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益母草传统加工饮片与一体化加工饮片在化学成分含量与药理作用方面的差异,阐述益母草一体化加工工艺的合理性。方法:选择盐酸水苏碱、盐酸益母草碱、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含量为指标,比较2种加工工艺益母草饮片中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以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考察2种加工工艺益母草饮片抗炎作用的差异;采用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考察2种加工工艺益母草饮片对全血黏度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益母草一体化工艺饮片中盐酸水苏碱、盐酸益母草碱、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 558%,0. 168%,0. 137%,0. 113%,0. 078%;传统工艺饮片中则分别为1. 482%,0. 134%,0. 125%,0. 082%,0. 071%。2种工艺饮片均能降低致炎小鼠耳肿胀度、降低致炎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含量,产生抗炎作用;同剂量组间比较,一体化工艺组整体优于传统工艺组。2种加工饮片均能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延长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质量浓度;同剂量组间比较,一体化工艺组整体优于传统工艺组。结论:与传统加工工艺相比,益母草一体化加工工艺在保证饮片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所得饮片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均略高于传统加工饮片,表明该药材选择一体化加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研究胡薄荷酮的抗炎作用明确胡薄荷是否为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 复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模型、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肿胀模型和LPS所致的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胡薄荷酮对上述急性炎症模型的影响.结果 胡薄荷酮高、中、低剂量组于模型组相比较能显著降低小鼠耳廓肿胀度和大鼠足肿胀度,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胡薄荷酮高、中、低剂量组于模型对照组相比能降低LPS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肺指数,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形态学分析说明此次试验胡薄荷酮能对抗LPS所致的急性肺损伤,且表现出量效关系.结论 胡薄荷酮对急性炎症模型有抑制作用,是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对急性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为荆芥挥发油的现代药理研究以及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观察荆芥挥发油的抗炎作用.结果:荆芥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荆芥挥发油高、低剂量组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不同时间点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荆芥挥发油对急性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流感病毒作用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婷  汤奇  曾南  苟玲  刘金伟  杨靖  于柳  王哲  龚锡平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1):1772-1777
目的:体内、体外实验观察荆芥挥发油及主要成分薄荷酮、胡薄荷酮的抗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 N1)作用及其Toll样受体/干扰素(toll-like receptor/interferon,TLR/IFN)信号通路机制.方法:制备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小鼠,以预防和治疗方式给药,测定模型动物肺组织病毒滴度以评价药物体内抗H1N1效应.ELISA法观察药物对模型小鼠血清干扰素-α(interferon-alpha,IFN-a),干扰素-β(interferon-beta,IFN-β),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水平的影响及病毒感染狗肾传代细胞(Madin-Darby canine kidney cell,MDCK)上清液中IFN-β分泌水平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观察药物对病毒感染MDCK细胞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L-1R-associated kinase-4,IRAK4)与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3,TLR3)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体内实验表明,荆芥挥发油0.226 mg·kg-1、薄荷酮0.5 mg·kg-1及胡薄荷酮0.19 mg·kg-1治疗方式给药明显降低感染小鼠肺组织病毒滴度;荆芥挥发油0.226 mg·kg-明显升高感染小鼠血清IFN-α,IL-2含量;薄荷酮0.5 mg· kg-1显著提高血清IFN-β含量.薄荷酮0.5mg-kg-1、胡薄荷酮0.19mg·kg-1明显降低病毒感染小鼠血清IL-6含量.荆芥挥发油0.452,0.226 mg·kg-1及胡薄荷酮0.19 mg·kg-1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血清TNF-α含量.体外实验显示,荆芥挥发油0.1g.L-1、胡薄荷酮0.1g·L-1显著升高感染细胞上清液中IFN-β含量,并使细胞IRAK4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薄荷酮0.25 g· L-1使感染细胞IRAK4mRNA表达显著增强,但明显降低TLR3 mRNA表达.结论:荆芥挥发油、薄荷酮及胡薄荷酮治疗方式给药能显著降低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病毒滴度,显示出体内抗病毒作用,但预防给药效果不明显.体内抗病毒感染机制与提高感染小鼠干扰素(IFN-α,IFN-β),IL-2水平,抑制IL-6,TNF-α分泌有关;细胞模型结果提示药物通过TLR3和TLR7信号通路影响IFN-β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HPLC测定荆芥饮片煎煮过程中胡薄荷酮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HPLC测定荆芥饮片煎煮过程中胡薄荷酮的含量变化,为规范含荆芥复方汤剂的临床煎煮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胡薄荷酮为考察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给定的色谱条件下测定荆芥饮片煎煮5,10,20,30,45 min后水煎液中胡薄荷酮的含量。结果: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饮片中胡薄荷酮的含量有较大影响,胡薄荷酮成分在煎煮30 min后已基本消失。结论:应充分尊重中药传统煎煮方法的特殊要求,对于含挥发油的中药饮片应后下,且结合临床经验认为荆芥饮片的煎煮时间为5 min。  相似文献   

6.
