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明吾老师眼科临床几十年,有丰富的经验。他根据目为肝窍,肝肾同源,肝肾为母子之脏,“肾虚则目(?)无所见”等祖国医学理论,认识到内障眼病(即眼底病)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用六味地黄汤,  相似文献   

2.
张仙娥 《基层医学论坛》2012,(32):4352-4352
根据中医五轮学说,瞳仁在脏属肾,肾主水,故有水轮之说。现代医学的眼底病和玻璃体混浊都属瞳仁疾患",肝开窍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银海精微.序》曰":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朦眩晕",说明肝肾和眼的关系密切。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常用滋补肝肾法治疗玻璃体浑浊,疗效尚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季卫锋认为交感型颈椎病主要与外感寒湿热、内生痰瘀及肝肾、气血的亏虚有关,尽管病因病机复杂、证型繁多,论治不外乎从脾入手,选方不外乎半夏泻心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裁。脾气健则痰湿消,兼以散寒、清热之品则外感诸邪皆除;后天健则先天充,兼以补益肝肾之品,则肝肾亏虚得复;中气调则厥阴和,配以滋肾、清肝之品,则上亢之肝阳得降;脾气运则精血化生有源,兼用补益气血之品,则气血得复;脾气盛则血随气行,兼用活血化瘀之品,则瘀血诸证皆除,理法充备,收效颇丰。为进一步探究季卫锋从脾论治交感型颈椎病思想,基于脾燥湿除痰、生精化血之功,分析其健脾一法在寒湿型、湿热型、痰瘀痹阻型、肝肾亏虚型及气血亏虚型交感型颈椎病治疗上的特色,并拮取验案1则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沈卫东教授认为,顽固性耳鸣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多属气虚血瘀,外受六淫之邪侵袭,以风邪为主;内因素体肝肾不足,髓海空虚,气血不能上濡,以致耳失所养,病久则虚实夹杂,血瘀气阻为标,肝肾不足为本。在针刺选穴方面,强调以补益肝肾,和血行气为主要治则,取穴主要以手、足少阳经为主,通上达下,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配合养阴生血合剂补养营血,上行濡养两耳,通补兼施。  相似文献   

5.
刚柔相济 勿忘温阳活血 通补并行 当求血肉有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很多书籍教材,论及消渴,亦多偏执阴虚燥热之说,使滋阴清热一法,几成治消渴唯一正治大法.任师对此颇有微词,并力倡阴阳并重,辨证论治之说.消渴病机,主要为燥,燥为火热之属,最易伤气,所谓“壮火食气”(《素向·阴阳应象大论》),故消渴病发必见气伤.气者,肾气也,肾气受伤则阳虚,阳虚不能生命火,命火衰相火不生,相火不足,不能内寄于肝,肝阳失助,则并发肝肾之阳虚,阳虚不能蒸精化液,精枯液涸,故生口渴喜饮、多尿消瘦之患.  相似文献   

6.
干眼为眼科常见疾病,究其因由,一是津液(泪液)生成不足,二是津液(泪液)输布不及。肺主行水,统筹全身津液代谢,肺调节得当,则津液充沛,上润目珠,则目视精明,肺为气主,气和目明。  相似文献   

7.
翟英后 《中外医疗》2011,30(34):139-139
习惯性便秘属于中医学"虚便"的范畴,久治难愈,比较棘手,也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气阴不足,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气虚津亏,肝肾精血不足,故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津亏则无以润下大肠,出现大便排出艰难或大便干燥、排便不畅之状。本文运用养血润燥法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一贯煎载于《柳州医话》,此方具有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之功效。主治因肝肾阳虚、肝气不舒所致之胸胁疼痛、吞酸吐苦、口干咽燥等症。笔者宗其制方大法,将其施用眼科中常见的肝劳、白涩二病,每获良效。现举二例:  相似文献   

9.
柯韵伯借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阐释对“阴火”的治法,提出“气上腾便是水”的创新性论点。笔者团队以“气有余便是火”为切入点,通过“气有郁便是火”“六淫皆从火化”观点,缕析“气上腾便是水”的概念。有别于“气有余便是火”之邪气有余导致的实火、壮火,“气上腾便是水”所论述的阴火应为命火有余而郁滞体内导致的虚火、郁火。治法以升发肝肾之中气为要,故要求病程较短,肾阴、肾阳未有较大损耗,但总以斡旋脾胃之气为根本。使用柴胡、升麻等上提中气,恢复脾胃的升降气机则可去除虚热,犹如水克火之理。本文阐释“气上腾便是水”的内涵,旨在拓宽临床诊疗思路,针对“气有余便是火”的部分错误性认知补偏救弊,并为“气”“水”“火”之间的哲学概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细辛味辛性温,主祛风散寒,温化痰饮,止咳逆上气,善搜肾家之风,为治风寒留滞肝肾而导致筋骨疼痛首选之药.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对中风的研究经历了2000多年,中风的论治一直以来都是详于肝肾而略于脾胃,中风的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虚,其中痰、虚属脾胃。脾胃在中风的发病中于肝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以脾中之气为本,胃气供给全身器官营养,而心肺肝肾之生理机能必赖脾精之输布,故脾胃是其他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它脏的生理活动是以脾胃为枢纽,所以脾胃一虚,五脏受病而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遂发本病。所以对于脾胃在中风中的治疗不可不详。  相似文献   

