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烹调油样品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 phthalate,DBP)与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的污染情况。[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选择离子检测(SIR)方式,测定取自居民家中未加热食用油、烹调剩油和厨房抽油烟机内油盒中的烹调油烟冷凝物,食堂中未加热食用油、烹调剩油和烹调油烟冷凝物;小摊贩所用的未加热食用油及其锅内剩油;快餐店未加热过的固体起酥油及烹调剩油等样品中DBP与DEHP的含量。[结果]9户居民家庭厨房和食堂不同烹调油样品中DBP和DEHP均为阳性,且烹调油烟冷凝物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未加热食用油和烹调剩油中的含量;DBP和DEHP含量:前者分别为2.29~597.01μg/g和38.96~4774.72μg/g;后者分别为3.22~42.81μg/g和15.61~112.64μg/g。小摊贩和快餐店不同烹调油样品中,仅1例炸面食剩油检出DBP和DEHP。[结论]大部分烹调油样品被DBP、DEHP污染,且烹调油烟冷凝物中的含量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21年潍坊市市售塑料桶装植物性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污染状况。方法 样本采集采取随机购买方式,采样点涉及潍坊市各类超市、农贸市场、农村食用油加工作坊等。2021年共采集谷类植物性食用油样本125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18种常见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结果 125份食用油样本中检出较高的有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邻苯二甲酸二(2-丁氧基)乙酯(DBE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检出率分别为62.4%、42.4%、32.8%、31.2%、13.3%。其中DBP的总体均值为0.235 mg/kg,最高检出浓度为0.802 mg/kg,超标率为16.8%;DEHP总体均值为0.332 mg/kg,最高检出浓度为1.889 mg/kg,超标率为4.0%;DINP总体均值为1.010 mg/kg,最高检出浓度为16.96 mg/kg,超标率为3.2%。结论 潍坊市售塑料桶装食用油中PAEs整体检出率较高,相关部门应重视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带来的污染,并定期开展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种最常见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污染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 phthalate,DB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在人血清中的含量水平.[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提取,高速离心去蛋白和低温浓缩的前处理技术,用气相色谱法(GC-FID)测定,并对测定结果用SAS 8.0做统计分析.[结果]337份人血清中DBP、DEHP的检出率分别为88.4%和90.2%,含量为未检出(ND)~0.89 mg/L、ND~5.34 mg/L,且DEHP的含量高于DBP的含量(z=-248,P(0.01).[结论]测定结果提示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污染物已进入人血清,部分人体内有一定的污染负荷,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食用油及其加热产物(烹调油烟和烹调剩油)对果蝇寿命的影响。[方法]采用OrengonK野生型黑腹果蝇,分别喂饲含有烹调油烟、烹调剩油和未加热食用油(浓度分别为0.67%、2.00%和6.00%)的培养基,隔天计数果蝇的死亡数,直至果蝇全部死亡。[结果]染毒组雌雄果蝇半数死亡时间(LT50)与对照组比较,分别缩短了10~37d和1~24d;平均寿命(MLS)分别缩短了9~30d和2~23d;平均最高寿命(MMLS)分别缩短了16~44d和5~33d;除雄性0.67%油烟组外,染毒组的MLS和MML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食用油加热产物有明显缩短果蝇寿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学习用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增塑剂的污染状况,于2013年4—6月,采集常州市不同种类学习用品[塑料书套、拉链(文件)袋、尺子、文具盒(袋)和塑料垫板分别为38、30、24、15、7件],分别检测6种PAEs[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的含量。结果显示,共采集114件样品,PAEs的检出率高达69.3%,总含量超过1000 mg/kg的占40.4%,其中,DEHP的检出率(60.5%)和平均含量(39 554.3 mg/kg)均为最高。聚氯乙烯(PVC)材质中DEHP的检出率高达97.8%,最高含量为143 290.2 mg/kg。本次调查中部分塑料学习用品中PAEs类增塑剂污染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育龄女性邻苯二甲酸酯的暴露水平,分析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 [方法] 176名对照和134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研究对象的调查问卷,气相色谱法检测其血清中邻苯二甲酸酯含量. [结果] 310例女性血清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检出率分别为15.5%、95.2%和93.5%,几何均数分别为0.062、0.219和0.178 mg/L;病例组血清中DBP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5% vs.92.6%,P<0.05);病例组血清中DBP、DEH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DBP为0.304mg/L vs.0.171mg/L,P<0.05; DEHP为0.200 mg/L vs.0.163 m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文化程度、有流产史、避孕药服用史、妇科疾病家族史、较高的血清DBP含量可能是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OR>1,P<0.05). [结论]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暴露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10~12岁城市和农村儿童血清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于2007年1月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RP-HPLC)测定36名10~12岁城市儿童和38名10~12岁农村儿童血清中3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含量。