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肾小管上皮细胞与肾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娅  陈楠 《上海医学》2001,24(2):121-123
肾小管间质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与肾脏疾病预后有密切联系,即小管间质损害的程度与血肌酐上升速度显著相关。肾间质纤维化是由于基质蛋白合成增加、降解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系浸润,以及致纤维化的细胞因子表达上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病理主要表现为间质内大量基质蛋白积聚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间质纤维化是各种炎症、非炎症性肾脏疾病进展的最终结局,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水平密切相关。有证据表明,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因子,血浆蛋白及缺血、低氧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紊乱,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依那普利抗肾间质纤维化的 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模型组(n=8)和依那普利治疗组(n=8)。对模型组和依 那普利治疗组大鼠行左侧输尿管结扎术,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hral obstruction,UUO)模型。术后14 d处 死大鼠,留取梗阻侧肾组织分别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 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labeling,TUNEL]染色检查肾小 管上皮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Fas相关死亡结构域(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FADD)、凋亡蛋 白酶活化因子-1(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APAF-1)、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 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肾间质损伤指数、肾间质纤维化指数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均 P<0.05),依那普利治疗组肾间质损伤指数、肾间质纤维化指数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均P<0.05)。TUNEL染色显示模 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计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5),依那普利治疗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较模型组明显减 少(P<0.05)。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法显示模型组肾组织FADD,APAF-1和CHOP的蛋白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 增多(均P<0.05),依那普利治疗组肾组织FADD,APAF-1和CHOP的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依那普利可通过抑制UUO大鼠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而起到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红艳  张玲 《重庆医学》2008,37(21):2487-2489
肾小管一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lbrosis,RI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共同病理改变.其特征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r msrtrix,ECM)在肾间质积聚及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已证实肾小管下皮细胞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为RIF发生的重要机制,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现就EMT在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雌激素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中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生理雌激素组(单纯UUO);低雌激素组(UUO+OVX);高雌激素组(UUO+E2)。21d后处死各组大鼠,用光镜观察梗阻肾组织病理变化。并用免疫组化和RT-PCK方法检测肾组织α-SMA蛋白和mRNA的表迭。结果生理雌激素组出现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改变,其肾组织α-SMA表迭上调,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O.01);和生理雌激素组相比,低雌激素组纤维化病变加重,α-SMA表达明显增多(P〈O.05);而高雌激素组则病变减轻,上述表达减少(均为P〈O.05)。结论雌激素可能通过抑制UUO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裹型转化而发挥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肾小管和内皮素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肾小管和内皮素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放射免疫测定及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并测定^3H-TdR掺入率,观察肾小管损伤时产生的内皮素-1(endohelin-1ET-1)与肾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关系,结果 肾小管上皮细胞既有ET-1mRNA的表达,又有ET的两种受体(ETA-RmRNA和ETB-Rm  相似文献   

6.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其转化条件和机制已成为当今学者研究的热点。该文就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及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广领  张翥 《医学综述》2013,19(3):428-430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IF)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CKD)的共同通路和主要病理特征,是判断肾脏疾病预后的最重要的组织学指标。RIF的严重程度与肾衰竭密切相关。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抑制RIF进程。HGF被认为可作为判断RIF的发生、发展和CKD预后的重要指标,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就HGF抑制肾纤维化形成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揭示HGF在治疗肾纤维化方面所具有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输尿管部分梗阻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PUUO)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梗阻解除后肾间质纤维化的恢复情况。方法:144只雄性SD大鼠,24只作为对照组,另外120只大鼠建立单侧PUUO动物模型,其中梗阻组24只,在术后1、2、4和8周各随机选取6只,行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测定肾间质内Ⅰ型、Ⅲ型胶原蛋白(Col Ⅰ、ColⅢ);梗阻解除组96只,于梗阻后1、2、4和8周各为24只大鼠解除梗阻,分别于解除后1、2、4和8周各随机选取6只,行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输尿管部分梗阻后1周,肾间质ColⅠ、ColⅢ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P〈0.01),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与前一时间段比较,P〈0.01)。