12.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概括为三点,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以及气血痰郁四伤学说[1]。朱丹溪认为,“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相火妄动则“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在相火论的基础上,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斯军民[2]根据《格致余论》总结维护相火的方法主要有保养胃气、平衡气血、收心养心。“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朱氏认为脾胃吸收水谷精微,可以涵养肝肾之阴,因此当健脾和胃。  相似文献   

13.
干燥综合征禀赋不足、阴津亏虚是根本,水液输布失调是其重要发病因素,三焦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水液,故可从三焦予以论治,具体可从上燥治肺、中燥脾胃、下燥肝肾进行论治,在补阴的基础上,通行三焦之气,以达治疗目的。附典型病例3则以佐之。  相似文献   

14.
马骏运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为神之使,又为血之帅。人以气为主,息息相运,连续不断。气盛则盈,气衰则虚,气顺则平,气逆则乱。气病即气机的逆乱和功能的盛衰。脾胃为中焦枢纽,气病每多。如脾胃气滞可见脘腹痞满疼痛,脾胃气逆可致呕吐呃逆,痰气交阻可见噎膈反胃,抑或是脾胃虚弱者,亦多夹胃纳呆滞、气...  相似文献   

15.
摩顶膏方,即摩于颠顶部的膏方。《证治准绳》、《千金方》、《圣济总录》、《审视瑶函》、《银海精微》、《普济方》等历代著名方书和眼科专著皆载有专门摩于顶部的膏方,粗略统计达30首之多,且大多用于眼科疾病是一大特色。如《圣济总录》中十个摩顶方,其中就有7个是用于眼科疾患的。归纳诸多古代摩顶眼科方可见,以去翳退障,清热解毒,滋补肝肾,祛风明目为主要功效。如治疗肝肾亏虚、眼目昏暗的摩顶方(空青、青盐、槐子、木香、附子、牛酥、鹅脂、旱莲草、龙脑、丹砂);治疗风热冲目、赤脉胬肉的摩顶明目膏方(生麻油、真酥、车前叶、淡竹叶、…  相似文献   

16.
疝之病名早在《汉书·艺文志》中便有提及,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近20篇论及疝病。但由于论述较为杂乱,以致后世对疝病的认识诊治不一,证名繁多。但若仔细梳理《黄帝内经》原文,则可发现疝病其特点为:疝之为病,病位多在肝肾二经;疝病病机主要有二,一是气乱而内结,二是寒邪凝滞。因此,治疗疝病应益火之源、调补肝肾,或疏肝理气,或温里散寒、行气除湿。  相似文献   

17.
1 治血必先治气根据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为其根,气血相互为用的理论,治疗血证应遵循“治血必先治气”的原则,以虚实不同而分治.因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妄行,气不谧而血难宁.何况气有余便是火,火盛则动络失血.治疗宜先降其气,降气即  相似文献   

18.
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在中医属胁痛范畴 ,主要由于肝、胆病变引起 ,涉及脾、肾 ,病因分郁结伤肝 ,痰饮内停 ,瘀血停着 ,肝肾亏虚等 ,治疗上应从肝、脾、肾上入手 ,采用疏肝理气 ,健脾祛湿 ,祛瘀通络滋养肝肾等辨证施治。临床应分清气血 ,虚实辨明主次 ,根据“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的理论 ,以通为主。实证以理气、化瘀、清热利湿等 ,虚证以滋阴柔肝为主 ,加以理气之品 ,在存阴的基础上更好的治疗胆囊炎。  相似文献   

19.
和法 ,乃治则大法之一 ,为历代医家重视和倡导。清代医家唐宗海 ,对血症的治疗颇有创见 ,现就其治疗血证中的“调气和血”观点浅析如下。1 调气和血 ,治本之道气血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唐氏认为血气二者 ,原不相离。他根据《内经》气血相关的理论 ,明确指出 :“其气冲和 ,则气为血之帅 ,血随之而运行 ;血为气之守 ,气得之而静” ,强调了气血在人体的重要性。气与血具有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气盛则血充 ,气衰则血竭。气着则血滞 ,气升则血腾”。如果气血调和失当 ,就会出现气结血凝 ,气虚血脱 ,气迫血走的病理变化。他…  相似文献   

20.
郁症是因情志不舒、气机不畅所引起的疾病,如迁延失治,由气及血,从而影响五脏。气逆于心,心神失养,多见精神证候,则发为脏躁之证;气逆于脾,则多见食积、痞气、痰滞、湿聚以及胃肠方面的证候,且痰气郁结,亦有发为梅核气者;气郁血瘀,日久,肝肾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