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梗死在中老年常见病中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其发病机制是局部脑血流突然中断或长时间低灌注,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和缺氧坏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传统观点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1].然而,新近文献报道心源性栓塞或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引起的栓塞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另一个重要病因[2-5].另有文献报道,AS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表达增多,进而引起纤维成分大量降解和斑块破溃,形成的附壁血栓容易脱落,进而导致脑梗死等疾病发生[6].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112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并对患者进行了简化智能状态量表 (MMSE)、记忆力、计算力、注意力、反应速度、视空间等多项神经心理测验 ,同时对患者入院时、第 3~ 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 (SSS)。结果 :脑梗死患者多项神经心理检测记分较健康对照组低 ,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较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记分低 ,以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严重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降低最为明显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入院时SSS计分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 ,近期预后差。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影响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 ,有颈动脉硬化的脑梗死患者缺血性损伤严重 ,影响脑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一直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脑梗死是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其病因是由于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或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从而造成管腔狭窄和闭塞。  相似文献   

4.
这是第一届世界生物力学大会上的主题报告之一,讨论血流动力学与动脉硬化的关系。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涉及许多因素,这些因素是环境和遗传;动脉壁的内原性细胞。特别是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血液的有形成分,特别是单核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蛋白;动脉内膜的结缔组织成分。而流体力学因素是粥样硬化症具有高度病灶性的原因。据研究表明。血液动力学对内皮细胞、动脉内膜加厚和对征集单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年来 ,随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注意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颈动脉硬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比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的动脉硬化严重程度明显。本研究通过对照健康人群、非冠心病 (CHD)患者和CHD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研究颈动脉IMT增厚与CHD的关系 ,从而为CHD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简便无创的方法。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的选择与分组收集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有症状的CHD患者10 4…  相似文献   

6.
精神应激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在逐年升高.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如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但精神应激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Black PH 等[1]的综述中,总结了众多研究者关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得出结论:大约40%的动脉硬化的病人没有吸烟、高脂、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而与精神应激密切相关,许多学者推测这些患者是因为反复的急性精神应激或慢性的精神应激引起了动脉中慢性的炎症反应.与冠心病有关的精神应激因素一般包括社会经济状态、工作条件、婚姻冲突、生活方式、A型性格等,其中A型性格、慢性的婚姻冲突、工作应激与冠心病的关系最为密切.何耀东等[2]对13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研究证实,A型行为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相对危险度,男性为6.33,女性为5.05,且性格评分等级与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对危险度、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等均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的相关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中青年脑梗死病因和危险因素极为复杂,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吸烟、肥胖、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偏头痛、头颅外伤等多种因素。结论: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高血脂最多见,其次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吸烟,肥胖也与中青年人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方法 :本研究根据北京部分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情况 ,按照 1 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同盟 (WHO/ISH)标准进行临床调研。结果 :75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发生左室肥厚 1 5例 ( 2 0 0 0 % )比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37例 ( 4 9 33% )的发生率为高。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 ,单侧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 ,右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 ;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 ,以颈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 ,颈总动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发生率次之 ;后壁斑块…  相似文献   

