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国内外已广泛开展,移植的造血干细胞能否有效重建造血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目的:观察Sca-1+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ca-1+HSC/HPC)对造血衰竭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作用.方法:雌性C57BL/6受体鼠给予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后分2组,对照组:输注无菌PBS;移植组:移植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纯化的同系雄性C57BL/6小鼠Sca-1+HSC/HPC;检测受体鼠生存时间;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比容、血小板的变化;脾湿质量及脾集落数;PCR检测Y染色体(Sry基因)表达确定受体小鼠重建造血的细胞来源.结果与结论:移植组受体鼠30 d存活率、白细胞、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脾湿质量及脾集落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Y染色体PCR分析,证实雌性受体小鼠重建造血的细胞来源于雄性供体.提示Sca-1+HSC/HPC移植后能重建造血衰竭小鼠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对造血衰竭小鼠模型进行造血重建的作用。方法建立雌性小鼠造血衰竭模型,移植经天然活性物质诱导的雄性小鼠脾细胞,检测受体小鼠生存时间、外周血WBC、脾湿重及脾集落(CFU-S)数,进行G带染色体分析受体小鼠是否有Y染色体。结果经天然活性物质诱导的雄性小鼠脾细胞5×106个输注给致死剂量照射后的雌性小鼠,可明显延长其存活时间,提高受体小鼠外周血WBC数,也能增加脾湿重,提高脾集落数,经G带染色体分析进行Y染色体检测,受体小鼠骨髓检测可观察到20%的Y染色体。结论经天然活性物质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含有多能干细胞,回输注入造血衰竭的小鼠能重建小鼠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SIRT6/NF-κB信号轴是细胞衰老的调控通路,但其在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 ,HSC/HPC)衰老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SIRT6/NF-κB信号通路在三丁基过氧化氢体外诱导造血干/祖细胞衰老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纯化小鼠Sca-1+ HSC/HPC。用100μmol/L三丁基过氧化氢体外诱导Sca-1+HSC/HPC构建体外衰老模型,通过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造血祖细胞混合集落培养确定三丁基过氧化氢诱导 Sca-1+HSC/HPC 衰老的生物学作用。荧光定量 PCR 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衰老调控分子SIRT6、NF-κB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衰老组Sca-1+ HSC/HPC 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数、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形成造血祖细胞混合集落数量减少;SIRT6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结果表明三丁基过氧化氢可能通过调控SIRT6/NF-κB信号通路发挥诱导Sca-1+HSC/HPC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造血重建的作用。方法:以C57BL/6小鼠为供鼠,BALB/c小鼠为受鼠,分离供鼠骨髓单个核细胞,预处理后,给予受鼠尾静脉注射供鼠骨髓单个核细胞5×106/只,建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移植后d 28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骨髓造血干细胞植入情况。将建模成功后的受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移植后d 1开始注射rh TPO,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两组均连续注射14 d。移植后d 1、3、7、14、21观察两组受鼠外周血及骨髓造血情况。结果:移植后28 d,受鼠骨髓H-2Kb表达率为43.85%(>20%),受鼠嵌合成功。移植后d 3、7、14、21,实验组受鼠血小板数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鼠在移植后d 1、3、7均出现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但实验组骨髓造血增生较对照组好。移植后d 14、21,两组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均较前有所恢复,且实验组恢复明显。结论:rh TPO能有效刺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生成,并促进移植后骨髓造血恢复及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HSC植入水平及骨髓MSC恢复情况,并以PCR检测Y染色体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受鼠骨髓MSC的来源。