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MPTP大鼠溃疡模型,观察一氧化氮、多巴胺对该模型的影响。MPTP注射后NO合成酶明显减弱,NNA(N^W硝基精氨酸)能加剧MPTP减少粘膜血流,并削弱DA逆转血流减少的作用。提示NO参与DA调节粘膜血流的作用,NOS活力降低是实验性胃十二指肠粘膜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5种多巴胺受体在大鼠胃体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能神经元的分布。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冰冻切片和全层铺片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胃体肌间神经丛中多巴胺受体的分布,以及与一氧化氮能神经元的共定位情况。结果 5种多巴胺受体亚型的免疫荧光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免疫荧光在胃体肌间神经丛均有分布,而且在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的神经元上存在有多巴胺受体D_1、D_2、D_3和D_5的免疫阳性,而D_4没有明显的免疫阳性表达。结论多巴胺受体D_1、D_2、D_3和D_5分布在胃体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能神经元上,可能通过调节一氧化氮的合成和释放进而调节胃体平滑肌的运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多巴胺受体亚型D4和癌基因c-fos mRNA的表达,探讨2者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2例胃癌和3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D4和c-fos mRNA的表达,并分析2者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2者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胃黏膜比较,胃癌组织中D4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c-fos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D4在肿瘤直径≥5 cm组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5 cm组(P<0.05),但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fos在高中分化及肿瘤直径≥5 cm胃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高于低分化组(P<0.01)和<5 cm组(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D4和c-fos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D4表达阳性的胃癌组织中c-fos阳性率明显低于D4阴性组.结论:D4和c-fos在胃癌发生及癌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且c-fos与胃癌分化密切相关.胃癌组织中D4低表达与c-fos高表达可能协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雌激素受体β亚型在大鼠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和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远强  王红  胡静 《医学争鸣》2003,24(4):296-298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β亚型(ERβ)在大鼠睾丸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在出生后3,7,16及28d的大鼠睾丸和成年大鼠睾丸中ERβ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在出生后3,7d的大鼠睾丸中ERβ主要分布于睾丸间质细胞,在出生后,16,28d分布于睾丸间质细胞胞质,大鼠睾丸中ERβ的表达随出生天数增加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成年大鼠睾丸间质细胞中ERβ分布较幼年大鼠密度增加。结论:ERβ可能作为一种特异性受体在大鼠睾丸发育过程中影响睾丸间质细胞雄性激素的分泌;进而调节生精过程和精子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在C57BL/6小鼠十二指肠中的定位与表达,研究维生素D系统与肠道发育过程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实时定量PCR (quantitative PCR,qPCR)、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的检测技术,对C57BL/6小鼠十二指肠中VDR定位表达做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结果 VDR的mRNA在C57BL/6小鼠十二指肠组织中的表达在其出生的第21天达到峰值。此外,VDR主要分布在C57BL/6小鼠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胞质中。对组织样品的WB检测显示,C57BL/6小鼠十二指肠发育过程中,VDR没有发生明显的核转位。结论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VDR在C57BL/6小鼠十二指肠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规律,为了解和完善VDR在肠道中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多巴胺(dopamine,DA)与其受体结合调节肠道动力、黏膜分泌及屏障等,黏膜下神经元参与DA对黏膜的生理调节,但其受体的具体分布尚不明了。通过检测DA受体在大鼠结肠黏膜下层的蛋白和mRNA表达及细胞分布,为DA调节大鼠结肠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依据。方法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定性测定DA受体在大鼠结肠黏膜下层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DA受体在黏膜下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能和胆碱能神经元上的分布。结果在大鼠结肠黏膜下层,DA受体D_1、D_2、D_5的mRNA及蛋白均有表达;在黏膜下神经丛VIP能阳性的神经元中有大量分布,其中D_1阳性的神经元占58.94%±2.245%,D_2阳性神经元占52.03%±9.384%,D_5阳性神经元占86.21%±2.902%,且D_5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D_1和D_2;在黏膜下神经丛胆碱能阳性的神经元广泛表达DA受体,其中D_1阳性神经元占87.75%±7.307%,D_2阳性神经元占88.50%±8.761%,D_5阳性神经元占89.25%±10.75%。结论 DA受体在大鼠结肠黏膜下层有D_1、D_2及D_5的表达,且在VIP能及胆碱能神经元上均有分布,其中D_5受体在VIP能神经元上的分布显著高于D_1及D_2受体。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DA调节结肠黏膜生理及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ABC酶标记亲合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大豆凝集素(SBA)受体在常见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病变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正常胃窦粘膜表层上皮SBA阳性;正常十二指肠粘膜表层上皮SBA阳性.当胃窦粘膜发生肠上皮化生时化生区上皮SBA转阴;而当十二指肠粘膜发生胃上皮化生(GM)时,化生区SBA变阳性.认为SBA作为研究肠化和胃化的探针是有价值的.本文就部分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进行了超微结构的研究,并对GM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技术,在大鼠胃腔模型上检测了实验性溃疡大鼠胃十二指肠粘膜血流量的变化。发现1甲基4苯基甲氢吡啶侧脑室注射后胃粘膜血流量减低明显,而皮下注射后十二指肠粘膜血流量减低较著。MPTP致溃疡主要因多巴胺减少后粘膜缺血,多巴胺能调节胃十二指肠粘膜血流量。  相似文献   

9.
