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心脑及周围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大量存在于动脉粥样斑块中,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迁移而在动脉硬化早期就发挥作用。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设计:描述性观察。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 对象:为2001-09/1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的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53例,女28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5&;#177;11)岁。 方法: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将8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成颈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检查两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观察各危险因素指标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主要观察指标:颈动脉硬化的各项危险因素指标,颈动脉斑块。 结果: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颈动脉有斑块组(45例)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4.38&;#177;1.33)g/L;(5.19&;#177;1.27)mmol/L;(3.15&;#177;0.73)mmol/L,高于无斑块组(36例)(3.20&;#177;1.30)g/L;(4.56&;#177;1.30)mmol/L;(2.49&;#177;0.92)mmol/L,P〈0.05)。②颈动脉斑块在纤维蛋白原低、中、高三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1%(5例)、16%(7例)、73%(33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③颈动脉硬化的多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年龄水平增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结论:纤维蛋白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损害进行了彩色超声检查分型、脑部病灶的计数、以及部分外周血循环中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探讨炎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12/2003-12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2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3组:颈动脉正常组33例、稳定型斑块组38例、不稳定斑块组41例;比较3组患者颅脑CT平片颈内动脉分区梗死灶计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脂各项指标检查。结果:11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颈内动脉分布区病灶计数:CT平片显示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稳定型斑块组犤(3.95±1.91)个,(2.12±1.26)个,(2.32±1.62)个,P=0.001,0.031犦。②血脂各项指标检查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稳定型斑块组犤(6.89±1.47),(5.26±1.63),(4.52±1.04)mmol/L;(2.65±1.72),(1.83±1.21),(1.34±0.96)mmol/L;(4.98±2.36),(3.37±1.16),(2.16±0.96)mmol/L;P<0.05犦。3组患者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α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③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不稳定斑块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稳定型斑块组犤(8.99±1.87),(7.50±2.38),(6.71±1.41)×109L-1;(1.09±0.54),(0.68±0.48),(0.36±0.23);(3.99±2.31),(2.85±1.84),(2.11±0.97);(4.19±1.24),(3.45±0.82),(2.23±0.62)g/L;P<0.05犦。结论: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斑块不稳定性与血脂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炎症因子中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有关。②基于颅脑CT平片的颈内动脉分布区梗死病灶计数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3-01/2005-05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6例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B超检查,测定内中膜厚度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以内中膜厚度>度1.2mm为斑块形成标准。记录临床资料,计算体质量指数,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α、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结果:146例全部完成测试进入结果分析。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为51.8%,146例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2组:粥样硬化组76例和非粥样硬化组70例。②粥样硬化组年龄、病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非粥样硬化组[(57.75±3.46),(51.21±3.23)岁;(5.52±0.58),(4.45±0.43)年;(4.72±0.47),(4.21±0.56)mmol/L;(3.29±0.53),(2.33±0.45)mmol/L;(4.52±0.76)(3.49±0.49)g/L;P均<0.05]。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进入方程,且OR值均大于1,P<0.01。结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原是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6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 132例 (82 .5 % ) ,颈动脉狭窄 7例 (4 .4 % )。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 (5 4 .8% )。