经典恒温法测定荆芥饮片有效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进行荆芥饮片有效期的研究。方法:采用经典恒温法试验,推导出荆芥挥发油和胡薄荷酮含量变化的规律,根据Arrhenius指数定律,求出20℃时的反应速度常数,计算出有效期。结果:经典恒温试验测得荆芥挥发油及胡薄荷酮含量变化符合一级反应规律,在阴凉处贮存,挥发油含量变化的速率常数K20℃为8.453 4×10-6,胡薄荷酮含量变化的速率常数K20℃为3.39×10-5,以挥发油含量为指标,该批荆芥的有效期t0.9为2.08年,以胡薄荷酮为指标,其有效期是190 d。结论:用经典恒温试验可预测荆芥饮片以挥发油含量为指标其有效期在2年左右,以胡薄荷酮为指标,其有效期为190 d。  相似文献   

7.
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采用动物急性炎症模型(大鼠角叉菜胶或蛋清性足肿胀、小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和二甲苯致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或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及慢性炎症模型(小鼠棉球肉芽肿),观察了荆芥挥发油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荆芥挥发油对动物急性或慢性炎症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厚朴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及其抗炎作用机制。方法:采用GC-MS对水蒸气蒸馏提取所得的厚朴挥发油进行组成成分分析。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等模型,观察厚朴挥发油对不同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结果:从厚朴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6种成分,其主要含β-桉叶醇(15.85%)、沉香螺醇(23.01%)和2-萘甲醇(28.93%)。厚朴挥发油能显著抑制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降低冰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减轻小鼠角叉菜胶足跖肿胀度,降低炎症组织PGE2、TNF-α和IL-1β含量。结论:厚朴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其降低炎症介质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薄荷、荆芥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变化及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为薄荷-荆芥药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荆芥药对及薄荷、荆芥单味饮片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体外抑菌作用比较。结果:在薄荷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在荆芥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在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3种挥发油样品共有化合物27种,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新测得5种化合物,9种化合物未检测到。在体外抑菌作用上,薄荷-荆芥药对及其单味药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均有抑菌作用,其中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的抑菌作用强于薄荷、荆芥单味药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和ATCC25922)的抑制作用,药对挥发油=薄荷挥发油荆芥挥发油。结论: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较薄荷、荆芥单味药均有一定变化,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作用略优于单味药挥发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天麻一体化加工饮片与传统加工饮片在化学成分含量和药理效应方面的差异,阐述天麻饮片一体化加工工艺的合理性。方法:以天麻素和巴利森苷A,B,C,E的含量为指标,比较2种工艺所得产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以戊四氮致惊厥药理模型考察天麻2种工艺生产饮片的息风止痉药理作用。结果:天麻一体化加工饮片中天麻素和巴利森苷A,B,C,E质量分数分别为0.79%,2.04%,0.91%,0.23%,0.57%,传统加工饮片中则依次为0.39%,1.12%,0.64%,0.15%,0.54%。2种工艺所得饮片均具抗惊厥作用,但一体化加工饮片的抗惊厥作用强于传统分段加工工艺的饮片。结论:与传统分段加工工艺相比,一体化加工工艺降低了天麻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且所得饮片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药理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11.