多巴胺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在中枢和外周与多巴胺能受体结合产生功能活动。多巴胺在调节躯体运动、调控注意力、影响心脏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针刺可以显著影响机体中枢和外周多巴胺及其受体表达,在针刺镇痛,调节情绪及免疫功能,保护脑内神经细胞,以及参与心血管功能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多巴胺受体D2在不同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多巴胺对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蛋白电泳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肺癌95D、H460、GLC-82、A549及H446细胞中多巴胺受体D2的表达;采用含有0.02%、0.04%、0.08%及0.1%多巴胺的细胞培养液培养A549细胞,6h后行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选取2只BALB/c-nu构建A549肿瘤模型,于瘤体内分别注射1%多巴胺及生理盐水,24h后取出肿瘤并制成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蛋白电泳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显示多巴胺受体D2在肺癌95D、H460、GLC-82、A549及H446细胞上呈现阳性表达;多巴胺对A549细胞的促凋亡作用与多巴胺浓度呈现正相关;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多巴胺对A549肿瘤具有明显促凋亡作用。结论多巴胺受体D2广泛表达于不同类型肺癌细胞,多巴胺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可能与多巴胺受体D2有关。  相似文献   

11.
Zhang Q  Ye ZY  Yu JF  Zhang RL  Xu J  Ye SY  Zha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0):2117-2119
目的探讨胃次全切除后残胃、十二指肠、连续性空肠间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远端胃癌患者54例,分为两组,A组(26例)胃次全切除后应用手工缝合或管状消化道吻合器行残胃与空肠、十二指肠与空肠的端侧吻合,再行空肠侧侧吻合,将胃空肠吻合口的近端空肠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的远端空肠分别结扎阻断,以形成连续的间置空肠;B组(28例)胃次全切除后行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统计两组患者消化道重建的时间,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体重、预后营养指数(PNI)、Visick分级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未发生吻合口漏或梗阻等术后并发症;A、B组平均消化道重建时间分别为53min±9min和57min±6min(t=-2.145,P=0.037);术后6个月时A组体重和PNI均恢复到手术前水平,而B组虽有所恢复,但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Visick分级指数A组明显优于B组(u=2.1,P<0.05)。结论残胃、十二指肠、连续空肠间置术能够使食物通过十二指肠,恢复生理通道,并降低胃次全切除术时消化道重建的难度,避免胆汁反流,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李际君  高敬华  邢荣格 《疑难病杂志》2013,(8):609-611,F0003
目的研究微管不稳定Stathmin蛋白在十二指肠乳头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37例,并取其中25例患者的癌旁组织作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十二指肠乳头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tathmi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Stathmin蛋白表达水平与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十二指肠乳头癌组织37例中Stathmin蛋白表达阳性26例(70.3%),癌旁组织25例中表达阳性7例(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管不稳定Stathmin蛋白过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r=0.007、r=-0.003,P>0.05),而与临床病理分级、肿瘤淋巴结转移及FNM分期有关(r=-0.879、r=0.592、r=-0.727,P<0.05)。结论微管不稳定Stathmin蛋白可能与十二指肠乳头癌的发生、进展及转移潜能有关,有望成为十二指肠乳头癌判定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梭形细胞鳞癌的组织形态学及蛋白表达的特点,明确其组织学来源,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运用HE染色法了解十二指肠梭形细胞鳞癌的组织形态学特点;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一步了解其蛋白表达特点。结果 HE染色显示黏膜层、黏膜下层及肌层见大小不等异型性明显的梭形肿瘤细胞,并见部分不典型细胞间桥和角化珠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梭形肿瘤细胞区域:⑴胞浆着色:CK5/6(+++)、CEA(+++)、CK8/18(++)、Syn(+)、NSE(+)、CgA(+)及S-100蛋白(+);⑵胞核着色:Ki-67(+++);⑶CD34和CD117显示阴性。结论十二指肠鳞状细胞癌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基底层多潜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甲基苯丙胺成瘾大鼠伏隔核及下丘脑中AMPA受体表达的改变及钩藤碱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甲基苯丙胺模型组、钩藤碱低剂量组及钩藤碱高剂量组,每组8只.采用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实验建立甲基苯丙胺成瘾大鼠模型,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大鼠伏隔核及下丘脑中GluR2/3亚基表达的改变.