-2054
目的:研究人工流产术后治疗中戊酸雌二醇片联合地屈孕酮对患者宫腔粘连、月经复潮的影响。方法:以63例人工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式分为对照组(21例)、试验组1(21例)、试验组2(21例);对照组术后口服安慰剂,试验组1术后单用戊酸雌二醇治疗,试验组2术后联用戊酸雌二醇片、地屈孕酮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与术后宫腔粘连发生率、恢复情况(阴道出血量、阴道流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结果:较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治疗后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水平与子宫内膜厚度更高,术后阴道出血量、宫腔粘连发生率更低,阴道流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试验组1,试验组2治疗后FSH、LH、E2、P水平与子宫内膜厚度更高,术后阴道出血量、宫腔粘连发生率更低,阴道流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工流产术后治疗中戊酸雌二醇片联合地屈孕酮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术后阴道出血量、宫腔粘连发生风险,改善子宫内膜厚度与性激素水平,促进其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腔内避孕器(IUD)对月经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就诊放置宫腔内避孕器后月经异常的育龄期妇女1565例,采取健康教育、建立月经卡、止血药物治疗、更换或取出节育器及强化营养饮食等一系列护理对策.结果:绝大部分患者的月经改变均能基本恢复,1年后,因月经血量问题要求取出的,仅占放环总数的2%~5%.结论:针对宫腔内避孕器导致月经改变的原因,给予适当的护理,可帮助放环妇女尽快恢复正常月经,提高IUD续用率.  相似文献   

19.
20.
米非司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紧急避孕药物 ,目前在我国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米非司酮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其中月经延迟发生率为 2 5 %~ 2 8% ,被认为是该药最主要的缺点 〔1〕。 1996年2月~ 1999年 5月 ,我们采用清代妇科名医傅主之调补冲任的主导方剂“青主玉女方”治疗米非司酮致月经延迟 ,对照观察了其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入选标准  1未避孕或避孕措施失败后 5 d(12 0 h)内 ,口服米非司酮 (每日 2 5 mg/次 )进行补救性防止意外妊娠的健康育龄妇女 ;2以往月经规则 ;3近 3个月内未使用激素类药物 ;4用药后月经在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