对历史上石斛的加工炮制方法和用法进行总结以供今天使用石斛参考。经梳理历代有关石斛加工炮制与用法的本草医籍,结果表明:①石斛药用部位为茎,须去根、去芦;②因表皮致密,石斛较难干燥,为缩短干燥时间,古代用"桑灰汤沃"、酒洗、酒浸、"米饮浆晒" 等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③因体坚质韧,古人认为石斛入药须用切、锉、拍打、捣等方法充分破碎,否则难达药效;④古代石斛的加热炮制方法有炒、炙、焙、蒸、煮等(通常用酒共制),其中酒处理后蒸制是主要炮制方法(明代《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绘有此法彩图);⑤近现代砂炒、发汗炕黄、硫磺熏等追求药材卖相的炮制方法有违古人炮制石斛的初衷;⑥石斛鲜用、干用均可,泡茶、泡酒是其常见用法;清代强调其入汤剂需先煎久熬,并推崇单味熬膏使用。古人经验对今天使用石斛的最大启示是:应以保证药效作为加工炮制和使用石斛的前提,不应一味追求药材卖相。  相似文献   

12.
白术炮制工艺及炮制原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容穗华  林海  高妮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8):1001-1003
目的:研究白术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探索白术炮制原理.方法:采用HPLC测定白术不同炮制品中苍术酮、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自术内酯Ⅱ的含量,对其总挥发油含量也进行测定,探索其炮制前后含量变化规律.结果:与生品比较,不同的炮制品中苍术酮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土炒白术的含量降低最多,其质量分数为0.33%,降低了25%;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则显著升高,以麸炒白术中两者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0.069%,0.078%;而白术内酯Ⅱ的含量略有升高,以土炒白术的含量最高,为0.066%;总挥发油的含量显著降低,以土炒白术的含量最低,仅为0.64%.结论:白术经炮制后苍术酮转化为白术内酯Ⅰ,Ⅱ,Ⅲ等内酯类成分,苍术酮的含量降低,燥性缓和,白术内酯类含量增加,健脾的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防止不必要的中毒事故及毒副作用,改变药物的药性。方法认真分析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心。结果中药炮制对药性有几个方面的影响,建议医生在用药时要慎重,药师在调配处方时应按规定对处方进行严格审核。结论医师、药师均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充分把握中药炮制的重要性,提高疗效,保证药品质量和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选知母Anemarrhenae Rhizoma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为实现知母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试验法对一体化加工工艺中鲜药的烘制温度、切制时药材含水量、切片厚度、饮片烘干温度4个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以知母中指标性成分知母皂苷B-Ⅱ、芒果苷含量及饮片外观性状为考察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优选知母产地加工工艺。以酵母致热大鼠模型体温变化为指标,比较2种工艺所得饮片的解热作用;以链脲佐菌素(STZ)致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血糖值、胰岛素含量、糖化血清蛋白含量为指标,比较2种工艺所得饮片的降糖作用。结果知母于50℃条件烘制11 h(药材含水量45%~50%),于滚筒中撞去毛,脱毛时间30 min,切4 mm厚片,于50℃条件下烘干为最佳加工工艺;一体化工艺饮片指标性成分含量及降糖作用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传统工艺饮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解热作用略优于传统饮片。结论本实验所优选的知母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切实可行,适合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俊杰  李平  郝敏  李林  季德  毛春芹  吴启南  陆兔林 《中草药》2018,49(20):4726-4730
中药材产地加工和炮制一体化(简称"一体化")是确保中药饮片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分析了"一体化"的历史渊源、产生与实践及现代研究成果,认为"一体化"是中药行业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产地加工方法混乱、饮片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具有可以明确产品属性,规范饮片管理;弃重复环节,同步提高饮片质量和企业效益;改变中药材田间地头零散加工现状,保障生产环境洁净化,全面提升机械化生产等多方面积极意义。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一体化"大多可以简化加工工艺,更多地保留有效成分,提高药物疗效,但也有部分药材不适用于"一体化"。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强一体化饮片的基础研究;完善一体化饮片的规范体系建设;对"一体化"进行顶层设计,通力合作,从而确保"一体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情梅  刘晓芬  连艳  陈玲  黄凤  黄维  蒋桂华 《中草药》2019,50(16):3808-3814
