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腫脹前人論腫脹之因不一,舉其大綱,不外氣水兩端,腫在外屬水,脹在內屬氣,腫分陽水陰水,脹分氣實氣虚,因濕熱濁滞致水腫者爲陽水,緣肺脾腎虚致水溢者爲陰水,濁氣在上爲實脹,中氣不運爲虛脹,辨其位則臓腑脈絡皮膚上下表裏皆有之,辨別其因則寒熱濕痰氣血鬰滞虫積皆可致之,内經論此病曰:「三陰結謂之水」,「濁氣在上則生(?)脹」,「飲食起居失節入五臓則腹滿閉實」,「臓寒則生滿病」。  相似文献   

2.
辨証要約: 1.腫者肌膚浮滿,脹者肚腹脹大。 2.先头足腫后腹大为水病,先腹大后四肢腫为脹病,腫有兼脹,脹亦有兼腫,須按其先后多寡治之。 3.腫脹为脾肺腎三脉之病,脾虛不能制水,肺虛气不能化精而化水;腎虛则水無所主而妄行。 4.至眞要大論曰:諸湿腫滿,皆屬于脾,諸脹腹大,皆屬于热。  相似文献   

3.
心动过速即中医惊悸、怔忡之类也。以脉象数急为诊。多系血不养心,神气浮越所致。痰火内扰也问有之。《伤寒论》曰:“数则为虚”,“阳气微,膈内虚,脉乃数也”。《景岳全书·脉神章》谓:“数脉之病,惟损为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然虚损有阴阳之别,故数脉亦有浮沉之分。《四诊正法》曰:“数大而虚则为精血消竭之脉,细急如数阴证似阳之候也。”稽其治法《四诊抉微》指出:“浮数空软阳浮于上,治当温补;沉数细涩阴竭于下,法必滋阴。”《医碥》补充曰:更“有虚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阳欲脱者,脉皆数甚”,且浮弦而大“投以温补之药,则数者静,弦者缓,大者敛矣。”笔者近年来根据临床辨证,应用不同的疗法治疗心悸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阳微阴弦”义理发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阳微阴弦”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阳微阴弦”本是在言脉,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医宗金鉴》)认为亦或有指浮或沉的部位,按在浮部为阳,沉部为阴。亦有指左右手者)[1]。“阳微阴弦”即言寸脉微(不及),尺脉弦(太过)(或指轻按在浮部为微弱,重按至沉部则为弦急的形象)。但后世医家认为,此为仲景以脉赅胸痹病机之言。“阳微阴弦”之语,道出了仲景认为胸痹是由于内虚致阴邪干…  相似文献   

5.
論胃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七 [原文]胃者,腑也,又名水穀之海,與脾為表裏.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足陽明是其經也. 胃氣絕則五日死.實則中脹便難,肢節疼痛,不下食,嘔吐不已;虛則腸鳴脹滿,引水[1],滑泄;寒則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臥,語狂、目亂、便硬者是也.病甚則腹肋脹滿,吐逆不入食,當心痛,上下不通,惡聞食臭,嫌人語,振寒,喜伸欠.胃中熱則唇黑,熱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癲狂不定,汗出額上,鼽衄[2]不止.虛極則四肢腫滿,胸中短氣,穀不化,中消[3]也.胃中風,則溏泄不已.胃不足,則多饑不消食.病人鼻下平,則胃中病,渴者不可治.一本无上十三字,作微燥而渴者可治.  相似文献   

6.
在《金匮要略》398条原文中,有关脉象记载140余条,其中论述浮脉者竟达43条之多。浮脉居脉学之首,为医者所熟知。然浮脉在《金匮》中的涵义及主病均有其特点可探,有其规律可寻,体现了病脉证治合参的杂病辨证论治体系和以脉论理的学术思想,故浅析如下。一、浮脉的涵义《金匮》是论述杂病证治的专著。在杂病中浮脉涵义广泛灵活,大抵有五: 1、示病位。浮脉主表。李时珍《濒湖脉学》中记有:“浮脉为阳表病居”。细辨之,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属表虚。《痉湿喝病》篇第14条载:“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弦。风湿脉浮提示风湿在表,证见身重、汗出、恶风,脉证合参,本条论述了风湿表虚的证治。  相似文献   

7.
脹满蠱脹第十二(水腫参看) “脹为病,辨实虛。”“原註”:脹者,脹之于內也,虛脹,誤攻則坏,实脹,誤补則增。“淺說”:人体在由于各种病因作用之下而致之生理調節代偿功能失調,若干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得到正常排除,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全书共有原文398条,论脉146条,论浮脉39条。大致可分为浮、浮弱、浮大、浮迟、浮数、浮虚等10种。在辨析病因病机、判断预后等方面有其重要的意义。现探讨如下:一、浮则为风仲景在《金匮》篇首提出“风令脉浮”,明确地指出浮脉一般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并根据不同的病情,论述了浮脉主邪的几种情况。如《水气病脉证并治》云:“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此为外感风邪水湿所致的水气病。又如《痉湿喝病脉证治》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脉浮虚而(氵啬)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前者为风湿在表属表虚,  相似文献   

9.
内經說:“臌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与肤脹等也。色蒼黄,腹筋起”。又說:“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臌脹。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治之以鷄矢醴;一剂知,二剂已”。以上所說,是臌脹病的最早記載。自此以后,历代名家,对本病的病机、辨症、治法,都有創造性的增补;尤其在各家医案中,蘊藏着許多宝貴經驗和有效方藥。作者把晚清名家对本病的治疗經驗,略谈一、二,聊备临床医家参考之资。掛漏之处,謹希指政。  相似文献   