颈动脉有斑块组其高血压发生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保国  穆建敏  任琳 《临床荟萃》2003,18(21):1227-1228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5 2例 4 5岁以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4 8名同年龄健康对照组、5 5例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 0名同年龄对照组的血脂、脂蛋白、血糖水平及血压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总胆固醇含量为 (5 .0 0± 1.4 6 )mmol/L ,甘油三酯为 (1.92± 1.4 4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为 (2 .98± 0 .93)mmol/L ,显著高于对照组 [总胆固醇 (4 .35± 0 .95 )mmol/L ,甘油三酯为 (1.4 1± 0 .5 8)mmol/L ,低密度脂蛋白为 (2 .4 1± 0 .80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 (1.16± 0 .35 )mmol/L ,载脂蛋白A(1.12± 0 .18) g/L ,低于对照组 [高密度脂蛋白 (2 .18± 0 .82 )mmol/L ,载脂蛋白A(1.37± 0 .73)g/L]及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组 [高密度脂蛋白 (1.4 3± 0 .32 )mmol/L ,载脂蛋白A(1.32± 0 .17) g/L]。 结论 脂质代谢异常是引起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 ,其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可能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着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的增多,彩色超声逐渐成为评价颈动脉乃至全身血管病变程度的首选监测手段.目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彩超表现与血脂、血糖和血黏度进行对照分析,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机制及其早期症状.设计病例对比观察.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超声诊断科和心内科.对象选择2002-10/2003-12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首诊心血管疾病患者154例,均知情同意.方法应用LOGIQ700及DU-5彩超仪,纵切面和横切面扫查整个颈动脉观察全部情况.测量患者的血液检验指标,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果糖胺、血清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红细胞比容等,评估其与斑块形成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颈动脉的管径、扭曲程度.②有无斑块.③患者的甲状腺段颈总动脉测量频谱参数及验血指标.结果15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患者颈动脉形态的相关彩超参数颈总动脉前后径(9.10±0.94)mm,横径(9.02±1.03)mm.扭曲有25例,大多数为单个扭曲.内中膜增厚最明显者为4.9 mm.有斑块64例,较大斑块长8.7 mm,宽5.6mm,厚4.3 mm.②患者的血液检验指标结果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在斑块形成过程中具有显著性意义(,=4.686,4.529,P<0.05).有斑块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内[(4.45±0.98),(1.36±0.60)mmol/L(正常值上限5.2 mmol/L;2.25 mmol/L)].③甲状腺段颈总动脉有无斑块患者的频谱参数频带较宽为10 cm/s左右,都有声窗.结论血管内膜功能异常,正常水平的胆固醇或三酰甘油也会引起斑块.说明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是血管内膜功能,而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是次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血管壁上的反映可能早于血液检验.  相似文献   

7.
背景脂质代谢异常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很多研究提出其与体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变化有关.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与红细胞膜脂质成分含量变化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实验组对照,标准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检验科、急诊室及神经内科.对象2002-03/2003-1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神经门诊就诊及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105例,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选择脑动脉硬化患者42例和脑梗死63例构成两个患者组,其中男67例,女38例.同期选择在本院健康查体者65例构成对照组,男36例,女29例.方法采集参与者空腹血8 mL,采用酶学方法检测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水平,采用邻苯二甲醛-醋酸硫酸方法测定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采用化学定量法测定红细胞膜磷脂含量.主要观察指标患者组与对照组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变化及红细胞膜脂质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分析处理,105例患者组和65例对照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脑动脉硬化组和脑梗死组活性变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14±0.72)kat/L,(2.06±0.80)kat/L,(2.61±0.74)kat/L,P<0.01].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载脂蛋白A1水平脑动脉梗化组与脑梗死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1.32±0.33)mmol/L,(1.37±0.33)g/L,(1.28±0.33)mmol/L,(1.27±0.31)g/L,(1.60±0.43)mmol/L,(1.60±0.43)g/L,(t=2.72~5.01,P<0.01)].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红细胞胆固醇含量脑动脉硬化组与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94±0.82)mmol/L,(0.63±0.05)mmol/g,(3.02±0.79)mmol/L,(0.60±0.07)mmol/g,(2.56±0.58)mmol/L,(0.57±0.05)mmol/g,(P<0.01)].