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2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血管的直径、内-中膜的厚度(IMT),血流的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2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2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240例,检出率达85.7%;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软斑形成34例,检出率为17.0%,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高频彩超诊断技术,对项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的观察、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王英  安振东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1005-100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1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血管的直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速度等,观察斑块的有无以及形成情况,并选取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150例,异常率为83.4%,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软斑块形成者18例,异常率为18.0%,两组异常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报和疗效的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宝新 《中外医疗》2010,30(17):178-17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彩超检测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及进行斑块分型;并检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04例,检出率86.67%,不稳定性斑块60例,检出率50%;对照组中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15例,异常检出率25.0%,不稳定性斑块2例,检出率3.3%;二者有明显差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彩超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及分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测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98例,异常检出率为83.0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7例,异常检出率为25.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检测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斑块类型、分布及血流动力学改变。206例患者中8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8例脑梗死,4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96.8%,其中仅IMT增厚29.8%;IMT增厚伴斑块形成占67.1%;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1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脑梗死斑块检出率72.7%,TIA组60.2%。脑梗死组脂质斑检出率最高,TIA组则钙化斑检出率最高,两组均以混合斑检出最少,分别占8.3%和14.4%。脑梗死斑块发生率高于TI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是颈动脉分叉处,其次分别是颈内动脉颅外段、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椎动脉开口处。结论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指导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色超声检测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8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各组内软斑和混合斑比硬斑更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P<0.05)。两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软斑与混合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在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内膜-中层)厚度,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1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23例,异常检出率为90.44%;对照组中为35例,异常检出率为34.3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TA)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7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TA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利用CTA联合彩超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分级,分析动脉内-中膜不同厚度者的Cys-C、Hcy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 172例患者经CTA检查发现,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分别为16例、39例、28例;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正常者有52例,IMT增厚者31例,其余89例患者均有斑块形成,其中硬斑块22例,软斑块34例,混合斑块33例;IMT正常者的Cys-C、Hcy水平明显低于IMT增厚组者、斑块.形成者,其i中i斑块形成组Cys-C、Hcy水平最高(P<005),Logs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C、Hcy水平.升高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ys-C和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相关性,CTA可有效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早期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缺血性脑卒中为观察组,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双侧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增厚及其硬化斑块影像学资料。结果:选取60例缺血性脑卒中为观察组,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双侧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增厚及其硬化斑块影像学资料。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具有密切关系,且以较大斑块明显。  相似文献   

10.
高频超声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的关系,应用高频超声检查100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血管的直径、内-中膜的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血流的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选择120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00例糖尿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IMT增厚、斑块形成、血管重构、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占81例,检出率81.0%;对照组中有IMT和软斑形成22例,检出率为18.3%,二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线性关系;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疗效的观察和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超声特点.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8例确诊为CCCI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结果 48例CCCI患者中,有颈动脉硬化(IMT增厚和斑块形成)43例,检出率达89.6%,其中IMT增厚达29.2%,斑块形成达60.4%.结论 CCCI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一个阶段,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知CCCI的发病,提高早期诊治率,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孙毅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095-2096
目的:讨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探讨高频彩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老年养护中心住院患者269例,采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的类型、管腔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269例患者中181例内-中膜增厚,151例颈动脉有斑块,其中90例为硬斑.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很高,高频彩超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孟丽霞 《中外医疗》2009,27(9):177-17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6例确诊为CCCI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结果86例CCCI患者中,有颈动脉硬化(IMT增厚和斑块形成)78例,检出率达90.7%,其中IMT增厚达29.1%,斑块形成达61.6%。结论CCC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防CCCI的发病,提高早期诊治率,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郭坤霞  卢桂林  刘诚 《农垦医学》2004,26(5):332-334
目的:探讨彩超监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应用血管超声技术对63例糖尿病(2型)患者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63例糖尿病患者中,颈动脉有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者占54例,检出率达85.71%;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8例,检出率为16%;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糖尿病与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呈显著相关。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的观察、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高频彩超检查3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测量其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以28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30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26例,检出率占87%;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5例,占18%,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超声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22例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观察,包括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以及斑块情况等。结果: 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显著,颈总动脉内径增大、血管阻力指数增大以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01)。结论: 超声在早期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病变的随访观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5例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测量其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以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55例脑梗塞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45例,检出率占87%;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者9例,占18%,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塞的重要原因.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效判断狭窄程度,并对斑块进行分型,有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预防脑梗塞,提高病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高频超声评价高恤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研究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65例高血压患者和:57例健康体检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内膜,记录内-中膜厚度(IMT),记录粥样斑块大小、回声强度。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血管内彩色血流信号,测量颈动脉血管内血流速度、阻力指数(RI)。结果高血压患者比健康体检者的平均IMT增厚,颈动脉的斑块检出率增多。结论高血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增多。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71例疑颈动脉病变者,测量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了解斑块部位及形态特征,观察管腔血流充盈情况及测量血流速度.结果 71例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48例,检出率为67.6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以硬斑多见,左侧略高于右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其颈总内动脉内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将其分为正常组、增厚组及斑块组。同时测定患者血浆D-D及血清HCY浓度。结果:对照组、增厚组、斑块组的D-D和HCY浓度水平依次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HCY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有重要意义,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