结果显示:两个FNPB+MSCs共移植组大鼠移植后60天均100%存活,两组比较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移植后30天时各移植组受鼠骨髓MSC的增殖能力均未达正常水平,但MSC骨髓腔共移植组集落数(66.0±10.6)明显优于MSC骨髓腔和静脉共移植组及单纯FNPB移植组(P〈0.01);移植后60天时,免疫荧光法检测供体BrdU标记的MSC显示仅在少部分受体发现供、受体源性MSCs嵌合,但两个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异基因MSC输注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骨髓MSC恢复,尤以IBM输注为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应用CTLA4Ig及anti-CD154分别阻断致敏小鼠的B7/CD28及CD40/CD154共刺激信号途径,探讨其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HSC)植入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致敏受者免疫排斥提供实验基础.实验将BALB/c小鼠分为4组:①移植前7d致敏组;②移植前7d致敏同时应用CTLA4Ig+anti-CD154组;③正常小鼠应用CTLA4Ig及anti-CD154的鼠源性对照抗体;④正常小鼠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于移植当天给小鼠8 Gy照射,然后将荧光标记的C57BL/6小鼠骨髓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小鼠体内进行移植,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或器官组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荧光细胞归巢,同时记录生存状况,监测其造血重建水平.结果表明,与致敏鼠相比,CTLA4Ig+ anti-CD154能促进异基因HSC在致敏受者体内植入,诱导免疫耐受,延长其生存期并在28 d内完成造血重建.结论:应用CTLA4Ig及anti-CDl5能诱导致敏受者对异基因HSC的免疫耐受,促进其植入,并完成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有希望解决造血重建缓慢的策略之一,但临床实施中,抽取骨髓进而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尚不能为大部分健康供者所接受。目的:探讨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异基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鼠造血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5/11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雄性6~8周龄BALB/c(H-2Kd)小鼠20只,雌性7~8周龄C57BL/6(H-2Kb)小鼠50只,均购于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方法: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20只雄性BALB/c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反复吹打20只雌性C57BL/6(H-2Kb)小鼠骨髓细胞,加入EDTA-NH4Cl液去除红细胞,即为骨髓有核细胞。剩余30只雌性C57BL/6(H-2Kb)小鼠均给予一次全身3.0Gy60Co-γ照射,照射后第4,5,6天皮下注射环磷酰胺及氯霉素,建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经尾静脉输入骨髓有核细胞2×107个 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3×106个,骨髓有核细胞组单纯输入骨髓有核细胞2×107个,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0.2mL,10只/组。主要观察指标:定期检测外周血和股骨有核细胞数以及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的变化,PCR法鉴定Y染色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小鼠骨髓及脾脏CD3和H-2Kd阳性表达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第2周,联合组外周血有核细胞数、股骨有核细胞数、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均明显高于骨髓有核细胞组(P<0.05),且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各种细胞数量逐渐恢复(P<0.05)。细胞移植后第4周(即造血恢复期),联合组外周血可特异性地扩增Y染色体的SRY基因片段,移植小鼠骨髓及脾脏中CD3和H-2Kd双阳性细胞达6.66%,提示在受体小鼠体内有供体细胞的存在。结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重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造血功能,促进小鼠造血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模拟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HSC)移植中HSC所经历的氧环境,研究不同氧浓度对小鼠骨髓HSC生物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采用体外扩增实验、定向分化实验、细胞周期分析、活性氧测定及亚致死量射线照射小鼠骨髓原始Lin-c-kit+Sca-1+HSC移植等方法,分别检测了Lin-c-kit+Sca-1+HSC的扩增能力,细胞周期,活性氧水平及造血重建能力。结果表明:低于常氧浓度,特别是乏氧的氧环境能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增强原始骨髓HSC体外扩增能力,增加红系集落(BFU-E)、粒单集落(CFU-GM)、红系粒单系巨核系集落(CFU-GEMM)的数量,维持较多的HSC处于G0/G1期,进而明显促进移植后小鼠的脾集落(CFU-S)生长及提高移植小鼠存活数量。