1、2和4周时解除梗阻,ColⅠ、colⅢ逐渐恢复,与梗阻解除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周时解除梗阻,胶原蛋白无显著变化。结论:PUUO后肾间质纤维化进行性发展,早期解除梗阻,肾间质纤维化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若梗阻超过8周,则成为不可逆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炎症细胞浸润( P <0.05),随病程进展,上述病变呈进行性加重(P <0.05),水飞蓟素治疗组动物在各时间点组织学的改善同梗阻组相比有明显减轻( P <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水飞蓟素在各观察时间点能显著下调TGF- β1和α-SMA在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P <0.01).结论 水飞蓟素通过下调TGF-β1的表达,有效干预上皮-间质转分化达到改善肾脏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与单核巨噬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与单核巨噬细胞(MC/MP)的关系。方法:结扎大鼠一侧肾静脉,连续饲养25d,制作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每5天杀检取材。HE、PAS、PASM、Masson等染色方法观察MC/MP的聚集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变;免疫组化和双重免疫组化观察。肾间质MC/MP的聚集与增生;原位杂交、免疫组化观察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MCP-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在肾内的表达分布。Western blot检测病变肾脏MCP-1的表达。对不同时间点。肾小管变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肾间质MC/MP聚集的数量及其中的增生比例、MCP-1和M-CSF的表达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肾静脉结扎侧表现为。肾小管变性萎缩、间质中MC/MP浸润、细胞外基质沉积等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典型病变。病变早期肾间质中有明显的MC/MP聚集。后期减少。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单核细胞占一定比例,单核细胞的增生比例与聚集高度相关。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显示,病变肾组织中MCP-1、M-CSF mRNA的表达主要位于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病变早期强,后期减弱。肾小管上皮细胞MCP-1和M-CSF的表达与肾间质MC/MP的聚集高度相关。肾间质MC/MP的聚集与肾小管变性高度相关。结论: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早期,间质中有明显的MC/MP聚集,来源于浸润和局部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表达MCP-1、M-CSF在MC/MP浸润和增生中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肾间质MC/MP的聚集与肾小管变性高度相关。MC/MP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促增殖因子促进。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并进一步损伤肾小管。  相似文献   

11.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人肾间质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间质中ILK的表达和其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各型慢性肾脏病患者49例,按肾间质病理损伤程度对肾组织标本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4例,轻度损伤组17例,中度损伤组16例,重度损伤组12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肾间质的ILK、TGFβ1、E-cadherin和FN表达面积,并将ILK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肌酐(SCr)进行比较.结果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间质中ILK的主要来源,ILK表达量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1).此外,ILK与TGFβ1和FN的表达量呈正相关(P均<0.01),而与E-cadherin的表达量呈负相关(P<0.01);ILK还与患者SCr升高水平呈正相关(P<0.01). 结论随着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加重,ILK的表达显著增加,因此它在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ILK作为TGFβ1的下游因子, 可能通过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分化(EMT)和细胞外基质(ECM), 如FN等的合成增加,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血浆凝血酶敏感蛋白-1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血浆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在蛋白超负荷肾病大鼠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右肾切除后,随机分成牛血清蛋白(BSA)组和对照组,BSA组大鼠予以腹腔注射牛血清白蛋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在第1,5,9周末,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各时相尿蛋白定量;肾组织行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浆TSP-1蛋白表达。分析血浆TSP-1表达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积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BSA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肾小管间质病理积分和肾小球硬化指数明显增高;IgG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BSA组大鼠血浆TSP-1蛋白均明显增高。BSA组血浆TSP-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肾小管间质病理积分呈正相关(r=0.836,P<0.01)。结论:血浆TSP-1与肾间质纤维化呈正相关,血浆TSP-1可能是临床判断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研究胆绿素还原酶(BVR)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部位及其与血管分布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5/6肾纤维化(5/6Nx)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技术明确BVR在纤维化肾组织中的分布及其与血管分布的关系,Western blotting检测5/6Nx与Sham组BVR表达情况.结果 BVR主要在肾小管表达,肾小球表达较少;纤维化肾组织中血管分布较Sham组明显减少,血管损毁明显,而BVR的表达亦与血管分布相关,表现为血管分布少甚至没有的区域BVR的表达明显较血管分布密集的区域增强.结论 BVR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并不是均匀的,肾脏纤维化时血管损毁,BVR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酸(UA)与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A/IF)之间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2021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经肾活检证实的390例IMN患者。