目的优选川芎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简称一体化),为川芎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对鲜川芎含水量、切片厚度和烘干温度这3个显著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以川芎饮片外观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浸出物、阿魏酸和挥发油)为考察指标,通过综合加权评分法对一体化工艺进行优选研究;按照优选出的最佳工艺加工3批一体化饮片,考察工艺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同时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方法加工3批对应传统饮片,比较2种饮片质量;采用硝酸甘油复制偏头痛大鼠模型,通过记录大鼠甩头次数、挠头次数和测定血清中NO水平、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4个指标来比较2种不同加工方式饮片治疗大鼠偏头痛的效果。结果最佳一体化工艺为鲜川芎晾晒至含水量为28%,切2 mm厚片,置干燥箱内50℃烘干(约6 h);一体化工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2种工艺饮片质量接近;与模型组比较,2种工艺川芎饮片均能显著减少大鼠甩头和挠头次数(P0.01、0.001),降低NOS活性(P0.01),一体化饮片能显著降低血清NO水平(P0.01),2种工艺饮片药效学作用相似。结论川芎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在性状、有效成分含量以及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良好的相似性,而且一体化工艺从源头规范了川芎饮片生产,在确保饮片质量的前提下缩短生产周期,节约生产成本,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药饮片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杨俊杰  李林  季德  毛春芹  吴启南  陆兔林 《中草药》2016,47(15):2751-2757
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是中药产业链中2个密切相连的环节。从中药材加工与炮制的历史起源、专业分化、发展3个方面分析二者在历史沿革中的内在联系;从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的行业界定、一体化的背景分析、一体化的提出、一体化的意义和一体化的进展等方面分析一体化的研究现状。认为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一体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解决目前中药质量问题的一个很好途径。但目前还存在一体化的行业归属和界定存疑、一体化的品种的筛选和程度的把握缺少依据、一体化研究基础薄弱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深入行业调研,推动行业立法,贯通行业监管,从而保障一体化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追溯了萸黄连的炮制历史沿革及其在经典方剂中的应用;总结了萸黄连的炮制工艺研究和物质基础研究现状,较全面的论述了萸黄连炮制研究进展;阐述了萸黄连炮制机制的研究概况,并提出了萸黄连炮制机制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帅锋  丁安伟  张丽  兰才武  贺定翔 《中草药》2016,47(17):3003-3008
目的优选何首乌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为何首乌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一体化加工工艺中烘干温度、时间这2个显著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以何首乌中指标性成分二苯乙烯苷、结合蒽醌质量分数为考察指标,通过综合评分法对一体化工艺进行优选研究;以小肠推进率、首次排便时间及粪便含水量为指标,比较2种工艺"润肠通便"的作用;以小鼠耳廓肿胀度及炎症因子为指标,比较2种工艺饮片的抗炎作用。结果优选结果显示,新鲜何首乌切6 mm厚片,置于干燥箱内在50℃下烘16 h的工艺较优;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的传统工艺所得饮片相比,一体化工艺所得饮片指标成分及润肠通便作用没有显著性差异,抗炎效果优于传统工艺。结论何首乌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20.
有效预防和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是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