各组大鼠在伴药箱中的停留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蛋白条带光密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给药后伴药箱中停留时间为(383.00±38.20)s]比较,甲基苯丙胺能引起大鼠位置偏爱[给药后伴药箱中停留时间为(536.20±57.49)s],低剂量(30mg/kg)及高剂量(60mg/kg)钩藤碱[给药后伴药箱中停留时间分别为(299.80±15.96)s、(189.40±59.02)s]均能消除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大鼠位置偏爱.与空白对照组[平均灰度值的比值分别为(0.54±0.04)INT·mm~2、(0.70±0.04)INT·mm~2]比较,甲基苯丙胺模型组[平均灰度值的比值为(0.89±0.03)INT·mm~2]及钩藤碱低剂量组[平均灰度值的比值为(0.93±0.03)INT·mm~2]大鼠伏隔核内GluR2/3亚基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下丘脑内GluR2/3亚基蛋白[平均灰度值的比值分别为(0.53±0.03)INT·mm~2、(0.52±0.04)INT·mm~2]表达则显著下调(P<0.01).钩藤碱高剂量组大鼠伏隔核及下丘脑内GluR2/3亚基蛋白[平均灰度值的比值分别为(0.57±0.06)INT·mm~2、(0.65±0.01)INT·mm~2]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 甲基苯丙胺CPP大鼠伏隔核内GluR2/3亚基蛋白表达蹭多,下丘脑内CluR2/3亚基蛋白表达减低,高剂量钩藤喊可将上述改变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86年以来诊治的23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中,均由上腹部外伤所致。常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腹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带血、明显腰背部疼痛、右上腹部肌紧张和压痛、休克及十二指肠损伤的特殊表现。根据损伤部位、程度、范围、就诊及手术时间、是否有合并症具体选择手术方式。结论 上腹部创伤引起的十二指肠损伤术前诊断及手术探查的漏诊率高,手术要早期、仔细,确实有效的修补、吻合及引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板蓝根多糖 (Indigowoad Root Polysaccharide, IRP) 对SD系无初乳仔鼠十二指肠IgG+和SIgA+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40窝0 d仔鼠随机分为A~E组:(A)初乳组,(B)常乳组,(C)常乳 + 高IRP组, (D)常乳 + 中IRP组,(E)常乳 + 低IRP组。各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的IRP,于0、7、14、21、28 d随机取6只进行取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通过Moticam 2306图像处理系统对各实验组仔鼠十二指肠中IgG+和SIgA+细胞及分泌物的分布和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gG+和SIgA+细胞首先出现于腺体周围固有层,然后在绒毛固有层、上皮细胞之间和肌层也有分布。IgG+和SIgA+细胞数量随日龄增大而增加,且C、D、E组的IgG+和SIgA+细胞数量在7~28 d高于B组。在7~14 d、14~21 d、21~28 d发挥最佳效果的组别依次为E、D、C组。结论IRP可以促进无初乳仔鼠十二指肠黏膜IgG+和SIgA+细胞的表达。随着日龄增大,发挥最佳免疫效应的IRP浓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Li C  Wang J  Zhang X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4):296-29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发生机理。方法将30只大鼠带蒂十二指肠壁瓣自体移植到胃内,于术后第3、6、9、12个月,分批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粘液组织化学、AKP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结果术后第6、9、12个月时,移入胃内的十二指肠壁瓣粘膜内可见呈灶状或片状分布的胃上皮化生,化生细胞的特征为含PAS阳性中性粘液,无明显刷状缘;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十二指肠壁瓣粘膜内含有分泌颗粒的胃型上皮和稀疏排列的不规则型微绒毛;术后第9、12个月,移入胃内的十二指肠壁瓣粘膜AKP反应明显减弱或阴性。结论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是一种微环境相关性变化,低pH值可能是诱发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微血管生成与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病理生物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微血管密度(MVD)与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病理生理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35例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所选标本的MVD值。结果 MVD与十二指肠癌组织分化有关,有分化癌肿MVD值低于中低分化癌肿的MVD值,二者有显著性差异;MVD与十二指肠癌的淋巴和血行转移有关,低MVD组的肿瘤转移率低于高MVD组;而低MVD组的手术切除率高于MVD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①MVD与十二指肠癌的某些病理生物学行为相关。②MVD值对判断十二指肠癌的转移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孙波  魏晰 《河北医学》2002,8(11):984-986
目的 :探讨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的死亡原因及破裂口修补后易再破的原因。方法 :对我院近十二年来所作的 2 4例十二指肠破裂手术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中 ,治愈 18例 ,死亡 6例。死因 :①合并伤过重 ;②单纯修补术后破裂口渗漏 ,继发腹腔感染 ;③多处破裂被遗留造成高位肠瘘。结论 :对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患者 ,①应首先处理重要合并伤 ;②对十二指肠破裂应详细检查防止遗留多发性破裂伤 ;③十二指肠旷置减压术能有效降低十二指肠内压 ,减少胰液和胆汁分泌 ,提高破裂口的愈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