10.
<正> 心动过速即中医惊悸、怔忡之类也。以脉象数急为诊。多系血不养心,神气浮越所致。痰火内扰也间有之。《伤寒论》曰:“数则为虚”,“阳气微,膈内虚,脉乃数也”。《景岳全书·脉神章》亦曰:“数脉之病,惟损为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然虚损有阴阳之别,故数脉亦有浮沉之分。《四诊正法》曰:“数大而虚则为精血消竭之脉,细急如数阴证似阳之候也。”稽其治法《四诊抉微》指出:“浮数空软阳浮于上,治当温补;沉数细涩阴竭于下,法必滋阴。”《医碥》更补充曰:更“有虚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阳欲脱者,脉皆数甚”,且  相似文献   

11.
“大则病进”理论始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后世医家也多有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对于“大则病进”思想亦多有涉及,“大脉”指阳脉,大者有余之象也。“大脉”并非单指实际脉形宽大的脉象,而是对一类具有相似特点脉象的统称,即大脉、浮脉、数脉、动脉、滑脉、洪脉、实脉、疾脉、弦脉均可归为“大脉”范畴。“大脉”须分为大而有力和大而无力,大而有力为实大,为邪实正盛,治法当以祛邪为主;大而无力为虚大为邪实正虚,治法当以扶正为主。“病进”指病情传变或加重。  相似文献   

12.
(一)方剂的來源及其主治病証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源出張仲景伤寒論,金匱要略二書。其適应証,据伤寒論所載:“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滿,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緊,發汗則動經,身为振振動搖者”。又据金匱所載:“心下有痰飯,胸脇支滿,目眩者”。按伤寒因吐下之后,中陽已伤,則水气凝聚,心下逆滿,雜病亦因陰气盤据而成痰飲,均当以溫药和之,故苓桂朮甘湯不僅能治伤寒,凡雜病屬于痰溼水气的,都可以治療。 (二)藥物的性能茯苓:屬芝栭科之地中菌,寄生于松根。含茯苓酶,灰份、葡萄糖等,性  相似文献   

13.
动脉一、前人对《辨脉法》中动脉的体会动脉之名首先见于《伤寒论·辨脉法》,前人体会颇不一致.兹分别征引讨论如下:《辨脉法》第一条说:"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濇弱微弦,此名阴也."成无己注:"病邪在表则见阳脉,病邪在里则见阴脉."此条未言动脉的形象,但属于阳类,与大浮数滑并列,而成氏又认为邪在于表,则其不属于虚可知.同篇第六条说:"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相似文献   

14.
朱丹溪說:“最难調治者弦脉也。”张石頑也說:“弦为六贼之首,最为諸經作病。”这說明各种疾病都可現弦脉,而且現弦脉的疾病是比較复杂难疗的,因此进一步对弦脉的認識,存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意义。《伤寒論》以弦脉为阴,高阳生脉訣以弦脉为阳,李濒湖脉学又以为阳中之阴。凡此种种,說明了历来医家对弦脉的看法各有不同,以致临床辨証漫无准則。为此,不揣譾陋,参考文献并結合临床实践,对弦脉的体状与本质提出討論,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5.
绍奇谈医(四)——仲景风湿三方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论>太阳篇174、175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阳微阴弦”“阳微阴弦”引自《金匮要略》。文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对“阳微阴弦”注家有不同解释。其一,从上下而言,“阳微”即浮取脉微,主胸阳不足。“阴弦”指沉取脉弦。主阴邪(水饮、痰、瘀等)有余。《难经》云:  相似文献   

17.
1、疾病发生后引起气血变异,脉象也随之变化,出现异常脉象称为病脉。病脉有多种,主要根据脉形、脉位、脉势与节律来区分。2、浮脉:轻取即得,举之泛泛而流利,按之稍减而不空。古人喻为“水漂木”、“捻葱叶”。浮脉多主表证,是人体卫阳起而抗外邪。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忌见浮脉,表示真气去脏而外越经络。3、浮脉大致有4种相类似的脉,其一为芤(kōu音抠)脉。芤是一种叶子中空的草。芤脉表现为浮大中空,浮取脉大而软,重按有中央空两边实之感。常见于大失血、亡津液之后,属大虚的表现。4、浮脉的第2种相类脉为革脉,浮取弦大…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前22篇共398条,其中涉及到针灸治疗方法者,虽只有11条,但都切中要害,于临床颇具启迪,现分述如下。1治疗疾病1.1祛风解表“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1条:“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疟病虽由感受疟邪引起,而其病情变化则有偏表偏里、在上在下、属寒属热的不同。迟紧两脉,虽均主寒,但有表里不同,弦紧为病偏表,多兼感风寒,放以发汗或针灸的方法解表扶风散寒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2清泻瘀热“妇人杂…  相似文献   

19.
第276条太陰病,脈浮者,可发汗,宜桂技湯。本条大多数注家均認为太阴病脉浮可用桂枝湯。如柯韻伯認为太阴病脉浮为在表,当見四肢煩疼等証,故主用桂枝湯。周禹載認为太阴證見腹滿,脉仍見浮,乃太阳风候,用桂枝湯是凭脉不凭証。唐容川認为太阴病是指腹滿湿气为病,今脉浮是湿从外至,仍欲外出之象,故用桂枝湯。独舒馳远認为太阴病用桂枝湯与法不合。他說:“証属里阴,虽脉浮亦不可发汗,卽余外兼太阳表証,当以理中为主,内加桂枝,两相合治,此一定之法也。今只据脉浮,卽用桂枝,专治太阳,不顾太阴,太不合法。”  相似文献   

20.
“阳微阴弦”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阳微阴弦”被后世医家公认为是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笔者拟从气虚寒盛的角度对此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