收集肾活检时的各项临床参数。根据肾穿刺活检前的UA值将患者分为正常尿酸组(normal-UA group,N-UA组,n=229)、高尿酸组(high-UA group,H-UA组,n=161)。根据TA/IF的程度,将患者分为T1组(无/轻度,n=154)、T2组(中度,n=167)、T3组(重度,n=69)。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TA/IF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UA 对TA/IF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与N-UA组相比,H-UA组中重度TA/IF的比例明显较高 (χ2 =84.352,P<0.000),评估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降低(t=2.532,P=0.012)。UA 水平为中重度TA/IF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6(95%CI:1.021~1.031),OR=1.036(95%CI:1.030~1.042),P<0.000]。模型4(HUA+血清球蛋白+24 h尿蛋白)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其他3个模型。结论:合理控制UA可能减少中重度TA/IF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依那普利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动态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模型组(n=24)和依那普利治疗组(n=24).治疗组从造模前24 h开始以依那普利10 nag/(kg·d)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造模后第3,7,14,21天处死大鼠,取梗阻侧肾组织,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肾组织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应用Westem免疫印迹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蛋白表达.结果: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大鼠肾间质损伤指数评分逐渐增加,肾间质胶原相对面积逐渐增大,Ⅰ型胶原mRNA和CTGF蛋白表达逐渐增加.依那普利治疗后,肾间质损伤指数和肾间质胶原相对面积下降,Ⅰ型胶原mRNA和CTGF蛋白表达均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在第3,7,14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21天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可减轻梗阻肾间质纤维化,这一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肾组织Ⅰ型胶原mRNA和CTGF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黄蟅虫超微粉剂对肝纤维化、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对大黄蟅虫丸原药材进行剂型改进.用猪血清复制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用单侧输尿管结扎复制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实验分6组:正常组、肝纤维化组、肝纤维化+药物组、假手术组、肾纤维化组、肾纤维化+药物组.观察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对肾组织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UUO),设:①模型组(n=6),行左侧输尿管结扎术,0.3 ml无菌生理盐水灌胃,每天2次;②治疗组(n=6),他莫昔芬5 rmg/kg(0.3 ml无菌生理盐水配置)灌胃,每天2次;③假手术组(n=6).术后第9天处死各组大鼠.采用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肾组织纤维化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②UUO模型第9天时大鼠肾组织α-SMA表达明显增强,采用他莫昔芬治疗后,肾组织α-SMA表达的异常增强能得到有效抑制.结论:昔芬类药物具有减轻肾组织纤维化的作用,而这一作用与其能有效阻抑肾组织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有关.  相似文献   

18.
白寿军  丁国华  张建鄂  张永 《四川医学》2004,25(12):1282-1284
目的 探讨曲尼司特 (Tranilast)对单侧输尿管梗阻 (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3 6只大鼠行右侧输尿管结扎 ,另 18只行假手术 (SIAM) ,结扎后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 (UUO)组和药物组 (Tranilast) ,用药组于术前一天开始给予Tranilast 2 0 0mg·kg-1·d-1,术后第 5、10及 15天分别处死各组大鼠中的 6只 ,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肾间质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 ,α 平滑肌动蛋白 (α SMA)及Ⅰ型 ,Ⅲ型胶原 (coIⅠ .coIⅢ )的表达并行HE、MASSON染色 ,并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结果 Tranilast可显著减少TGF -β ,α SMA ,coIⅠ ,coIⅢ的表达 (P <0 0 5 ) ,有效地改善肾脏的病理学改变。结论 曲尼司特抑制输尿管梗阻后肌成纤维细胞 (MyoF)释放TGF -β而调节胶原的合成 ,减少肾间质Ⅰ型 ,Ⅲ型胶原的沉积 ,从而改善UUO所致肾损伤 ,对实验性肾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的防止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璟  周飞舟  邹贵勉 《重庆医学》2007,36(5):411-413,416
目的 探讨肾脏组织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不同类型肾脏疾病患者53例,按肾间质病理损伤程度对肾组织标本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5例、轻度损伤组18例、中度损伤组19例、重度损伤组11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肾间质的TSP-1、VEGF、CD34、TGF-β1、α-SMA和Ⅳ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TSP-1无阳性表达;TGF-β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浆偶见表达;α-SMA仅在血管壁表达;肾间质Ⅳ型胶原在肾小管基底膜、动脉管壁呈线状表达.而VEGF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足突细胞浆均可见表达,CD34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随着病变程度加重, TSP-1、TGF-β1、α-SMA和Ⅳ型胶原其表达量及面积显著增加(P<0.01),与肾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0.674,0.779,0.784).而VEGF及CD34表达量及面积则显著递减(P<0.01),与肾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715,-0.672).结论 随着肾间质病理损伤程度加重,TSP-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区表达增强,与肾间质损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VEGF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足细胞表达减弱,与肾间质损害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提示TSP-1与VEGF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作用失衡,使肾小管周围毛细胞血管减少,加重肾组织缺氧,导致慢性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