并且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分别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1呈正相关(r=0.247,P<0.05;r=0.303,P<0.01),而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红细胞膜胆固醇呈负相关(r=-0.212,P<0.05;r=-0.346,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下降,且并非继发于脑梗死发生后,其活性变化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1呈正相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红细胞膜胆固醇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糖耐量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背景糖耐量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潜在的危险因子,但糖耐量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确切关系尚未阐明.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患者糖耐量的异常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对象选择2001-01/2002-02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血糖异常升高患者221例,均自愿参加观察.男135例,女86例,年龄(52±10)岁.方法①受试者于空腹过夜10~14 h后食用含至少150 g碳水化合物的食物3 d,口服溶于250 mL水内的无水葡萄糖粉75 g.分别取空腹及服糖后2 h静脉血标本,立即离心分离血浆.②按照预先设计的调查表格记录患者的病史,空腹过夜12 h后测量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③使用高频B型超声检查颈动脉,用频率10 MHz的线阵探头扫描双侧颈总动脉,测量内膜内侧缘至中膜外侧缘之间的距离,即为内中膜厚度.④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进行糖耐量分型.糖尿病为空腹血糖≥7.0 mmol/L或服糖后2 h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异常为空腹血糖<7.0 mmol/L和7.8 mmol/L≤服糖后2 h血糖<11.1 mmol/L;正常糖耐量为空腹血糖<6.1mmol/L和服糖后2 h血糖<7.8 mmol/L.高血压标准为收缩压≥160 mm Hg(1 mm Hg=0.133 kP),舒张压≥95 mm Hg.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2 mm定为斑块.颈动脉内膜光滑性分级光滑性及连续性好,内膜无粗糙区为0;光滑性较差为1;明显差为2.主要观察指标各组观察对象的一般情况、血脂水平及颈动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221例血糖异常升高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血糖异常升高患者分为3组,正常糖耐量组97例,糖耐量异常组51例,糖尿病组73例.②各组观察对象动脉粥样硬化一般情况的比较糖耐量异常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糖耐量组[(1.79±0.89,3.31±0.52)mmol/L,(5.90±3.02)mU/L,1.52±0.86;(1.49±0.83,3.07±0.66)mmol/L,(3.91±2.08)mU/L,(0.93±0.54)(t=2.038~5.113,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糖耐量组[(1.17±0.28,1.39±0.32)mmol/L,(t=4.145,P<0.01)].除胰岛素抵抗指数外,以上指标糖尿病组与糖耐量异常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③各组观察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指标比较糖耐量异常组的平均内中膜厚度、内膜光滑性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糖耐最组[(0.80±0.20,0.73±0.15)mm;2.10±1.37,1.55±1.23(t=2.398,2.485,P<0.05)].④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糖耐量异常相关(P<0.05~0.01).结论糖耐量异常患者存在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其程度与糖尿病患者接近.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有斑块组80例和无斑块组68例。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血糖、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斑块组年龄、颈动脉IMT、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OR=3.546,P=0.035)、纤维蛋白原(OR=1.074,P=-0.01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最危险因素。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IMT增厚可反应颈动脉硬化程度;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 将122例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膜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其与56例对照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 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内膜中膜增厚组和对照组(P<0.05).内膜中膜增厚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检测脑梗死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评价病变程度,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颈动脉斑块患者经强化降脂后,血管内皮功能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变化.方法 102例确诊为老年颈动脉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组(10 mg/d)48例及强化降脂组(20 mg/d)54例,治疗1年后检测TC、LDL-C、HDL-C和TG水平,超声观察CIMT最厚处和最薄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FMD)及颈动脉斑块指数(P1)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1年CIMT最厚处和P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CIMT最薄处、FMD、TC、LDL-C和T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降脂组:CIMT最薄处(0.85±0.20)、(0.83±0.22)mm,FMD(3.85±1.41)%、(7.91±1.05)%,TC(6.46±1.19)、(4.82±1.26)mmol/L,LDL-C(4.71±1.00)、(3.16±1.00)mmol/L,TG(1.55±0.45)、(1.49±0.44)mmol/L;强化降脂组:CIMT最薄处(0.84±0.20)、(0.63±0.17)mm,FMD(3.74±1.38)%、(10.25±1.58)%,TC(6.36±1.06)、(4.10±1.00)mmol/L,LDL-C(4.73±1.01)、(2.28±1.26)mmol/L,TG(1.56±0.53)、(1.50±0.49)mmol/L,P均<0.05].