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用拉米夫定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意义和疗效。方法将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随机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即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研究组实施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48W为1个疗程,而对照组则不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TLB),HBV DNA及肝纤维化指标、部分肝穿组织学变化。结果检测发现治疗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四项等指标与治疗前相比都有明显改善,HBV-DNA低水平复制,肝穿组织学明显改善。结论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病毒和宿主之间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相互作用,故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疗程较长,对于基层医院医师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抗病毒药物,至关重要,治疗策略应特别考虑药物的长期疗效、安全性、耐药性[1];另外患者的经济条件也决定患者的依从性,如何选用价格适中,抗病毒疗效确切的药物也是基层临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指南》2020,(5)
目的分析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7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成两组,一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为普通组,一组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4周ALB为(41.61±1.69)g/L,TBIL为(31.28±8.05)μmol/L,ALT为(50.41±9.46)U/L,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转阴率为76.92%(30例),普通组治疗后转阴率为51.28%(20例),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效果明显,可有效恢复患者肝功,促进转阴,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保肝、支持、对症等),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口服。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改善及HBVDNA阴转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平均腹水消退时间和使用利尿剂时间是6.4±4.2天和20.0±8.1天,明显优于对照组9.1±5.4天和26.4±9.6天。结论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89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1例采用单独给予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24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ALB)、HBV DNA及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和病毒变异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患者HBVDNA及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病毒变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可有效延缓或阻止肝硬化的进一步发展、改善肝功能,并能稳定或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病毒变异率低,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对2007年2月至2009年7月来自我院的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对于观察组,在给予拉米夫定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均为96周。结果观察组在治疗48周、96周后,肝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HBV-DNA阴转率和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都要明显的比对照组的高(P<0.05);观察组96周无耐药发生,对照组48周、96周有7例、11例发生耐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有很好的疗效,降低耐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8.
姜艳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1):56-58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沈阳市浑南区医院收治的CHB肝硬化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69.09%(χ~2=14.314,P<0.01)。治疗后2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肽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清蛋白(ALB)、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7,P=0.567)。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CHB肝硬化疗效显著,对增强患者肝功能具有积极作用,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130例,将其随机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双环醇片100 mg/d,熊去氧胆酸胶囊250 mg/d,连用半年;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d,连用半年。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3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6,P<0.05)。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恢复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环醇片、熊去氧胆酸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疗效显著,肝功能状况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对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组,所有患者在保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拉米夫定(A组)100mg/d、阿德福韦酯(B组)10mg/d、恩替卡韦(C组)0.5mg/d口服,疗程为48周,同时设立保守治疗组(D组),观察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HBV-DNA定量、HBeAg阴转、HBeAg/HBeAb转换情况。结果通过抗病毒治疗,A、B、C三组患者无一例死亡,临床表现、体征、肝功能、PTA均有明显改善,HBeAg血清转换率三组分别为20%、8%、23%,三者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HBV-DNA阴转率三组分别为48%、28%、68.2%,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D组疗效最差,死亡3例,抗病毒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行抗病毒治疗,可首先选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为防止应用拉米夫定病毒变异,可在病情好转后改用阿德福韦酯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队列研究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白蛋白(Alb)及胆碱酯酶(Ch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以及HBV DNA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抑制HBV病毒复制,促使HBeAg转阴。 相似文献
12.