而暴露于常氧、不恒定且氧浓度变化剧烈的氧环境中的骨髓HSC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活性氧,上述功能指标都较低。结论:骨髓HSC的活性氧水平与周围氧环境中氧浓度水平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水平的活性氧损害骨髓HSC的功能。在恒定的较低浓度的氧环境下培养及应用抗氧化剂对于骨髓HSC移植可能更有益。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证实多种造血生长因子、基质细胞饲养层及其条件培养液可促进胚胎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目的:以人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AGM)区基质细胞为饲养层体外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并比较不同移植途径对造血干细胞体内造血重建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小鼠E14胚胎干细胞诱导为拟胚体,采用Transwell非接触共培养体系在人AGM区基质细胞饲养层上诱导6d,接种NOD-SCID小鼠检测体内致瘤性。再将诱导后的拟胚体细胞移植经致死量60Coγ射线辐照的BALB/C雌鼠,受鼠随机分为静脉移植组、骨髓腔移植组、照射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结果与结论:拟胚体细胞经人AGM区基质细胞诱导后Sca-1+c-Kit+细胞占(13.12±1.30)%。NOD-SCID小鼠皮下接种经人AGM区基质细胞诱导的拟胚体细胞可出现畸胎瘤,经骨髓腔接种未见肿瘤形成。静脉移植组动物全部死亡,骨髓腔移植组生存率为55.6%,移植后21d外周血象基本恢复,存活受鼠检测到供体来源Sry基因。提示小鼠胚胎干细胞经人AGM区基质细胞诱导分化的造血干细胞通过骨髓腔移植安全并具有一定的造血重建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外周血干细胞骨髓腔内输注对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建立髓腔内外周造血干细胞输注(IBM-PBSCT)动物移植模型并观察该方法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选取雌性C57BL/6小鼠为移植受鼠,于第0天接受全身照射(TBI)4Gy后,输注经rhG-CSF动员的雄性BABL/c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1×107),2天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观察各组小鼠GVHD发生情况。结果显示:髓腔内PBSCT组的受鼠GVHD发生率较尾静脉输注组明显减低(p<0.05),移植后在受鼠体内观察到供鼠来源的Y染色体存在。结论:与尾静脉输注比较,髓腔内输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不仅能减少GVHD的发生,而且更有利于干细胞植入。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定向诱导分化为造血干细胞(HSC)在体内重建造血的功能,将小鼠E14ESC诱导为拟胚体(EB),EB细胞利用Transwell非接触共培养体系在人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胎肝(FL)及骨髓(BM)基质细胞饲养层上依次诱导,收获各阶段EB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Sca-1+c-Kit+细胞含量,并接种于NOD-SCID小鼠以检测体内致瘤性。再将不同诱导阶段的EB来源细胞移植到经致死量60Coγ射线照射的BALB/c雌鼠,将受鼠随机分为5组:①AGM组,②AGM+FL组,③AGM+FL+BM组,④照射对照组,⑤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生存率、造血重建和植入状况。结果显示:EB细胞经人AGM区和FL基质细胞共培养后Sca-1+c-Kit+细胞达到峰值(21.96±2.54)%;NOD-SCID小鼠在接种经人AGM区基质细胞诱导的EB细胞后可出现畸胎瘤,而接种经人AGM区+FL基质细胞诱导EB细胞后未见肿瘤形成;AGM组及照射对照组动物全部死亡,而AGM+FL组及AGM+FL+BM组生存率分别为77.8%、66.7%,移植后21天外周血象基本恢复,在存活受鼠检测到供体来源Sry基因。结论:按胚胎造血发育程序,体外经人AGM区、FL及BM基质细胞连续诱导小鼠ESC分化的HSC可安全、有效地重建体内造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小板输注对60Co照射所致小鼠骨髓造血龛损伤修复和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①以8~10周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 接受60Co全身照射后分为单独照射组和照射输注组(经尾静脉输注1×108个表达GFP荧光蛋白的血小板)。②建立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 分为单纯移植组(BMT组)和移植+血小板输注组(BMT+PLT组)。BMT组仅通过尾静脉输注5×106个骨髓细胞, BMT+PLT组在输注骨髓细胞的同时输注1×108个血小板。检测外周血血细胞和骨髓细胞计数, 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祖细胞(HPC)比例、骨髓细胞增殖率和凋亡率, 病理观察造血龛的损伤与修复。结果①在照射后第3、7、14和21天, 照射输注组骨髓细胞计数和外周血细胞计数均高于单纯照射组(P值均<0.05), 第21天输注组白细胞计数高于单纯照射组, 第7天血小板计数高于单纯照射组(P值均<0.05)。在观察周期内照射输注组骨髓细胞增殖率较高, 而凋亡率较低;②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照射输注组造血龛的连续性更好;③在移植后, BMT+PLT组嵌合率始终高于BMT组;④B...  相似文献   

13.