而且治疗后1年强化降脂组较常规降脂组差异更明显(P均<0.05).结论 强化降脂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TC和LDL-C水平,改善内皮功能,降低CIMT.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斑块、减缓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95例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胆红素水平,同时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形态分为无斑块组、动脉硬化组以及斑块形成组,观察三组间血清胆红素是否有差异。结果动脉硬化组的TBIL、DBIL和IBIL水平分别为(10.26±3.79)mmol/L、(2.76±1.97)mmol/L和(7.90±3.39)mmol/L,斑块形成组的TBIL、DBIL和IBIL水平分别为(10.87±2.55)mmol/L、(2.35±1.13)mmol/L和(8.53±1.99)mmol/L,无斑块组的TBIL、DBIL和IBIL水平分别为(13.69±4.62)mmol/L、(2.67±1.01)mmol/L和(11.03±4.05)mmol/L,动脉硬化组、斑块形成组的TBIL和IBIL水平均低于无斑块组(P<0.05),而动脉硬化组与斑块形成组间TIBL、IBIL及DBIL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颈动脉IMT值与TBIL(r=-0.272,P=0.008)和IBIL(r=-0.277,P=0.007)水平存在负相关。结论低水平胆红素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但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可能与胆红素的降低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情况及其对糖脂代谢、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32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均行13C呼气试验,记录Hp感染情况,并将320患者分为Hp感染组和Hp未感染组。比较2组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h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urinary micro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Hp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320例中Hp感染132例,感染率为41.3%;Hp感染组血清TC[(4.89±1.10)mmol/L]、TG[(2.12±0.86)mmol/L]、LDL-C[(3.11±1.03)mmol/L]、FPG[(9.29±3.05)mmol/L]、2hPG[(14.52±2.38)mmol/L]、HbA1c[(8.30±1.59)%]、FINS[(12.08±2.38)u/L]、HOMA-IR(5.76±0.79)、ACR[(86±14)mg/g]均高于Hp未感染组[(4.32±1.35)mmol/L、(1.93±0.39)mmol/L、(2.73±0.90)mmol/L、(8.04±1.87)mmol/L、(10.25±1.88)mmol/L、(7.57±0.92)%、(18.72±3.29)u/L、4.25±0.98、(54±10)mg/g](P<0.05),颈动脉IMT[(1.3±0.4)mm]较Hp未感染组[(0.9±0.3)mm]增厚(P<0.05),HDL-C[(1.05±0.20)mmol/L]水平较Hp未感染组[(1.41±0.25)mmol/L]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NS(OR=2.778, 95%CI:2.156~3.400,P=0.001)、HbA1c(OR=3.621, 95%CI:2.895~4.342,P<0.001)和HOMA-IR(OR=2.084, 95%CI:1.485~2.658,P=0.002)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Hp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p感染率较高,发生Hp感染者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FINS、HbA1c、HOMA-IR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4.
老年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2005年4月至2007年10月住院的277例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A组119例)、糖尿病不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30例)、非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组32例)和非糖尿病不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D组96例),分析颈动脉斑块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①A组与C组比较显示空腹血糖[(7.14±2.49)mmoL/L与(5.21±0.87mmol/L)],TG[(1.41±0.78)mmol/L与(0.95±0.39)mmol/L],左、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85±0.11)mm与(0.79±0.08)mm,(0.85±0.11)mm与(0.78±0.09)mm]、斑块指数(1.37±1.16与0.50±0.80)明显增高(P均<0.01),HDL-C[(1.29±0.32)mmol/L与(1.58±0.45)mmol/L]明显降低(P<0.01);②A组与B组比较显示左、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85±0.11)mm与(0.80±0.11)mm,(0.85±0.11)mm与(0.80±0.12)mm]、斑块指数(1.37±1.16与0.00±0.00)及脑卒中发病率[34.5%(41/119)与13.3%(4/30)]明显增高(P<0.05或P<0.01);③颈动脉斑块与糖尿病史(r=0.551,P<0.01)、高血压病史(r=0.169,P<0.01)、冠心病史(r=0.109,P<0.05)、脑卒中史(r=0.136,P<0.05)、脂肪肝(r=0.340,P<0.01)、FBG(r=0.339,P<0.01)、TG(r=0.195,P<0.01)、ApoB(r=0.152,P<0.05)呈直线正相关,与HDL-C(r=-0.143,P<0.05)呈直线负相关.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不伴动脉粥样硬化的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脂肪肝、FBG、TG、ApoB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0例脑梗死患者与1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空腹血浆Hcy水平的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比较两组的血浆Hcy浓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血浆中Hcy浓度(25.1±4.9)μmol/L明显高于而对照组(14.8±4.