Freedman ND Curto TM Morishima C Seeff LB Goodman ZD Wright EC Sinha R Everhart JE;HALT-C Trial Group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2011,33(1):127-137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1; 33: 127–137
Summary
Background Silymarin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herbal product for chronic liver disease; yet, whether silymarin protects against liver disease progression remains unclear. Aim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silymarin use on subsequent liver disease progression in 1049 patients of the Hepatitis C Antiviral Long‐Term Treatment against Cirrhosis (HALT‐C) trial who had advanced fibrosis or cirrhosis and had failed prior peginterferon plus ribavirin treatment. Methods Patients recorded their use of silymarin at baseline and were followed up for liver disease progression (two point increase in Ishak fibrosis score across baseline, year 1.5, and year 3.5 biopsies) and over 8.65 years for clinical outcomes. Results At baseline, 34% of patients had used silymarin, half of whom were current users. Use of silymarin was associated (P < 0.05) with male gender; oesophageal varices; higher ALT and albumin; and lower AST/ALT ratio, among other features. Baseline users had less hepatic collagen content on study biopsies and had less histological progression (HR: 0.57, 95% CI: 0.33–1.00; P‐trend for longer duration of use=0.026). No effect was seen for clinical outcomes. Conclusions Silymarin use among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itis C‐related liver disease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rogression from fibrosis to cirrhosis, but has no impact on clinical outcomes (Clinicaltrials.gov #NCT00006164). 相似文献13.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12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Ⅰ组38例,给予传统治疗;对照Ⅱ组42例,给予传统治疗+抗病毒治疗;治疗组46例,给予传统治疗+抗病毒治疗+扶正化瘀胶囊,扶正化瘀胶囊治疗24周;3组患者治疗观察48周. 结果 对照Ⅰ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好转、Child-Pugh评分下降和血清透明质酸(HA)、房粘连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PCⅢ)等肝纤维化指标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对照Ⅱ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好转,Child-Pugh评分下降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治疗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下降和Child-Pugh评分下降均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P<0.01或P<0.05). 但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改善与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清蛋白上升与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同时应用扶正化瘀胶囊抗肝纤维化治疗可更有效改善患者肝纤维化和提高患者的血清清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和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某院收治的所有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选取其中的65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在某院体检的6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液,然后进行检测并分析,将研究组的65例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进行各指标水平的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血清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总胆汁酸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患者的Child-Pugh分级各指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功能的检验能够应用到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当中,显著提高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为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发展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对重症病毒性肝炎 (以下简称重型肝炎 )、肝硬化所致氮质血症的疗效。方法 :3 0例重症肝炎、肝硬化所致氮质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15例。在护肝、利尿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 10 μg ,对照组加用多巴胺 2 0mg ,两组药物均溶于 10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mL中静脉滴注 ,qd ,疗程均为 4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60 .0 % ,对照组有效率 3 3 .3 % (P <0 .0 5 )。治疗组血清肌酐、尿素氮、总胆红素比对照组下降明显 ,Na+比对照组上升明显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前列地尔对重症肝炎、肝硬化所致氮质血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乙肝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高发区,约1.2亿人携带HBV,其中50%~75%的人有活动性病毒复制的慢性乙肝,每5年中约有6%~15%的人由代偿性肝硬化发展至肝癌。但自2002 年乙肝疫苗被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后,乙肝疫苗接种率大幅升高,2006年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示,5岁以下儿童的乙型肝炎s抗原(HBsAg)携带率仅为0.96%,表明我国已由一个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地区降低到了中流行地区。就我国而言,绝大多数HBV感染儿童的感染途径为母婴传播,主要为母亲的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且传播途径可重叠。被感染新生儿中的90%与1~5岁急性感染幼儿中的25%~50%会发展成慢性感染,只有小于5% 无症状感染的成年人及青少年会发展成慢性乙肝[4] 。因此,我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90%以上都源于婴幼儿时期的HBV感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指南》2021,(2)
目的探讨肝脂肪变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脂肪化程度为1级的33例患者作为A组,将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脂肪化程度为2级的33例患者作为B组,将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脂肪化程度为3级的33例患者作为C组,3组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外周血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效果明显优于治疗3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患者在治疗3、6个月后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恢复正常率明显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A组恢复正常12例,占36.36%,B组7例,占21.21%,C组4例,占12.12%;治疗6个月后,A组恢复正常22例,占66.67%,B组15例,占45.45%,C组10例,占30.30%;A组治疗6个月后的白细胞介素(IL)-2、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明显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肝脂肪化能够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敏感性指标。临床上若发现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失衡,继发肝脂肪化及其相关并发症,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经过目前标准的治疗方案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丙肝)合并肝硬化的患者疗效不佳。随着治疗丙肝新药越来越多,许多新的治疗慢性丙肝合并肝硬化的抗病毒方案出现了。由于第一代蛋白酶抑制药博赛匹韦、特拉匹韦的不良反应较大,因此用于丙肝合并肝硬化患者的治疗需要谨慎。其他治疗丙肝的新药辛姆匹韦、索非布韦、来第帕韦对于丙肝合并代偿性硬肝化患者有疗效,但是有合并症患者的病毒应答(SVR)低于没有合并症的患者。因此,今后需要优化这些药物组合的治疗方案,以此缩小持续性的病毒应答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及影像学指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1月6日,收集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