背景: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经常需要血液制品输注支持,而患者对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的需求差异非常大,这主要依赖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类型和患者本身的疾病性质。目的:评价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期间输血的需求和数量。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10-06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资料,包括移植的适应证、移植的类型、CD34+细胞的数量、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数量、费用、脱离输注时间以及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红细胞输注的阈值是血红蛋白计数为70g/L,而血小板的输注阈值是计数为20×109L-1。研究分析了患者移植期间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的需求、输注量、输血费用,以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与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中有14例(93%)患者,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中有35例(90%)患者显示了造血细胞植入和脱离输注证据。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取得脱离红细胞输注天数为14.6d,明显短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比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红细胞输注单位明显减少;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的红细胞输注费用明显高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输血花费昂贵,但却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需要更多的输血支持。脱离输注时间有望成为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但主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为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祖细胞(HPC)的损伤,表现为干/祖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异常。我们主要针对原发性获得性再障的干细胞损伤及其机制综述如下。1 再障 HSC 数量和质量的异常1.1 再障干/祖细胞数量异常:再障患者 HSC/HPC 群体数量的减少已形成共识。在体外半固体琼脂培养系统中,再障患者的骨髓无或仅有很少的集落形成;后来的长期细胞培养(LTC)研究也证实,再障的 HSC/HPC 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在再障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作为反映 HSC/HPC 的长期  相似文献   

15.
背景:造血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功能不断衰退。目的:观察小鼠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造血系统自然衰老的延缓作用。方法:取孕13.5dBalb/c小鼠胎盘,制备胎盘间充质干细胞。6月龄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均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尾静脉输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每月1次,共6次;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第3个月进行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培养、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和外源性脾集落形成单位计数检测;第6个月时增加骨髓切片观察、骨髓细胞重建造血能力测定。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小鼠一般情况优于对照组;干预第3个月,细胞移植组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巨噬系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多于对照组,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别;干预第6个月,除外周血象仍无差别外,其他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期内两组的上述指标均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细胞移植组下降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细胞移植组骨髓造血组织较对照组丰富,而对照组骨髓脂肪化显著增加;实验还发现细胞移植组骨髓细胞的造血重建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小鼠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延缓小鼠造血系统的衰退。  相似文献   

16.
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骨髓造血干细胞(bone marrow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BMHSC)的动员及其在外周血液高氧环境中的循环都增加了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这对BMHSC的生物学功能起到了抑制性的作用.本研究在BMHSC的培养中,应用维生素C的衍生物——抗坏血酸磷酸酯盐(ascorbic acid 2-phosphate,AA2P)来抑制ROS产生,并模仿其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氧环境,通过体外增殖实验、流式分选技术、活性氧测定、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实验来评价上述培养方法对BMHSC生物学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BMHSC的ROS水平明显高于新鲜分离的BMHSC;同时,扩增的AC133+ CD34+早期红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E)、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粒-单核细胞混合集落形成单位(CFU-GEMM)的数量、细胞迁移率、人重症联合免疫缺陷鼠(SCID)移植重建细胞的数量都要明显高于在不含AA2P的环境中培养的造血干细胞.结论:抗氧化剂的干预是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保护HSC生物学功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并能够提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SNS-032(C17H24N4O2S2)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细胞周期、凋亡、分化及自我更新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利用极限稀释实验检测SNS-032作用前后HSC自我更新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NS-032作用前后小鼠骨髓细胞Lin-c-kit+Sca-1+及Lin-c-kit+Sca-1-表型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用实时定量PCR检测SNS-032作用前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凋亡相关基因及HSC自我更新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水平。