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硬化发生率86.1%,高于对照组的26.1%(P<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硬化的患者其血浆Hcy浓度为(31.3±4.8)μmol/L,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的血浆Hcy浓度(18.2±5.9)μmol/L(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为脑梗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及达标状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纳入121例经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院后常规服用他汀类药物,2019年7月于天坛医院心内科冠心病介入门诊复诊,记录患者出院后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及1年以上的肝肾功能、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计算LDL-C的达标率。结果 患者出院后1~3月、3~6个月、6~12个月及一年以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出院后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1年以上TG、TC水平无显著差异(P>0. 05);HDL-C水平略有差异(P=0. 047),分别为(1. 04±0. 18)mmol/L、(1. 15±0. 25) mmol/L、(1. 11±0. 21) mmol/L、(1. 11±0. 23) mmol/L;LDL-C的水平分别为(1. 97±0. 83)mmol/L、(1. 94±0. 69) mmol/L、(1. 88±0. 76) mmol/L、(2. 05±0. 55) 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4);LDL-C的达标率分别为46. 3%、47. 8%、57. 2%、37. 6%,达标率在出院后6~12个月最高,1年后的达标率有下降趋势。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经PCI治疗后患者的LDL-C的达标率还有待提高,长期的血脂管理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2400例脑血管病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并进行2年健康干预。2年间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其生活方式与自我管理能力状况进行4次调查并相互比较。结果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女性(11303例)高于男性(850例)、文化程度高的人群高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经济收入高的人群(1073例)高于经济收入低的人群(78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2.76,35.65,179.84;P〈0.05);随着就诊次数的增加,自我管理能力也不断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36,P〈0.05);干预管理后高危人群的空腹血糖值(5.32±0.63)mmol/L、餐后2h血糖值(6.35±2.48)mmol/L、HbAl。(4.8±1.4)%、TC(3.2±1.4)mmol/L、TG(1.5±0.7)mmol/L、LDL-C(1.7±0.6)mmol/L,均低于干预前(7.24±2.18)mmol/L,(11.17±3.44)mmol/L,(9.1±3.4)%,(4.1±1.2)mmol/L,(4.1±1.2)mmol/L,(3.1±1.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35,2.124,1.191,Q298,5.073,1.282;P〈n05)。结论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强化干预可以提高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健康。  相似文献   

18.
背景血管超声检查动脉管壁的中内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病理学方法相关良好.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评价脉压、左室质量指数、血管的阻力指数、切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随机对照,相关分析实验.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 对象选择2000-09-30/2002-03-3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54例,男33例,女21例.同期在本院超声科检查的正常血压(收缩压<130 mm Hg和/或舒张压<85 mm Hg)者为对照组26例,男16例,女10例. 方法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查每例患者左室腔舒张末内径,室间隔与左室后壁的舒张末厚度,计算左室质量指数.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中内膜厚度和收缩期血流最大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计算血管的切率和斑块指数,对动脉压、左室质量指数与阻力指数和切率作线性相关分析,并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受检对象脉压、左室质量指数和颈总动脉斑块指数.②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中内膜厚度和收缩期血流最大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计算斑块指数及最大切率. 结果80例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老年高血压组脉压,左室质量指数,斑块发生率和斑块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64.36±7.44)mm Hg,(45.78±8.72)mm Hg;(131.47±18.73)g/m2,(83.28±12.34)g/m2;5.62±1.78,3.44±1.10;66.7%,23.1%,(x213.37,t=5.730-13.234,P<0.01)].②老年高血压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中内膜厚度、阻力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8.96±1.20)mm,(8.08±0.96)mm;(1.28±0.88)mm,(0.91±0.17)mm;0.75±0.05,0.69±0.06.颈内动脉(6.82±1.12)mm,(5.72±0.92)mm;(1.06±0.17) mm,(0.76±0.15)mm;0.70±0.07,0.64±0.06,t=2.872~10.850,P<0.01],收缩期血流最大峰值流速和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颈总动脉(47.44±12.85)cm/s,(60.20±14.32)cm/s;(225.78±95.76)/s,(300.26±110.42)/s.颈内动脉(41.22±10.18)cm/s,(48.64±11.58)cm/s;(268.54±112.56)/s,(324.52±121.42)/s,t=2.872~10.850,P<0.01].