结果城市儿童血清中DEP、DBP、DEHP含量(中位数)分别为0.0026、0.0359、0.10625mg/L,农村儿童血清中DEP、DBP、DEHP含量(中位数)分别为0.0000、0.0406、0.05245mg/L。城市儿童血清中DEP和DEHP的含量高于农村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地区城市儿童血清中DEP和DEHP的含量水平高于农村儿童。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四川省市售植物性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AEs)的污染状况,计算通过摄入植物性食用油中PAEs的膳食暴露量,对四川省居民膳食暴露风险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四川省市售的298份植物性食用油样品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进行测定。采用植物性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 - 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的平均含量,结合居民食物油每日平均消费量,计算四川省居民经植物性食用油摄入的DBP和DEHP水平,并与DBP和DEHP的的每日可耐受摄入量(TDI)进行比较,初步评估四川省居民经植物性食用油摄入的PAEs的健康风险。结果 植物性食用油中DBP检出率为59.4%,总体均值为0.30 mg/kg,最高检出浓度为9.78 mg/kg,超标率为19.5%;DEHP 检出率为60.7%,总体均值为0.70 mg/kg,最高检出浓度为26.1 mg/kg,超标率为3.0%;DINP检出率为41.3%,总体均值为0.92 mg/kg,最高检出浓度为26.1 mg/kg,超标率为0.7%。四川省居民经植物性食用油摄入的DBP、DEHP和DINP暴露量均值分别为0.242、0.379和0.742 μg/kg BW,均低于健康指导值。结论 四川省居民经植物性食用油摄入的PAEs的健康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9.
烹调油烟对暴露人群的免疫损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检测烹调油烟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 ,并分析烹调油烟对职业暴露人群的免疫损伤作用 ,为全面评价烹调油烟的健康危害提供依据。 [方法 ]从居民厨房脱排油烟机的集油杯中采取烹调油烟冷凝物 ,用二甲基亚砜 (DMSO)配成不同浓度的烹调油烟冷凝物乳液 ,应用MTT法检测烹调油烟冷凝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以餐饮行业厨师 87人为暴露组 ,管理人员 65人为对照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测定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 (PBLT) ,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职业暴露烹调油烟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 ]不同浓度烹调油烟冷凝物受试组间的吸光度 (A)值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受试物浓度在 12 5 μg /ml以上时 ,各浓度组与DMSO对照组的吸光度(A)值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且各浓度组吸光度 (A)值随测试浓度的升高而递减。暴露组IgG、IgA和PBLT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且与暴露年限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 [结论 ]烹调油烟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并且存在剂量 反应关系。烹调油烟对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地下空间空气污染状况及其消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51条地下空间空气污染状况,观察二氧化氯(ClO2)对坑道空气的消毒效果。[方法]用撞击法和沉降法监测空气中细菌总数及真菌数。将活化后的ClO2分三组10 mg/m3、5 mg/m3、1 mg/m3对坑道空气进行喷雾消毒。[结果]地下空间空气细菌总数符合军用卫生标准。真菌以半密闭型最高,通道与房间分别为5 950 cfu/m3及9 500 cfu/m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ClO2 1 000 mg/L浓度10 ml/m3消毒30 min,撞击法及沉降法检测细菌总数消亡率为94.6%、93.5%,真菌消亡率为92.1%、89.6%。[结论]地下空间飘浮的大量真菌对进驻人员有潜在危害。ClO2以1 000 mg/L浓度,10 ml/m3对坑道空气消毒,杀菌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不同食用油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肖锦腾  周德勤 《营养学报》1990,12(3):305-312
本实验采用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20g,喂给四种食用油,即豆油、花生油、猪油和菜籽油。观察对血脂水平、心血管组织形态、脂肪酸组成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猪油影响最大,豆油最小。猪油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明显高于豆油组(P<0.05)。血小板数和聚集率,猪油组分别为149×10~9/L(14.9万)和30.2%,豆油组力223×10~9/L (22.3万)和21.8%。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猪油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血清、心肌和肝脏中分别为44.8%、56.1%和33.5%,豆油组分别为33.6%、55.2%和25.9%。多不饱和脂肪酸,猪油组较低,豆油组合量高。主动脉电镜观察结果,猪油组血管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和肿胀最重,且每只动物均有发生。豆油组轻,每种奋发生1例。花生油影响次之。菜籽油对动物体重增长影响最大,而且心肌中C22∶1酸含量甚高,为27.2%。  相似文献   

12.