结果显示,SNS-032处理后,小鼠骨髓细胞中HSC的自我更新能力没有明显变化;加SNS-032处理后,小鼠骨髓细胞Lin-c-kit+Sca-1+表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无统计学意义的变化(P〉0.05),小鼠骨髓Lin-c-kit+Sca-1-表型细胞的G1期细胞增多(P〈0.05);小鼠骨髓细胞Lin-c-kit+Sca-1+表型细胞和Lin-c-kit+Sca-1-表型细胞的细胞凋亡增多,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鼠骨髓细胞经SNS-032处理后,HSC周期相关基因CDK1、CDK2、CDK7、p27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CDK4,CDK6,p21,p18,p19,p16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P〉0.05)。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Puma和p53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区别(P〉0.05),与干细胞自我更新相关的基因中Bim,Sall4,Notch1表达量升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NS-032没有明显的抑制正常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分化作用,而且SNS-032没有明显的诱导正常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证实多种造血生长因子、基质细胞饲养层及其条件培养液可促进胚胎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目的:以人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AGM)区基质细胞为饲养层体外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并比较不同移植途径对造血干细胞体内造血重建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小鼠E14 胚胎干细胞诱导为拟胚体,采用Transwell非接触共培养体系在人AGM区基质细胞饲养层上诱导6 d,接种NOD-SCID小鼠检测体内致瘤性.再将诱导后的拟胚体细胞移植经致死量60Co γ射线辐照的BALB/C雌鼠,受鼠随机分为静脉移植组、骨髓腔移植组、照射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结果与结论:拟胚体细胞经人AGM区基质细胞诱导后Sca-1+c-Kit+细胞占(13.12±1.30)%.NOD-SCID小鼠皮下接种经人AGM区基质细胞诱导的拟胚体细胞可出现畸胎瘤,经骨髓腔接种未见肿瘤形成.静脉移植组动物全部死亡,骨髓腔移植组生存率为55.6%,移植后21 d外周血象基本恢复,存活受鼠检测到供体来源Sry基因.提示小鼠胚胎干细胞经人AGM区基质细胞诱导分化的造血干细胞通过骨髓腔移植安全并具有一定的造血重建能力.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FDA已批准应用于临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剂只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药应用是目前最主要的动员方案,但可引起供者骨骼肌肉酸痛、发热等不良反应。目的:回顾性分析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01/2009-10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进行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51例,分析移植物成分、造血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动员96h后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0.97±0.13)%,CD34+CD38-细胞占CD34+细胞的比例为(37.49±4.03)%;移植后的快速造血重建与CD34+细胞、CD34+CD38-细胞输入量呈负相关。Ⅰ度、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5.5%,15.7%;局限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9.2%,21.2%。提示在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可有效实现干细胞动员,所获CD34+细胞完全可以满足快速造血重建的需要;输入较多的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可能利于快速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相关供体与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过程中造血、免疫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探讨不同来源供体对移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1-06/2005-09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16例患者,其中71例接受相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45例接受无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55例应用以全身放射治疗+环磷酰胺方案为基础、61例应用改良BuCY(羟基脲、马利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方案为基础的预处理。流式细胞仪测定移植后1,3,6,9及12个月患者的T细胞重建。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复发、患者无病生存及造血、免疫重建情况。 结果:①移植后造血重建: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后白细胞重建、血小板重建及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重建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后白细胞〉1.0&;#215;10^9/L^-1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3.25&;#177;2.34)和(16.28&;#177;3.01)d。在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别为移植后(13.25&;#177;2.34)和(13.13&;#177;4.09)d;在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后血小板〉20&;#215;10^9L^-1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4.58&;#177;6.42)和(20.21&;#177;7.29)d。在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别为移植后(12.17&;#177;4.12)和(15.67&;#177;7.12)d,P值分别为0.004、0.025、0.017]。②移植后免疫重建: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患者移植后1个月CD3^+%和CD4^+CD3^+%、移植后9个月CD45RA^+CD4^+%及移植后12个月CD45RA^+CD8^+%存在显著性差异俨值分别为0.014、0.027、0.001、0.003);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后3个月CD45RO^+ CD4^+%有明显差异(P=0.030)。③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患者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0)。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40),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29、0.007)。④移植后生存情况: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及移植物抗宿主病致死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尽管无关供体骨髓移植患者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较高,且无关供体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造血及免疫重建比相关供体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慢,但相关和无关供体骨髓移植、相关和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及移植物抗宿主病致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无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和相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