③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左室质量指数及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阻力指数、切率之间呈线性弱相关(r=0.30~0.36,P<0.05).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左室质量指数增加,颈动脉血管扩张,中内膜增厚,阻力指数增大、切率降低,粥样斑块形成,血管壁硬度增加使顺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 C1q/TNF 相关蛋白3(C1q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protein 3,CTRP3),C1q/TNF相关蛋白9(C1q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protein 9,CTRP9)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atherosclerosis,AS)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成人新发T2DM患者196例,入选T2DM组,并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其分为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组(AS组,71例)和单纯糖尿病组(非AS组,125例),另外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所有受试者的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IP),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TRP3及CTRP9。结果①T2DM组血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TRP3(0.67±0.34 ng/ml vs 0.99±0.32 ng/ml),CTRP9(9.04±3.11 ng/ml vs 12.11±2.89 ng/ml),HDL-C(1.48±0.27 mmol/L vs 1.23±0.57 mmol/L),FBG(4.62±0.53 mmol/L vs 9.41±2.61 mmol/L),2hPBG(5.90±0.80 mmol/L vs 11.55±3.20 mmol/L),HBA1c(4.86±0.45 mmol/L vs 8.79±2.14 mmol/L),LDL-C(2.48±0.36 mmol/L vs 3.58±0.89 mmol/L),TC(3.64±1.10 mmol/L vs 5.77±0.97 mmol/L),TG(1.23±0.34 mmol/L vs 1.71±0.75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13.069~5.88,P值均<0.01)。②AS组与非AS组比较CTRP3(0.67±0.34 ng/ml vs 0.99±0.32 ng/ml),CTRP9(9.04±3.11 ng/ml vs 12.11±2.89 ng/ml),年龄(55.82±8.80岁 vs 62.49±6.54岁)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χ2=0.036~7.345,P值均<0.01),两组血清TC(5.61±0.90 mmol/L vs 6.05±1.02 mmol/L),LDL-C(3.44±0.80 mmol/L vs 3.83±1.01 mmol/L)差异亦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2.083~-2.197,P值均<0.05)。③相关性研究:CTRP3与WC(r=-0.932),DBP(r=-0.932),FBG(r=-0.856),TG(r=-0.728),TC(r=-0.920)呈负相关(P值均<0.01),CTRP9和年龄(r=-0.958)呈负相关(P值均<0.01),与HDL-C(r=0.860)呈正相关(P<0.01)。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WC,DBP,FBG是CTRP3的独立危险因子(P<0.01),年龄,HDL-C是CTRP9的独立危险因子(P<0.01)。结论CTRP3,CTRP9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20.
背景载脂蛋白(a)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在载脂蛋白(a)5'存在一个五核苷酸重复序列(pentanuclotide repeats,PNR),对研究遗传和预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sis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危险性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不同人种中与ACI的关系尚处在探索阶段,载脂蛋白(a)PNR基因多态性在汉族人群ACI发病中的意义如何?目的研究载脂蛋白(a)PNR基因多态性与ACI的关系.设计以湖北地区汉族ACI患者和正常人群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检验科.对象选择1998-02/1999-03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武汉大学亚太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ACI患者82例(ACI组)及健康体检者153例(对照组),均为无血缘关系的湖北地区汉族人.方法对所有受试者分别检测血清脂蛋白(a)、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Ⅰ及载脂蛋白B水平.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高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载脂蛋白(a)5'调控区五核苷酸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ACI患者脂蛋白(a)[(239.9±225 4)mg/L]、总胆固醇[(4.76±0.74)mmol/L]、三酰甘油[(1.74±0.60)mmol/LI、LDL-C[(2.84±0.63)mmol/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33.5±97.7)mg/L,(4.29±0.72)mmol/L,(1.05±0.52)mmol/L,(2.84±0.63)mmol/L],HDL-C水平[(0.88±0.17)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03±0.35)mmol/L],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3.65~9.18,P均<0.01),载脂蛋白A Ⅰ[(1.13±0.15)和(1.25±0.19)mmol/L]、载脂蛋白B[(0.93±0.12)和(0.89±0.15)m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CI组中重复序列数为5的等位基因频率(0.09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2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62,P<0.05),重复序列数为9的等位基因频率(0.073)明显低于对照组(0.21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83,P<0.01),且重复序列数为5的等位基因还与血浆TC下降和Lp(a)升高有关联.结论提示Apo(a)PNR基因多态性与人群易感ACI有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ACI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