郭华  周贻兵  林野  黄培林 《职业与健康》2013,(24):3301-3303,3306
目的评定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废弃食用油脂中胆固醇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定量评价测定结果质量。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测量不确定的来源,计算各不确定度分量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当k=2(95%置信概率)时,废弃食用油脂中胆固醇含量为(0.085±0.036)mg/g。结论方法适用于评定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废弃食用油脂中胆固醇含量的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为样品重复性测定和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年上海废弃食用油脂回收加工情况,对废油脂产生量进行估算。建立了废油脂产生量与营业额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居民用于餐饮的消费性支出(TCER)等参数预测废油脂产生量和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5年,上海废油脂产生量约1.63万t;2010年,废油脂产生量将达1.95万t。废油脂产生量呈增长趋势,但趋势渐趋缓和。  相似文献   

14.
浅析餐厨垃圾利用处置不当产生的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餐厨垃圾利用处置不当产生的危害,包括用未经处理的餐厨垃圾饲喂动物的危害,对食品安全的危害,以及对环境卫生和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潲水油等废弃食用油脂检测指标的建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建立简单、实用性强、适用于各种废弃食用油脂鉴别的检测方法,提高检出率,为食品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市售普通食用油和废弃食用油脂的脂肪酸组分、酸价等卫生指标以及氯化钠、谷氨酸钠等指标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食用油和废弃食用油脂两类油脂酸价、羰基价、氯化钠、谷氨酸钠等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脂酸C18:0含量和过氧化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照现有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进行检测无法判定油脂样品是劣质油还是来源于废弃油脂,卫生学指标酸价、羰基价作为初筛指标,结合氯化钠、谷氨酸钠残留检测或脂肪酸组分分析等多个指标综合评价可以有效鉴别普通劣质油脂与各类废弃食用油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城市居民烹调用油脂及食盐摄入水平,为制定切合实际的社区居民控油、控盐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个城市社区,共220户,采用《社区居民营养与慢性病调查问卷》、《家庭食用油、盐类摄入量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居民每标准人日食用油脂摄入量平均46g,是推荐标准的1.8倍;多数居民(66%)的食盐摄入量达到了我国的初步控盐目标(每标准人日不超过8g);人群中"只吃植物油"的比例为主,"只吃动物油"的人数很少(2.3%),但仍有约40%的人同时兼吃动物油;约有1/4的居民经常食用油炸和腌制食品;约有一半的居民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结论应进一步指导居民建立健康文明的膳食行为、降低烹调用油和食盐的消费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维生素A(VA)强化食用油营养干预对少年儿童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在四个不同地区选择VA缺乏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VA含量为7500μg/kg的食用油对受试儿童进行5个月营养干预,观察血清VA水平、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含量的变化。结果:干预组儿童的血清V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IgA和补体C3含量得到显著改善,但IgG,IgM含量与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别。结论:VA强化食用油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VA营养状况,提高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成都市城区居民主要调味品(油、盐等)的摄入情况,为开展营养宣传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成都市部分家庭进行膳食调查获取家庭调味品消费量,并根据一定比例将调味品消费量分配至个人。结果成都市城区居民油、盐平均每摄入量分别为48.4g/标准人日和11g/标准人日,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的居民比例分别为54.0%和66.2%;45岁以上年龄组油、盐摄入超标率明显高于45岁以下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都市城区居民油、盐摄入量超标严重,中老年人更为严重,应加强营养宣传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
光照及包装对强化食用油中维生素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包装对光照引起VA损失的保护作用 ,采用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5L)PE瓶密闭包装VA强化食用色拉油 (VA含量 80 0 0 μg kg) ,并分别采用强光 (45 0 0lx)、弱光 (10 0 0lx)和避光 (<10 0lx)和室温条件进行保藏。于 0、1、3、5、7和 10天时取样测定VA含量。结果发现 ,强光照射下 ,各种包装的VA均损失严重 ,其中透明包装的VA损失最多 ,至第10天时损失率高达 89% ,不透明包装VA损失较少 ;不透明包装时 ,各种光照强度下VA损失均较小 ,其中避光保存的强化油中VA的损失最少 ,至第 10天时损失率仅为 3%。结果表明 ,采用不透明包装可以降低光照引起的VA损失。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家庭厨房吸油烟机油杯中冷凝物的总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样品中有74种化合物,其中包括烃类、醇酚类、醛酮类,酯类、羧酸类、杂环稠环类、甾醇类等,其中有些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同时还用该样品对果蝇经口染毒的细胞遗传毒性进行了研究,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SLRL)的实验结果表明:厨房油烟冷凝物具有较强的致突变作用。其110、320、960mg/L三个浓度组的总突变率分别为0.1732%、0.4306%、0.1707%,实验中第Ⅱ窝的320mg/L浓度组与第Ⅲ窝110mg/L浓度组的致突变率分别达到0.530%和0.540%(P<0.001)。呈现有较高的隐性致死作用。此外,本次实验还表明油烟冷凝物对果蝇的生殖系统有一定的作用(P<0.05),其中320mg/L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三个浓度组第Ⅰ窝的不育率分别为2.564%、2.056%和2.845%,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