9.
吴志亮 《医学信息》2010,23(2):364-366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病变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自颈总动脉近心端开始,分别取其短轴和长轴切面,由近而远逐渐向远心端扫查,观察颈总动脉及其分又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形态、斑块及血流情况。结果 129例脑梗死患者中有110例共329支颈部动脉患有不同程度的硬化,100例共178支动脉有硬化斑块。13例14支动脉为中度至严重狭窄;3例3支颈内动脉为完全闭塞,不能引出血流频谱和血流色彩。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所形成的颈动脉狭窄和斑块是缺血性脑病的病理基础,颈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脱落、斑块的破裂出血可以成为大片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5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示有无斑块形成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2例)和无斑块组(66例).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等一般资料.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结果: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吸烟史,饮酒史,IMT是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单因素(P<0.05).年龄、高血压病史、高血糖病史、吸烟史以及IMT是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评估颈动脉部超声相关参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96例脑梗死组及80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8%,对照组为40.0%;颈动脉软斑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42.7%,对照组为18.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21.9%。对照组为8.8%;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增厚、软斑、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孙寄  彭小飞 《医学信息》2006,19(6):1097-1097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致残率高,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酗酒等均与其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也是其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脱落,随时有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为便于临床及早干预,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我们对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规行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寻找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就诊的242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梗死患者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42例脑梗死患者中出现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21例(8.68%);住院时间≥10d、发热、瘫痪、贫血、大小便失禁、空腹血糖6.1mmol/L是脑梗死患者出现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营养支持、使用预防性敷料是脑梗死患者出现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保护因素(P0.05且OR≥1)。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临床需针对各种危险因素加强预防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压力性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4.
无症状脑梗死临床危险因素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宝宁 《医学信息》2006,19(8):1457-1458
目的 总结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主要危险因素及影像学分析。方法 对4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情况,CT表现:血压、血糖、血脂、血流动力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无症状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老年人,绝大多数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部位多位于放射冠,基底节区。高血压、动脉硬化是主要病因。结论 针对其危险因素积极开展二级预防可防止其发生及发展成血管性痴呆及假性球麻痹。  相似文献   

15.
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流体力学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阐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及斑块破裂机制对于寻求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至关重要。目前文献研究表明,血管分叉部位低剪切力的产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键因素。在这一部位,降低的剪切力使内皮细胞损害,脂质沉积,从而脂纹形成,形成的脂纹进一步改变局部的血流状态,因而斑块进一步增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最终诱发脑梗死的机制不仅与血管管腔狭窄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动脉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林霞 《医学信息》2001,14(6):368-369
随着 CT和 MRI的临床应用 ,无症状性脑梗死 (SCI)在糖尿病中的检出率日渐增多。一般认为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与 SCI有关 ,SCI者更易发生症状性脑梗死〔1〕。及早发现和治疗 SCI患者有益于降低糖尿病症状性脑梗死发生。本文就 45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998年以来 ,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而无其它脑血管疾病者 45例 ,作为观察组。年龄 5 6~ 74岁 ,平均 6 4.5岁。每例均详细询问既往史、家族史 ,记录糖尿病及高血压、冠心病病史 ,检查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 ,红细胞压积、肾功能及心电图 ,…  相似文献   

17.
血 小板在血栓性疾病的形成及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白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 ,且常发生在动脉内 ,血流速度较快是形成的因素之一 ,血管壁受损 ,血小板的粘附、聚集是重要因素 ,血小板计数增高时 ,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大 ,但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反应等增强是许多疾病中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1] 。我室以二磷酸腺苷 (ADP)作为诱聚剂 ,对在我院住院的 2 4 0例确诊的脑硬塞、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人进行了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资料。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健康体检人员 12 0例。年龄在 3 0~ …  相似文献   

18.
在颈内动脉灌注范围发生梗塞或是一过性缺血的病例中,几乎一半病例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叉部都有粥样硬化斑存在。这些粥样硬化斑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有关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但是,如果能在病变早期阶段检查出来,进行防治,也有可能阻止脑梗塞情况的发生。颈动脉分叉部多普勒超声扫描检查系统就是在上述这种思想指导下研制出来的。这种检查能为一些需要判断颈动脉系统是否有粥样硬化存在的病人提供一种无损性的、快速的、经济而又安全的检查方法。正当一些  相似文献   

19.
超声技术评价血脂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血脂康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随机将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脂血症患者 30例分为血脂康组与洛伐他汀对照组 ,各 15例 ,用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 ,记录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IMT) ,治疗 6个月后复查。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后IMT均显著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P <0 .0 5 ;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表明血脂康与洛伐他汀均有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或糜烂的基础上,继发完全或不完全血栓形成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目前普遍认为炎症在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演变和斑块破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